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敬业与乐业
加入VIP免费下载

05敬业与乐业

ID:1151211

大小:79.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2-06-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敬业与乐业备课时间9.2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对演讲词及其口语特色有初步体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领会与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专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及不断积累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深入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促进学生学习精神与生活态度的转变与升华。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第1课时授课时间9.26课型新授一、导入新课,设疑激趣(教师出示纵向板书的十种从业人员名称:政府官员、医生、教师、作家、律师、演员、企业老板、家政人员、农民、修鞋匠)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咱们来作个小调查,上面十种职业当中哪一种或哪几种将可能是你的选择,请举手告诉我!也可以补充没有提到的职业!学生发言,班内交流。看到大家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一定打算,老师很高兴。同时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一个同学选择家政人员、农民、修鞋匠等职业。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发言。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好,咱们暂且将这个问题搁在一边,跟我一齐来作个假设,若干年后,你原本想靠自己的歌喉去打天下当个歌星,却因为父母的横加干涉而成了一名医生,整天与那些没精打采的病人打交道;你原本想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商业巨子,却因沉迷网络太深荒废学业而成为一个“修鞋匠”,早出晚归地勉强糊口;再或者你即使如愿以偿成为一位尊敬的人民教师,工作几年后却发现现实的教师生活竟如此不堪重负辛苦劳累,那时的你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同学们都还是挺坦诚的!的确,这只不过是个假设而已!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会轻易地选择“跳槽”?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这里有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或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二、了解作者,探究文章写作思路作者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及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这篇文章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该校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体会演讲词口语化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总结。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学生发言,在班内交流。师生讨论,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要敬业乐业。三、师生交流,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回到课前的问题,大家是否还认为职业有贵贱之分?学生发言交流。(文中说:“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还举拉黄包车的和做总统的为例,说只要尽职责:“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便是可敬的,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我们以前带有偏见的想法,也算对职业有了更深一点的认识了。)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带着自我反思的态度去阅读思考,这是很值得赞赏的。这里谈的不是敬业与乐业吗?同学们现在作为学生,学习便是你们的职业。能否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现象,来进一步解读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下节课再见!四、作业:《基础训练》一、二、五、六(三、四选做) 课题敬业与乐业第2课时课型新授授课时间9.27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对比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这一节我们来研讨下作者是如何来论述“敬业乐业”这个话题的。二、组织学生,分析“敬业”1.组织学生泛读节6和节7,回答:作者是怎样阐述“敬业”的?学生边读课文边做标记:作者先解释“敬业”的意义,然后分析敬业的原因,接着论述敬业的途径。2.引用朱熹的话,表明自己对敬业的理解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请学生发言。3.结合课文,体会“为生活而劳动”与“为劳动而生活”有什么区别?可以借此提升学生的认识: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使生活充满意义的途径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为生活而劳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为劳动而生活,是出于生活的意义。4.作者提出“职业的神圣”,他是如何论述的?补充讲解:在作者眼中,职业的本质,是劳作,“劳作便是公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作者运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式,列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两种职业,论述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从事何种职业,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6.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够做到敬业?节7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学生回答:作者认为,敬业“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作者列举了四个事例:木匠做成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共和国家、挑粪公把马桶洗干净和军队打胜侵略的敌军。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四个事例,形成两组对比,从正面论证“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将日常事例和名人格言自然结合,强调敬业的重要。三、分析“乐业”1.前文作者已经论述“有业”和“敬业”两个方面,请学生说出自己最赞同和最不赞同的两句话或观点。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2.分析“乐业”,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先写叹气的声音“做工好苦呀”?学生回答:从反面论证“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3.作者反面论证了“苦”,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从四个方面分析“乐业”的原因。学生认真听讲,同时思考这四个方面的论述角度:职业的内容、成就、性质及对待职业的态度。4.如何才能够做到“乐业”?学生回答:能够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到趣味,使生活变得有价值。教师归纳学生的答案,点明:敬业是一个人的人格操守,乐业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四、总结全文,理清要点1.在文章结尾,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什么观点?(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强调“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2.组织学生进行问答活动,检查学生整体感知的情况:a.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属于什么文体?b.演说的对象是谁?作者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c.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采取的是什么论证方法?这篇演说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快速回答教师问题: a.这是一篇演说词,属议论文。 b.演说的对象是学生,总论点是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分论点有三个:有业的必要,敬业是责任感,乐业是趣味。 c.作者采取的是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最大的特点是引用了很多经典格言。五、拓展探究1.研读并理解:a.这是一篇演说词,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b.如何理解“业”在文中的意义?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认识到:a.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论述,结合演讲场所的情境,与听众进行交流,有时直抒胸臆。文中虽引用大量经典格言,但作者能用通俗口语进行解释。在论述过程中,语言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b.“业”在文中,不局限于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局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指学生的学习。 2.探究拓展:梁启超是几十年前的学者,这篇演说词中的观点,是针对那个时代的职业观展开的。你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落伍吗?你赞同这些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观点。发言时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观点的鲜明性。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可以在发言后及时补充,并加以恰当点评。四、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论说性的演说词。作者梁启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学者。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语言通俗,论说结构逐层深入推进。引用大量古籍格言,充分运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敬业与乐业”的内涵、关系,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显示出一代文学宗师不凡的文学功底。课堂学习时间终归非常有限,所以课内学习并非终点。让我们课外再去读一些关于“敬业与乐业”的名言或文章,让这些思想渗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你面对现在的学业唉声叹气时,在你将来面对不喜欢的职业怨天尤人时,希望这篇文章以及课外阅读的文章都能给你带去无穷的力量!五、布置作业1.《基础训练》P17拓展阅读训练题2.推荐阅读胡适先生的《致毕业生》。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粱启超有业孔子、百丈禅师行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敬业敬业乐群责任感乐业安其居,乐其业趣味教后记 胡适的矛盾胡适于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被视为新知识分子向封建文化发动挑战的宣言。但是就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不久,胡适,这位大力宣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新文化运动领袖,却刚刚接受了一桩遵循封建礼教的包办婚姻。有人称胡适为“提倡新文化的闯将,维护旧礼教的楷模”。在胡适年少时,由母亲做主与一个叫江冬秀的女子订下婚约,结婚前胡适从未见过这位未婚妻。而当胡适的母亲要求他提前完婚时,胡适顺从地遵循了母亲的指示。只是作了一副婚联“三十晚上大月亮,二十八岁老新郎”的对联聊以自嘲。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作为文学革命急先锋的胡适,在面对江冬秀这样一个连信都写不好的小脚女人的时候,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伟大的人物往往具有矛盾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正是这种矛盾成就了伟大。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胡适复杂和充满争议的一生。他曾提出“二十年不谈政治,不干政治”,但一生都在与政治打交道,晚年还身不由己地由议政走向参政,进入了国民党的官场;他主张维护政府权力,并因此被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除名,但他主张通过争取个人的自由来争取国家的自由,又发起人权问题讨论,大胆批评国民党的“党治”、“人治”,引起国民党政府的不满;他一生呼吁民主自由,但在抗战胜利后民主运动日益高涨时,又站在进步青年学生的对立面;他为国民党政府奔走效劳,但到死也不肯加入国民党……五十年代,由于胡适的反共政治立场,大陆学术界从各个方面对胡适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在文化学术界的贡献也被一笔抹杀。但是在1978年,在经历了那场著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细心的人们惊讶地发现,就是这个曾经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典型代表的胡适,却在自己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实验主义告诉我,一切的理论都不过是一些假设而已;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盼少年中国的梁启超1872年,晚清重臣曾国藩病死于南京。次年,在广东省新会县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梁启超降生。如果说曾国藩的离世预示着中国传统旧道德的没落,那么梁启超的出生,则象征着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追求自由和民主为目标的时代。从呼吁变法到提倡君主立宪,再到反对复辟帝制,梁启超的兴奋点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保持一致,其内心的矛盾和政治主张的“多变”,也完整地记录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梁启超他是康有为的学生,但他后来呢,他远远超过了康有为,他的做为,他作为思想界的这个领袖,言论界的骄子。他觉得最重要的,中国是要造就新民,新的人民,或者新的国民,所以他的一篇长文就不断地连载,叫做《新民说》,强调新的国民,新的人民,新的民族性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是独立的,自主的,自由的,奔放的,强壮的,有理性的,他介绍了很多,这些呢对后来有很大的,非常大的影响。同样,梁启超还使人感到惊讶的地方,他有旺盛的精力,他一直,几乎一直没有脱离政治,始终从政,甚至呢连袁世凯都想拉拢他,袁世凯开始拉拢他,他开始有一段接近过袁世凯,但是袁世凯要称帝,他就坚决反对在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的时候,梁启超写出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世凯的复辟企图进行猛烈的抨击。袁世凯得知此事大为惊慌,派人找到梁启超,开出20万元的高价请他不要发表这篇文章。据说,这贿赂的价格比他雇人暗杀孙中山的赏金还要高出一倍。梁启超不但拒绝了这份厚礼,还把这篇文章抄录了一份送给袁世凯。有人问他说何必要自讨苦吃,他回答:“我宁愿过逃亡的生活,也不愿在混浊的空气中苟且偷生。”胡适曾经说:“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不受他的震荡感动的。”他在《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著名的文章中,不断地描绘着一个又一个的强国之梦。正是这些强国之梦,激励了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所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从思想史的意义上来说啊,他提出新民说,实际上就跟后来的五四运动,他应该说从这儿,就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可以说是他最先提出来的这个命题,所以他跟五四运动,我觉得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今天,梁启超的墓碑悄悄地立在北京香山植物园里。墓碑上没有装饰、没有头衔、没有生平。就是这块朴实的墓碑,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1932年6月27日)胡适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困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赠与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作个防身的锦囊罢!两个典故都出自通俗小说(《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作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闲居了。第一条继续求学之路,我们可以不讨论。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人生的道路上满是陷阱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试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所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此段讲社会往往不能给我们做学问的环境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此段讲理想容易幻灭,人便甘心为现实奴役。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所以梁漱溟先生自认是“问题中人”而非“学术中人”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为”的求知识了。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继续保持追求学问的热心。可惜当时青年人最大的问题是养家糊口,生存都是难题,遑论其他?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智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葛理略(Galileo)和牛敦(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所从事的职业往往并不能满足个人的志向,如果这份职业既轻松又赚钱,那么胡适 的建议倒也不错。但当时的情况是“毕业即失业”,职业尚无,哪里能有“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作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思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希望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菲希特(Fichte)今通译“费希特”,社科院哲学所梁志学先生译有《费希特选集》(已出至第五卷)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菲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初涉人世的青年都有的想法,但现实往往是劳而无获,因此理想也就丧失,心灵也就麻木了。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  这个例子无数次地被胡适用来证明“科学可以救国”,但是当时中国的现实是残酷的,连一张平静的书桌都放不下,哪里还能指望“科学”能救国!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一)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二)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于一种微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三)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的医学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除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佛郎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绩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的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能够永远有这样的信心,自然也是好的。  选自《胡适文存》第4集第4卷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嗣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论文,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又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鼓吹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提倡“好人政府”。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1938年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驻美国大使。1942年交卸大使之职,仍在美国从事研究和讲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4月旅居英国。在30、40年代,胡适还从事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工作。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后病逝于台湾。胡适一生著述宏富,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劄记》、《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书评序跋集》,以及《胡适文存》、《胡适作品集》等。译有《短篇小说集》二集、易卜生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差不多先生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个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您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地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是寻不着东街的王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生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断气。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去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题解]胡适是现代白话文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用语体文写过大量散文、诗歌和剧本,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胡适等一批人的努力,现代白话文是不可能很快风行开来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写于七十多年前,其朴实的语句,明白晓畅的文字,今天读起来仍感到新鲜、生动,可见这位白话文首倡者的功力。“差不多先生”和“精神胜利法”一样,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今天仍到处看到这位先生的影子,这是该文仍不失其现实意义的地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