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叙事作文:换房记 “快起来,陶陶,今天我们约了销售去看房子”上周末的一天,我还在美梦中,就被妈妈叫醒了。我慢腾腾地爬起来,揉了揉惺忪的眼睛问“我们为什么要去看房子啊”。“傻孩子,外婆要来广州住,我们要换套大点的房子啊”。 我们开车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了位于黄埔区的别墅楼盘。说真的,长那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参观别墅呢。在销售姐姐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样板房,只见别墅总共有四层,负二层是个偌大的停车场,足够停两台车呢。上到负一楼,虽说还是地下的建筑,但是一点都不阴暗,里面设计了一个观景台,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坐在那,面前摆一杯绿茶,捧一本小说,静静地享受和自己独处的时光。里面还有一个音响房,里面摆放了一台“骑士组合音响”,最适合我这个小麦霸了。而一楼和二楼总共有四间套房,我一间,爸爸妈妈一间,外婆一间,足够我们住了。最让我欢喜的是,入户门外有一个50平方米的花园,我终于可以实现在家里荡秋千的梦想了。 别墅的惊喜还不仅于此呢。原来在一楼还安装了一台电梯,方便外婆上下楼。而高科技元素也植入进来了。销售姐姐告诉我们,这是一套智能化别墅。原来室内的每一盏灯都装了“感应器”,它能根据人的脚步声提前亮灯和关灯,不需要伸手去按电开关。而智能程序还可以装入我们的手机里,在你回来之前,只要输入相应的密码,室内空调就可以提前开好,从室外进来就可以立刻享受凉意。有时候粗心的妈妈急着去上班而忘记关空调,也不用着急。只需要按一下相应的程序,空调就可以自动关闭。 “现在的房子已经不仅仅是几片砖瓦盖头,为了遮风避雨的地方了,”看完房子后,妈妈回到家感叹道。“那是什么”?我好奇地问“妈妈,你小时候住的房子是怎样的啊”。妈妈停下手上的家务,和我聊起了儿时的记忆。 原来外公外婆以前都是棉衣厂的职工,妈妈出生在当时他们住的筒子楼里生活。筒子楼是一条长走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因为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筒子楼存在4户人共用一间厨房、几幢楼共用公共卫生间等诸多生活上的不便之处,但是在妈妈的记忆里,筒子楼给她留下了许多快乐和温暖的回忆。在筒子楼一住就是十几年,1994年,外公外婆的单位给他们家分了一套房改房,妈妈还记得,分了那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给他们后,外婆每天下班都在忙于装修,客厅铺上了当时最为流行的“马赛克”,房间则铺上了鹅黄色的“地塑”,摸上去特别冰凉。自从搬进了那套70多平方米的两房,妈妈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外婆还特意给她定做了一张当时流行的“高低床”。 我虽然没有住过筒子楼,当时在妈妈的讲述中,我看到妈妈充满美好回忆的眼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至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集资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十几平方米的筒子楼,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几百平方米的别墅……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居住的升华。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让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