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2)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 (2)

ID:1089659

大小:4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五课《地表的变迁》。【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科学问题到运用科学规律解决科学问题。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方法和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科学课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1.本课是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通过探究喜马拉雅山上的化石,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2.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使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学情分析】1.经过三年多的科学教育,学生基本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学生学前已基本掌握并具备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基础及探究方法。3.学生能够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知道风化,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对地表变化的猜想。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盛放水的器皿、镊子、小石块(质地较为疏松的页岩、石灰岩)2.图片、视频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播放《巢湖美》宣传片。2.提问:巢湖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湖——巢湖,过去是湖吗?我们怎样来证明自己的推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科学家找到的推测方法,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地表变迁。(板书课题)二、了解化石背后的故事1.喜马拉雅山上的化石①(出示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图片。)师: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上采集到了鱼龙化石、鱼、海藻、海螺的化石。②(出示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师:化石有什么作用?(可了解地球的过去。)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这些化石能说明什么?③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④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也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在海里形成的。由此可见,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渡:关于地球的演变,地质的变化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就有精辟的见解。1.《梦溪笔谈》中的化石。①出示《梦溪笔谈·雁荡山》节选: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②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③生交流、汇报。师拓展:沈括是我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稀有的一位通才,他所著述的《梦溪笔谈》一书为世界所推崇,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过渡:科学家寻找证据,进行推测,得出结论,为世人还原了喜马拉雅山的历史。无独有偶,在巢湖这块土地上,一直流传着“陷巢州,长庐州”之说,考古专家在巢湖岸边唐家咀找到了水下古城遗址。同学们刚才的思考、表达,为传说注入了科学的底气!为了奖励你们踊跃地思考、大胆地推测,老师请你们看大片——(出示石林、礁石、火山口湖、风蚀石图片)一、研究什么力量改变了地表1.猜测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2.学生讨论、交流、猜想、汇报。师相机补充。石林:风、流水和碳酸岩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海边礁石: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火山口湖: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风蚀石: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3.师引导小结: 地球内部的力量(例如:地震、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流水、风、冰川、海浪、生物、气温、大气,都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使我们看见不一样的风景。过渡:这样的猜想对吗?如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岩石的变化吗?一、探究岩石的风化1.提问:地球上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为什么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推测:(风吹、日晒、冰冻、雨淋……)出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3.分组实验:石子变细沙。(分组领取实验器具、实验报告。)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进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师提醒:酒精灯的使用、小心烫手。)4.生填写实验报告、交流实验中的发现。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由于热胀冷缩,产生了裂缝。那么,在大自然中,什么因素会造成岩石热胀冷缩,发生变化呢?6.学生交流汇报(岩石在昼夜、冬夏冷暖变化下会产生裂缝,直到断裂,最后逐渐破碎。)7.讨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可能引起岩石的破裂呢?8.(出示黄山松图片。)师:这是我们安徽人引以为傲的黄山松,请大家注意观察它生长的环境(扎根在岩石中)。(课件出示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都说明了什么?9.播放录像,全面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10.师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二、课堂小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为传说找到了证据,沧海桑田的变化有的是剧烈、迅速的,像地震、火山等;有的是平和、漫长的,像岩石的风化。风化后,岩石的碎片到哪儿去了?除了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一、板书设计:地表的变迁地球内部运动鱼龙鱼流水化石海洋喜马拉雅山气温海藻海螺海浪风化附:教学评价设计:概念发展原层次: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现层次: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探究能力:原层次: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现层次: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层次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附:学生记录单实验报告单班级:第()小组日期:实验名称岩石变成沙子的实验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盛放冰水的器皿、镊子、小石块 实验过程研究发现加热、冷却几次,岩石出现变化怎样做能加速岩石的变化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设计特色简述: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已有所了解,对于地表变迁的原因认识还不深刻,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来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本课通过独特的地貌景观、岩石的风化等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通过这部分内容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会探究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自然观,意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本课的思路非常清晰,视频资料引入新课后,由现象入手,对现象进行猜想,即假设,再用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本课在设计时有两个环节能够体现地方特色:一个是家乡巢湖境内流传的“陷巢州,长庐州”的传说,通过这个传说,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另一处是在岩石的风化这一环节中,“生物破坏”这一作用,我选用了安徽的名片——黄山松的图片,通过观察图片上黄山松的生长环境,使学生了解生物破坏会造成岩石的破碎。这些图片和传说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他们所熟悉的,会让他们觉得更亲切,更感兴趣,从而更愿意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用探究得来的收获指导生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