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学霸纠错笔记:遗传的基本规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生物学霸纠错笔记:遗传的基本规律

ID:285987

大小:691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12-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不能准确判断生物性状的显隐性 1.果绳翅的形状有三种类型:长翅、匙翅和残翅,分别受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N1、N2、N3 控制,且具 有完全显隐性关系。在一次实验中,某同学将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子代果蝇中长翅 331 只、 匙型翅 336 只。筛选出匙翅雌雄果绳随机交配,其后代中匙翅和残翅的数量比约为 3:1.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N1 对 N3 为显性,N3 对 N2 为显性 B.亲代中的残翅果蝇为纯合子 C.果蝇关于翅形的基因型有 5 种 D.N1、N2、N3 的差别取决于碱基的种类 分析:知识迁移不畅,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运用题中的信息而出错。在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中,不能以一种表 现型的个体杂交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来确定显隐性;一种表现型的亲代自交,通常表现型多的为显性性状, 不一定非要出现 3:1 的比例关系。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果蝇翅的形状受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 N1、N2、N3 控制,且具有完全显隐性关 系,将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子代果蝇中长翅 331 只、匙型翅 336 只,即长翅与残翅杂交,后代 长翅:匙翅=1:1,说明长翅对匙翅为显性性状,匙翅对残翅为显性性状,且亲本长翅基因型为 N1N2,残翅基 因型为 N3N3,子代匙翅基因型为 N2N3,因此让子代匙翅自交,子二代匙翅:残翅=3:1.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长翅对匙翅为显性性状,匙翅对残翅为显性性状,即 N1 对 N2 为显性,N2 对 N3 为显性, A 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中残翅为纯合子,基因型为 N3N3,B 正确;果蝇关于翅性的基因型有 6 种, C 错误;N1、N2、N3 的差别取决于碱基的排列顺序,D 错误。 答案:B 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 (1)根据定义直接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 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依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两亲本的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那么新出 现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而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这可简记成“无中生有”,其中的“有”指的就 是隐性性状。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表现型相同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则“3”对应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4)假设法: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另一种假设,切不 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在显隐性性状的判断中,不能以一种表现型的个体杂交后带只有一种表现型来确定显隐性;一种表现型的 亲代自交,通常表现型多的为显性性状,不一定非要出现 3∶1 的比例关系。 1.下列对于显性相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代全为高茎,这是完全显性现象 B.金鱼草花色遗传是不完全显性,杂合子自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与基因型比例相同 C.IAi 与 IBi 婚配的子代中出现了 AB 型和 A 型,说明 ABO 血型存在完全显性和共显性 D.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的的遗传不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所以不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D 【解析】1、F1 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称之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又叫做半显性,其特点是杂合子表现为双亲的中间性状。 3、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 F1 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 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子代全为高茎(Dd),这是完全显性现象,A 正确;金鱼草花色 遗传是不完全显性,杂合子自交,杂合子的表现型不同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所以子代表现型比 例与基因型比例相同,B 正确;IAi 与 IBi 婚配的子代中出现了 AB(IAIB)型和 A 型,说明 ABO 血型存在 完全显性和共显性,C 正确;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的的遗传不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但仍遵循分离定 律,D 错误。 二、在相关概率计算中混淆自交与自由交配 2.将基因型为 Aa 的水稻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后,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并分成①、② 两组,在下列情况下:①组全部让其自交;②组让其所有植株间相互传粉。①、②两组的植株上 aa 基 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A.1/9、1/6 B.1/6、1/9C.1/6、5/12 D.3/8、1/6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确定豌豆和玉米的交配方式,缺乏做题技巧,不能正确利用配子法 进行计算。 【试题解析】基因型为 Aa 的水稻自交一代,去掉隐性个体后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AA∶2Aa,①组全部让其自 交,只有 Aa 自交的结果有 aa 基因型,所占比例为 1/4×2/3=1/6;②组让其所有植株间相互传粉,相当于 随机交配,包括自交和不同的基因型间的杂交,两种配子及比例是 2/3A、1/3a,aa 所占的比例为 1/3×1/3 =1/9,B 正确。 【参考答案】B 1.两种自交类型的解题技巧 (1)杂合子 Aa 连续自交 n 次,杂合子比例为( 1 2)n,纯合子比例为 1-( 1 2)n,显性纯合子比例=隐性 纯合子比例=[1-( 1 2)n]× 1 2。 (2)杂合子 Aa 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自交 n 代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 2n-1 2n+1,杂合 子比例为 2 2n+1。 2.两种随机交配类型的解题技巧 (1)杂合子 Aa 连续随机交配 n 次,杂合子比例为 1 2,显性纯合子比例为 1 4,隐性纯合子比例为 1 4。 (2)杂合子 Aa 连续随机交配 n 代,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 n n+2,杂合子 比例为 2 n+2。 2.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 Aabb 和 AAbb 两种类型个体,Aabb:AAbb=2: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 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 A.5/8 B.5/9 C.13/16 D.13/18【答案】B 【解析】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 Aabb 和 AAbb,分析基因型可知只要考虑 A 与 a 这一对相对性状个体间的 自由交配(因为两个亲本都是 bb,后代也全为 bb)。据题意无论雌性或雄性,都有 Aa 和 AA 两种类型, Aa:AA=2:1,这样亲本 Aa 占 2/3、AA 占 1/3,这样亲本产生的配子中 A 占 2/3×1/2+1/3=2/3,a 占 1/3.无论雌、雄均有这两种,均为这样的比例,因此后代 AA 的概率为 2/3×2/3=4/9,aa 的概率为 1/3×1/3=1/9,Aa 的概率 2×2/3×1/3=4/9,因此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 为 4/9+1/9=5/9。故选:B。 三、不能用基因分离定律的数学模型解答基因自由组合类试题 3.基因型为 AaBbcc 的甲和基因型为 AaBbCc 的乙个体杂交,各基因独立遗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个体能产生 5 种配子 B.杂交后代有 8 种基因型 C.后代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的比例为 9/16 D.后代中基因型为 AabbCC 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3/32 【错因分析】知识迁移不畅,基本原理混淆不清,不能运用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类试题。确定基因的遗 传是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还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关键是看有几对同源染色体以及基因的位置。分解组 合法的解题步骤如下:第一步,将涉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或性状分离开来,一对一对进行考虑,用基因的 分离定律进行计算(注意: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无论多少对按一对计算);第二步,将用分离定律得到 的结果按一定的方法进行组合。 【试题解析】AaBbcc 能产生 2×2×1=4 种配子,A 错误;基因型为 AaBbcc 的甲和基因型为 AaBbCc 的乙个 体杂交,各基因独立遗传,单独的分析 Aa×Aa;Bb×Bb;cc×Cc,Aa×Aa 杂交可产生 3 种基因型,Bb×Bb 杂交可产生 3 种基因型,cc×Cc 杂交可产生 2 种基因型,故 AaBbcc 和 AaBbCc 杂交可产生 3×3×2=18 种基 因型,B 错误;基因型为 AaBbcc 的甲和基因型为 AaBbCc 的乙个体杂交,与甲表现型相同的占 3/4×3/4×1/2=9/32;与乙表现型相同的占 3/4×3/4×1/2=9/32;故后代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的比 例为 9/32+9/32=9/16,C 正确;后代中基因型为 AabbCC 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1/2×1/4×1/2=1/16,D 错误。 【参考答案】C1.利用基因式法解答自由组合遗传题 (1)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如基因式可表示为 A__B__、A__bb。 (2)根据基因式推出基因型(此方法只适用于亲本和子代表现型已知且显隐性关系已知时)。 2.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 规律: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 如: (1)9∶3∶3∶1⇒(3∶1)(3∶1)⇒(Aa×Aa)(Bb×Bb); (2)1∶1∶1∶1⇒(1∶1)(1∶1)⇒(Aa×aa)(Bb×bb); (3)3∶3∶1∶1⇒(3∶1)(1∶1)⇒(Aa×Aa)(Bb×bb); (4)3∶1⇒(3∶1)×1⇒(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 (BB×bb)或(Aa×Aa)×(bb×bb)。 3.巧用分解组合法解答遗传病概率问题 ①只患甲病的概率是 m(1-n); ②只患乙病的概率是 n(1-m); ③甲、乙两病均患的概率是 m·n; ④甲、乙两病均不患的概率是(1-m)(1-n)。 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杂交,F2 出现 9 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比例是 9∶3∶3∶1。 2.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3.F1 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比例相等的 4 种配子。 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同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别由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 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引起。 5.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在有性生殖中的传递规律。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 基础。 3.豌豆黄色(Y)对绿色(y)呈显性,圆粒(R)对皱粒(r)呈显性。甲豌豆(YyRr)与乙豌豆杂交,其后代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 3:3:1:1,乙豌豆的基因型是 A.YyRr B.YyRR C.yyRR D.yyRr 【答案】D 【解析】甲豌豆(YyRr)与乙豌豆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 3:3:1:1。而 3:3:1:1 可以 分解成(3:1)×(1:1),说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中,有一对均为杂合子,另一对属于测交类 型,所以乙豌豆的基因型为 Yyrr 或 yyRr。 根据以上分析方法可知,甲豌豆(YyRr)×YyRr→后代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3:1)×(3:1) =9:3:3:1,A 错误;甲豌豆(YyRr)×YyRR→后代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3:1)×1=3:1,B 错 误;甲豌豆(YyRr)×yyRR→后代表现型有两种,且比例为(1:1)×1=1:1,C 错误;甲豌豆(YyRr) ×yyRr 或 Yyrr→后代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1:1)×(3:1)或(3:1)×(1:1)=3:3:1: 1,D 正确。 四、不能灵活运用遗传规律中的比例关系 4.某种小鼠的体色受常染色体基因的控制,现用一对纯合灰鼠杂交,F1 都是黑鼠,F1 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 配,F2 体色表现为 9 黑:6 灰:1 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鼠体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若 F1 与白鼠杂交,后代表现为 2 黑:1 灰:1 白 C.F2 灰鼠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1/2 D.F2 黑鼠有两种基因型 【错因分析】缺乏做题技巧,不能运用基因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定律问题;审阅试题不仔细,不能从 题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此类问题首先看后代可能的组合数,若组合数是 16,不管以什么样的 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然后写出正常的分离比 9:3:3:1。最后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 行归类,若其分离比为 9:7,则为 9:(3:3:1),即 7 是后三种合并的结果;若其分离比为 9:6:1 则 为 9:(3:3):1;若其分离比为 15:1,则为(9:3:3):1。另外,题中若给出显隐性性状的比例,学会运 用显性性状数量/所有性状数量的比值(3/4)n、测交的表现型比例(1:1) n 等规律性总结的公式。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 中小鼠的体色为黑:灰:白=9:6:1,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小鼠 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相应的基因用 A 和 a、B 和 b 表示),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 的自由组合定律。黑色鼠的基因型为 A_B_,灰色鼠的基因型为 A_bb 和 aaB_,白色鼠的基因型为 aabb。 F2 体色表现为 9 黑:6 灰:l 白,是“9:3:3:1”的变式,这说明小鼠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 正确;若 F1 黑鼠 AaBb 与白鼠 aabb 杂交,后代基因型为 AaBb、Aabb、aaBb、 aabb,所以表现型为 1 黑:2 灰:1 白,B 错误;F2 灰鼠的基因型有 AAbb、Aabb、aaBB、aaBb,比例为 1:2:1:2,所以,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1/3,C 错误;F 2 黑鼠有四种基因型,分别是 AABB、AABb、 AaBB、AaBb,D 错误。 【参考答案】A 1.自由组合定律 9∶3∶3∶1 的变式分析 F1(AaBb)自交 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9∶7 当双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基因型为 另一种表现型 9∶3∶4 存在 aa(或 bb)时表现为隐性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或 9∶6∶1 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表现另一种性状12∶3∶1 双显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 其余正常表现 或 13∶3 双显性、双隐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一种性状,另一种单 显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或 1∶4∶6∶4∶1 A 与 B 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 4(Aabb+aaBb)∶1(aabb) 2.某些致死基因或基因型导致性状的分离比改变 设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显性纯合致死AA、BB 致死 Error! (2)隐性纯合致死Error! 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技巧 (1)看 F2 的组合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 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 (2)将异常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 9∶3∶3∶1 进行对比,分析合并性状的类型。如比值为 9∶3∶4,则为 9∶3∶(3∶1),即 4 为后两种性状的合并结果。 (3)确定出现异常分离比的原因。 (4)根据异常分离比出现的原因,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或推断子代相应表现型的比例。 4.某植物的花色有蓝花和白花两种,由两对等位基因(A 和 a、B 和 b)控制。下表是两组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统计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F1 株数 F2 株数 亲本组合 蓝花 白花 蓝花 白花 ①蓝花×白花 263 0 752 49 ②蓝花×白花 84 0 212 71 A.控制花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第①组 F2 中纯合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4 种 C.第②组蓝花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 D.白花植株与第②组 F1 蓝花植株杂交,后代开蓝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1∶1 【答案】B 【解析】蓝花×白花,F1 均为蓝花,①组 F2 蓝花:白花=15:1,②组 F2 蓝花:白花=3:1,可推知控制花 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①组亲本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F1 基因型为 AaBb,② 组亲本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或 aaBB 和 aabb,F1 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 由表中 F2 的性状分离比可推知控制花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 正确;第①组 F2 中纯合蓝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3 种,分别是 AABB、AAbb、aaBB,B 错误;由前面分析可知,蓝花亲本的基 因型为 aaBB 或 AAbb,C 正确;白花植株(基因型 aabb)与第②组 F1 蓝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 杂交,后代开蓝花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1∶1,D 正确。 五、不会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题 5.“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孟德尔在探索分离定律时,就很好地运 用了此种方法,对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 B.“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2 中高茎与矮茎的分离比是 3∶1”属于推理内容 C.“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其比例接近 1∶1”属于演绎过程 D.孟德尔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错因分析】缺乏做题技巧,不会运用“假说—演绎法”。 “假说一演绎法”非常有利于逆向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譬如,在探究性实验设计中结果和结论的预测分析时,要经常用到“假说一演绎法”先进 行逆向思维分析,然后再组织答案进行描述。 【试题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 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 F1 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 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 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 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假说内容,A 正确;“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2 中高茎 与矮茎的分离比是 3:1”属实验现象,B 错误;“若 F1 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测交后代会出现两 种性状,其比值接近 1:1:”属于演绎过程,C 正确;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D 正确。 【参考答案】B 1.知识网络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假说。 (3)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呈线性排列。5.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 F2 出现了 3∶1 的性状分离比 B.多组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 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 3∶1,可以验证其假设的正确性 C.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假设的核心是:F1 产生了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且比例相等 【答案】B 【解析】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利用多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都发现 F2 出现了 3:1 的性状分离比, 这是他进行假说演绎提出的问题,A 正确;验证其假设的正确性是通过测交实验进行的,B 错误;测交 实验是假说推理的验证,测交后代表型的比是 1:1,证明了假说是正确的,C 正确;F1 产生了数量相等 的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两种配子,也就是等位基因要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两种雄配子数量相等,两 种雌配子也相等,这正分离规律的实质,是假说的核心内容,D 正确。 1.相对性状和显隐性性状的辨析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 (1)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 中代性状分离比为 3∶1⇒分离比为 3 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关系及相关比例3.用“先分解后组合”法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问题 (1)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 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的问题。 (2)分类剖析 ①配子类型问题 a.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数是每对基因产生相应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b.举例:AaBbCCDd 产生的配子种类数 Aa Bb CC Dd ↓ ↓ ↓ ↓ 2 × 2 × 1 × 2=8 种 ②求配子间结合方式的规律: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各亲本产生 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③基因型问题 a.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杂交所产生基 因型种类数的乘积。 b.子代某一基因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相应基因型概率的乘积。 c.举例:AaBBCc×aaBbcc 杂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Aa×aa→1Aa∶1aa 2 种基因型 BB×Bb→1BB∶1Bb 2 种基因型 Cc×cc→1Cc∶1cc 2 种基因型子代中基因型种类:2×2×2=8 种。 子代中 AaBBCc 所占的概率为 1/2×1/2×1/2=1/8。 ④表现型问题 a.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的种类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杂交所产生表 现型种类数的乘积。 b.子代某一表现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相应表现型概率的乘积。 c.举例:AaBbCc×AabbCc 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Aa×Aa→3A__∶1aa 2 种表现型 Bb×bb→1Bb∶1bb 2 种表现型 Cc×Cc→3C__∶1cc 2 种表现型 子代中表现型种类:2×2×2=8 种。 子代中 A_B_C_所占的概率为 3/4×1/2×3/4=9/32。 4.萨顿的假说 (1)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3)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具体如下表所示。 比较项目 基因 染色体 生殖过程中 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 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对稳定 体细胞 成对 成对 存在 配子 成单 成单 体细胞中来源 成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 自母方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 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形成配子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 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 分裂后期自由组合 5.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证明者:摩尔根。 (2)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3)研究过程 ①实验P 红眼(♀) × 白眼(♂) ↓ F1 红眼(♀) × 红眼(♂) ↓F1 个体之间交配 F2 3 4红眼(♀、♂)、 1 4白眼(♂) ②提出问题 ③提出假说,进行解释 a.假设:控制果蝇红眼与白眼的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b.用遗传图解进行解释(如图所示): ④演绎推理,实验验证:进行测交实验(亲本中的白眼雄果蝇与 F1 中的红眼雌果蝇交配)。 ⑤得出结论:控制果蝇的红眼、白眼的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 ⑥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 BB 和 Bb 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基因型为 bb 的受精卵全部 死亡。现有基因型均为 Bb 的该动物 1 000 对(每对含有 1 个父本和 1 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 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 BB、Bb、bb 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A.250、500、0 B.250、500、250 1 2 F F =31 ⇒  ⇒  全为红眼 红眼为显性 中红眼 白眼 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 ∶C.500、250、0 D.750、250、0 【答案】A 【解析】双亲的基因型均为 Bb,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可知:Bb×Bb→1/4BB、1/2Bb、1/4bb,由于每对 亲本只能形成 1 个受精卵,1000 对动物理论上产生的受精卵是 1000 个,且产生基因型为 BB、Bb、bb 的 个体的概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即产生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数目为 1/4×1000=250 个,产生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数目为 1/2×1000=500 个,由于基因型为 bb 的受精卵全部致死,因此获得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数 目为 0。综上所述,BCD 不符合题意,A 符合题意。故选 A。 2.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 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 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 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 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 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让全缘叶植株甲 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 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 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 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 裂叶的比例为 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 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 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 正确,A、C、D 均错误。 3.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 X 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 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 雄蝇中有 1/8 为白眼残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 BbXRXr B.F1 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 3/16 C.雌、雄亲本产生含 Xr 配子的比例相同 D.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 bXr 的极体 【答案】B 【解析】长翅与长翅交配,后代出现残翅,则长翅均为杂合子(Bb),子一代中残翅占 1/4,而子一代雄 性中出现 1/8 为白眼残翅,则雄性中残翅果蝇占 1/2,所以亲本雌性为红眼长翅的双杂合子,亲本雌蝇 的基因型为 BbXRXr, A 正确;F1 中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3/4×1/2=3/8,B 错误;亲本基因型为 BbXRX r 和 BbXrY,则各含有一个 Xr 基因,产生含 Xr 配子的比例相同,C 正确;白眼残翅雌蝇的基因型为 bbXrXr,为纯合子,配子的基因型即卵细胞和极体均为 bXr,D 正确。 【明师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的知识,要求考生能正确分析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及与伴 性遗传的联系,正确写出各种个体的基因型或可能的基因型是解题的关键。对于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 相对性状的遗传,应把基因分开一对一对的计算,再重新组合即可计算答案。 4.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 3 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 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 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 A 基因 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 a、b、d 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 本进行杂交,F1 均为黄色,F2 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 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 AABBDD×aabbdd 【答案】D 【解析】由题可以直接看出 F2 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 的数量比,F2 为 52+3+9=64 份, 可以推出 F1 产生雌雄配子各 8 种,即 F1 的基因型为三杂 AaBbDd,只有 D 选项符合。或者由黑色个体的 基因组成为 A_B_dd,占 9/64=3/4×3/4×1/4,可推出 F1 的基因组成为 AaBbDd;或者由褐色个体的基因组成为 A_bbdd,占 3/64=3/4×1/4×1/4,也可推出 F1 基因组成为 AaBbDd,进而推出 D 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名师点睛】因为黄色个体的基因型有 21 种:9 种 aa____)、12 种 A___D_,所以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寻 找突破口,可以是由 F2 为 52+3+9=64 份推出 F1 产生的配子种类、也可以由 F2 中黑色或褐色所占的比例, 都能推出 F1 的基因型为 AaBbDd。 5.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孟德尔对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时,F2 总是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于是他提出假说并作了 4 点解释,以高茎(D)和矮茎(d)这一对相对性状为例,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则 F2 仍会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B.若纯合个体的体细胞中每种遗传因子有 4 个(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 F2 中高茎:矮茎=15:1 C.若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不分离(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 F2 中高茎:矮茎=1:1 D.若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 d 的花粉有 1/2 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 F2 中高茎:矮茎=5: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则 F2 不会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融合遗传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A 错误;若纯合个体的体细胞中每种遗传因子有 4 个(其他假说内容不变),由于各种遗传因子互不干扰,则 F2 中高茎:矮茎=3:1,B 错误;若形成配子 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不分离(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 F2 全部是高茎,C 错误;若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 含 d 的花粉有 1/2 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 F1 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1/2D、1/2d,产生 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1/2D、1/4d,则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 F2 中高茎:矮基=5:1,D 正确。 6.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 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 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 ②1903 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 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答案】C 【解析】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和摩尔根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运用的都是 假说—演绎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运用的是类比推理。 7.已知某作物晚熟(W)对早熟(w)为显性,感病(R)对抗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含早熟 基因的花粉有 50%的概率死亡,且纯合感病个体不能存活,现有一株纯合晚熟抗病个体与一株早熟感病 个体,杂交得 F1,取其中所有晚熟感病个体自交,所得 F2 表现型比例为 A.6∶3∶2∶1 B.15∶5∶3∶1 C.16∶8∶2∶1 D.10∶5∶2∶1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含有 w 基因的花粉有 50%的死亡率,因此基因型为 Ww 的父本产生的可育配子的基 因型及比例为 W:w=2:1,母本产生的可育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 W:w=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的基 因型及比例为 WW:Ww:ww=2:3:1,即后代的晚熟:早熟=5:1。亲本纯合抗病个体基因为 rr,感病个体基 因型为 Rr,F1 中 1/2rr,1/2Rr;取 F1 中所有感病个体 Rr 自交,后代中能存活的感病个体 Rr:抗病个 体 rr=2:1;故 F2 表现型比例为(5:1)×(2:1)=10∶5∶2∶1,故选 D。 8.玉米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宽叶杂交种(Aa)玉米表现为高产,比 AA 和 aa 品种的产量分别高 12%和 20%。玉米有茸毛(D)对无茸毛(d)为显性,有茸毛玉米植株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该显性基 因纯合时植株幼苗期就不能存活。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高产有茸毛玉米自交产生 F1,再让 F1 随机交配 产生 F2,则有关 F1 与 F2 的成熟植株中,叙述正确的是 A.都有 9 种基因型 B.有茸毛与无茸毛比分别为 2:1 和 2:3 C.高产抗病类型分别占 1/3 和 1/10 D.宽叶有茸毛类型分别占 1/2 和 3/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基因型为 DD 的幼苗不能存活,所以亲本高产 有茸毛玉米的基因型为 AaDd,高产有茸毛玉米 AaDd 自交,F1 的基因型有 3×2=6 种,F1 随机交配产生的 F2 中基因型有 6 种,A 项错误;F1 中有茸毛与无茸毛比为 2:1,F1 中基因 D 的频率为 1/3、基因 d 的频率为2/3,F1 随机交配,得 F2:Dd:dd=1:1,B 项错误;F1 高产抗病类型是 1/2×2/3=1/3.F2 高产抗病类型 1/2×1/2=1/4。C 项错误;F1 中宽叶有茸毛类型为 3/4×2/3=1/2,F2 中宽叶有茸毛类型为 3/4×1/2=3/8,D 项正确。 9.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 中翅外展正常眼个 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乙用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进行杂交(正交),则子代雄蝇中焦刚 毛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同学丙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 F1, F1 相互交配得到 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 F1 表现型是 _________________,F2 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 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 F2 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16 紫眼基因 (2)0 1/2 (3)红眼灰体 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 红眼/白眼 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解析】由图可知,白眼对应的基因和焦刚毛对应的基因均位于 X 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粗糙眼和黑檀体对应的基因均位于 3 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X 染色体、2 号及 3 号染色体上的 基因可以自由组合。(1)根据题意并结合图示可知,翅外展基因和粗糙眼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翅外展粗糙眼果蝇的基因型为 dpdpruru,野生型即正常翅正常眼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RURU,二者杂 交的 F1 基因型为:DPdpRUru,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 中翅外展正常眼果蝇 dpdpRU_ _出现的概率为: 1/4×3/4=3/16。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图中翅外展基因与紫眼基因均 位于 2 号染色体上,不能进行自由组合。(2)焦刚毛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snwY,野生型即直刚毛 红眼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SNWXSNW,后代的雌雄果蝇均为直刚毛红眼:XSNWXsnw 和 XSNWY,子代雄果蝇 中出现焦刚毛的概率为 0。若进行反交,则亲本为:焦刚毛白眼雌果蝇 XsnwXsnw 和直刚毛红眼纯合雄果 蝇 XSNWY,后代中雌果蝇均为直刚毛红眼(XSNWXsnw),雄性均为焦刚毛白眼(XsnwY)。故子代出现白眼即 XsnwY 的概率为 1/2。(3)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的基因位于 3 号染色体 上,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白眼黑檀体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wY,野生型即 红眼灰体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WXW,F1 中雌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 EeXWXw,EeXWY,表现型均为红眼 灰体。故能够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 F1 中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灰体,F2 中红眼灰体 E_XW_:红眼 黑檀体 eeXW_∶白眼灰体 E-XwY∶白眼黑檀体 eeXwY =9∶3∶3∶1。因为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 色体上,故验证伴性遗传时应该选择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F1 中雌雄均表现为红眼,基因型为: XWXw,XWY,F2 中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即雌性全部是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 1。 10.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 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进行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 回答下列问题。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子代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 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 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 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1)绿色 aabb(2)AaBb 4 (3)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 AABB 【解析】依题意: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说明隐性性状的基因型为 aabb。实验①的子 代都是绿叶,说明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的子代发生了绿叶∶紫叶=1∶3 性状分离,说明乙植株产 生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并结合实验①的结果可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其基因型为 aabb,紫叶为 A_B_、A_bb 和 aaB_。(1)依题意可知: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实验①中,绿叶甘蓝甲 植株自交,子代都是绿叶,说明绿叶甘蓝甲植株为纯合子;实验②中,绿叶甘蓝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 植株杂交,子代绿叶∶紫叶=1∶3,说明紫叶甘蓝乙植株为双杂合子,进而推知绿叶为隐性性状,实 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 (2)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子代中有四种基因型,即 AaBb、 Aabb、aaBb 和 aabb。(3)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子代紫叶∶绿叶=1∶1,说明紫叶甘蓝 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有一对为隐性纯合、另一对为等位基因,进而推知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为 aaBb、Aabb。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的基因组成中至少有一对显性纯合的基因,因此丙植株 所有可能的基因型为 AABB、AABb、AaBB、AAbb、aaBB。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 子代中紫叶∶绿叶=15∶1,为 9∶3∶3∶1 的变式,说明该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均为 AaBb,进而推知丙 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 11.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玉米子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 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通常表现的性状是___________。 (2)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一些饱满的玉米子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子粒,若要用这两种玉米子粒为 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写出两种验证思路及预期结果。 【答案】(1)显性性状 (2)答:思路及预期结果 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 自交,得到 F2,若 F2 中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③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 F1 都表现一种性状,则用 F1 自交,得到 F2, 若 F2 中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④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 F1 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 1∶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解析】(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中存在控制该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其通常 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2)玉米是异花传粉作物,茎顶开雄花,叶腋开雌花,因自然条件下,可能 自交,也可能杂交,故饱满的和凹陷玉米子粒中可能有杂合的,也可能是纯合的,用这两种玉米子粒 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首先要确定饱满和凹陷的显隐性关系,再采用自交法和测交法验证。思路及预 期结果: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② 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 自交,得到 F2,若 F2 中出现 3∶1 的性状分 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③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 F1 都表现一种性状,则 用 F1 自交,得到 F2,若 F2 中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④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 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 F1 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 1∶1 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12.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意义重大。油菜的杂种一代会出现杂种优势(产量 等性状优于双亲),但这种优势无法在自交后代中保持,杂种优势的利用可显著提高油菜籽的产量。 (1)油菜具有两性花,去雄是杂交的关键步骤,但人工去雄耗时费力,在生产上不具备可操作性。我 国学者发现了油菜雄性不育突变株(雄蕊异常,肉眼可辨),利用该突变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由杂交一结果推测,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杂交二中,雄 性不育为_________性性状。 ②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 A2、A3)决定。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根据杂交一、二 的结果,判断A1、A2、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_。 (2)利用上述基因间的关系,可大量制备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YF1),供农业生产 使用,主要过程如下: ①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的优良性状与_________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上,该植 ①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②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_________的品系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 ③为制备YF1,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中具有某一育性性状的植株。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 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_________。 (3)上述辨别并拔除特定植株的操作只能在油菜刚开花时(散粉前)完成,供操作的时间短,还有因 辨别失误而漏拔的可能。有人设想:“利用某一直观的相对性状在油菜开花前推断植株的育 性”,请用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E、e)及其与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展示这一设想。 【答案】(1)①一 显 ②A1 对 A2 为显性;A2 对 A3 为显性 (2)①雄性不育 A2A3∶A3A3=1∶1 ② A1 A1 ③所得种子中混有 A3A3 自交产生的种子、A2A3 与 A3A3 杂交所产生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生产上无杂 种优势且部分雄性不育 (3) 【解析】杂交一 F2 育性正常和雄性不育出现性状分离比为 3:1,说明控制雄性不育和育性正常是一对 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育性正常为显性,雄性不育为隐性。杂交二,亲本雄性不育与品系 3 杂交,后代全为雄性不育,说明雄性不育为显性,品系 3 性状为隐性。F1 雄性不育与品系 3 杂交, 后代育性正常:雄性不育比例为 1∶1,属于测交实验。(1)①通过分析可知,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 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交二,雄性不育为显性性状。②品系 1、雄性不育株、品系 3 的基因型分别 为 A1A1、A2A2、A3A3,通过分析可知,杂交一 A1 为显性基因,A2 为隐性,杂交二 A2 为显性,A3 为隐性, 由此推断 A1、A2、A3 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A1>A2>A3。(2)①通过杂交二,可将品系 3 A3A3 的优良性 状与雄性不育株 A2 A2 杂交,得到 A2A3,再与 A3A3 杂交,得到 A2A3∶A3A3=1∶1。②将 A2A3 种植成母本行, 将基因型为 A1A1 的品系 1 种成父本行,制备 YF1 即 A1A3。③由于 A2A3×A1A1 杂交后代有 A1A3 和 A1A2 两种 基因型的可育油菜种子,A1A3 自交后代皆可育,但是 A1A2 自交会出现 1/4A2A2 雄性不育,而导致减产。 的(3)将 E 基因移入 A2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使其紧密连锁,则表现 E 基因性状个体为不育,未表现 E 基 因性状个体为可育,这样成功去除 A1A2,只留下 A1A3。 13.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 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 F1 均表现为红毛,F1 雌雄交配产生 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F1 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_____。 ③F2 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 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F2 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 为___________。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 I、i,I 基因对 A 和 B 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 基因不抑制, 如 I_A_B_表现为白毛。基因型为 IiAaBb 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_,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答案】(1)4 (2)①AAbb 和 aaBB ②红毛∶棕毛∶白毛=1∶2∶1 ③4 ④1/3 1/9 (3)9/64 49/64 【解析】由题意: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猪毛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 个体相互交配,后代 A_B_∶A_bb∶aaB_∶aabb=9∶3∶3∶1,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 及 9∶3∶3∶1 变型的应用。(1)由表格知:棕毛猪的基因组成为 A_bb、aaB_,因此棕毛猪的基因型有: AAbb、Aabb、aaBB、aaBb 4 种。(2)①由两头纯合棕毛猪杂交,F1 均为红毛猪,红毛猪 基因组成为 A_B_,可推知两头纯合棕毛猪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F1 红毛猪的基因型为 AaBb。②F1 测交,即 AaBb 与 aabb 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1∶1∶1∶1,根据表格可知后代表现型 及对应比例为:红毛∶棕毛∶白毛=1∶2∶1。③F1 红毛猪的基因型为 AaBb,F1 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 F2,F2 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aabb,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能产生棕色 猪(A_bb、aaB_)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共 4 种。④ 的F2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_B_∶A_bb∶aaB_∶aabb=9∶3∶3∶1,棕毛猪 A_bb、aaB_所占比例为 6/16,其 中纯合子为 AAbb、aaBB,所占比例为 2/16,故 F2 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 2/6,即 1/3。F2 的棕毛个体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 1/6AAbb、2/6Aabb、1/6aaBB、2/6aaBb。棕毛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 白毛个体(aabb)的杂交组合及概率为: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 =1/3×1/3×1/4+1/3×1/3×1/4+1/3×1/3×1/2×1/2×2=1/9。(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的 I 基因 对 A 和 B 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只要有 I 基因,不管有没有 A 或 B 基因都表现为白色,基因型为 IiAaBb 个体雌雄交配,后代中红毛个体即基因型为 ii A_B_的个体。把 Ii 和 AaBb 分开来做,Ii×Ii 后代有 3/4I _和 1/4ii,AaBb×AaBb 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A_B_∶A_bb∶aaB_∶aabb=9∶3∶3∶1。 故子代中红毛个体(ii A_B_)的比例为 1/4×9/16=9/64,棕毛个体(ii A_bb、iiaaB_)所占比例为 1/4×6/16=6/64,白毛个体所占比例为:1-9/64-6/64=49/64。 14.果蝇体细胞有 4 对染色体,其中 2、3、4 号为常染色体。已知控制长翅/残翅性状的基因位于 2 号染色 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性状的基因位于 3 号染色体上。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 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眼 性别 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 1/2 雌 9∶3∶3∶1 1/2 有眼 1/2 雄 9∶3∶3∶1 1/2 雌 9∶3∶3∶1 1/2 无眼 1/2 雄 9∶3∶3∶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果蝇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 X 染 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根据上述亲本杂交组合和杂 交结果判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2)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上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 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 4 号染色体上,用灰体长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 果蝇杂交,F1 相互交配后,F2 中雌雄均有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黑檀体长翅无眼所占比例为 3/64 时,则说明无眼性状为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 【答案】(1)不能 (2)无眼 (3)只有当无眼为显性时,子代雌雄个体中才都会出现有眼与无眼性状的分离 (4)杂交组合:无眼×无眼 预期结果:若子代中无眼∶有眼=3∶1,则无眼位显性性状;若子代 全部为无眼,则无眼位隐性性状 (5)8 (6)隐性 【解析】本题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掌握判 断显隐性的方法,能准确掌握根据子代特殊比例来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的方法。 【详解】(1)分析题干可知,两亲本分别为无眼和有眼,且子代中有眼:无眼=1:1,且与性别无关联, 所以不能判断控制有眼和无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 X 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 于 x 染色体上,且有眼为显性(用基因 E 表示),则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XeXe 和 XEY,子代的基因型为 XEXe 和 XeY,表现为有眼为雌性,无眼为雄性,子代雌雄个体中没有同时出现有眼与无眼的性状,不符合题意, 因此显性性状是无眼。 (2)要通过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在常染色体上的显隐性,最简单的方法是可以选择表中杂交 子代中雌雄果蝇均为无眼的性状进行杂交实验,若无眼为显性性状,则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雌雄果蝇均为 杂合子,则该杂交子代中无眼:有眼=3:1;若无眼为隐性性状,则表中杂交子代中无眼雌雄果蝇均为隐性 纯合子,则该杂交子代全部为无眼。 (3)表格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可分析出显性性状为灰体(用 基因 A 表示)和长翅(用基因 B 表示),有眼和无眼不能确定显隐性关系(用基因 C 或 c 表示),灰体长 翅有眼纯合体和黑檀体残翅无眼纯合体的基因型可写为 AABB 和 aabb ,可推出 F1 的基因型为 AaBbCc,F 1 个体间相互交配,F2 的表现型为 2×2×2=8 种。F2 中黑檀体(Aa ×Aa=1/4)长翅(Bb× Bb=3/4)无眼所 占比例为 3/64 时,可知无眼所占比例为 1/4,则无眼为隐性性状。 【点睛】解答第(4)题,要学会利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计算问题,基本思路为:将多对等位基 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15.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 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 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杂交组合[来 源:Z.xx.k.Com] F1 表现型 F2 表现型及个体数 红二×黄多 红二[来源: 学科网] 450 红二、160 红多、150 黄二、50 黄多 甲 红多×黄二 红二 460 红二、150 红多、160 黄二、50 黄多 圆单×长复 圆单 660 圆单、90 圆复、90 长单、160 长复 乙 圆复×长单 圆单 510 圆单、240 圆复、240 长单、10 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上,依据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填“一对”或“两对”) 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 F1 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 合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 【答案】(1)非同源染色体 (2)F2 中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符合 9∶3∶3∶1 (3)一对 (4)F2 中每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都符合 3∶1,而两对相对性状表现型的分离比不符合 9∶3∶3∶1 (5)1∶1∶1∶1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本题涉及四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规律的分析,可以根据表中 F1 及 F2 的表现型及数量,推出控制四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 【详解】(1)因题干说明是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故杂交的品种均为纯合子,根据表中甲的数据,可 知 F1 的红果、二室均为显性性状,甲的两组 F2 的表现型之比均接近 9:3:3:1,所以控制甲组两对相对 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乙 组的 F1 的圆果、单一花序均为显性性状,F2 中第一组:圆:长 =(660+90):(90+160)=3:1、单:复=(660+90):(90+160)=3:1;第二组:圆:长=(510+240):(240+10)=3:1、单:复=(510+240):(240+10)=3:1;但两组的四种表现型之比均 不是 9:3:3:1,说明控制每一对性状的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 律,因此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根据表中乙组的杂交实验得到的 F1 均为双显性杂合子,F2 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 9:3:3:1,说明 F1 产生的四种配子不是 1:1:1:1,所以用两个 F1 分别与“长复”双隐性个体测交,就不会出现 1:1:1:1 的比 例。 【点睛】本题要运用分解组合法分析两组杂交的 F2 的性状分离比,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 3:1 和自 由组合定律的 9:3:3:1,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16.已知某种昆虫的有眼(A)与无眼(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正常翅(E)与斑翅(e)这三 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①aaBBEE、②AAbbEE 和③AABBee。假定不 发生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交换,回答下列问题: (1)若 A/a、B/b、E/e 这三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 三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假设 A/a、B/b 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 X 染色体上,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对这一假设 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答案】(1)选择①×②、②×③、①×③三个杂交组合,分别得到 F1 和 F2,若各杂交组合的 F2 中均 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 9∶3∶3∶1,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若出现其 他结果,则可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 (2)选择①×②杂交组合进行正反交,观察 F1 雄性个体的表现型。若正交得到的 F1 中雄性个体与反 交得到的 F1 中雄性个体有眼/无眼、正常刚毛/小刚毛这两对相对性状的表现均不同,则证明这两对等 位基因都位于 X 染色体上。 【解析】(1)实验思路:将确定三对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拆分为判定每两对基因是否位 于一对染色体上,如利用①和②进行杂交去判定 A/a 和 B/b 是否位于位于一对染色体上。 实验过程:(以判定 A/a 和 B/b 是否位于位于一对染色体上为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眼正常刚毛∶有眼小刚毛∶无眼正常刚毛∶无眼小刚毛=9∶3∶3∶1,则 A/ a 和 B/b 位于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否则 A/a 和 B/b 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2)实验思路:将验证 A/a 和 B/b 这两对基因都位于 X 染色体上,拆分为验证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和 F1 ① aaBBEE × AAbbEE ② F2B/b 位于 X 染色体上分别进行验证。如利用①和③进行杂交实验去验证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利用②和 ③进行杂交实验去验证 B/b 位于 X 染色体上。 实验过程:(以验证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为例) 取雌性的①和雄性的③进行杂交实验: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子一代中雌性全为有眼,雄性全为无眼,则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 若子一代中全为有眼,且雌雄个数相等,则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 【考点定位】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根据题目所给实验材料,仅仅一个杂交组合不能解决题目中的问题;联系到是群体性问 题,用数学方法对结果进行组合就能预见实验结果。 17.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白色(不含色素)、红色和紫色三种,由两对等 位基因(A/a,B/b)控制。 研究人员尝试通过相关实验确定其生化途径如下图所示。若该种植物的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红花植株 杂交,F1 都是紫花植株。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F1 自交得 F2,F2 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两对基因的遗传 遵循孟德尔的_____定律。 (2)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F2 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种,F2 中的红花植株自交后代红 花占_______。 【答案】(1)紫花:红花:白花=12:3:1 自由组合(或分离、自由组合) (2)aaBB 6 5/6 【解析】据图分析:红花基因型为 A_bb,紫花基因型为 aaB_、A_B_,白花基因型为 aabb。 (1)根据题意分析,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红花植株杂交,F1 都是紫花植株;F1 自交得 F2,F2 花色的表 ♂♀ 有眼 Aa aa × AA ① ②②① XaXa × XAY XAXa XaY 有眼 无眼 若A/a不位于X染色体上,则:若A/a位于X染色体上,则: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12:3:1,是 9:3:3:1 的变形,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为 AaBb,且双显性和其中的一种单显性为紫花,另一种单显性为红花,白花的 基因型为 aabb。 (2)由于子一代基因型为 AaBb,则亲本紫花基因型为 aaBB、红花基因型为 AAbb;子二代中紫花基因型 为 A_B_、aaB_,所以紫花基因型有 4+2=6 种。F2 中的红花植株(1/3AAbb,2/3Aabb)自交后代中,1/3AAbb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都是红花;2/3Aabb 自交后代出现 1/6aabb 的白花,其余都是红花,故 F2 中 的红花植株(1/3AAbb,2/3Aabb)自交后代中红花占 5/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