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西安市第19中闫莉
加入VIP免费下载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西安市第19中闫莉

ID:1159681

大小:65.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西安市第十九中学闫莉【教学设想】新课改施行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欣赏文本,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师生互动,分享探究的快乐。诗歌教学的关键是反复吟咏,揣摩语言,赏析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内容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生活的反映,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诵读是教学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的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赏析意境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希望学生能寻找画面中的意象,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画面,感受陶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情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在欣赏田园风光后,能把田园生活与官场生活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及《归园田居(其三)》,虽然 对陶渊明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自主地欣赏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一时恐怕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老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诵读诗文,疏通诗句,走入诗境,欣赏优美的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构建。【教学三维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文,疏通诗句,欣赏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教学重点1、多角度欣赏田园风光。2、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言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教具设计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预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桃花源记》中相关语句及《饮酒》。教师提问“世外桃源”的出处,引导学生背诵《桃花源记》中相关语句及《饮酒》,书写课题。复习旧知,快速进入诗境。二、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目标。三、走近作者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作者。教师借助多媒体补充:“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介绍“五斗米的故事”知人论世拓宽知识视野。四、朗读诗文,疏通诗意。1、学生自读课文。2、找学生朗读课文。3、点评者再做示范朗读。4、学生再读课文。师生点评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5、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用流畅的语言快速疏通诗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存在的问题,教师就诗中重要词汇再次质疑,强调知识点。五、品读诗文,赏析田园风光。学生朗读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分组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推举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学生再读诗文内容。教师示范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从语言表述、炼字、描写角度及艺术手法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组指导,师生共同讨论,评论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诗人从远近、声色的角度运用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了田园风光。指导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培养审美情趣。 六、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诗歌相关语句后,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田园风光入手,引导学生比较诗人在两种生活状态下的感受。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七、拓展延伸学生自由阐述见解。陶渊明诗中描绘的优美的田园风光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阐述自己的认识。诗歌描绘的田园风光及诗人的高尚人格引发的思考。八、课堂小结小结:常景、“易”字、真情、至理,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明确诗人的艺术情趣。九、课堂寄语学生朗读课堂寄语。多媒体显示一段美文。情感熏陶十、作业设计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从陶渊明的诗中得到的人生感悟。深入体会陶诗的人生影响。板书设计田园:宁静、和谐——————闲适、愉悦官场:尘网樊笼——————厌恶鄙弃 【附教案设计】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哪一篇文章?——生:《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背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我们还学过他的《饮酒》,大家背诵一下。(学生背诵)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有荡涤心灵的享受。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板书题目)二、走进作者请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多媒体辅助)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他少年时有“大济苍生”之志,父亲早逝,家道没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只做过几任小官。后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归田。陶渊明把自己劳动的感受反映在诗中,为人们描绘出恬静幽美的乡村图景,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被后人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教师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他气愤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向乡里小人。”当天,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而辞官归田。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三、朗读诗文,疏通诗意。1、学生大声朗读诗文。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点评学生朗读。3、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着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4、学生再读诗文,进入诗境。 5、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句含义,教师做个别补充。适:迎合荫:遮蔽罗:排列开荒(于)南野际(省略“于”,介词短语后置)四、品读诗文,赏析田园风光。诗人通过哪些画面展现出田园风光怎样的特点?请大家展开想象,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述你所喜欢的画面。学生: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教师:多媒体显示田园风光的图片。生:描述画面。找出画面中的意象。教师示范赏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屋后榆树柳树绿影婆娑,浓阴覆地,宁谧的氛围让人神清气爽,尘世的繁杂荡然无存。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诗人用“荫、罗”这样的常见字眼将眼前无生命的树木写的情意绵绵,活灵活现。这是近景的特写,也是色彩的渲染。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示范,分组讨论,欣赏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一人展示讨论结果。预设学生赏析内容:(括号内为参考赏析,学生能表达出类似的意思,教师可不必再重复。)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好大的一片田地,只有几间草屋,环境幽静,让人感到心中宁静。)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派朦胧。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心旷神怡。这是远景的描绘。)师追问:“暧暧、依依”是近义词,可否互换?生:虽都表示模糊不清,但不可互换。“暧暧”写远处村庄的轮廓看得不很清楚,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写炊烟在高处飘动,依稀可辨,着眼于可见、飘荡。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鸣狗叫,用声音显出乡间的宁静,真实地展现了人们和平的生活环境。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教师:诗人从远近、声色的角度运用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了田园风光,对田园的喜爱之情洋溢其中。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五、体会情感学生再读诗文。师:如此优美的田园风光,诗人居此感觉如何?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没有了官场上的客套应酬之劳,有时间读书作诗,对田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再问:与优美舒适的田园生活相比,诗人以前生活在哪里?生:尘网、樊笼师:诗人为他误入尘网而悔恨,急切地向往田园生活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那般。正因为有“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才有后文映照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其乐无穷,处处皆春的欣喜。六、拓展延伸陶渊明诗中描绘的优美的田园风光对今天的人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自由阐述见解。教师:田园风光的消失推进了乡村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他们更向往这种田园生活,迅速盛行的农家乐休闲场所就是最好的明证。七、课堂小结教师: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挑选的是“易”字,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课堂寄语: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八、作业设计:写一篇短文,谈谈你从陶渊明的诗中得到的人生感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