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我选择了“一个中心”的教学策略,解读文本,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在承上启下处反复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文中的父亲行动的了不起。仔细研读,不难发现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还从中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的了不起,是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巧妙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与文章中心融合在一起,主题更加明确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