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振太镇塘坊村陈家坟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师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振太镇塘坊村陈家坟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师范文)

ID:351563

大小:9.3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8-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振太镇塘坊村陈家坟组作者:镇沅县振太镇中心小学   李其贤暑假,笔者再次骑上摩托走进振太镇塘坊村陈家坟组。跨越曼干田大桥的一刹那间,心砰砰砰地急速跳到了嗓门——山村变化真是天翻地覆。曼干田曾经的大草桥、瓦桥转眼间已经变为坚固的平板桥。可以说,桥的西边是坝子,桥的东边是山区,这是一座平安、板扎、可以放心通过的民心桥。桥的一头连接着脱贫攻坚大军的心声,另一头嫁接在村民的心岸,通过它,恰如一道美丽的彩虹,熠熠生辉,不舍昼夜,传唱着幸福生活的旋律和韵味。百十来米长的桥,我的思绪跌宕起伏,不禁硬生生穿越时空,拉回到步入启蒙教育的年代。那时候,贫困、落后几乎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也映像在我脑海中。记得那也是一个临近暑假的星期六早上课后,我穿上一双我最好的鞋——塑料材质黄凉鞋,跟着同学去陈家坟生产队(现称呼为组)。从太和村紫马街出发,一路向南,一步一步靠着脚力,沿着前人走过的马路轧了起来。走到塘坊街,我已经筋疲力尽。从塘坊街折而往东行走开始,我时不时问同学给到了。同学总是鬼迷日眼地眨眨眼睛说快到了。他看看我,又愧疚地摘些“救军粮”给我吃,仿佛与他同去之前没有刻意骗我。骗我的是那双心爱的黄凉鞋,卖鞋的老板还笑眯眯说过“要多牢实有多牢实”。可是,崎岖坎坷的、泥泞不堪的羊肠小道把老板的话,倏地锤击得粉碎——黄凉鞋的“筋”左一根断了,右一根也断了。黄凉鞋不多的“筋”断到最后,没法子再穿,我们只得提上黄凉鞋继续前行(留着以后用铁片烧红烫一烫再穿)。太阳偏西,暮色临近,我们终于来到了陈家坟。同学家人看到我们如落汤鸡一般,赶快扛来几根“大栗柴”,给我们烘衣服裤子,烘雨水、汗水,也烘去一路的疲惫,烘出陈家坟人的热情和欢喜。温暖的火塘和着金黄的喷香的玉米饭、冒着热气的炒佛手瓜(俗称洋丝瓜),我第一次记不得自己吃了几碗饭,只记得吃得肚子鼓胀鼓胀的——虽然只是一顿没有见到米的一饭一菜一小碗清汤寡水的三合酱。顺着牛铃铛的响声,我注意观察起同学家的环境,玉米戴着红缨的有,只有膝盖高的也有。玉米地外是葱葱郁郁的山,山上大树多得数不清棵数,很多树我叫不出名字。常说人有三急,当我悄悄问同学厕所在哪?同学一时惊诧,又立马用手指着玉米地一角嘟着嘴说“那里”。我走到玉米地尽头,却找不到厕所。最后,就着感觉像有尿屎气息的芭蕉棚解决了内急,却凭空增添了一丝难堪。天黑定,感觉火塘红得厉害,烘得想抹脚杆子。可没敢抹。父亲告诉过我,烤火时抹脚杆子,会起难看的“火斑花”,并且会越抹越多。现在想来,抹脚杆子是不雅观之故。临近睡觉,同学把火塘用柴火灰捂好,像烧炭闷窑一样,之后抽出一个火柴头像孙悟空舞金箍棒一样舞出几个火星照亮我们上床睡觉。床上垫着一张羊皮,睡在上面,暖是暖和,就是觉得哈痒哈痒的不习惯,还有股腥膻的味道。被子是一条陈旧的红色偏向发白的攀枝花毯。一觉醒来,太阳已有竹竿高。同学家人早已出早工去了。我帮着找火柴生火,同学摘来几个梨果说“扎吃”。他眼睛一亮,笑眯眯告诉我“阿贤,我们不消用火柴。你看——火照样辣着呢!”同学用火柴头一扒,哈,火塘还辣烘烘的,真神奇。守着犁头铁铸成的缺了一个口子的锅边。我不好意思地尽量隐蔽者地挠痒痒。小腿肚上的三五个红疙瘩,应该是跳蚤之类留下的纪念。三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再次来到陈家坟。先是怀疑自己的眼睛,怕是老眼昏花看物不清。细看之后,欢欣鼓舞,大快人心。陈家坟真的要刮目相看了,变得靓丽了,富裕了,文明之风已经落地生根了。一条足够车辆行驶的水泥路,相对来说平坦、宽阔、舒服,一顿饭左右的工夫就来到了陈家坟。放眼望得到处,规范、牢实的钢筋水泥房崭新、舒适,富于现代气息。传统的以前只有富人家才盖得起的白墙青瓦楼房鳞次栉比。曾经的茅草房、闪片房见不到踪影了。露天粪池加了盖板,厕所像模像样起来了。走进任何一家,米饭、肉食、蛋类任你吃个够。人们脸上写满健康的颜色,流露出幸福的笑容。曾经的羊皮袄、补丁已经成为历史,合身、漂亮的着装彰显时尚的容颜。村民清一色般卸下贫穷妆出美丽,脱下落后换上文明。电灯、太阳能灯照亮黑夜、照亮村头巷尾,也照亮村民的心灵。生病了,找村医还是上镇卫生院、县医院,看村民病情而选择,他们远离了曾经一旦生病就只能眼睁睁等着命运安排的无奈境遇。采访当天在塘坊村卫生室输液的四五名患者,脸上发现不了怕因病致贫、因病恐慌的神情。人民的健康、生病能及时就医,当示祖国强大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之故吧,追忆起我有一位堂哥,小时候因为得了痢疾,没钱上医院,就靠“病有他人说药方”,胡乱用了好几个民间单方,病情不见减轻,她母亲含泪用蓑衣包裹起来舍不得扔,悄悄放到院场脚,想着等他落气了才扔,以示母爱的仁至义尽。允许是老天有眼,堂哥奇迹般活了过来,只是瘦得皮包骨头。后来堂哥立志求学苦读,成了一名省级大医生,救治了很多人的生命。当然,运气没有堂哥好的人,在缺医少药没钱医病的年代,就只能到天国寻找治病的门路。曾几何时,陈家坟的好多人家。因贫穷,因山遥路远,因重男轻女等原因。姊妹几个,能上学读书的少之又少。别说初高中大学,连小学的门槛也难于迈进。如今,孩子们的读书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知识改变命运,文化谱写华章再向每一个适龄孩子招手。据悉,目前陈家坟组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读高中、中专、大学的也都榜上有名。采访中,突然遇到大雨,就近到村民家躲雨,偶遇一位名叫李艳茹的三年级小学生在大雨时的家中,与读大学的姐姐正在看书学习。作为教师,我一阵欣喜,傻傻地站在大门外,不敢发话喊门,生怕惊扰了勤学的姐妹俩。教育可兴家,教育能强国,尊重教育的人我不敢不尊重!走进陈家坟组这个美丽乡村,我感受到村容村貌的巨变是名副其实的,民风民俗是健康向上的,文明之花是绽放的。水泥路的总路、串户路家家到门口,干净无人为垃圾。水泥铺的也好,石板铺的也好,庭院都是一尘不染。猪圈里,大猪、小猪数头,哼哼唧唧,依然可见主人的勤劳和卫生,根本见不到猪屎横陈。应验“养猪不用巧,圈干食饱”的秘笈。一辆停在村旁,看似拉猪的景洪牌照车,我仿佛看见拉出的一车猪,也仿佛看见村民数着一沓沓大红钱。陈家村村民做饭菜所用燃料是电、柴,没见到使用液化气的人家。柴是枯枝、不能做材料的弯木、杂木,环保已然入陈家坟组村民的心了。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平时所见的黑罗锅,在这里都被擦洗得铮亮如新,一字儿排开放在该有的位置,没有丝毫的杂乱,也就感觉期间焕发着的干净卫生的活力。讲卫生,无疑提升了村民身体健康的系数,提升了人居环境的品味,为文明的内涵注入了新鲜的造血功能。从所见、所闻、所访,我懂得了陈家坟组干净卫生、整洁美观的风貌,源于脱贫攻坚大军及每一位村民的不懈努力。每逢开会必讲,“各家自扫门前雪”洁净各家庭院内外及串户路,定时或不定时每家出一个劳动力打扫总路、公共场所。丧失打扫卫生能力的五保户,由监护农户代打扫卫生。村、组及各级挂钩领导和党员同志作表率,积极带动村民,以形成“我卫生、我自豪”的向心力,凝聚成陈家坟组美丽乡村的示范品牌!的确,笔者采访当日,注意到塘坊村公所桌子上,一块洗得干干净净、折得方方正正的抹桌布身上,我好像明白了陈家坟组的美丽应该有它的一份功劳。又从采访结束,已经是下午六点过的时候,塘坊村公所会议室里,依然进行时。我似乎醍醐灌顶,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人人有责!脱贫攻坚,一幅美丽画卷的开始!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