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研究专家精品资料——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研究专家精品资料——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ID:323107

大小:228.5 KB

页数:68页

时间:2020-04-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共 68 页 高中语文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目 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1 第二单元....................................................................2 第三单元................................................................... 6 第四单元................................................................... 8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10 必修二 第一单元................................................................... 11 第二单元................................................................... 14 第三单元................................................................... 20 第四单元................................................................... 24 必修三 第一单元................................................................... 27 第二单元................................................................... 31 第三单元................................................................... 35 第四单元................................................................... 46 必修四 第一单元................................................................... 48 第二单元................................................................... 49 第三单元................................................................... 51 第四单元................................................................... 53 必修五 第一单元................................................................... 61 第二单元................................................................... 62 第三单元................................................................... 69 第四单元................................................................... 70 第 2 页 共 68 页 必修一内容梳理 第一单元——诗歌 一、单元教材及重点说明: 本单元有诗歌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 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 中对普通妇女的歌颂之情。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等表达 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 个方面入手。要多读,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 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 的统一。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 较多,如 “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 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也称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 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学习要点: 第 1 课 沁园春·长沙 一、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源于隋唐,盛行于宋。词根据长短来分,有 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 同。 二、课文再现 背诵《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 三、写作素材 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年青春激情的写照。  第 2 课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一、课文再现 背诵重点语段: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 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二、写作素材 春雨带来生的喜悦。踏着雾湿的小路,撑一把伞,一把戴望舒《雨巷》中的油纸伞, 轻轻走进杨柳成荫、烟雨如织的江南小道。江南的烟雨,细细地、密密地、柔柔地、悠悠 地飘落。柳岸风堤撑纸伞的仕女们,走在云雾之间一般,带起梨花的清甜的香味。江南的 生活充满诗意。 再别康桥 徐志摩第 3 页 共 68 页 一、课文再现 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二、写作素材 1、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黑暗的反差,曾经的回忆是最美丽的温暖,于是,你 轻轻的招手,悄悄的挥袖,感叹一声,竟成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徐氏康桥。 第 3 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从《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辛勤劳作的人民的歌颂,看到了作者对 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也看到了无私奉献的母爱的伟大。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 第 4 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 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三、一词多义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 《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 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 动刀甚微    (轻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衰败,衰弱) 鄙 越国以鄙远 (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 (谦辞,谦称自己) 四、古今异义第 4 页 共 68 页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五、词类活用(补充)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 (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面) 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 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六、写作素材 1、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 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 后来错失良机了。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 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 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 2、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 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 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3、“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烛之武从未受到重用。可又 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 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 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 句号。 第 5 课 荆轲刺秦王 一、成语 切齿拊心:咬牙捶胸,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又作切齿腐心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图穷匕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毕露 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悲歌击筑: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常作悲壮之声。 二、文学常识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 刘向编订。 三、通假字第 5 页 共 68 页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通“猝”,cù,仓促,突然。 四、 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五、一词多义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剖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第 6 页 共 68 页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动。 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六、写作素材 1、国家危难,荆轲毅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前往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这是何等地壮烈!何等地令人为之惊叹!这易水送寒,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 勇气。 2 在秦王的大殿之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的时候,我们看见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 君,居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 所谓天子的神话。秦王和大臣们的名字,也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地被人们淡出记忆,但 荆轲一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第 6 课 鸿门宴 一、词语 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短小、浅陋。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意为犒劳。 二、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 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三、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 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 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具”通“俱,全 5。沛公不胜杯杓。 “杓”通“勺”,酒器 6、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7。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五、古今异义第 7 页 共 68 页 1、沛公居山东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 (今)河南省 4、沛公……约为婚姻 (古)结为儿女亲家 (今)男女结婚 之事 5、沛公奉卮酒为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 详细地讲述 7、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 (今)因果连词 8、沛公已去 (古)离开; (今)往、 到 9、持剑盾步走 (古)跑; (今)步行 10、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 (今)又一次 六、写作素材 1、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返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 鸿门宴上脱身。 2、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旦日飨士 卒,为击破沛公军”,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 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3、范增向项羽进谏,刘邦“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急击勿失”;项伯却劝项羽,“今 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 两人的不同建议。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它们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大体上可以 分成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记念刘和 珍君》《小狗包弟》);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学习本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品评人物,要以性格、 品质为关注点。例如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显示出豪爽的性格。有时人物的性格是多种因素 构成的,如刘和珍既是温和的又是英勇的。品评人物,不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 注意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外貌言行容易描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则难于准确地把握, 而高明的作家则擅长此道,如巴金坦陈深藏的心迹,从“忏悔”入笔,写出了一个大作家 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品评人物,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 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相结合。如刘和珍身上具有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英勇 献身精神,这是和平年代的青年所没有的特点;巴金自我解剖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或弱点, 也体现历史和时代留在作家身上的特殊印记。 品文,就是品赏文章(在这里是散文)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以前语文 课堂上习得的方法仍可沿用,在本册第一单元里学到的欣赏诗歌的方法也可灵活运用于本 单元。本单元品文的内容大致包括:赏析写人技巧,如刻画人物的外貌,描写人物的心理 活动;赏析叙事技巧,如与人物相关的材料的详略安排,叙述的先后次序,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还有其他一些技巧,如修辞方法,白描,渲染,直抒胸臆,正面描写,侧 面描写……散文的语言艺术,也是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揣摩和赏析的。第 8 页 共 68 页 二、学习要点: 1。抓住细节; 2。分析个性; 3。体察倾向; 4。品评亮点; 5。圈点批注。 6.背诵:《记念刘和珍君》第二、四节 第 7 课 记念刘和珍君 一、成语: 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桀骜不驯:形容性情倔强,不顺从。 二、内容回顾 背诵第二、四部分 第 8 课 小狗包弟 一、成语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二、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 101 岁。他被公认为 20 世纪不多的几位文 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 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 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 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小狗包弟》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恶。作品中故事的背景正 值十年浩劫时期,那是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更缺少宁静的气氛。人,尚 可不说其恐慌至何种地步,就连一只小小的玩物——狗,也无安宁之日。作品描述了两条 狗:一条是艺术家邻居的狗,一条是作者本人的狗(包弟),在“文革”的动乱中,它们 都无一幸免而死去。前者被“专政队的大棒”打断了腿,不食而死;后者被担惊受怕的主 人送给了医院。尽管作家还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人所遭受的非难,但我们只要从两条狗的 命运上,就可看出,一场“文革”运动,以它的残暴,荡涤人性,狂施淫威,使多少人家 从安乐中陷入苦难,又使多少不幸的生命死于无辜之中。作者撰文的主要用意虽是忏悔, 以自己对爱犬包弟的“出卖”与“背叛”,谴责自己的懦弱(这从作品的字面中可以看 出),但如果没有这场浩劫,这种忏悔本身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作品最深刻的意义, 还在于对“文革”的无情揭露,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狗的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文 革”时那非人年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 灭性的灾难。 第 9 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了解梁任公梁启超 (1873~1929)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 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 十自述》),17 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第 9 页 共 68 页 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 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 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 “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 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 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 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以梁启超散文为 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 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 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梁启超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 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 不可不勉。 第四单元 一、复习要点 1、《短新闻两篇》都是新闻,“新闻”,就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应当 具有真实、 及时、有价值的特征。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 件──香港回归。它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视角,详细地描述了中英双方在香港举 行的交接仪式,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 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 采写的, 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譬如, 这儿“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高兴地嬉戏,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 情”,“像一场噩梦”。 2、《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特点是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有代 表性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它所反映的人和事必须是真实的,但允许有一定 的艺术 加工。《包身工》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即起床、 吃饭、工作,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飞向太空的航程》在叙述我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基础上,用很大的篇幅叙述 我国的航天史,这些资料的披露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既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又指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 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进步的探索过程。 第11课 包身工 一、课内成语: 1、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2、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第 10 页 共 68 页 3、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二、文学常识: 1、夏衍 本名沈端先,1900 年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 起人之一。1994 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话剧剧 本《在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2、报告文学 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第 12 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成语: 1、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2、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3、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二、文学常识: 通讯 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 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 性、评论性。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 表达交流部分要求我们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敏感,写作时尽量发掘感动点,从 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人时要凸显个性,弘扬美好的人性。叙 事时要根据对象和表达的重点选好角度,写出事件的波澜。 梳理探究部分的三个专题活动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 行 文化》。 《优美的汉字》积累并梳理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所承载的文化等知识,要求 我们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以及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汉字的形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汉字的构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奇妙的对联》介绍了平仄、对仗等有关对联的知识,要求我们学习欣赏对联,享受 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知道对联仄声起平收、上右下左。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探讨了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关注 语言,学会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并能作出较为深层次的透视 和理性的思考。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第 11 页 共 68 页 必修二内容梳理 第一单元 一、考试目标 1、感受文章意境,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2、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品味文中精彩语句,领略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3、背诵名篇名段,积累语言材料。 二、复习要点 1、《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 冲突以及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表现了“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 怀。 文章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描写荷叶荷花以 及荷塘四周的景物,以此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将难以描摹的月色写得充盈饱满、具体可 感。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2、《故都的秋》以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主体部分 依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象。作者依凭一个普 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北平的秋,从寻常甚至破败的景象中体验出美来。他笔下 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表现了一种独特而细腻 的感受、 忧郁而优美的情怀。 3、《囚绿记》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 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 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强烈意愿的委婉诉说。作者采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借两枝绿 藤的想象描写,制造了深沉的意境,留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学法指导 1、分析写景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地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 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首先要学会的方法。在不同作者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第 12 页 共 68 页 象色彩、趣味,所以不仅要认真细致地品味每一篇文章,最好还要比较分析、综合评判不 同文 章,以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 2、体会情感 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而设,所以要特别注意体会 作者的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感情线索、感情的发展变化等。 3、课文朗读 朗读,一是为了体会情感,二是为了品味语言。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体味作者融在景 物之中的丰富的情感与思想,品味语言的色彩、音韵、节奏,品味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的 语言,获得美的熏陶。 4、读写结合 要将写作与散文学习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 能力。可以鉴赏散文作品的写作技法,将其借鉴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或者学习课文后趁 热打铁,写点片段或小文章;挑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仿照名家作品写点赏析文 章。 第 1 课 荷塘月色 一、文学常识 1、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 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 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3、写作背景 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的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 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 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 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重要语段 背诵第四、五、六三段 三、写作素材 1948 年,朱自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沉重的家累,带着一身重病,毅然在抗 议美帝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书上签字,拒领美国“救济”面粉,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 的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书写了他一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笔。毛泽东曾赞扬道:“我们中 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 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 2 课 故都的秋 一、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1921 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 年《春风沉醉的 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文学 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二、重要语段第 13 页 共 68 页 (1)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 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 出要描写的事物。) (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 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 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 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4)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景物。) 三、文章鉴赏 1933 年 4 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 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 1934 年,作者正处于苦闷 时期。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 和眷恋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 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 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 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 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 和冷落之清。这就是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四、写作素材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 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 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 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 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 年 9 月 17 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 年经中央人民政 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 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 的名字。 第 3 课 囚绿记 一、文学常识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 《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二、鉴赏文章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 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

资料: 2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