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参考资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归园田居》参考资料

ID:1159835

大小:5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园田居参考资料1.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晋宋之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少年时代生活贫困。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曾出任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八十三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萧统《陶渊明传》)即日解印,离职回乡。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归隐之后,写了不少田园诗。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现存的有诗120多首,还有散文、辞赋等,著有《陶渊明集》。⑵基本解读《归园田居》共有诗五首,表达了他的归隐心情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这组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即公元406年,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是这组诗的第一首,显示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特色,尤为后人传诵。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对人生所走过的历程进行了总结,决心归隐农村。全诗描述了作者由官场回归农村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诗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感受,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全诗共20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拙归园田”,共8句。这一层写归园田前的情况。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自己从小在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就热爱山林。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写他对官场生活的看法,表达了他对卑污官场的厌恶之情。他把官场视为尘世的罗网,把做官看作是“误落尘网” ,可见他对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反感的。“误落”一词,既是对自己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一个“误”字,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误落尘网中”写环境之劣,“一去三十年”写时间之久。这两句揭示了他迫切离开仕途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据考证,“三十年”当为“十三年”之误,陶渊明自东晋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归隐,恰好是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羁鸟,被关在笼里的鸟。池鱼,被养在池水中的鱼。“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回归故园的述说,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守拙归园田”这一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第二层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共10句。这一层写回归园田后的生活情况,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总写诗人俭朴的生活环境: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屋草舍。“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住所四周的近景:屋外榆柳笼罩,堂前桃李争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所见的远景:在这幽暗的远离人世的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近处的所闻:狗在深巷里吠叫,鸡在桑树顶上啼鸣。这两句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中之句:“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乐府诗集》卷二十八)鸡在啼鸣,狗在吠叫,这是太平景象的显示。正如《老子第八十章》所说:“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是小结,从家庭生活与自己的心境两个方面概括地写出了归园田后自由自在的情况:家里没有官场中的那些尘俗琐事,在空寂的房间里心境悠闲。户庭:门庭。指起居处所。尘杂:指人世间的琐杂事务,主要是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等琐事。虚室:空静的居室。第三层是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归园田后的愉悦心情:像久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又能重返大自然。这两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作者为什么对平凡的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呢?原来,这是因为作者“久在樊笼里”的缘故。“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即上文的“尘网”。“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乐在其中。⑶精华鉴赏①首尾相应。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②语言朴实。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了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的画卷。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⑷参考译文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天性本来就喜爱山林。误落尘世的罗网中,已有三十年。笼中的鸟怀恋着旧日的山林,池中的鱼思念着从前的水潭。我在南边的野地间开荒种地,为了清贫自守回归园田。方圆十几亩的宅基地上,有茅草房八九间。榆树和柳树遮蔽了房后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屋之前。远处的村落模糊不清,村落的袅袅炊烟依稀可辨。狗吠声从深巷中传来,鸡鸣声传自桑树的顶部。门庭没有世俗的杂务,在空寂的屋子里心境悠闲。我曾经长久地被囚禁在牢笼里,今日才得以回到大自然。2.相关资料(1)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将军,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宋高祖刘裕)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元嘉四年(427)卒,时年六十三。《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陶潜传》(2)陶潜,字元亮……少怀高洁,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晋书·隐逸传》附:五柳先生传(陶潜)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恡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3)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节选自南朝梁代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明]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寄托抱负,抒发感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但是在当时,人们对陶渊明的作品还认识不深,评价也不高。南朝梁代的萧统是最早重视陶渊明的作品的,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陶渊明集》就是萧统最早为陶渊明编辑的诗文集。萧统所编的《陶渊明集》共八卷,收集了陶渊明的绝大部分诗文。他为《陶渊明集》所写的序言,对陶渊明的诗文评价很高,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记怀抱则旷而且真”,这是非常中肯的。他所编的《陶渊明集》后已失传,但是他写的这篇序言影响很大,成为后人研究和评价陶渊明的重要参考资料。(4)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人,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5)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乃知时世妆,纷绿徒争怜。枯淡足自乐,勿为虚名牵。元好问《继愚軒和党承旨雪诗四首》之一[说明]这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在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时,举出陶渊明作为朴素诗风的榜样。可见,陶渊明的诗在艺术风格方面的影响十分深远。(6)(陶渊明的)许多杰出的代表作,都是归隐以后的产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归园田居》五首,在第一首中,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隐居田园的生活和官场对立起来。他把仕途叫做“尘网”,以离开这个“樊笼” 为乐。在他心目中,恬静的农村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干净土,是污浊官场的对立物,所以他热情地加以歌唱。正由于他痛恨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当他看到远处的农舍和几缕炊烟,听到几声鸡鸣狗吠,都在内心中产生“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在他的笔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样平凡的事物,都充满诗情画意。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230——2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3.习题解说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格,以作“古为今用”的借鉴。参考答案:第1小题“盈盈”、“脉脉”都是叠音词,“盈盈”是银河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是织女与牛郎含情对视的样子。这两个叠音词,一个描绘了银河的外在情景,一个抒发了织女与牛郎的真挚感受。读起来有强烈的音乐美,描述的形象也很鲜明生动。这是值得借鉴的。第2小题“杜康”原是古代相传发明造酒的人,诗中用作酒的代称。不用本名,而用与之有某种关联的另一事物代替的修辞格叫做“借代”。借代可以把话说得新颖别致。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分析、评价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的感情,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参考答案:《短歌行》表达了曹操渴望招募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感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拥兵自强,争权夺利,互相混战,老百姓深受其害。例如长安一带,由于战乱的结果,出现了“谷一斛五十万,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的惨象(见《晋书食货志》)。曹操的《蒿里行》诗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句子,也是当时战乱的真实写照。因此,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天下统一是符合老百姓的愿望和利益的。曹操在《短歌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适应当时的历史进程的,情调是积极的。至于《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带有感伤情调,叹息人生短促,追求及时行乐,这与曹操为了建功立业而急于思得贤才有关。曹操深感时日如流,时不我待,因而具有紧迫感。当然,如果离开具体的历史背景,一味追求及时行乐,这是需要批判的。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分析《归园田居》描写农村生活的场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诗中找出能说明诗人心态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参考答案: ①因为诗人本性就喜爱山林,热爱农村,而当他“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更深感官场的黑暗腐败,于是决意辞官归隐。他回归园田,目睹朴实的农村生活,与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能说明诗人心态的句子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句子是诗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前四句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厌恶官场,希望反返朴归真、向往农村生活的感情,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回归园田后的感受。⑷第四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背诵课文,增强语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