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一中全体学生家长会发言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乡一中全体学生家长会发言稿

ID:291099

大小:16.8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0-02-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XX乡一中全体学生家长会发言稿                   ——家校联系  传承孝道  学会感恩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光临我校,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传承孝道、学会感恩”。我们的交流从条幅上的12个字开始:“家校联系”就是家庭和学校一起;看“传承孝道”,什么是孝呢?其实从这个字就可以看出来,“孝”上面是个老人的“老”字,下面是个孩子的“子”,合起来看就是儿子背着老人,也就是晚辈尊敬、关爱、赡养老人。 一、关于什么是“孝”?20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都问过孔子。 比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孝顺”,孝顺孝顺,顺者为孝。老人年纪大了,有时候糊涂了,有时候和我们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我们最好顺着他们。 电影《我爱我爹》的例子 十天一九,九天一伏的故事。 二、悠久的孝道传统 1、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就是说3000多年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2、我国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 3、24孝的故事 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 芦衣顺母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7.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12.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4、大家知道,我们清丰县是全国2000多个县中,唯一一个以孝子的名字命名的县。连周恩来总理都知道我们清丰县,建国初期,周总理对外国记者说:我国中原地区有个大孝子叫张清丰,后人为了学习他,把其去世之日农历十月一日定为“孝亲节”,所谓“孝亲”是孝敬父母双亲,却不同于你们仅过母亲节。 隋朝时,頓丘县有个叫张清丰的青年,以卖烧饼为生,尽管生活清苦,但他对父母极其孝敬。每天都把精心打出的第一炉烧饼敬奉父母,不管是谁,也不管出多高的价钱,他都从不出售。有人出高价强买,清丰就恭恭敬敬地劝解:“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不知父母养育之恩者,枉为人也。”天长地久,被传为佳话。   一年,恰逢泰山庙会,四方官民纷纷而来,有的游山观光,有的进庙焚香。当时,山东巡抚大人也赶到庙会,并且吩咐主持和尚每天一早的头炉香必须留给他烧,他不到庙门不得打开。可是,每当他起早进庙焚香时,殿堂里早已是香烟缭绕,头炉香早已烧过,一连七日天天如此。巡抚大人见此大怒,斥责主持和尚,主持和尚连说委屈,因为在巡抚没到之前确实不敢擅开庙门,人们一时莫名其妙。这一夜,庙内和尚通宵未眠,在大殿内外、门和墙角埋伏了人。三更刚过,就见一男青年手持香炷一步一叩头,来到庙门前,说也奇怪,上了门的庙门竟然不叩自开,当青年叩拜佛像默默走出庙门后,门又稳稳关闭,和尚跟踪之后,方得知此人便是顿丘人张清丰。原来,张清丰为给父母祈福,每天总是早早就进山焚香,人到神知,庙门总是不打自开,主持和尚告诉巡抚大人,巡抚大人对此赡养父母感动神明之事不再追究。 由于张清丰的孝行感动着人们,也感动了官府,因此被举为孝廉,他所在的村庄被命名为清丰店。在他死后,乡里百姓为他立了碑,修了祠堂。到了唐朝,又在清丰店设县,沿传至今。 不不只是我们清丰,我们整个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孝道,比如著名的24孝的故事: 三、为什么重视孝? 1、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孝敬的孩子,爱学习,爱劳动,不犯错,让父母少操心。 2、社会和谐。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 3、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真正的孝敬,是一个人用对自己长辈的心推及到社会上。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就不仅是孝,而且是仁爱了。每一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能够去做更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用这样的心去做事,那就好了。 4、社会稳定: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曾经解释过孝悌的重要性,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有若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敬爱自己的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一个人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5、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 四、我们学校开展“感恩活动”的目的 以“传承孝道、学会感恩”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孩子养成各种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各种优秀的品质。所以希望家长朋友配合学校,让孩子多做点家务,通过这些锻炼,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做人。古代教育先教做人,再教学习,“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但我们的教育确有许多误区: (一)考高分就是好学生 1、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俞敏洪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第三是鼓励教育。第四,要让孩子学会吃苦。(忙假应该有,现在农村孩子唯一值得骄傲的一点也没有了)学业成绩是人的成长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是人的性格和身体。性格和身体是学业成绩的两个支点。 2、《爱心存折》、《拾白纸招工》、打烧饼的故事 (二)孩子考低分就是不努力 1、所有的成长都会遇到限制。对任何人而言最大的影响都来自遗传,遗传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人的未来。对孩子身上不可变的要理解、尊重、包容,对能够改变的要用心、用力、主动承担责任。你小时候数学考过100分吗? 2、铁是铁,钢是钢,不要“恨铁不成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很生气地对孩子说:“我对你,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铁是铁,钢是钢,这个铁是没办法变成钢的,而且铁有铁的价值,你也不要把它变成钢,可能铁好不容易变成钢也是废钢,也是派不上用场的钢。教育中有不少悲剧就是“恨铁不成钢”造成的。 (三)对孩子缺乏耐心 一位母亲和家长会的故事; (四)对孩子不舍得放手 1、像孙悟空的父母那样做父母:柯云路《童话人格》 让孩子自己解除障碍,让孩子自己经历磨难,让孩子自己经历困难,只在孩子努力之后实在无法解决困难时,才降落到孩子的身边。 2、父性之爱和母性之爱 (五)和孩子缺乏交流的时间 无论你到哪里谋生,无论你多艰辛地生活,请一定带上你的孩子。 (六)千万别丧失威信 1、.威信是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不仅显示家长的“威严”,而且赢得孩子的“信任”。如果没有威信作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家长对孩子劝说越多,孩子对家长越厌恶。家庭教育的失败,常常因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基本的教育威信。 威信一旦消失,家长在孩子面前便失去了“话语权”,家长对孩子的苦口婆心的叮嘱或头头是道的劝说就失去了力量。 2、切忌说到就得做到! (七)等懂事了再教育 1、人的成长遵循“潜能递减法则”。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木村久一语) 2、孩子的成长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前后。3岁前后是孩子智力和性格发展的关键期;第二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13岁前后是孩子的青春发育和独立生活的关键期。家长如果在利用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以后的教育就会一路顺畅。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会后患无穷。 (八)几条戒律 戒律一,你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视细节。你看你就是带着孩子走路,都需要给孩子示范应该怎么走,比如不能三个人并排走,两个人走时应该大人或男士靠外边。我的一位朋友到英国时看见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上公交车,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结果被奶奶叫了下来,奶奶要自己先走,还对小男孩说了句“女士优先!”绅士教育大概就是这样的从小教起吧。 戒律二,不能生气了就教育 戒律三,更为重要,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戒律四,我们不能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戒律六,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 戒律七,一定要避免以别人的孩子作为简单的对比,进行教育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数罪并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