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ID:1034641

大小:3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間詞話》十則教案【教學目標】1.瞭解王國維及著名的文學評論作品《人間詞語》。2.學習王國維的詩歌鑒賞理論,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興趣和能力。【教學重點】領會王國維“境界說”中“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繫。【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一、釋題,導入新課詞話,即評論詞的內容、形式或記載詞的作者事蹟的書。由回顧“古之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導入新課。二、知人論世1、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清華研究院開創之初的“四大導師”之一。22歲前,在家鄉接受傳統教育,卻不喜歡科場詩文,科舉考試時,“不終場而歸”。1898年後,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學,希望借助西方哲學來解決現實人生中的困惑。1905年,王國維完成了《紅樓夢評論》。1908年,開始連載《人間詞話》。1912年,完成《宋元戲曲史》。辛亥革命後,政治態度日趨倒退。1923年,他欣然“應詔”北上,擔任皇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1927年6月,北伐軍進逼北京,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的昆明湖自盡。 2、《人間詞話》,王國維文藝哲學成熟的代表作。該書沿用中國傳統的詩話、詞話的形式,將西方的康德、叔本華、尼采的美學觀念和中國固有的詩、詞、曲創作的豐富材料組合,興之所至,隨感而發,形成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以“境界說”為核心的觀點新穎、立論精闢的劃時代論著。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三、學生自讀課文,概括課文所選的十則,涉及到幾個方面的內容?三方面:①總綱,提出“境界”說,概括境界的意義。②—⑥從不同角度論述“境界”問題。⑦—⑩談詩人的思想和藝術修養。四、齊讀第一則,注意理解內容。問:作者心中的“境界”有何意義?本則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有“境界”就有“高格”,才能產生名句;開宗明義,全文總綱。第一則為總綱,冠於全書之首,作者開宗明義提出“境界”說,並高度概括境界的意義。作者以“境界”來論詞的格調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則有“高格”,才能產生名句,並論及五代、北宋詞高標獨絕的緣由。可見在王國維心中,“境界”高於一切,在藝術創作中起決定作用。五、齊讀第二至六則,聯繫注釋,理解內容。師:既然作者認為“境界”在藝術創造中起決定作用,那麼,什麼是 “境界”呢?2—6則,作者從不同角度來論述“境界”問題。1、第二則從什麼角度談“造境”“寫境”的?二者有何區別於聯繫?明確:從創作方法的角度;“造境”是“虛構之境”,“寫境”是寫實之境,二者相互滲透,意即藝術境界既要描寫自然又要表現理想,是理想與寫實(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第二則從創作方法角度談“造境”與“寫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出“造境”與“寫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藝術創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觀“理想”虛構而成,離現實較遠;“寫境”則是由寫實家按其客觀“自然”描寫而成,貼近於現實。“造境”即是“虛構之境”,“寫境”即是寫實之境。由於兩種創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兩種不同的境界,文藝就分成了理想與寫實兩大派。二是進一步分析了兩派的聯繫和滲透。指出“造境”並非是胡編亂造,而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植根於客觀世界;“寫境”並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須用審美理想對生活加以提煉、改造。實質上強調了藝術境界既要描寫自然又要表現理想,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這一觀點與我國傳統的“虛實”論有關,並受到西方美學觀的影響,較為精闢地論述了“寫實”與“理想”兩派(即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派)的特點、區別和聯繫。2、第三、四則談論什麼問題?第三則闡述了幾層意思?明確:從主客體關係的角度談“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三層,例舉什麼是“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二者的觀物方式,二者的創造有難易之別。3、討論思考:怎麼體會“淚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怎麼體會“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無我之境”?“淚眼”句:無限傷春。古代女子常見花落淚,對月傷情,淚眼問花,花兒也飛去。有情之人,無情之物都報以冷漠。反映詞中女子難言的苦痛。女子無人同情的悵然若失之態,所以移情到景上。“可堪”句:貶滴之後,逢春寒,感孤獨,聽杜鵑悲鳴,見夕陽西下。淒厲的氣氛,“可堪”二字刻畫詩人自我形象。移謫居之恨到淒厲之景上。“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寫景,實際上陶淵明安貧樂道,悠然自得閒適之情融化於景中,隱藏其下。元好問的離別之情也融於景中。第三、四則從主客體關係角度談“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作者首先舉例闡明什麼是“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表現的是獨立黃昏、惜春傷逝的“我”,面對著雨橫風狂、落花飄零的“外物”而產生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感。“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寫的是料峭春寒、杜鵑啼血、夕陽西下之景,在羈旅漂泊的“我”看來,一切外物都滲透著孤獨、寂寞、無限淒婉之意。兩詩的作者均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觀察外物,並把這種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是“有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則都表現出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觀靜穆的景物之中的渾然物化之境,詩人為外物所吸引達到忘我境界,外物以本來生機勃勃的面目呈現於詩人眼底,是“無我之境”。其次,作者進一步指出“有我之境”的觀物方式是“以我觀物”,“於由動之靜時得之”,結果給人的美感為“宏壯”。“無我之境”的觀物方式是“以物觀物”,“於靜中得之”,結果給人的美感是“優美”。可見,“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是根據觀物方式的不同及由此而產生的美感性質的不同來區分的。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所謂的“無我之境”並非指作品不帶作者任何的主觀感情及個性特徵,而是指審美主體達到“寧靜之狀態”,全部沉浸於“外物”之中,達到物我合一的“優美”的境界。所謂“有我之境”,也不單是指感情強烈個性鮮明之境,而是指“我”的意識尚存,詩人不僅鮮明地意識到他自己的心理狀態,而且把它的色彩點染到所見的外物中,即“物皆著我之色彩”。再次,王國維指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創造有難易之別。相對來說,人都有生活之欲,往往帶著“我”的意志觀物,作品總是帶著主觀色彩,所以“寫有我之境者為多”;而能達到物我渾然境地的“無我之境”,就較為難得,“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不過,王國維認為“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乃“優美”與“壯美”之別,都能給人以美感。遷移:“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無我之境)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融化在碧玉,絲絛這美好的意象之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我之境)故國淪亡,“花濺淚 ”“鳥驚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遷移的結果。4、從第四則看,“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有高下之別嗎?明確:從作者所舉例子看,“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描繪的是落花飄零之景,在獨立黃昏、惜春傷逝的“我”的眼中,外物被浸染上無可奈何的傷感。“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描繪的是春寒料峭、杜鵑泣血、夕陽西下之景,在羈旅漂泊的“我”眼裏,外物呈現出孤獨淒婉的色彩。可見,當主體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觀察外物,並把這種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時所營造出來的境界,是“有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都描繪出一種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觀靜穆的景物之中的渾然物化之境。可見,當詩人為外物所吸引而達到寧靜忘我的狀態,以冷靜客觀的態度觀察外物,外物以本來生機勃勃的面目呈現於詩人眼底時,所營造出來的與物俱化的境界,是“無我之境”。從觀物方式及審美感覺看,“有我之境”的觀物方式是“以我觀物”,“於由動之靜時得之”,給人“宏壯”的美感。“無我之境”的觀物方式是“以物觀物”,“於靜中得之”,給人“優美”的美感。兩者的創造有難易之分,這是因為人很難完全忘卻生活之欲而達到靜穆的狀態。所以“寫有我之境者為多”,而能達到物我渾然的“無我之境”,就較為難得。但“優美”與“宏壯”是不同的美感,不必強分高下。5、朗讀第五、六則,什麼是有境界?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境界是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例證法。第五、六則從作者感受、作品表現的角度談“境界”。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境界”是情與景的統一,即“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真景物、真感情是構成境界的兩個要素。二是情景要真,即要有“真景物、真感情”。三是“真景物、真感情”應得到鮮明真切的表達,即“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前兩點是從作者感受的角度闡述什麼是“有境界”。王國維認為從作品的“原質”看,必須具備“情”“景”,且要“意與境渾”。而崇尚“真”則是王國維的一貫思想。他認為“真文學”應當不受功利的干預,做到景真、情真,而“情真”尤為重要,因為“感情真者,其觀物亦真”。其次,王國維從作品表現的角度指出,作者觀物寫景,還需注意恰當表現,否則文不逮意,亦不能算“有境界”。如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張先《天仙子》“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前者生動地渲染出生機勃勃的春景,遊興無限的情致;後者傳神地表現出雲開月出、花影婆娑之景,意外欣慰之情,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達得極真極活,所以著此兩字,“境界全出矣”。綜上,可見王國維所說的“境界”,乃是強調真切鮮明地表現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6、討論思考:第六則的兩例是怎樣“境界全出”的?“鬧”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視覺感受變成聽覺感受。逼真刻畫出紅杏怒放的蓬勃生機,又滿含著詩人喜迎春色的歡愉之情。“弄” 字:細緻描繪出微風中,月色下,花兒婆娑搖曳的情狀,表達對美好春夜的喜愛留戀,及春色闌珊的惋惜。詩人煉字把杏、花都擬人化了。好像有靈性、情感,喚起讀者豐富而美好的聯想和想像。遷移: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字王安石曾用過“入”“過”“滿”等十幾個字,最後才定為綠,結果“綠”成全詩詩眼,說說“綠”字怎麼好?形容詞用如動詞,和煦春風吹拂下,千裏江岸,一片新綠,詩人就把看不見的春風轉化成鮮明的視覺形象,寫出了春風的精神。7、本文多次提到“境界”,其內涵一致嗎?應該怎樣理解王國維“境界”說的內涵?明確:不一致。第一則的“境界”,是總說。第五則提到“境界”,說明“情”也是構成境界的元素,而“有境界”的作品應該能真切鮮明地表現出情景交融的藝術世界。第六則提到“境界”,具體說明“境界”應該得到真切生動的表現。第七則提到“境界”,是與人生體驗結合起來,象徵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狀態。總體而言,王國維所說的“境界”,有時也稱“境”,內涵不盡相同。有的指客觀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兩者的統一,有的指造詣程度,等等。但就作者感受、讀者審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應該是其主要內涵。 第二課時一、導入作者提出了“境界”說,又在第二至六則闡述了什麼是“境界”,那麼,怎樣才能寫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全班一起讀第三部分,詩人的思想和藝術修養。二、分析課文,誦讀、理解第三部分。1、第七則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藝術創作或學術研究的歷程,分析這些詩句的比喻意義?第七則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藝術創作或學術研究的歷程,把“境界說”與人生體驗結合起來。指出一個詩人或學問家,必須要注意後天的修養,進行長期艱苦的探索,並且具備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長林葉落,西風乍起的清秋時節,登樓遠眺,雲淡天高,一條路通向遙遠的天際。此情此景,一種孤獨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喚起了一種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創業治學的開始階段,要志存高遠,廣泛涉獵,吸取前人的經驗,獨闢蹊徑,這是第一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描繪熱戀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獨鐘,專一執著,雖衣帶漸寬,枯槁憔悴也心甘情願,無怨無悔。比喻創業治學的過程中,要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孜孜以求,不惜殫精竭慮的獻身精神,這是第二階段。“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描繪了在燈如海、花如潮的元宵節時,情人約會的情景。經過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燈火冷落之處,終於見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極度幸福、歡欣。比喻經過艱辛的探索和追求,終於獲得事業成功,學業有成,理想實現的無比喜悅和快慰,這是第三階段。點評:王國維在此則中談的是創業之路、治學之路。他認為大事業大學問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進行長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須堅忍不拔、百折不撓,不僅要有天賦,更需要進行刻苦的修養。他強調的是一種獻身精神,這既是一條充滿荊棘和險阻的艱辛之路,也可使人體驗到最高的精神愉悅,話中蘊含深邃的人生哲理。2、第八、九則強調詩人應該有怎樣的內在修養方成“大家”?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明確:胸襟開闊、見識卓越。例證法。第八、九則把“境界說”與作家本身的內在修養結合起來,強調詩人應該有開闊的胸襟和卓越的見識,修身而成“大家”。一是以蘇東坡、辛稼軒為例,指出蘇詞之所以好,在於超曠的襟懷;辛詞之所以好,在於豪放激蕩的氣度。從而肯定創作者內在的胸襟氣度決定了詞的境界。二是推崇“大家”之作,指出“大家”具有與生俱來的內美氣質,因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 ,言辭脫口而出,率真自然,毫不虛偽作態,所以能寫真景物、真性情、真境界,其作品也會達到沁人心脾,使人豁然開朗的境界。此處所言,揭示了境界各構成元素的特徵。沁人心脾,指所抒之情應情深而動人;寫景必豁人耳目,指所寫之景應特徵分明,生動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辭脫口而出,則指言語的自然真切。由此可見,王國維推崇蘇、辛,注重人格的真切,看重內在的修養。這與中國古代美學家的主張是一致的。如葉燮《原詩》言:“有是胸襟以為基,而後可以為詩文。”3、如何理解“東施之效捧心”?明確:即東施效顰pín:機械地,僅從外在形式上模仿別人。思想、修養要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寫出有境界的作品,光從形式上去仿照,達不到美的境界,還可能帶來醜的效果。4、第十則作者認為,詩人對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統一。入乎其內,即深入生活,才能獲得豐富的創作材料,逼真地描寫生活,作品才有生氣。出乎其外,即胸中無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縱觀生活的整體,作品才能內容深刻,情致高遠。第十則把“境界說”與創作者對待現實生活的態度、方法結合起來。首先指出詩人要“入乎其內”,深入生活,才能獲得豐富的創作材料,逼真地描繪生活,作品才有生氣;又需“出乎其外”,超脫出來,“胸中無物”,從一定的高度觀察生活,擺脫生活之欲,從而實現對審美對象的靜觀,寫出深刻獨到的內容。可見王國維注意到了藝術與生活的辯證關係,重視詩人的修養之途。其次,以周邦彥、薑白石為例,進行具體評判。他認為周邦彥的創作“能入不能出”,是因為周詞“模寫物態,曲盡其妙”,但終因出物不夠,而顯得“意趣不高遠” 。說薑白石以後的詞人既無出也無入,可能有些偏激,但南宋以後詞壇的不振,與出入的不明是有關系的。5、作家應該怎樣修養自身,才能寫出有“境界”的作品?明確:從第七則看,要志存高遠,甘於寂寞;苦苦探索,執著追求。從第八、九則看,要有開闊的胸襟、卓越的見識,要有真性情。從第十則看,要深入生活、觀察生活並注意有所領悟。《人間詞話》節選部分以“境界”為核心,闡述了“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等問題,廣泛觸及了主觀與客觀、景與情等美學問題。是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的開創者。三、《人間詞話》的說理有何特點?《人間詞話》繼承了傳統詩話、詞話的形式,說理形象,清新雅致,也值得借鑒。其形象化主要表現在四方面:一是善於引用古詩詞名句來說理,形象生動。比如以馮延巳、秦觀的詞詮釋“有我之境”,以陶淵明、元好問的詞詮釋“無我之境”;以宋祁、張先的名句表現言辭表達在營造境界中的效果;以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表現人生以及學問探索的“三境界”等。二是善於以典型作家為例,增強說服力。如以東坡、稼軒論胸襟,以美成、白石論“出”“入”等。三是善於對比說理,分析透徹,易於理解。如“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等。四是語言含蓄生動,浸透著詩人的真感情真性情,自有含蓄幽微之美,真切感人。四、小結 學習了本文之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王國維的詩詞鑒賞理論,並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藝術修養。否則,不談當一個好的作家,就是當一個讀者也難與有境界的作品產生心靈的共鳴,最終與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學習能給大家這樣的啟示。最後,全班齊讀,再一次熟悉鞏固。五、完成課後練習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