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读后感 今年的十一假期终于有时间可以品读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虽然看的比较快,但是她鼓励家长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让他们在自己的时间空间中去摸索创造,在快乐和平等中实现自律,从而培养儿童完整的人格这一主要观点深深的影响到我。 我特别喜欢孙老师对爱和自由的概括,“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当读到“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被打骂的儿童在建立某一概念时,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客观存在现实,而是受刺激后的事情,压力使孩子在把握事物时产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质问题”时,我突然想起上周我儿子不听话,忍不住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然后让他去卧室自我反省。过了一会儿我偷偷去看,结果孩子站在床边,双眼皮泪汪汪的咬着手,很委屈很无助的样子。一下子想起一个同事说:“孩子咬手是缺乏爱和安全感”。这样一对比,发现确实是这样。 打骂孩子真的不可取,不仅让孩子感到孤独,也让孩子失去自我。毕竟孩子喜欢自由,这是天性使然。因此以后我一定要多跟孩子讲道理,一定要温和,不要过多的去干涉孩子的自由。 作为一名教师,同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对学生要充满爱,尊重学生的个性。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作为家长、老师要及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察、学会等待。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所以教育教学中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任。我们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赏学生,摒弃用分数衡量孩子存在价值的做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