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课后总结反思我县2015年的赛教活动即将开始,各校参赛选手都在积极“热身”,我校也不例外,今年我校语文学科推荐的是张老师。对于一个初赛选手来说,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当然压力也不小。但正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进步,这点在张俊老师身上得到了印证。为了本次赛教活动,我们语文教研组织了对张老师的磨课活动。第一次磨课张老师选的是七(一)班,课文《丑小鸭》。整堂课过程简洁,导入(从作者安徒生的生平简历进入课文),解读文章,走进丑小鸭(1、以履历表的形式初步了解丑小鸭。2、自主探究:谁认为他很丑?3、分析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鸭,他到广大世界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总结延伸(你从丑小鸭身上学到了什么?)。但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前紧后松,内容上走进丑小鸭中的2、3两个问题有些重复,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总的来说,质量不高。第二次磨课,选在九一班,教授的课文是话剧小品《枣儿》。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突破,比如在导入环节,从统计班里的留守学生人数进入,很快跟学生产生共鸣。再如以海报的形式梳理剧中的人物、情节,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拓展延伸是以“老人”和“男孩”的口吻喊出自己的心声,这给了许多学生抒发情感的舞台。但是瑕疵颇多:浏览课文给的时间太短,让人感觉就是做样子,概述故事情节与“海报”上的“剧情”重复,精彩看点有些混乱,板书设计不完整等等。两节课相比,进步有但不大。眼看着赛期一天天逼近,张老师的压力也是愈来愈大。除了正常上课、吃饭和必要的休息时间,她几乎都在学习,偶尔聊天也是与语文教学相关。今天,是她第三次磨课,整个流程按赛教标准进行。头天下午抽班级,提前五分钟抽课,90分钟的备课时间(不能借助任何教辅资料或网络),三十分钟上课。张老师抽到了七(4)班,课文七年级上册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本节课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首先环节设置简洁明了。一、导入(出示炫耀、昏庸无能、自欺欺人等几个词,让学生猜猜今天要学的课文。然后用这几个词概述课文内容,最后落在“骗”字上)。这个环节完全跳出了按新课导入的圈子,设置的问题由易到难,有梯度,而且既抓住了文章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小组合作,说说谁是骗子?这个问题设计巧妙,打破骗子就是“织工”的常态认识,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三、深入探究。第一、织工、皇帝、大臣、官员、百姓“骗”的原因。在这个环节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顺势完成了。第二、谁在最后揭穿了骗局?天真的声音告诉我们些什么?自然而然的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最后用余华的一句名言作结,鼓励学生对好书要不厌其烦的读。整节课的过程设计很流畅,虽也有不足之处,如“为什么小孩能说真话而大人们说假话”这个问题没点透,但还是不失为一节不错的展示课。其次,教态自然、大方,活泼又不失庄重,而且丢掉了“是不是”的口头禅。对于这节课,所有听课老师的感受就是“进步好大”。短短几个周,能有如此明显的成效,用张老师自己的话就是:都是逼出来的!是的,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打”就是压力,能承受压力、战胜压力,才会有进步。所以,压力不是前进的绊脚石,而是激励进步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