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案---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ID:1042277

大小:101 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案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贺新郎》(老大那堪说)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学习辛弃疾的爱国豪情,认识其不凡的志趣与坎坷的经历。二、体悟这首词的感情特征,从中领会辛词“肝肠似火”的特色。三、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学习辛词的语言特色。重点、难点:体悟这首词的感情特征,从中领会辛词“肝肠似火”的特色。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学习辛词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应用:图片、等讨论法幻灯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上片写友情前四句拿陈登、陈遵作比,说明作者与陈亮思想一致、情投意合的深厚友谊。中三句写他们旷达的胸怀与不慕富贵荣华的高尚情操。后四句写他们为国事担忧而发的恢宏议论以及因无人响应而产生的牢骚。下片论国事前四句从抗战派与投降派的尖锐矛盾出发,对投降主义批判。中四句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投降派坚持屈辱求和打击抗战派的反动政策。后四句男儿到死心如铁、补天裂----表达了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决心。作业:1.朗诵课文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2.结合辛弃疾作为词人的成就与作为爱国志士的功业两方面联系起来讨论他作为词人的“幸”与作为志士的“悲”。3.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一、导入新课被称为“词中之龙”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辛弃疾是一位热血诗人,他的词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是中国诗词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二、讲授新课《贺新郎》(老大那堪说)1.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2.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3.辛词的艺术创造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4.词牌释义〔题考〕本作﹝贺新凉﹞。词话:“东坡守杭州,湖中宴会,有官妓秀兰后至,问其故,以结发沐浴忽觉困倦对,座客颇恚恨,东坡作﹝贺新凉﹞词以解之;即“乳燕飞华屋”一阕也。”“凉”“底”一音之转,后遂沿作﹝贺新郎﹞。又因坡词有“乳燕”句,因又名﹝乳燕飞﹞。据【图谱】及【词律】所载,又有﹝金缕曲﹞、﹝金缕歌﹞、﹝金缕衣﹞、﹝貂裘换酒﹞、﹝风敲竹﹞等名,大都取名人所填词句,以为异名耳。贺新郎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压韵。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后人又改名《乳燕飞》、《金缕曲》、《貂裘换酒》、《金缕衣》、《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雪月江山夜》等。〔作法〕本调一百十六字。首句五字起韵,句法与﹝水调歌头﹞首句,仅差第三字用平耳。第二、三句均四字句,上加三字豆,中惟“庭”字可仄;余有定格,不能移易。第四句为七字句,第一、三、六字可仄。第五句六字,协韵,为平仄平平仄仄,一字不可移易。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协韵,第二字“玉”可作平,第七句与第四句同。第八句八字,上三下五,第四字平仄不拘,结句六字,士三下三,协馈;依定格,必作平仄仄,仄平仄,不可易也。后阕换头。首句七字,为平起仄协七言句;但平仄不可稍稍通融。余与前阕相同。5.词的格律贺新郎、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惟句豆平仄,与诸家颇多不合。因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大抵用入声部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部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6.写作背景----鹅湖之会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岁末,陈亮顶风冒雪,跋涉数百里,从浙江永康去到江西上饶探访多年不见的好友辛弃疾。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长歌互答,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父文》),两人畅所欲言,共同居住了十天才分别。别后二人曾作《贺新郎》同韵词多首反复赠答,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此次会合本有着明确的主旨,即讨论新形势下抗金恢复的可行性与具体规划,而收复中原正是辛弃疾梦魂萦绕的目标,因此其兴奋自不待言。辛弃疾已被朝廷废弃多年,且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激动之余,对前途也不无担忧。只要当政者不改变其一贯的投降路线,则虽有大好时机仍将蹉跎而过,两位词人的多年经历已经给予他们深刻的教训。在这样的情势下,词人表达的感情是慷慨悲凉、奔放而郁勃的,格调悲壮沉雄,发扬奋厉。辛、陈鹅湖之会在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前此十年(淳熙五年),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预言丙午、丁未乃天道必变之年,励孝宗应乘“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岁月”。缘北宋以来,士大夫间流行一种迷信预言,谓丙午、丁未乃厄岁,历举史事证之(南宋末,衢州柴望向理宗献《丙丁龟鉴》,亦以此耸动理宗为危亡之鉴)。陈亮即借此上书倡言恢复。于其多年家居之后,淳熙十三年(丙午)入京观察情势,次年丁未病中作书与左丞相王淮,激励其担负应变之责,有云:“无事则我享其福,有事则人当其难,此又非丞相之素心也;抱不哭之孩儿则当之而不辞,肩千钧之重负则赧然而自退,此又丞相之所当耻也。”不久,周必大任右丞相,亮又致书勉其及早北伐。是年秋,有书与侍郎章森,亦提及“天道将变”。适其年十月,高宗崩,次年四月,亮上书孝宗,谓“高宗皇帝春秋既高,陛下不欲大举以惊动慈颜,抑心俯首,以致色养。今者,高宗皇帝既已袝庙,天下之英雄豪杰,皆仰首以观瞻陛下之举。陛下其忍使二十年间所以作天下之气者,一旦而复索然乎?”次年淳熙十五年春,离家往金陵、京口实察地形。并再上书孝宗。冬,往江西上饶访辛弃疾,并书邀朱熹共商大计。前此淳熙十年,亮尝致书弃疾,推许辛、朱二人乃“四海所系望者”。朱熹尝屡上书倡恢复,故亮引为同志。后来弃疾祭陈亮文,有“憩鹅湖之清阴,极论世事”之语,所云“极论世事”,无疑即指此次共商恢复大计。惜朱熹此时并未来赴约,据其后答亮书谓“奉告老兄,且莫相撺掇,留闲汉在山里咬菜根。古往今来多少圣贤豪杰,韫经纶事业作不得,只恁么死了底何限?顾此腐儒,又何足轻重。”依此语气看来,熹似是本无意于此,或由多了解一些朝廷气候,已预感恢复之事“次第八九分是且罢休矣”!故陈亮此次倡导议恢复,虽得弃疾之热情支持,结果仍一场落空,仅传诵此数首激昂慷慨之词,引后人无限敬仰耳。鹅湖之会之次年,陈亮即以被诬杀人罢,又一次下狱。出狱之后,致各交游之谢启,屡提及“当路见憎”一语,可见狱事原因殊甚复杂。《宋史》本传记其淳熙十五年上书之后,“在廷交恶,以为狂怪”。或丙午、丁未以来一系列爱国言行,与此冤狱有其葛藤关系。此可见陈亮此次言行在政治上所引起之影响矣。(夏承焘《宋词系》)7.围绕辛陈“鹅湖之会”的酬答词——《贺新郎》组词辛弃疾(一):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泉湖吴氏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陈亮(一):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辛弃疾(二):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老大犹堪说。……(略)陈亮(二):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消尽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只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紧铁!淝水破,关东裂!陈亮(三):怀辛幼安,用前韵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辛弃疾(三):用前韵送杜叔高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膠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8.赏析课文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作者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议论抗金复国,极为投契。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上片写友情。前四句以陈登、陈遵作比,说明作者与陈亮思想一致、情投意合的深厚友谊。中三句写他们旷达的胸怀与不慕富贵荣华的高尚情操。后四句写他们为国事担忧而发的恢宏议论以及因无人响应而产生的牢骚。下片论国事。前四句从抗战派与投降派的尖锐矛盾出发,提出了为什么祖国遭受分裂这一严重问题。实际上是对“南北分裂,已成定势”这一投降主义谬论的批判。中四句,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摆出了人材不得重用却又高喊搜罗人材以致堵塞了收复中原的通路这一严酷现实,揭露了投降派坚持屈辱求和打击抗战派的反动政策。最后四句,通过"男儿到死心如铁"和"补天裂"这样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决心。这首词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和陈亮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所结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他们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这是一首唱和词,但与一般酬答往来的庸俗之作大不相同,它写得感情饱满,痛快淋漓,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值得提出的是,这首词始终注意描绘和歌颂陈亮这一胸怀大志的人物形象。就全词来看,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赞美陈亮的宽阔胸怀与远大理想;二是通过对时政的抨击和对“富贵”的蔑视来突出陈亮的高尚品格;三是通过陈亮的言论“男儿到死心如铁”来歌颂陈亮为国牺牲的决心和坚定立场。词中把写景、抒情、用典、使事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9.《贺新郎》词的感情特征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辛弃疾的这首词也是如此。辛弃疾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治者不思北图,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辛弃疾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则佳话。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坚持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含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词人的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又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10.写作特点即事叙景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贺新郎》词的上片颇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辛弃疾以忠愤填膺的抗战志士秉笔作词,其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抑,不免直泻笔端。“我病君来高歌饮”数句,叙两人会谈时情景,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的环境氛围,形成了尖锐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写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怒之情。《贺新郎》这个词调押的是仄韵,且用入声字作韵,情调尤显激壮磊落;全词句式是奇句多于偶句,节奏就显得跌宕多变,这与这首词作为英雄的“不平之鸣”是十分契合的。11.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片,便颇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首二句在抒情中追忆两人大慰平生的相会,“我病君来高歌饮”数句则是当时情景的艺术重现。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相与高歌痛饮,彻夜纵谈。此处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清寂冷寞的环境氛围,形成了尖锐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写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怒之情。与上片不同,这首词的下片则主要是直接抒怀,用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写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事无两样人心别”,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深刻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接着他通过质问强调神州大地多数时候都是山河一统的,分裂只是暂时局面。然后他用三个典故来说明志士长期受到压抑的事实,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言的不平。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引起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词人的激愤,誓补天裂,坚定了自己统一祖国的必胜信念。12.词中典故解说辛弃疾学养深厚,善用典故拓展词的艺术空间,表达复杂的感情。上片“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一方面用陈元龙、陈遵两位陈姓古人之豪情来切合陈亮的身份,另一方面也点明两人“臭味”相近、“瓜葛”相连,呼应了陈亮词中“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的答词。二人的友情建立在爱国之志基础上,私人之情便获得了超越和升华。“硬语盘空”则用韩愈《荐士》诗句,原指语言刚劲有力,在空中盘旋。在此处指他们纵谈天下大事,言论激昂,矫矫不合时俗。下片“汗血盐车”两句,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徒然老死为喻,表达志士长期受到压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中宵舞”指东晋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辛弃疾把陈亮比作祖逖,敬重陈亮那种激昂慷慨的战斗精神、为祖国统一而奋斗的钢铁意志以及至死不变的誓言,实际上此中也融合了两人意气相投、目标一致的情谊。最后用古代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发出豪迈的壮语:“让我们亲试身手,把分裂的祖国重新统一!”三、总结全文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辛弃疾的这首词也是如此。辛弃疾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治者不思北图,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则佳话。辛弃疾的这首词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和陈亮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所结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他们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四、布置作业1.朗诵课文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2.结合辛弃疾作为词人的成就与作为爱国志士的功业两方面联系起来讨论他作为词人的“幸”与作为志士的“悲”。3.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一、《贺新郎》词的感情特征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辛弃疾的这首词也是如此。辛弃疾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治者不思北图,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辛弃疾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则佳话。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坚持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含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词人的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又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二、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片,便颇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首二句在抒情中追忆两人大慰平生的相会,“我病君来高歌饮”数句则是当时情景的艺术重现。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相与高歌痛饮,彻夜纵谈。此处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清寂冷寞的环境氛围,形成了尖锐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写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怒之情。与上片不同,这首词的下片则主要是直接抒怀,用直泻胸臆的赋体, 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重点环节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提示抒写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事无两样人心别”,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深刻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接着他通过质问强调神州大地多数时候都是山河一统的,分裂只是暂时局面。然后他用三个典故来说明志士长期受到压抑的事实,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言的不平。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引起词人的激愤,誓补天裂,坚定了自己统一祖国的必胜信念。三、词的开头一句“老大那堪说”,字面上说自己年纪老大而无成就,没有什么值得一说了。这与尾句的“看试手,补天裂”的雄壮似乎自相矛盾,而事实上作者的心志从无二致,抗金收复国土从来都是他的夙愿。开头一句的意思实质上是被迫闲居虚掷年华的愤懑,被压抑的愿望因为好友的来临而爆发出来,其抑也久,则其发也勃然,前后感情正相吻合。四、《贺新郎》这个词调押的是仄韵,且用入声字作韵,情调尤显激壮磊落;全词句式是奇句多于偶句,节奏就显得跌宕多变,这与这首词作为英雄的“不平之鸣”是十分契合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