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word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word教案

ID:1080494

大小:2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做框架》【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框架》【教材任务与分析】:《做框架》是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教材课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框架结构。第二,做简单框架。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让学生自己捆扎这样的框架,并发现三角形框架稳定,四边形框架不稳定。进一步研究怎样把四边形框架加固,认识斜杆的作用。为下一个活动作认知和技能上的准备。第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这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并加固一个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它是第二个活动的必然发展。【学情分析】:(1)拓展教学内涵,培养定量思维的习惯本设计把教材第二部分“研究简单框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四年级的数学课做过“制作不同形状的框架并用手感觉其稳固性”的类似活动,已经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如果按教材的活动进行教学,学生在捆绑各种形状框架时会处于动手操作的兴奋之中,凭感觉描述框架的牢固程度,而认识不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感受不到科学发现的兴奋。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把以制作、体验为主的活动改为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活动,引导学生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知道科学是讲证据的,并使学生意识到这种研究方法比用手感觉更具有说服力、更科学。同时,逐渐养成尽可能使用定量的术语来构建论点的思维习惯。(2)降低教学难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本人认为框架受力分析涉及结构力学的问题,这一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也不是容易理解的知识,与其让学生对复杂的科学原理一知半解,倒不如让学生只了解现象,解决“怎样做” 的问题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受“跳一跳摘到桃子”所带来的乐趣。【设计理念】“设计和制作”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学习内容。设计和制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和制作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所以本节课我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包括设计自己的方案,对设计结果的预测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三角形是最不容易变形、最稳固的;初步学会用三角形增大框架牢固程度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教学难点:能够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教学过程】: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巴黎铁塔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设计意图】:(以向世人解释埃非尔铁塔的牢固性导入,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发孩子对探究活动的卷入。)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 来帮助理解)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4、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设计意图】:(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科学学习殿堂的,科学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经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1、结合课件观察,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2、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3、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4、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意图】:(对初始想法的反思,改变有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实实在在落实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5、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6、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7、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认识)【设计意图】:(解释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很少能被迁移,学习者只有在知道并理解知识背后隐含的原理时迁移才能发生。)[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1、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3、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跨塌?4、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5、拿上台展示,并分类放! 6、测试牢固性。7、通过实验谈谈感想。【板书设计】:制作的原则做成的形状稳定承压大用料少【教学反思】:当前科学教学中,,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准备材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也积极参与了探究活动,可最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提升仍在原地踏步,较高的投入换来的教低的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延续三个方面考虑。1、课前准备的有效性备课不是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编写科学课堂活动的预案时,要理解教材,要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的内涵及活动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活动线索。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就设计预案,那么将偏离教学目标。笔者在上《框架结构》前,仔细地研究了该课教材,教材安排了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框架结构,第二部分:研究简单框架,第三部分: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在第三个教学环节“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加固正方体框架” 中,教材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正方体框架,但是正方体的框架制作比较复杂,一堂课的时间可能不够学生做一个完成的框架。课文还提出了要求:先画草图,计算材料,有目的、有步骤地做。要把画草图,算材料等有思维价值的活动做到位的话,必须把做框架的时间节省下来。因此笔者在课前先把整体的正方体框架做好,课堂上只进行框架的加固,在加固前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自己方案:加几根斜杆,加在哪几个面上,(考虑节约材料),画出草图,并对自己的设计作出大胆合理的预测,最后要学生测试一下做的框架能承重多少,让学生通过比较实测和预测两个数据,体验到对实验结果预测,需要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而不是盲目地猜测。但教学重点放在第一环节,还是放在第二环节还有待商榷。2、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指导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己预设教案的忠实履行者,学生也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学习、讨论、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科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科学课堂教学虽然进行课前预设,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可预设性。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情势的变化、发展制定新的教学策略,要把课堂中出现的难以预料的情况、学生的意想不到的回答或问题等内容看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并实施有效的指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教师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很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水到渠成固然好,但意想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如笔者在执教六上《形状和结构》这一单元的《框架结构》时,学生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加固正方体框架十分感兴趣,对设计方案的讨论十分活跃,对实验操作十分兴奋。在制作结束进行反馈时,出现了“意外”——加两根斜杆的正方体框架可以承重3本书,加三根斜杆的正方体框架可以承重6本书,加四根斜杆的正方体框架可以承重10本书,但是加五根斜杆的正方体框架却只可以承重5本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第四组同学身上了,如果抓住这个“意外”深入研究下去,学生不但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还能得出预设的结论。但是考虑到时间的原因,笔者草草下了课。表面上看,这堂课按照预案圆满地结束了,实际上没解决的这个问题象根鱼刺卡在喉咙里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思来想去最后还是花了一节课的时间重新研究那个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当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及时调整,让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将不断加深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3、课后拓展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反馈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科学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但是科学探究活动光靠课堂40分钟远远不够,所以笔者在下课前布置学生继续利用课外时间寻找生活中的框架结构、探究框架结构中四边形的作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督促、有适当的反馈。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真正引向生活,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