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创造和谐育人环境
加入VIP免费下载

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创造和谐育人环境

ID:292214

大小:26.9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0-03-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家庭教育状况不尽人意,家庭教育缺失现象较为严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幸福的家庭,从成功的家教开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深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也越来越注意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和观念的变化引起了大量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留守学生”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受家庭教育观念和家长文化程度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方式和方法上的错误,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半缺失状态。 从最早报道的金华一位中学生杀死亲生母亲开始,我们经常会在各中媒体上看到或听到关于类似的惨剧的发生。这些惨剧发生之后,人们把更多的指责指向了学校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但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家长朋友也开始更为理智地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该是造成这些惨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已成为家庭教育缺失的受害者 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受到伤害的人不仅仅是孩子,学校教育同样受到了沉重地打击。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教育的实效性不如以前了。近年来农村在校学生的违纪和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加,而其中以家庭教育缺失学生为主。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而大部分老师都清楚地知道,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学校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农村中学如何完成“替代父母”责任,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努力地将我们研究所得的一些想法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二、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了农村家庭社会的深刻变化,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逐渐凸显。而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完全处于缺失或半缺失状态。 1、隔代教育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受教育状况 不可遏止的外出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由父亲或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或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孩子的“隔代教育”现象。绝大多数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这些隔代直系亲属来抚养,这里就产生了农村的隔代教育问题。祖孙两辈之间年龄相差悬殊,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老人文盲率超过80%,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时代的巨大差异又使之不能在日常的生活接触中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人格的培养。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老师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都是“留守学生”。在我们调查的91名留守子女中,有45%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 2、父母与“留守学生”的亲子关系维系较为松散,“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现象严重。 由于父母大多打工繁忙且往返车费较高,几乎近半数的打工人员半年或一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情感缺乏是“留守学生”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而在外务工的家长们也并非忘掉了孩子,大部分父母都能以电话或书信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但联系的频率和效果不一。在外的父母们主要以三种方式对留在家中的孩子们进行补偿其一、只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和学费,定期或不定期地邮寄给孩子的现时抚养人;其二、自己在外挣钱较多,偶尔回家时,拼命地给孩子较多的零花钱或以买衣服、礼物等方式来平衡对孩子的内疚感;其三、经常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来关心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同时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较多,而在钱、物的给予上适可而止。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情形来看,实行感情关爱型即第三种方式的家长的子女往往发展得较好,而前两种方式下的“留守学生”往往容易出现学业失败、人格不完善等各种问题。省内就业者还可以偶尔回家看看,关心一下子女的学习生活,而省外就业的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制约,一两年才能回家一次,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只能是心有牵挂而已。 3、“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 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学习成绩仅仅是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从个性特征看,“留守学生”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不少“留守学生”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另外从家里偷拿较大面额的钱去买零食、打游戏等现象在“留守学生”身上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4、“留守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发育问题。 孩子心理与生理一样处在发育期,只是心理发育不像生理发育的明显而已,只有父母和经常与孩子相处的亲人才能敏感意识到,因此也是更容易被忽视的。 与人交往问题:“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学生”在教育上: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一些人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留守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的他们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又很难有称职的可以替代父母的“监护人”,这使得他们对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很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些农村“留守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少数“留守学生”厌学、逃学,乱花钱,爱上网,甚至有偷窃行为等,成了“问题孩子”。据一份法院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审结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留守孩”犯罪情况出现增多趋势。 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读书不念到初中,打工回来两手空。”在外打工的人们已经通过亲身实践,意识到教育对打工的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由于自己外出而对孩子教育形成的无法弥补的缺憾。 (二)由于受观念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方式和方法上的错误,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半缺失状态。 首先,农村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在我们对高一年段两个重点班和两个普通班的农村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均根据附件中的家庭教育情况调查表的调查结果),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只占25%。有15%的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单亲、残障等特殊家庭迫于生活压力,根本无暇思考、顾及家庭教育;60%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其次,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简单陈旧,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58.2%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说教式的,11.9%是命令或打骂式的,只有18.5%是朋友式的; 11.4%的家长认为纠正孩子的错误打一顿、训斥一番或关在家里不许出去最有效。具体表现如下: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因而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施加过大的压力,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孩子在家长高标准、严要求的管教下,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专心读书,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长此以往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学生座谈会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成绩在班级列前几名,占学生调查总人数的90%以上。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调查了解,有一半以上的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同时有三分之二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只知道让孩子衣食无忧,却忽视了给子女的精神食粮。在对家长进行“你对家庭教育采取的方法”的调查中,“常与学校联系,经常交流、沟通,注意过程教育”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有191人,占79.4%,而选择“太忙顾不上”的有47人,占19.6%,有1%的家长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大多数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农村家庭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情况,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76%的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甚至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4、家长对家庭教育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不少家长在反映家庭教育方面存在问题时,表现出对家庭教育的束手无策。家长们多数把家庭教育和家教混淆起来了。家庭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而现在的家庭教育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在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方法。   5、家庭教育忽视学生品德培养:近一半的父母将好好学习作为孩子的首要任务,不注重或忽视对其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样会导致一些孩子信仰缺失,道德水平低,缺乏责任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学校、教师对家庭教育缺失现象的态度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家庭教育缺失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一块心病,是影响班级管理和学校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此观念指导下,许多老师对这些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管理策略,从而放任这些学生行为。当然,也有许多班主任老师会主动地与家长取得直接的联系,尽可能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除了组织召开家长会和举办家长学校以外似乎很难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学校和教师对家庭教育缺失对学校教育的实效性的影响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与其说是教育问题,不如说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面对这一直接关系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现象,我们不能采取消极地逃避,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想办法解决。无论是学校或是教师都一样。 三、概念界定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从其涵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狭义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指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完整、不到位,或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科学不合理。 “替代父母”责任,是指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协助学生家长完成其主要的育人责任。    四、学校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 (一) 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替代父母”责任意识 1、要让教师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不是独立存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机的整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家庭、社会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从教育目标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要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只有家校双方在育人方向上达成共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才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一致的隐形育人环境,减少诱发学生违法乱纪的消极因素。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将会大大削弱教育的合力。 2、要改变教师当中家庭教育是家长的事而与学校无关的错误观念。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在谈大教育观时指出:“所谓大教育观,从时间上看是终身教育;从空间上看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学校抓了家庭教育会多许多帮手,如果不抓家庭教育就会多许多对手。” 3、让教师具有“替代父母”的责任意识。加拿大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指出,“教师们正与一群来自多元化的背景和有着不同的广泛经历的孩子生活在一起。这些教师对这些托付给他们照看的孩子履行着一种“教师替代父母”的职责。学校,作为一个文化政治机构,需要与起承担的“替代父母”的职责很好地和谐起来。”他认为,从传统角度上看,学校的分界线一般都被看作是家庭的亲密无间的安全感和外面的更为危险的社会开放性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无法向孩子保证这种安全的家庭的存在;即使这种家庭存在,我们也无法保证这种家庭的“亲密无间”是源自对孩子的正确爱护。因此,学校的“替代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为儿童迈向外面的更大世界作准备,而且还在于保护儿童避免家庭的亲密空间中可能存在的虐待危险和种种缺陷。“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更需要指向为人父母的规范,这些规范可以说父母们自己都似乎已经忘记了。”     专业教育者“替代父母”的职责的另一特点可以从家长对其孩子的老师所抱有的希望中找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从他们孩子的老师那儿寻找一些品质。一般而言,他们最关心老师是否“喜欢”他们的孩子。因为家长们觉得积极的情感关系对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成功可能有利。 4、对教师的“五心”教育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以“关爱、尊重、科学”为前提,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匠心、恒心”。因为这些学生来源于不同背景的家庭,性格差异较大,所以教师在教育上要善于用计,别具匠心,采取疏导启发等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     (二)建立“代管家长”队伍,落实“替代父母”责任 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家庭教育缺失较严重的问题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落实教师“替代父母“责任。承担孩子的监护职责,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各显身手,因材施教,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掌握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封信。 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他们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亲情的缺失。 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 4、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帮扶学生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 5、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6、加强对学生的“五自”教育。对部分家庭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缺陷,注重“心育”,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 (三)建立家庭教育缺失学生专用档案,做好个别研究,对症下药。 为每个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建立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针对问题学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学生中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四)努力争取多种资源和力量,构建多层次多体系的家庭教育缺失学生体验教育新模式。 1、学校配备或培训心理咨询教师,以学校为基础加强对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家庭教育缺失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3、我们在家庭教育缺失学生里开展了“小天使活动”。选性格开朗、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当“天使”,把他们安排在家庭教育缺失学生身边,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最好的朋友。 (五)拓宽育人途径,丰富课外生活 学校在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教育管理途径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采取多种教育手段,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家”的归属感。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农村的环境,丰富课外生活,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我们以为:家庭教育缺失学生中,有一部分家庭优越,生活无忧无虑。因缺少管教,孩子有了钱,反而滋长了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消费无节制,比阔气,喝酒、抽烟,甚至花钱请人代写家庭作业。一些监护人自身性格暴躁、嗜好赌博、语言粗鲁、出口成脏,有反面的示范作用。我们应该经常组织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开展快乐“双休日”活动,组织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心理卫生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到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家庭。 (六)建立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产生合力效应 1、开学初,学校老师就把学生家长的电话号码登记到档案中,每月和他们联系一次,介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要求家长时常给孩子打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使学校内外对学生的教育形成合力。 2、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家庭教育缺失学生。 3、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映该生本周在校情况,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反映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家校合力。 4、同时,建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邀请有经验的教师给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监护人授课,引导他们建立理想的“家庭课堂”,使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监护人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孩子的管理,促进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七)改变评价观念,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要改变以往只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观念,更多地看到教师、班级在对问题学生的矫正效果上。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要更多地看到学生的进步,尤其是那些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进步,对通过帮扶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也给予表彰,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同时学校把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工作纳入班主任、教师的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给子表彰、奖励。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家庭教育缺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对家庭教育缺失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缺失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三、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天底下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亲对孩子的爱。那么作为专业教育者的班主任老师如果能履行替代父母的责任,像父母爱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这就会使师生之间的这份感情进一步地升华,让教育的力量和教育的效果也得以达到最佳状态。 世界著名的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指出,教师的含义就是他们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专业教育学者必须尽可能协助学生的父母完成其主要的育人责任。换言之,在父母的这一主要责任之外就是教师被赋予的“替代父母”的职责。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恰当关系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随着学校和其他儿童护理机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以前只是在家庭内部履行的责任之后,专业教育工作者和机构更需要对“替代父母关系”所牵涉到的内容进行更深刻地反思。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提到:“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和谐的人是和谐的环境培养出来的。”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和谐的人。这和谐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相信学校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的同时,也为培养和谐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和谐的育人环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