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教师郑琦同志先进事迹
加入VIP免费下载

当阳教师郑琦同志先进事迹

ID:286548

大小:29.88 KB

页数:8页

时间:2005-09-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郑琦,男,汉族,1940年5月出生于当阳市两河乡,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阳市庙前镇井岗小学退休教师。当阳师范初师毕业,小学高级教师,现居住在当阳市庙前镇桐树垭村七组。      1958年7月,当阳师范初师毕业的郑琦,自愿申请到边远山区工作;1958年8月,他来到当阳县最边远的山区陈院乡王家塝小学教书,组建少先队中队;1958年12月,先后在白石港小学、脚东乡小学任教,兼少先队辅导员;1960年初,主动申请调回边远山区白石港小学任教,兼少先队辅导员;1960年9月,调漳河小学任教,兼少先队辅导员、校务委员会成员;1963年春,对学校错误地处分一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被停职检讨;1964年11月,因此事被当阳县人民委员会下文[(64)当教字第012号]开除工作籍,回李湾村务农;1979年7月,当阳县革命委员会下文[当革惩(1979)106号],撤销原错误结论,为郑琦恢复工作,当年9月到烟集小学任教,担任少先队辅导员;      1980年9月,调井岗小学任教,并长期担任少先队辅导员至退休;2000年9月退休后在家中创办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发展成为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庙前镇派出所关爱、帮扶青少年工作站,庙前镇法律中心户,当阳市文化科技中心户,当阳市图书馆流动服务点,宜昌市文化科技中心户,同时担任四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自1980年以来,郑琦同志关爱、帮助未成年人1200多人,特别是退休成立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后,关爱、帮助未成年人260多人,目前仍在重点关爱、帮助的未成年人8人。2000年以来,前来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未成年人达1.5万多人次。      郑琦是一名普遍的农村小学教师,他用行动诠释着“终身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和红领巾事业”的誓言,数十年的人生历程,充分展现了他热爱祖国、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关爱学生、乐为人梯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高尚品德,奉献社会、矢志不渝的执著追求。                                热爱祖国   献身教育                         我抱定了终生献身于红领巾事业的决心。                                  ——摘自郑琦日记      1958年7月,郑琦从当阳师范初师毕业。是留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还是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他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郑琦清楚地知道,与城里孩子相比,落后偏远山区的孩子更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更需要知识和智慧的浇灌。家住平原地区两河乡的他,主动申请到偏远的山区工作,决心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自己的终身献给乡村教育工作,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于是他来到了最偏僻的陈院乡王家塝小学任教。这里离他的家有近百里之遥,是一个不通公路的穷乡僻壤。全校20多名学生,四个年级,只有他一个老师。在这里,他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是孩子们的玩伴和朋友,更是孩子们知识的启蒙者和心灵的引路人。在这里他组建了少先队组织,开始了他一生追求的少先队事业。后因工作需要,1959年9月,他调到地处平原的脚东小学任教,这里交通方便,离他家不足20里。山里的孩子和家长舍不得这位学生喜爱、家长尊敬的老师,离别时送了好远好远。其实,郑琦也割舍不下对乡村孩子们的思念和牵挂,他的心已经留在了山区。不到半年,在他的主动请求下,他再次回到了山区小学任教。此后,虽然他几经调动,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乡村的孩子们,没有离开过淳朴的乡亲们。      少先队事业是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郑琦一生追求的崇高事业。他把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事业的忠诚全部倾注到他教书育人工作中,当了一辈子的“孩子王”。      1979年9月,落实政策恢复工作的郑琦,来到烟集小学任教。这时,郑琦已年近四十,他主动申请担任学校少先队工作。学校领导考虑他年龄偏大,又离开教育较长时间,一度放心不下,但他的执著感化了学校领导。从此,少先队辅导员这个光荣的岗位伴随他直到退休,直到现在。      在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克服经费困难和条件限制,大胆探索学生道德教育的各种有效机制,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几十年来,他每逢寒暑假都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文艺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寓教于乐、实践育人的德育理念在现在看来仍然十分先进。      1981年,他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年投递信件报刊2万余件,方便了群众,锻炼了学生。同学们被誉为“乡间小鸿雁”,他的这一做法受到省委宣传部表彰。      当他看到农村的孩子放学后只会满山遍野地乱疯乱跑,没有一个好的活动阵地时,他又倡导建起了8个校外“少年之家”,聘请热心少先队工作的人士担任“家长”,为每个“少年之家”配备图书、活动器材,使孩子们又有了一个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新家。      他组织开展了军校共建活动,请附近部队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他在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争当小主人的活动,发动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被中国儿童报授予“勤巧小队”荣誉称号。      他倡议成立“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会”,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捐助,组织学生开展小饲养、收废品活动。他个人带头捐了50元,筹集了2000元基金。他还常常和学生们一道给英雄模范人物或英雄的家人写信交流,得到了潘星兰等英雄及先进人物的大量回信,这些回信成为鼓励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动力。      因工作出色,1980年,郑琦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984年,郑琦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并出席全国首届少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载誉而归的郑琦回到当阳后,顾不上回家,直奔团县委,他要把内心的喜悦告诉所有的人。团县委的同志看到一身疲惫而又兴奋不已的郑琦,十分高兴,接过他的大背包,沉甸甸的,以为他带回不少礼物,打开一看,原来是他从北京给孩子们带回的书籍。      郑琦牢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少代会上关于“红领巾事业是崇高的事业”的嘱托。在1984年11月22日的日记中,他写道:“我把少先队工作当作追求的事业,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我愿意牺牲我的业余时间主动从事有利于少年儿童的事业。”1990年7月8日,他在日记中再次写道:“我抱定了终生献身于红领巾事业的决心。在我离退休时间还差十年的工作时间里,我还要为红领巾的事业摇旗呐喊,献计献策,身体力行,大干十年,为坚守少先队工作的阵地,站好最后一班岗。”几十年来,他把全身心的爱投入到他热爱的少先队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怀。原井岗村党支部书记、现年70岁的张希珍老人说:“郑琦这个典型不是整材料整出来的,是他自己干出来的。”      郑琦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融入到他平凡的工作中。原井岗小学校长阮心池说:“郑琦一直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由于历史原因,郑琦的入党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追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在郑琦心中越来越强烈了。1984年6月12日凌晨4:30,他就起了床,庄重地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并把申请书转写在日记中:“从我们国家和我个人的坎坷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我作为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年都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看到父亲如此执著,他的大儿子问他:“您都这么老了,还入党干什么?”“老了就不能入党了?这是我几十年的追求!”2004年7月1日,郑琦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实现了终生夙愿。这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关爱学生   乐为人梯      我作为一个平凡的教师,不可能像前线的英雄战士那样接受血与火的洗礼,也不能像著名的科学家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可以为教好学生付出一颗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出我的奉献。                                ——摘自郑琦日记      “一棵幼苗,只有接收阳光雨露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只有园丁精心呵护,才能抵御暴风雨的侵袭,长成参天大树。” 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郑琦对学生倾注的爱厚重如山。      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有书读,是郑琦永远也解不开的爱生情结。瓦家河是20多名孩子上学必经的一条小河,因为没有桥,孩子们只能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每到冬天和下雨时,时常有学生不能到校上课。这时,人们经常能在瓦家河上看到郑琦赤着脚、挽着裤腿背学生过河的身影。当时的村支部干部被郑琦的事迹所感动,表示: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修座桥。后来,瓦家河上修了一座简易桥,有人提议取名“尊师爱生桥”。一年冬天,天下大雪,郑琦发现一个叫施卫国的学生没来上学,就找到了施卫国的家。原来,小卫国的脚冻伤了,看到这铺天盖地的大雪,他打起了退堂鼓,家长也心疼孩子,也没让他上学。见此情景,郑琦说:冻伤的脚一天两天好不了,冬天的雪一天两天停不了,不上学怎么行,这不把孩子耽误了吗?他与施卫国的家长订了个计划:父亲每天早上把卫国送到学校,郑琦负责每天放学后把卫国送回家。当天早上,郑琦就冒雪把孩子背到了学校。在执教生涯中,郑琦几乎每学期都要帮助10多名孩子重返课堂;即使退休后,只要听说谁家孩子到了该上学的时候没上学,不管多远,他都要上门劝学。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三峡移民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学生、调皮孩子,郑琦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他要让每一片绿叶都充分享受雨露和阳光。在郑琦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在学校那间狭小的宿舍里经常有他带回来跟自己生活的孩子。孩子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但他的爱心始终充满着这间小屋。现正在读初中的陈鹏(化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随父母从秭归到井岗村的三峡移民。1997年,陈鹏刚上小学时,母亲离家出走,两年后父亲也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郑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带他生活了四年。没有衣服,郑琦买;没有钱交学费,郑琦找学校领导为他减免。上中学时,郑琦还专程到学校给他送去衣物、生活用具。郑琦说,移民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子女成长。于建明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调皮贪玩,家长和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一天,于建明怕做作业,偷偷跑了。郑琦发现后,硬是赶了10多里路,把他拉了回来。于是郑琦就主动找到他的父母商量,把他接到自己的宿舍一同吃住。有人劝郑琦,这孩子哪还管得好?郑琦说:“就是一块石头,我也要把他捂热!”在郑琦的耐心帮助下,于建明终于改掉了调皮贪玩的毛病,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也从倒数第3名逐渐到了前3名,他表演的文艺节目还在乡里获了奖。     郑琦长期担任语文和音乐老师,他善于因材施教,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山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当阳市东门小学青年教师杨静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郑琦时,仍然充满了感激之情。1983年,杨静在井岗小学读一年级。课堂上,郑琦不仅坚持讲普通话,而且坚持教学生讲普通话;不仅教学生唱歌跳舞,而且教学生识简谱、五线谱。对杨静表现出来的音乐特长,郑琦更是倾注了不少关爱。一年暑假,郑琦得知淯溪镇上有个电子琴培训班,立即赶到杨静家中,动员杨静的父母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送女儿去学电子琴。可是,杨静的家离淯溪镇太远,来去十分不便,郑琦便将杨静接回家,让她与自己的女儿同住了一个多月。每天一大早,郑琦便骑自行车送杨静去学琴,下午再赶到镇上把她接回来。这段时光让杨静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教师职业产生了深厚感情。现在,杨静成了像郑琦一样的语文和音乐老师,继续着郑琦曾经的人生追求,演绎了一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真实故事。      郑琦克服农村艰苦的教学条件,创造性的采用情境教学等适宜山村孩子的教学模式,自制教具,寓教于乐。1985年,淯溪区组织全区20多所学校进行公开课竞赛,郑琦在语文公开课上讲的是《乌鸦喝水》,他把瓶子、石头、水、录音机等运用到课堂上,受到学生和评委一致好评,获得了二等奖。1998年上学期,郑琦所教班级语文的单科均分和及格率均为全乡第一名。不少同事说:“郑琦所带班级在统考中常常是一二三名,他本人几乎每年都是模范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      和无邪的童心打交道,必须自己有一颗不受世俗之风污染的心。                     ——摘自郑琦在当阳市先进性教育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几十年来,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郑琦一定率先做到,他不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而且也赢得了众多学生家长的敬佩。      郑琦爱校如家,无论调到哪所学校,老师们都惊奇地发现:这个老师瞌睡少。放学后,他经常家访,返回学校时已是深夜;他常常清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打扫校园,帮炊事员做饭。郑琦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特殊感情,修花剪草、平整操场,是他常干的事。1984年1月18日是期末考试的日子。凌晨4:30,郑琦就起床了,他准备在教室里生堆火,以免孩子们冻僵了手脚影响考试。打开门,他才发现一场大雪将校园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为了方便孩子们走路,他立即找来扫帚扫雪。怎奈这是场20多年未遇的大雪,后面的还没扫完,前面扫过的地方又被大雪覆盖,结果他连扫了三遍。扫完雪,他又到教室生起了一大堆火。当孩子们捂着冻得通红的小脸走进温暖的教室时,他的衣服早被汗水湿透了。      郑琦不仅自己为人师表,而且注重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及乡亲们。看到乡村陋习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时候,郑琦总是组织孩子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传统习俗与文明新风结合起来,自己带头编、唱、演,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每年春节期间,他都要组织孩子们打起“莲响”,踩起莲船,舞起龙灯,还自编一些宣传党的政策、先进人物事迹和文明新风的唱词,走村串户拜大年。看到孩子们训练得还真像个样,乡亲们都说,郑老师真行。      郑琦始终坚持以身立教,因为他深知孩子们的眼睛是最亮的,他们最关注的是老师的一举一动。针对学校条件艰苦的实际,郑琦把美化校园环境和美化学生心灵结合起来。井岗小学教学楼前原来是块泥巴地,天晴一层灰、下雨一团泥,学生活动受到影响。看到学校门口有旧砖头,郑琦就领着孩子们一块两块地往校园里带,并和孩子们一道挖来河沙。在他的带动下,铺沙面砖,一连干了好几个月,终于用砖铺了近500平方米的操场和道路。每当他看到孩子们在砖面操场上打羽毛球、跳绳时,心里十分高兴。因为不仅操场铺好了,而且也培养了孩子们勤动手、爱劳动的好习惯。            郑琦是一个爱憎分明、一身正气的人,为了学生,他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1963年春,郑琦因为反对学校错误处理一名学生,被停职检讨了一段时间。谁也没有料到,次年11月,这本“旧账”又被翻了出来,他被以“抗拒学校领导,实属不堪改造的资产阶级分子”等理由开除工作籍。直到1979年7月,当阳县革命委员会撤销了对他的错误处分决定,郑琦才重新走上讲坛。有人说,为了保护一个小学生,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太不值得了。郑琦却说:“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付出的代价再大也不后悔。”     15年的冤屈,没有磨灭郑琦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没有淡化他对学生的爱心,反而更坚定了他堂堂正正做人、一身正气立教的意志。淯溪高中教师李贤桃在担任当阳团县委学校部干部时,与郑琦共事多时,结成了忘年交。她说,她十分钦佩郑琦老师,郑琦老师的良好师表形象不仅影响了他的学生,而且影响了学生家长。说郑琦的精神影响了当地一代人、两代人,一点也不过分。庙前镇烟集村三组的胡磊在井岗小学读五年级时,因家离学校太远,郑琦主动将他接到自己宿舍。与郑琦共同生活的两年对胡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要像郑老师那样做人”。他回家与父母定下“君子协议”,谁也不能赌博。在他的劝说下,有着30年烟龄的父亲胡明耀把烟也戒了。许多家长由衷地感叹:“我们家长教不好的孩子,郑老师教好了;我们家长管不住的孩子,郑老师管住了;我们家长做不到的事情,郑老师做到了。”在郑琦的感染下,一些家长的言行举止变得文明了,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更关心了,孩子们还写出了“爸爸妈妈变了”的作文。                           奉献社会  矢志不渝      一个脑子里装满自己的人,纵然是物质财富的富有者,他的精神上却是空虚的。因为他不懂得人生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他只是贪婪地向社会“取得”,而不是努力地为社会“贡献”。这种人永远尝不到精神享受的滋味。                                        ——摘自郑琦日记      从事了40多年教学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的郑琦对孩子们有一份割舍不下的关爱。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育延伸到课外,开辟一块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郑琦创建了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后发展为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      2000年,郑琦从井岗小学退休。虽然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每当看到那些双休日、节假日无所事事的孩子们,那些因家长忙碌而无暇顾及的孩子们,郑琦感到自己身上依旧肩负着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就在这一年,郑琦卖掉了原来的住房,又借了一笔钱,在桐树垭村买下了一处普通农舍,他要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拥有他们自己的“文化馆”、“少年宫”。为了平整场地,郑琦拉着老伴一起起早贪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硬是搬走了100多方土石,平整了近800平方米的场地;为了让中心的活动项目更丰富,郑琦又自己动手建起了花园、果园、菜园,设立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和“学生假日小乐园”;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知识的浩瀚,郑琦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愿选择,将学生分为音乐、书法绘画、手工制作、体育游戏、花卉栽培和写作等兴趣小组,一方面发挥自己特长进行辅导,另一方面聘请专业人员讲座;为了用健康的文体活动充实孩子们的课余时间,郑琦利用节假日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爬山、参观工厂、访问身边英雄人物、瞻仰烈士纪念碑等户外活动,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更唤起了孩子崇尚正义、追求真理的良知。     在郑琦的精心筹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活动中心篮球、羽毛球、单双杆、吊环、秋千、棋类、乐器、电视、电脑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青少年读物、少儿画册、文学名著、科普书籍、期刊杂志等各类藏书3000多册。每到放学之后和节假日,活动中心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土,他们在这里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打球下棋,读书看报,种树养花。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      郑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农村有很多特殊的孩子:他们有的身体、心智不健全;有的父母离异,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关爱;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正常的学校教育,很容易成为社会的负担,有的甚至会走上邪路。面对这个特殊群体,郑琦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离岗不能离职,退休不能褪色,哪怕是退休了,也同样有义务、有责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14岁的少年魏明(化名)因为智力障碍,在学校勉强读到4年级后,不得不辍学在家。郑琦得知了这一情况,主动把魏明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并负责这个孩子的教育。针对魏明的情况,郑琦创造性地采取玩学结合、多次再现、趣闻引导、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汉语拼音、读数写数教起,教他拼读音节、认读汉字、练习书写。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现在魏明不仅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从1数到1000,能认识3000多汉字,能通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而且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本领。      就这样,活动中心成为了农村孩子的 “精神家园”:曾经偷窃电线的失足少年雨禾(化名),是郑琦把他从犯罪的边缘拉了回来,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因家长外出打工而无人照料的“野孩子”晓刚(化名),是活动中心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他,收起了玩心,成了懂事的孩子;曾经帮老板买卖黑市炸药的“法盲”少年李峰(化名),是郑琦及时制止了他,引导他走回了正路。      郑琦始终坚信,只有在未成年人心里播种希望,才能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作为一名退休教师,走出学校的孩子仍然是郑琦时刻关注的对象。每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产生迷惘,郑琦就会来到他们的身边,为他们点燃希望之灯,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在郑琦看来:既然当过孩子的老师,那就永远是孩子的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孩子学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负责,还要对孩子将来的成人和成才负责。      当阳市庙前镇清坪河村青年阮建平曾经是郑琦的学生,9年前因中考一分之差落榜而心灰意冷,整天无所事事。郑琦主动上门找到阮建平,鼓励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家务农一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郑琦一边鼓励他在自家后山搞果树种植,一边自己掏钱为阮建平订阅了《中国果树》、《农家顾问》、《南方果树》等7种科技图书。为了不让阮建平打退堂鼓,郑琦跑科委、跑果树公司,为他选定金水柑、关公李等果树品种来种植,鼓励他学科学、学技术,郑琦在退休以后仍然经常上门和阮建平一起干活。经过四年的创业,原来30亩荒山如今成了花果山,仅去年一年阮建平一家的收入就达到了5万多元。“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在郑琦的启发和动员下,阮建平帮助20多个农户发展林果1000多亩,使他们全部走上了致富路。2003年,阮建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晚霞映红下一代,秋光照绿一片春。已年逾花甲、快到古稀之年的郑琦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步,他仍继续以青少年校外思想道德教育辅导为己任,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希望用实际行动让他的人生夕阳更红更艳,让晚霞越烧越灿烂,越燃越美丽!      郑琦先后获得当阳县劳动模范、宜昌地区先进教师、当阳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当阳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2001年10月,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关工委主任邹时炎以及中南片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会议代表参观了郑琦创办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邹时炎同志专门为他题词:“关爱下一代,奉献一颗心”。2004年6月,宜昌市委宣传部将郑琦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大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2004年6月,当阳市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向郑琦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召开了郑琦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2004年6月,宜昌市委书记李佑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举海出席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将郑琦同志先进事迹向省作了书面汇报。2004年8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同志深入郑琦创办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2004年9月,参加全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的各市州宣传部长、副市长等近百名代表实地参观了郑琦的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2005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刘云山在宜昌调研期间,对郑琦同志高尚的师德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中宣部将郑琦同志作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大典型在全国重点宣传。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