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表格式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上《谁选择了它们》表格式教案

ID:1081624

大小:5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学科科学年级六任课教师朱信豹所在学校江苏省徐州市公园巷小学校章节名称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共1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同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2、过程与方法利用自学资料和开放的网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研究问题,录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运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推测。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材分析本节课处在单元末端,继续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前一课是基于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的研究,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而本课则是以同一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是“自然选择了它们,而选择在不断的改变着它们”,并了解在生物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造就另类的生物多样性,最终形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概念。学习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在本单元前六课的学习中,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动植物的一些基础知识,也对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对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和多样性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条理的框架技能方面: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在实验中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般,网络使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学重点理清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利用开放的网络去去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教具准备热水壶,大小不同的杯子八组;无线网络,八台学生用笔记本、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一、导入置疑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看这三种动物——恐龙、乌龟和鳄鱼,它们有很多相同点,例如它们同属于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再例如它们曾经共同生活于同一时期,侏罗纪等等,除了相同之处外,它们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你知道是什么吗?2、师: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恐龙灭绝了,而乌龟和鳄鱼这两个物种都还在延续着。思考:是谁选择了乌龟和鳄鱼,让它们延续下来了呢?你是怎么想的?3、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到底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1、学生试答三者不同之处;2、学生试答自己的想法。PPT课件图片展示PPT课件图片展示PPT课件文字置疑二、新授1、青蛙的生存与环境1、对比蛙类与恐龙师:青蛙,同学们一定都很熟悉,它小时候是蝌蚪,用腮呼吸,长大了,变成青蛙主要用肺呼吸,属于脊椎动物里的两栖类。但你一定没想到最原始的青蛙在二亿五千万年前就开始进化了,竟然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了2亿年呢!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蛙类虽然从没有像恐龙那样称霸过地球,而且看上去很柔弱,但它却从二亿五千万年前的三叠纪一路繁延到现在,并且仍旧是 欣欣向荣!(师板书:一、不灭的青蛙)2、置疑引思师:蛙类不灭的奥秘是什么呢?在二亿五千万年的长河中,地球沧海桑田,蛙类的生存环境不断发生着改变,它们又是凭借着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生存下来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我们的学习群,参与群论坛的第一个主题的讨论,希望从中,你可以得到答案。师巡视与生交流互动,掌握练习情况。1、学习生看媒体,听老师介绍。2、生思考然后试答。3、分组合作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二、新授1、青蛙的生存与环境3、交流总结师:大家都完成了,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各组的讨论的结果。师打开并提问:请说说你们这么做的理由。师板书:保护色师:同学们提到一个词——保护色,什么叫保护色?(师板书:保护色)师:大家说的不错,所谓保护色就是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大家都发现了,不同的环境中,青蛙的保护色也不同。师:有个疑问,青蛙一次产数十到数千颗卵,难道就不会生出与环境色差异很大的小青蛙吗?比如在你们在论坛中看到的白青蛙、黑青蛙、蓝青蛙等等。师:那它们的命运可能会怎样?师:与环境色相近的蛙延续了下来,与环境色不同的蛙被猎食了,从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师板书: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了它们师:有没有例外!?(师将此作为一个作业留在课外,放在QQ群空间里:有没有与环境色不同的蛙类?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生完成后用QQ将练习上传至群共享。得到第一组密码4、学生如果可以顺利完成练习则由学生来介绍保护色。5、生试答。6、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屏幕展示学生练习情况2、适应环境的其它方法1、板书置疑师:为了将物种延续下去,动物们除了保护色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师板书:疑问:适应环境的其它方法师:我们把目光从青蛙身上移开,一起来看可爱的狐狸。狐狸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的传说中一直都是美丽和智慧的代言,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狐狸兄弟在适应环境方面又会有什么高招呢?(师板书:狐狸兄弟)展示狐狸的图片剪辑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 二、新授2、适应环境的其它方法师展示视频资料。2、交流汇报师:哪组先来说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选择性板书。3、分析置疑师:两种狐狸的体态特征和行为习惯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那么不同的特征和习惯在它们独特的生存环境中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呢?师:我们先来看它们不同的行为习惯。红狐活泼好动,北极狐则显得沉稳安静。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师:再来看它们的体态,北极狐的个体明显要大,耳朵小鼻子短尾巴更粗大,这又是什么原因呢?3、实验验证师:是不是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其实只要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验证。现在每组有大小两个杯子,我再为同学们提供一壶热水,迅速思考一下,怎么将这些东西组合使用,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师指导学生模拟北极环境,进行实验。师:这个实验可以有力的证明什么?证明北极狐的这种体态可以有效的保存热量。4、引伸置疑师:北极狐的这种体态特征,是不是也体现在北极的其它动物身上呢?请同学们利用第二组密码打开学习文件夹中的第三个练习,从中发现答案。1、学生观看视频2、学生分组汇报3、学生试分析然后回答。4、生讨论后回答。5、生分组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后QQ老师,得到第二组密码6、生自学探究,然后汇报观察结果。视频展示屏幕示图、题图片对比展示图片展示实验用具展示置疑文字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二、新授2、适应环境的其它方法5、汇报小结师:从自学资料中,你发现了什么?师:看来大家发现了一个动物界的规律,这就是有名的伯格曼法则。师板书:什么是伯格曼法则?各组自己上网去搜索学习,时间四分钟。师:将你所学到的法则与书上的相对比,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师生分辨“同种生物”与“同种温血动物”的区别。理解对于知识要置疑性的学习,不要盲目接受。6、阶段总结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从蛙类与环境中,我们知道了自然选择了它们,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从红狐与北极狐的对比中,我们懂得了伯格曼法则,发现了除了自然选择动物之外,动物们也会主动的去进化去改变,以适应自然的这种选择。(板书:选择改变它们)7、生网上自学。8、生对比,发现问题。展示伯格曼照片三、延伸与拓展人类的选择与生物演变1、思考置疑师: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环境的多样性,才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思考:是不是现存的所有物种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师: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物种,它们的改变与人类的选择有关呢?人类又为了什么选择并改变它们呢?师:请大家把这个表画在笔记本上,然后根据要求,上网搜集分析整理信息,最后填写完整。1、生答,人类的选择也改造了一些物种。2、生举例3、生自主搜索学习。展示置疑文字展示被人类改造的动植物图片出示图表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四、总结总结本课内容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对利用电脑和网络来学习科学有什么想法?师:关于人类的选择与生物演变的学习没有完成的同学,课后再接着搜索整理到你的笔记本上。生答。展示问题文字板书设计:4-7谁选择了它们一、青蛙的生存与环境发现:保护色结论:适者生存二、适应环境的其它方法发现:北极狐:红狐:结论:体态特征、生活习惯伯格曼法则自然选择了它们选择改变了它们三、人类的选择与生物演变 教后反思:优点:像做菜一样:各种调料和食材通过锅和铲调制成美味的菜肴,那么探索网络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必须找到合适的工具打开突破口。QQ工具与百度搜索引擎是网络技术与课程融合实验非常理想的“锅和铲”。“QQ可以用来学习吗?”、“上课时要是学生都聊天、玩游戏,那还能上课吗?”、“网上不良信息这么多,如何过虑?”这些都是老师们共同的疑问。QQ作为中国应用最广的聊天工具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它的功能早已不局限于聊天交友,其信息传递、文件传输功能相当成熟,各级单位基本上都把它作为一种日常办公的通讯工具。此外QQ空间、QQ群、群主页等新形展示平台的兴起,使QQ用户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上展示自我,交流思想。例如:我们建立起班级QQ群,群名片采用实名制,明确每个人的身份,同时也能有效监督垃圾信息的发布。课前,我们在群主页的‘论坛’中发起关于新课重难点的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围绕各个专题探索研究、讨论辨析,在这个生生交互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预习了新课,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而且老师也可以明析专题讨论中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分歧,主动的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同时避免了上完课再修改的弊端;课中,我们通过群主页中的‘投票模块’,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或预设好或随机编写投票选择题,学生投票选择的情况是即时反馈的,教师分析具体的反馈信息再次修正教学内容、更改教学进度,透过这种快速即时的师生交互模式,切实体现“学生学即可用,老师教随时改”的全新课堂教学理念;课后,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如,晚8:30~9:00,我们通过‘QQ群聊’、建立‘讨论组’等形式进行学习勾通,此时师生或许天名一方,但一个小小的网络学习群即可把全班师生再次集聚一堂,在这个虚拟的课堂中,师生的思想再次激荡出奇妙的花火,这对知识的再发现、再探索和再吸收、再沉淀是非常有助益的。学生们还可以在‘群共享’中发表自己或小组探究的成果文件,班内的任何成员都可以下载学习,群内的小小管理员定期整理‘群共享’及‘群论坛’中的资料文件,并分类汇集放入‘QQ硬盘’长期保存。这样,一段时间后,所有学科的学习主题都会积累出相当丰富的资料,且从教师到学生,从设计至学习,从教学到反思,从课内至课外,从研讨到修善,各各环节一应俱全。至此,通过课前讨论——课中分析——课后交流三个阶段,促使教师长期良性发展和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并能把整个成长轨迹全部记录呈现在网络上,最终形成‘成长电子档案’。 百度搜索引擎在国内网搜占有率首屈一指,但在两年前它的口碑和精确率都很差,因为通常会搜出很多不良信息,所以课堂教学中使用百度搜索往往会被认为是不明智的选择,也一度给网络进课堂加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两年来,经过整改,现在的百度已经脱胎换骨,不仅是精确率的提升,而且其中的‘百科’、‘地图’、‘知道’等栏目非常适合普通用户的使用,甚至是用于日常教学,教师只要课前设计合理考虑周到,在课上使用‘百度搜索’助教、助学都是相当安全方便的,套句广告词——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地理名词‘庐山’‘黄山’等、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定律概念‘勾股定理’、‘三角形定律’等、英语中出现的陌生单词、科学课中出现的中外名人‘列文虎克’、‘伯格曼法则’等都可以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到比较详细的图文介绍和说明。通过合理使用QQ工具、百度网搜,巧妙地把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与普通课堂教学相融合,使互联网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学生不仅可以在信息的搜索、分析、整理、发布和共享的过程中,建立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与概念,把各学科知识通过网络技术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认识体系,还可以逐步将互联网应用技术内化为必备的学习技能;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一个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新型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课堂内、外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网络干净了,上网安全了,操作方便了,效果显著了”,希望可以利用QQ和百度打出一套犀利的组合拳,为课程整合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让网络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结合成为未来整合舞台上成为最为耀眼的主角。不足: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顺利的进行网络搜索或其它计算机操作,当这样的学生在网络课堂上遇到问题时,一定会耗费巨大的精力去解决与本课教学不相关的困难,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与最初的教学设计目的相悖。所以,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不仅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生也必须要具备基本的或有一定水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