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杂谈》读后感最近,我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中的《教育杂谈》、《读书与受教育》、《吕叔湘先生的比喻》和《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4篇文章。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1.以生为本叶先生在《教育杂谈——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对老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参观老师教课,要看老师是不是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要看效果如何,学生是不是真有所得:所以不能光看老师唱独角戏。”如何评价老师的课堂教学,叶先生的这段告诉我们,我们要重要看学生的表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快乐的神情,精神没有流失,体验到了成功的幸福,我想,这样的课一定是好课,这样的老师也一定是位好老师,教师的课堂必须“以生为本”。2.让学生受教育叶先生在《读书与教育》文中清晰的分析了读书与受教育的关系,明确了受教育的手段,强调了受教育的过程目标和最终目的,受教育是上学的全部意义和整个目的。而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在这里学生能够体验到集体生活,开始学会分享,学会认识自己,学会学习。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引导者开始引领学生探索,创造。但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也不可能帮助学生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自学,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达到举一反三,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读书不是目的,学生通过读书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在实践中有用,才是最终的目的。3.学生是种子叶先生在《吕叔湘先生的比喻》文中详细的记录了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吕叔湘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吕叔湘先生的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大致勾画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区别。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珍贵的种子,有无限的潜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园丁一样,尊重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引导、帮助他们成长,教育应该重视培养人的个性。4.为人师表叶先生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文中说过“凡是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是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一定不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师应该在各个方面成为表率,做一个好老师。好教师要有优秀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教师和学生在和谐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亲和力和人格感染力。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起着示范作用,影响和塑造着新一代人,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因而每一个教师应时刻记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