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7A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ID:1060043

大小:6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7A版优质实用文档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编写:高一语文组主备:执教者______时间:______【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教学难点: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教学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弄清楚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的那些事,刘和珍为什么而死,作者对待她的死情感、态度如何,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揣摩体会。2、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讨论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检查预习,了解背景,学习文章的第一、二节。【教学程序设计】一、【情境引入】(教师个性化导入)二、【课前预习】★相关资料:(一)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二)背景资料: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预习检查:1、生字词踌躇 黯然噩耗寥落洗涤赁屋喋血  屠戮  攒射诧异叱咤不惮浸渍桀骜殒身不恤2、多音字长歌当哭芳菲攒射抹布当菲攒抹抹杀当仁不让菲薄积攒拐弯抹角三、【讲读课文】分析文章总体思路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学生回答: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提问: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由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四、【学生合作探究】探究一二节相关问题。(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学生讨论:从写作的缘由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明确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段政府诬指为“暴徒”的遇害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出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体现了由爱到憎的逻辑思路。(3)在第二段中,我们如何来理解“安慰”一词的含义呢?请大家思考。明确:如果存在“在天之灵”,则对遇难者和作者自身都可以得到安慰。(4)在第三段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里,为什么无话可说呢?请思考。明确:“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这“并非人间”说明黑暗的社会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连呼吸都有困难,又怎能说出话?这里,暗含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愤怒与控诉,只能在“痛定之后”,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五、【课堂板书】(教师个性化板书)六、【教师归纳】(教师个性化归纳)六、【课后作业】完成世纪金榜中本课的第一题(基础积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四、五、六、七节【教学程序设计】一、【情境引入】(教师个性化导入)二、【讲解课文】集体分析二三部分的思路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一)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节)的思路指名3位同学分别朗读三、四、五节,教师讲解: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作者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她遇难的经过。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侧重写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即她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出色表现。鲁迅先生写与刘和珍的关系,谦虚地自称为“苟活到现在的我”;在写向刘和珍致哀时,又用了“奉献”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烈士的高度赞颂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写刘和珍在学生运动中和平时的表现,反复写到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为下文刘和珍惨遭枪杀作了铺垫。正因为刘和珍君的出色表现,刘和珍君的“温和”“微笑”使鲁迅先生“不料”“也不信”,“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会“无端在府门前喋血”。但面对血淋淋的残杀,无耻的诬蔑和卑鄙恶劣的流言蜚语,鲁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极度的愤怒使鲁迅先生发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呼喊。由此,鲁迅先生在第五小节中怀着悲愤的心情追叙了刘和珍等无端遇害的具体经过,赞扬烈士临难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进一步声讨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二)分析第三部分(六、七节)的思路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痛心地指出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解决什么问题。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并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然后将笔锋一转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她们“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鼓励“真的猛士”要奋然而前行。可见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三、【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1、“我平素想,……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三句话中,指出了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并猜想她“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是,鲁迅用“总该”一词,强调出乎意料。“她却常常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两次写到“微笑”与“态度温和”,这样,到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A、深入刻画刘和珍的性格和形象,与反动派的阴险毒辣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突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B、再次指出刘和珍人物形象:她是一个不为势利所屈,勇于反抗和斗争。“微笑”和“态度温和”则透出了她的善良与纯真,她的“虑及”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里阐明出刘和珍的形象之后与反动派的险毒构成艺术上的反差,是对反动派的强烈批判。2、第四节第一段中:“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其中“居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明确:“居然”一词说明:一是对卫队开枪出乎意料;一是突出敌人如是凶残。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鲁迅是“颇为怀疑”的,不敢相信,也无法相信,事实则是以刘和珍自己的尸骸为证。3、第四节第一段中:“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请诸位思考,我请同学来回答。明确:“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是把敌人想得太好。请愿不以为然,事实则出乎意料,总是“梦想不到”。被骗去的四十七个青年的生命却震撼了鲁迅,使他不得不相信反动派的行为“下劣凶残”确为事实。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4、第四节第5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其中,“无话可说”是因为什么呢?这里的“无话可说”和第一部分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了什么关系?表达效果是否相同?“缘由”一词又作何解?(请思考,然后作答)。明确:这里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对敌人的暴力和无耻谰言使人震惊,愤怒得说不出话。这与前文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对应,递进的关系。前文中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和所住的并非人间”使鲁迅“艰于呼吸视听”,找不到更锋利的言语来控诉段政府的罪行却只能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以此来哀悼死难者。所以,“无话可说”。同样都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缘由”一词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A、反动派的残酷镇压。B、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这里暗含了既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最后,号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由此,鲁迅发出沉重的呐喊。5、第五节第一段中:“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为什么呢?明确:因为内心的愤怒不得不说,不说就阐述不清反动派屠杀青年学生的惨象,自己只能把心中愤怒的话说出来,才能使内心的歉疚得以减轻。四、【课堂反馈】体会虚词的作用。虚词:连接句子语法手段,介连助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鲁迅消息闭塞噩耗传来神速虚词卫队惨无人道表意丰富刘遇害出人意料事实之确凿凶残+无耻惨象+流言五、【课堂板书】(教师个性化板书)六、【教师归纳】(教师个性化归纳)六、【课后作业】请根据陶潜《挽歌》中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诗句谈谈你的生死观。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程序设计】一、【情境引入】(教师个性化导入)二、【讲解课文】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第二部分(3、4、5节)写了刘和珍君几件事?这些事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A、反抗杨荫榆敢于反抗事件B、虑及母校,黯然泣下有远见、责任感C、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性格D、难中救助从容善良三、【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1、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2.如何理解“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强调爆发。3.如何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明确: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4.如何理解“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明确:“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5.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四、【能力提升】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境地的?然后举例说明。明确:如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7A版优质实用文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五、【课堂检测】重读文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刘和珍的人物形象是什么?2、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语言特色是什么?3、鲁迅在此文中涉及了哪三类人,对他们各持怎样的态度?①反动势力(学者文人)②爱国青年③“庸人”六、【课堂板书】(教师个性化板书)七、【教师归纳】(教师个性化归纳)八、【课后作业】1、背诵第二、四节。2、完成《世纪金榜》中的作业。九【教学反思】127A版优质实用文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