哈姆莱特(修改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哈姆莱特(修改稿)

ID:1161874

大小:38.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解读《哈姆莱特》中鬼魂形象的审美价值刘秋芳*作者简介:刘秋芳(1963--),女,河南省遂平县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38)摘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作,它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哈姆莱特这个纪念碑式的人物形象,还成功地塑造了鬼魂艺术形象。鬼魂形象具有多种意义和审美价值。关键词:鬼魂形象;悲剧性;情节;主题;结构《哈姆莱特》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作,它成功地刻画了鬼魂的艺术形象。鬼魂虽不是剧本的主角,但它不仅增强了戏剧的悲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促进了悲剧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成熟、表现和说明了主题、增强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对鬼魂复仇的描写,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作者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有力地体现了作者的某种希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一、丰满而完美的鬼魂形象。一出戏剧作品的优劣高下往往要看人物塑造以及人物相互关系揭示的深刻程度,因此,对人物的描写成为任何一个剧作家所密切关注的课题。《哈姆莱特》把鬼魂作为戏剧人物实写出来,并且把它与人们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鬼魂形象连为一体,这就容易为读者(观众)所接受,于是这一形象就自然地入戏了。莎士比亚是如何刻画这一艺术形象的呢?首先是对其外形特征的描绘。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一场,作者这样写道:“正像已故国王的模样。”缘于此,已经听说过先王鬼魂显灵的霍拉旭在亲眼目睹了鬼魂时,“心里充满了恐怖和惊奇。”对鬼魂出现的第一表现恐怖和惊奇是常有的心态,也是作者塑造鬼魂形象可信性的重要的一笔。由于先王生前曾是一位英勇善战的王者,死后国内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同时面临着挪威入侵的危险,因此鬼魂显身时“自顶自踵全身甲胄”、“手握鞭杖”。再由于它是在一次宫廷阴谋中猝死,是为奸人所害,成为这一阴谋的最大牺牲者,因此它现身时“脸上的那副怒容,活像他有一次在一场激烈的争辩中把那些乘雪橇的波兰人打倒在冰上那时侯的神气。”由于惨死,,则急于找儿子报仇,对其他人则显出不屑一顾、满不信任的神情,当霍拉旭命令它说话时,它则“昂然不顾地走了!”而后又重新出现在露台上的一角。同时,据传说和在人们观念中,鬼魂一般是在夜间出来活动,天明鸡叫时离去,莎士比亚在剧中也是这样描写的。一个曾经威风凛凛、受臣民景仰的而惨遭奸人毒手的国王形象就初步展现在读者(观众)的面前了。其次是对其内心世界的描绘。在戏剧第一幕第四、五场中,莎士比亚通过鬼魂把哈姆莱特引离守夜人,并对他叙述了自己在地狱中的痛苦,自己被害的详细经过以及要求儿子为自己报仇的愿望。这样,作者的笔触由对鬼魂的外形描写深入到它的内心世界。鬼魂把哈姆莱特一人引到一处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是有它自己的思考的:一是它只能把为自己复仇的重任托付给自己的儿子,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现实告诉它不能相信儿子以外的任何人;二是复仇的对象是它那杀兄娶嫂、窃国的弟弟克劳狄斯,他已经成为丹麦全国上下公认的继任国王,报仇的大计只能秘密进行而不能泄露半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三是复仇的对象是它那杀兄娶嫂、窃国的弟弟克劳狄斯,但对于它的王后葛特露还是怀着万般柔情,它担心儿子会因为仇恨,在报仇的过程中会威胁到母亲的安危而遭“天谴”,它这样讲道:“可是无论你怎样进行报仇,你的行动必须光明磊落,更不可对你的母亲有什么图谋,她会受到上天的裁判的刺戮。”鬼魂的形象在这样的描写之后就逐渐丰满起来了。在第三幕第四场对鬼魂的形象做了进一步的描写,它不顾冥府的判决,竟白天出现在王后的寝宫里,它这样说道:“(哈姆莱特)不要3 忘记,我现在是来磨砺你的快要蹉跎下去的决心。可是瞧!你的母亲那样惊愕的表情。啊!快去安慰安慰她正在交战的灵魂吧!最柔弱的人最容易受幻想的激动。对她说话去,哈姆莱特!”通过以上对鬼魂形象的外形特征、内心世界的描写,就使它成为一个丰满而完美的艺术形象了。二、鬼魂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戏剧的情节既是剧中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它由环绕人物摹仿的一系列动作、矛盾冲突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连续顺序。戏剧情节开端要求以一种给以读者(观众)所期望获得更多了解的方式引出情节,紧紧抓住读者(观众)的心。而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是通过鬼魂的形象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的。在第一幕第一场中,鬼魂就有四次出现在城堡前的露台附近:前两次没有直接描写,是通过守夜人勃那多和马西勒斯的口得知剧中有这一鬼魂存在的事实;后两次是霍拉旭亲眼目睹的。这一方面能增强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确信鬼魂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设置了鬼魂为何存在这一悬念,从而把读者的心引入剧本。当然这样更是写作的必要。第二场未直接写鬼魂,但在这一幕里有近一半的篇幅是写哈姆莱特与霍拉旭等人谈及鬼魂,也是由鬼魂推动情节展开的。随后的第四场中鬼魂四次向哈姆莱特招手,把他引离守夜人。第五场鬼魂向哈姆莱特叙述它的地狱之苦、被害经过及希望儿子为之报仇的愿望。这就引出了整个以后的一系列复仇故事。第二幕中鬼魂没有出现,但其存在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对哈姆莱特的影响上:哈姆莱特的疯狂半疯狂(装疯)状态一方面是因为沉浸在父死母嫁的突然性的巨大悲痛中;另一方面在于父亲灵魂的话语增加了他本来就有的疑虑。第三幕第四场再次出现在王后的寝宫里,对哈姆莱特进行了一番磨砺和劝告,使剧情发生突转,得以继续向前推进。三、鬼魂形象促进人物性格的成熟。悲剧的悲剧性十分重要,而其重要性体现在悲剧主人公的塑造上,悲剧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又是塑造悲剧主人公的重要方面。《哈姆莱特》中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格的成长成熟与鬼魂出现是分不开的。在剧中哈姆莱特父亲鬼魂六次出现,都是为了向哈姆莱特托付复仇使命。除了交代复仇任务之外,鬼魂自身的性格并没有发展,它只是作为整个剧情的发展线索而出现的,它的显灵为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1]戏剧的开始,哈姆莱特沉浸在父死母嫁的巨大悲痛中。父亲的猝死标志着他亲情的丧失、生命中偶像的坍塌,发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悲痛不已;母亲在这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居然钻进了丈夫弟弟的衾被之中,让他看到了情感的易变、肉欲的驱使能让理性丧失。但是他作为一个年轻的王子,涉世未深,对人仍然持赞美和肯定态度:“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富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他对人生还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态度,准备在父亲葬礼完成后继续回到威登堡上大学。但是鬼魂出现向他叙诉了地狱之苦、被害经过及复仇要求之后,他一方面对鬼魂的出现和鬼魂的话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重新探索对“人”的认识,所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哈姆莱特处于疯狂状。在他设计戏中戏证实了鬼魂的话之后,显得异常兴奋和疯狂(有了很大程度的真疯)。这些是使哈姆莱特的性格有重大转变和发展的因素。鬼魂在第三幕第四场中,不顾冥府的判决,竟白天出现在王后的寝宫里,是对哈姆莱特快要蹉跎的复仇决心的磨砺和对其对待母亲态度的忠告,也让哈姆莱特进一步成熟了。四、鬼魂形象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了主题。戏剧主题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在一系列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即戏剧内容的核心。《哈姆莱特》问世以来,有关主题的说法众说纷纭。而我认为《哈姆莱特》的主题是反映生活理想与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理想是美好的,而生活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丑恶的,生活的丑恶又主要体现在人的丑恶上。鬼魂的运用正好有力地揭示了这一点。哈姆莱特本来是一个无忧无虑、渴求知识、尊重友谊、博学多才、3 受民景仰的青年王子,他赞美和肯定人及人性,对人生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态度。即使父亲的猝死、母亲的速嫁给了他沉重打击,让他一度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但他并没有改变他原有的观念。然而鬼魂的出现及其叙述,向他揭示了人性的丑陋,才激起了他的复仇决心,这正是文本要揭示的主题。同时鬼魂的出现,对人性罪恶的揭示,最终大仇得报,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这正符合了人们的愿望,是包含了作者的某种希冀,升华了文本的主题。五、鬼魂形象增强了戏剧结构的完整性。戏剧结构是戏剧的要素之一,是作家根据戏剧创作规律进行创作时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3]在《哈姆莱特》中,鬼魂的使用使文本首尾照应,充分揭示了戏剧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具体体现在戏剧首尾一系列的“毒杀事件”中。鬼魂向哈姆莱特叙述时讲:“你叔父趁我不备,悄悄地溜了进来拿着一个盛着毒草汁的小瓶,把一种使人麻痹的药水注入我的耳腔之内。”揭示它的死因是奸人趁其不备用毒致死的,这是戏剧的开始。而戏剧的结尾部分,剧中的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后葛特露等都因毒而死。虽前后的毒都是克劳狄斯所致,但如果没有鬼魂戏剧前的提示,就构不成照应,也不会使戏剧结构这样完整。参考文献:[1]惠继东.中西悲剧中的复仇鬼魂—〈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比较[J].固原师专学报,1999(4).[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朱生豪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407.[3]陈佳民.文体写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225.谢希德.创造性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3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