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乐园 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中心校 李其贤 我的乐园,与众不同。读一本书,我就像徜徉于乐园,美不胜收。这不,十月底的一天,正是秋末了,秋风乍暖还寒,二中校刊编辑潘永华老师又送我一本《白山茶》》。接书在手,一时百感交集—— 我从省民族干部学校中师专业毕业回县,分入振太乡中心校从教,“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至今已经在振太教书30年。作为二中的学子,我一直在为二中输送学子,我关心二中的发展,所以自《白山茶》创办以来,我可以说一直是它的一个最忠实的读者。《白山茶》目前出到第十一期了,其中的好多文章我都读过。我高兴小学时我教的学生能在二中校刊上发表文章,就我所知,如小学时我教过而目前就读于复旦大学的伍桂林,他在二中读初中时,就在《白山茶》上发表过好几篇作文;而父亲在乡中心校,目前就读于上海交大的谭大礼,也是《白山茶》最积极的投稿和发稿的学生之一。当然还有好多曾就读于二中又在《白山茶》上发表过作文的学生,已经大学毕业或还在就读大学,难说一个小小的校刊,真的已经为二中的学子,蕴藏了他们小小的写作之梦。校刊真的很小,但对于爱好写作,学习写作的学生无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二中校刊发表的作文,大多切合学生实际,富于乡土气息,很少有作文是抄袭的,这是《白山茶.》最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大约因为不少作者是自己教过或熟悉的学生,我读《白山茶》无疑就多了一些亲切和亲近感,觉得真的是一个校刊,尽管有些方面不尽人意,有待改进和发展,但毕竟是普洱市中学中创办最早的一个校刊。 和潘老师交谈得知,自《白山茶》创办以来,他就注意把校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往上一级报刊推荐,至今在省市县级报刊上刊发20 多篇师生的文章。若说教学成功,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方面,校刊上发过的文章又能往上发展,至少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作文教学实力。从我的切身体会,注意阅读就在自己身边的一个校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对自己的作文教学也是有所收益的。 二中校刊《白山茶》创办至今快有十年了,大约因为资金欠缺,停办了几年,复刊后所出的两期,体现出了一个校刊难得有的大气。最明显的改变是错别字比原来的少到几乎不见,其次版面插图也见大方,而“竹叶青青”栏目上的多篇文章,又为《茶树王》和《镇沅报》以及《普洱教育》等选发。学校教育说到底是要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振太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而《白山茶》2007年第二期的编辑,可说为“文化之乡”的称谓提供了最有效的佐证。该期基本上是民间故事专辑,其中振太籍学生李春、苏其坤和罗宗永等所采写的几个故事,在乡境上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现在能以较为完善的文字故事刊发出来,可说是二中校刊《白山茶》对“文化之乡”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吧。 祝愿二中校刊《白山茶》会越办越好,祝愿之外,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首先二中校刊还需要关注小学的作文,为小学的作文教学提供一个平台。《白山茶》曾经好几期开设过“小学作文”栏目,若有可能,还望继续开这么一个栏目,给小学的作文教学注入一些动力。为小学生开设一个能发表文章的平台,好在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的作文兴趣,另一方面是坚定了振太小学毕业生就读二中的理想。很长时间,中学和小学的教学基本是各自为阵,很少交流和研讨,从总体上看不利于双方的发展,为小学开一个作文小平台,能让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的作文情况有所了解,才能进一步有效地开展中学的作文教学。 其次,还要关注中学和小学的教研情况。几天前,在上级有关领导的倡导支持下,二中和小学做了一次教研互动活动,大家交流发言,各抒己见,像这样的中小学教师共同教研,就该有结果有效果,应该各自把教研心得体会等写出来,在《白山茶》上刊发,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保存下来。 另外,作为一个校刊,也要尽可能地注重刊发的文章质量,坚决杜绝抄袭来的文章。好的文章要尽可能地往上推荐,进一步扩大影响,才能达到越办越好的目的。 二中的校树白山茶从栽植到现在恐怕上百年的时间了,每年冬天,仍是白花竟放,而以校树为刊名的《白山茶》,虽然小,也在开花,作为一个振太中心校的教师,我为之欣慰,也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