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过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一个又一个的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进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途中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 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合适的夫妻“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谈路上的行人和景致,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理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中思念之情,在家的,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