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记语文教研活动之收获
加入VIP免费下载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记语文教研活动之收获

ID:292611

大小:9.58 KB

页数:2页

时间:2010-04-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记语文教研活动之收获 今天下午参加了区里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两节课——《司马迁发愤写》的一、二课时。这两节课都遵循着建邺区语文教学的新方向——“精选教学内容,追寻有效语文”。尽管新的教学模式正在不断摸索与尝试,但就课而言,还是能给予我不少启发。 经常能在别人的课中看到一些什么问题,细细想来,其实自己的课堂中也存在着相同的现象,大有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 “迷”之一:有指导,欠引导 今天的第一课时,在初读完课文之后,执教的老师请学生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此之前,她给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其中一个方法——围绕课题提问。于是乎,学生噼里啪啦说了一大串,这时,老师说了概括主要内容要注意做到一简洁二明了,继而又请了一位学生说,可惜学生还是未能让老师满意,最后老师自己出示了一段。明显,老师是有方法指导的,但是在学生说了答案之后欠缺一些及时的引导,如果在一位学生说得很繁琐的时候,明确告诉他去掉什么部分就能够达到“简洁”的要求,这样对于后面的学生再次概括是很有帮助的。 概括主要内容其实也是最近比较困扰我的一个问题,相信也是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并不会准确地概括,要不就是很啰嗦,要么就是过于简单。例如上周五在送教五里行知小学的时候,我让学生概括《郑和远航》一文的主要内容,第一个学生上来就说“文章讲了郑和远航的故事。”我一下子懵了,只给予评价“太简单了”,接着后面的学生便说得很繁琐。尽管这个时候,我讲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结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道理这些要素,告诉了他们以后,孩子还是将郑和第一次远航中所发生的事情说得过于详细。这个时候虽然有了方法的指导,但是引导得却不够及时。若能在第一个孩子说得很简单之时,问他几个关于文章要素的问题,后面的学生就立即掌握了方法,就不会出现后来兜兜转转,怎么说也不和要求的局面了。 “迷”之二:有挖掘,欠深度 今天的第二课时,执教的老师将重点放在了研读第三自然段上,也就是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的地方。学生找到了一些词语,找到了一些句子,但是个人认为学生只是就词讲词,泛泛而谈,虽然老师也拓展了司马迁的内心独白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但是由于学生之前的理解还未到位,所以效果不佳。听课的时候,就和一诺老师交流,这里司马迁的“发愤”和我们上学期学的谈迁的那种锲而不舍的信念并不相同,司马迁遭遇的不仅仅是厄运,更是一种屈辱。个人认为,尽管字典之中“发奋”与“发愤”的意思相同,但为何文章中是“发愤”而非“发奋”?原因在于司马迁的决心努力之中饱含着悲,饱含着愤。为何悲?为何愤?这就应该好好地去解剖“酷刑”以及“残生”。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胸怀大志,内心充满着自强的信念,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可是当时最残酷的刑法——宫刑,让司马迁肉体上受到了摧残,心灵上受到了摧残,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他感到万般屈辱,不想不该不能苟活于世!当学生解剖好这两个词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司马迁的“悲愤交加”,去想象他数次血溅墙头的悲惨画面,继而再去读“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这样体会的“发愤”应该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迷”之三:一篇文章究竟要“教”向何方? 回家后翻看了一下自己教案的教学目标,其中除了“感受司马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之外,还有一条——“通过本课学习,有意识地关注《史记》,了解其中的故事”。文章最后也说到,这是一部辉煌巨著,这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我想它的辉煌、它的“前无古人”,不仅仅来自于它背后的作者的“发愤”,其实也来自于它的价值——历史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正如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关注到文本中有价值的词句之时,我们还应关注到文本自身的价值。 借着两位老师的课,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处理课堂、处理文本之中的所出现的问题。语文是个复杂体,语文课堂更是个复杂体。语文课堂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但愿多反思,多实践,我能更好地行走在“迷雾重重”的语文教学之路上。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