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

ID:1146677

大小:15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日期2013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学年级高中2013年下期科目语文课题教学班级高中13级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教学重点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教学步骤及要点:一、自主学习1、结合课下注释与资料书,学生自由诵读文章,进行重点字音、词义批注。2、完成《导学案》夯实基础部分,初步感知课文。二、作者及文中相关知识(教师适时补充)1、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改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文学主张核心是“文章合用世”,“务为有补于世”,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运用。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华阳山与前洞 5/5 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来探游的。洞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洞的尽头处,嗡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 4.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含山县志》可能把此洞当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但有两点不好解释:一是距离不对。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几米远。再者文中没有提及湍溪。据此我们认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马山上的北洞。其理由是:一、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与王安石游后洞而发的感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符;三、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确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5.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三、自主学习检测1、结合《导学案》, 扫清字词障碍 ⑴提问注释中词语,及重难点句子(回答时学生必须要合上课本。) (2)词类活用: ①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居住,筑舍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动,命名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动,命名,取名5/5 ③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动,弄错;动—名,流传的文字;名—动,说明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穷尽⑥常在于险远形—名,险要偏远的地方⑦有泉侧出名—状,从侧旁⑧问其深形—名,深度⑨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动,极尽⑩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3)古今异义古义:今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数字十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一般副词:十分、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达连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求学的人有学问的人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连词,因此(4)特殊句式①状语后置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②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此予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③省略句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2、学生修改、完善《导学案》基础知识。四、整体感知1、学生范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述游山的同伴和时间。2、把握文章主旨句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范仲淹《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先自由思考发言,若疑问较多,则稍作讨论) 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五、细品慢酌学生诵读之后,小组思考探究以下问题,教师适时进行补充说明。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悟出了什么道理?(请学生圈点、勾画,老师板书 ) 明确:褒禅山华山洞将作者阐明道理的句子画上横线。A、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5/5 B、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第二段,寻找作者游踪,绘制路线图。在游玩中,作者有何感受,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明确:简介前洞和后洞,记叙自己游后洞中途而出的体会——“悔”。“十一”而已“所见愈奇”,则那未至的“十九”以及更深处境界之更加奇妙。倘若真是“火且尽”,倒也无可奈何了,偏偏力尚足,火尚明,一切条件具备“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就构成了悔的前提。接着又对举了在共同现实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以他人的“咎”旁衬自己的悔,“悔”自己“随之”,则是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严于自责的精神,由责生悔,由悔生思,由思生悟,有悟生叹,引发了一段大议论,通篇为之振起。3、第三、四段,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写一篇短论,陈述你的观点。明确: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参考提示: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六、艺术特色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5/5 “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七、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而这一游并非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次游山之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作为后之览者,必将有感于斯文,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悟,并把它化成文字,写在随笔本上。教学后记:5/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