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学霸纠错笔记:遗传的分子基础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生物学霸纠错笔记:遗传的分子基础

ID:285986

大小:1.77 MB

页数:28页

时间:2020-12-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对探索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理解和拓展不够 1.在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格里菲斯,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等人所做的经典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格里菲斯的实验结论是 S 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 DNA 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 B.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只有 DNA 才能使 R 型细菌 转化为 S 型细菌 C.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 DNA 是遗传物质,理由是 DNA 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并且还指导 了蛋白质的合成 D.科学研究表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分析: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现象及病毒的标记过程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出现错误。 熟悉教材中经典实验的结论,掌握精髓部分,如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有“转化因子”的存在,艾弗里的实 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实验证明 RNA 是遗传 物质,最终结论: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 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 遗传物质。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 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格里菲斯的实验结论是 S 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理由是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在与被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 后,转化为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但是并没有得出转化因子是 DNA 的结论,A 错误;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只有 S 型细菌的 DNA 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B 正确; 蔡斯和赫尔希实验结论是 DNA 是遗传物质,理由是 DNA 是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的物质,并且还指导了蛋白 质的合成,C 正确;科学研究表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 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D 正确。 答案:A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比较两个转化实验的区别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在小鼠体内 体外培养基实验对照 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的毒性对照 S 型细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 巧妙构思 用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注射到小 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 发生了转化 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观 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实验结论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体内有“转化 因子” S 型细菌的 DNA 是遗传物质 2.“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 1.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的细菌为子代噬菌体的产生提供了模板和原料 B.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C.②操作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放射性 32P 大量存在于沉淀中,即可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 原料:来源于细菌)→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和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 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 中的放射性物质。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b。保温时 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 升高。 ①中噬菌体 DNA 复制的模板是由噬菌体提供的,而原料、能量、酶均由细菌提供,A 错误;根据上述分 析可知,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B 错误;②操作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 分离,C 正确;本实验缺少对照组,不能充分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D 错误。 二、计算碱基比率问题时易出错 2.某生物细胞的 DNA 分子中,碱基 A 的数量占 38%,则 C 和 G 之和占全部碱基的 A.76% B.62% C.24% D.12% 【错因分析】对碱基数相关计算、碱基对的氢键数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外审阅试题不仔细,没看清题 中的“对”等出错。 解答碱基比例计算类试题时,需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画出 DNA 分子或 RNA 分子的模式图,并在上面标 注已知的碱基及其比例,注意题中给的是占整个 DNA 分子的碱基比例还是占该条链的碱基比例;其次,明 确要计算的碱基及条件要求;最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关规律进行计算。 【试题解析】在双链 DNA 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T、C-G,而互补配对的碱 基两两相等,所以 A=T,C=G,则 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双链 DNA 分子中 A=T,C=G,已知 DNA 分子中 A=38%,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 T=A=38%, 故 C+G=1-A-T=24%。综上所述,ABD 错误,C 正确。 【参考答案】C 1.把握 DNA 结构的 3 个常考点 (1)(2) (3) 2.DNA 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计算的解题步骤 解 DNA 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计算的试题时要分三步进行: (1)搞清题中已知的和所求的碱基比例是占整个 DNA 分子碱基的比例,还是占 DNA 分子一条链上碱基 的比例。 (2)画一个 DNA 分子模式图,并在图中标出已知和所求的碱基。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规律进行计算。 2.某双链 DNA 分子中,已知其中一条链中碱基数目比例关系为(A+T)/(G+C)=0.4,则另一条链中 (A+T)/(G+C)为 A.1.25 B.0.4 C.0.6 D.0.8 【答案】B 【解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 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 DNA 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 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 该比值为 1; (4)不同生物的 DNA 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 值体现了不同生物 DNA 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 DNA 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 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 DNA 分子 中该种比例的比值,若已知一条链中碱基数目比例关系为(A+T)/(G+C)=0.4,则另一条链中(A+ T)/(G+C)的比值也是 0.4,故选 B。三、没有掌握 DNA 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和相关计算方法 3.真核细胞中 DNA 复制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 DNA 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 B.每个子代 DNA 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 C.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和形成都需要 DNA 聚合酶的催化 D.DNA 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清楚各种酶的作用部位;缺乏做题技巧,不会 DNA 复制的相关 计算。 解答 DNA 复制类型的题时,首先要确定标记的是模板还是原料;然后确定复制次数,注意连续复制 n 次 和第 n 次复制的区别,最后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DNA 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多起点双向同时复制,能保证 DNA 复制在短时间 内完成,A 正确;DNA 复制以亲代 DNA 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 DNA, 所以每个子代 DNA 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B 正确;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需要解旋酶的催化,C 错误;DNA 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D 正确。 【参考答案】C DNA 分子复制中的相关计算 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被 15N 标记的 DNA 转移到含 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n 代, 其结果分析如图:(1)子代 DNA 分子数:2n 个。 ①无论复制多少次,含有 15N 的 DNA 分子始终是 2 个。 ②含 14N 的 DNA 分子有 2n 个,只含 14 的 DNA 分子有(2n -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 含”。 (2)子代 DNA 分子的总链数:2n×2=2n+1 条。 ①无论复制多少次,含 15N 的链数始终是 2 条。做题时应看准是“DNA 分子数”还是“链数”。 ②含 14N 的链数是(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一亲代 DNA 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 m 个,则经过 n 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种脱氧核苷酸 为 m×(2n+1-1)个。 ②若进行第 n 次复制,则需消耗该种脱氧核苷酸为 2n-1 个。 解答 DNA 复制类型的题时,首先要确定标记的是模板还是原料;然后确定复制次数,注意连续复制 n 次, 和第 n 次复制的区别;最后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3.用"15N 标记含有 100 个碱基对的 DNA 分子,其中有胞嘧啶 60 个,该 DNA 分子在 14N 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 4 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A.含有 15N 的 DNA 分子占 1/8 B.含有 14N 的 DNA 分子占 7/8 C.复制过程中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600 个 D.共产生 16 个 DNA 分子 【答案】B 【解析】根据 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1 个被 15N 标记的 DNA 分子在 14N 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 4 次,共得 到 24=16 个 DNA 分子,其中只有两个 DNA 是 15N/14N,其余 14 个 DNA 均是 14N/14N。1 个被 15N 标记的 DNA 分子在 14N 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 4 次,共得到 24=16 个 DNA 分子。根据 DNA 半保留 复制特点可知:这 16 个 DNA 分子中有 2 个 DNA 的一条链含有 15N,另一条链含有 14N,其余 14 个 DNA 分 子的两条链都含有 14N。由此可见,16 个 DNA 分子都含有 14N(比例是 100%),含有 15N 的 DNA 分子数为 2 (占 1/8)。根据有关公式可求出该 DNA 分子中含 40 个 A,复制 4 次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24-1) ×40=600 个,综上所述,B 项错误。 四、不能准确把握中心法则的内涵及应用 4.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②④过程分别需要解旋酶和 RNA 聚合酶、逆转录酶 B.⑤过程中 RNA 复制过程需要经过一个双链 RNA 的过程 C.保证①过程准确无误地进行的关键步骤是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D.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方式不完全相同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基因表达过程的特点和中心法则的过程不清楚是出错的主要原因。 首先根据真核生物细胞与原核生物细胞基因表达过程时空的不同,确定细胞类型,进而确定信息的传递过 程;其次明确中心法则的每一过程的模板、原料、酶、碱基配对方式、产物等知识,此类型的题即可迎刃 而解。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 表达过程,其中①是 DNA 的复制过程;②是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④是逆转录过程,需要 逆转录酶;⑤是 RNA 的自我复制过程;⑥是翻译过程,其中④、⑤和⑥过程只能发生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 胞中。①DNA 的复制、②转录和④逆转录过程分别需要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逆转录酶,A 错 误;⑤过程中 RNA 复制过程需要经过一个双链 RNA 的过程,B 正确;保证①过程准确无误地进行的关键步骤 是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C 正确;图中①为 DNA 的复制过程,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 A−T、T−A、C−G、G−C,②为转录过程,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 A−U、T−A、C−G、G−C,③是翻译过程, 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 A−U、U−A、C−G、G−C,D 正确。【参考答案】A 1.与转录和翻译有关的 3 点易错点 (1)转录的产物不只是 mRNA,还有 tRNA、rRNA,但只有 mRNA 携带遗传信息,3 种 RNA 都参与翻译过程, 只是作用不同。 (2)翻译过程中 mRNA 并不移动,而是核糖体沿着 mRNA 移动,进而读取下一个密码子。 (3)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没有 A—T,而是 A—U。 2.巧辨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1)界定遗传信息、密码子(遗传密码)、反密码子 (2)辨析氨基酸与密码子、反密码子的数量关系 ①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简并性),可由一种或几种 tRNA 转运。 ②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 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③密码子有 64 种(3 种终止密码子和 61 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反密码子理论上有 61 种。 3.“三看”法判断与中心法则有关的模拟实验 (1)“一看”模板 ①如果模板是 DNA,生理过程可能是 DNA 复制或转录。 ②如果模板是 RNA,生理过程可能是 RNA 复制、RNA 逆转录或翻译。 (2)“二看”原料 ①如果原料为脱氧核苷酸,产物一定是 DNA,生理过程可能是 DNA 复制或逆转录。 ②如果原料为核糖核苷酸,产物一定是 RNA,生理过程可能是转录或 RNA 复制。 ③如果原料为氨基酸,产物一定是蛋白质(或多肽),生理过程是翻译。 (3)“三看”产物①如果产物为 DNA,生理过程可能是 DNA 复制或 RNA 逆转录。 ②如果产物为 RNA,生理过程可能是 RNA 复制或转录。 ③如果产物是蛋白质(或多肽),生理过程是翻译。 4.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前,噬菌体内可发生遗传信息的复制过程 B.艾滋病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只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胞 C.原核细胞 RNA 的合成只通过转录过程进行 D.遗传密码的简并性在遗传学上的意义是在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中,相同的密码子决定相同的氨基酸 【答案】C 【解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即 DNA 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 向 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3)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 RNA 流向 RNA 以及从 RNA 流向 DNA 两条途径,但需注意不是每个细胞都会发生中心法则的各个环节。 噬菌体的遗传信息的复制过程发生在细菌体内,发生在其侵染细菌后,A 错误;艾滋病病毒侵染宿主细 胞时其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都进入了细胞,B 错误;原核细胞 RNA 的合成只通过转录过程进行,C 正 确;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是指多个密码子可以决定同一种氨基酸,D 错误。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特点 类型 菌落 荚膜 毒性 S 型 光滑 有 有 R 型 粗糙 无 无 (1)过程及结果(2)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过程与结果 (2)结论:DNA 是“转化因子”,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T2 噬菌体侵染实验 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用 35S、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实验材料: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2)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活细胞寄生。 实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实验结果分析: 分组 结果 结果分析 含 32P 噬菌体 +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 32P, 32P 主要分布在宿主 细胞内 32P—DNA 进入了宿主细胞内对比实 验 (相互 对照) 含 35S 噬菌体 +细菌 宿主细胞内无 35S,35S 主要分布在上 清液中 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 细胞,留在外面 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4.DNA 分子的结构 (1)主要特点 ①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例如:{A=T或T=A G ≡ C或C ≡ G}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5.DNA 分子的特性 (1)相对稳定性: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 不变。 (2)多样性:不同的 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不同,排列顺序多种多样。若某 DNA 分子中有 n 个碱 基对,则排列顺序有 4n 种。 (3)特异性:每种 DNA 分子都有区别于其他 DNA 的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了特定的遗传信息。 6.DNA 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过程 (4)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5)方式:半保留复制。 (6)结果: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 DNA 分子。 (7)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7.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 (2)过程(见下图)(3)翻译: 场所 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模板 mRNA 原料 20 种氨基酸 产物 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4)密码子:mRNA 上 3 个相邻碱基,共 64 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 种。 (5)反密码子:位于 tRNA 上的与 mRNA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 3 个碱基。 8.中心法则图解及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 ①DNA 的复制;②转录;③翻译;④RNA 的复制;⑤逆转录。 (1)直接控制途径(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基因 蛋白质的结构 生物体的性状。 (2)间接控制途径(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基因 酶的合成 代谢过程 生物体的性状。 1.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 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 所需的材料组合是 ①同位素标记的 tRNA ②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 →控制 →直接控制 →控制 →控制 →间接控制③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④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⑤除去了 DNA 和 mRNA 的细胞裂解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即翻译过程。翻译过程以 mRNA 为模板(mRNA 上的密码 子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以氨基酸为原料,产物是多肽链,场所是核糖体。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要 想让多肽链带上放射性标记,应该用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作为原料,而不是同位素标记的 tRNA,①错误、③正确;合成蛋白质需要模板,由题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 UUU,因此可以用人工合成 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作模板,同时要除去细胞中原有核酸的干扰,④、⑤正确;除去了 DNA 和 mRNA 的 细胞裂解液模拟了细胞中的真实环境,其中含有核糖体、催化多肽链合成的酶等,因此不需要再加入蛋 白质合成所需的酶,故②错误。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故选 C。 2.用 3H 标记胸腺嘧啶后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 A.DNA 复制的场所 B.mRNA 与核糖体的结合 C.分泌蛋白的运输 D.细胞膜脂质的流动 【答案】A 【解析】DNA 复制需要 DNA 模板、原料脱氧核苷酸、能量 ATP 和 DNA 聚合酶,A 正确;mRNA 与核糖体的 结合,开始翻译 mRNA 上的密码子,需要 tRNA 运输氨基酸,不需要脱氧核苷酸,B 错误;分泌蛋白的需 要内质网的加工,形成囊泡运到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形成分泌小泡,运到细胞膜,胞吐出去, 与脱氧核苷酸无关,C 错误;细胞膜脂质的流动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无需脱氧核苷酸,D 错误。因此, 本题答案选 A。 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 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N 是蛋白质和 DNA 共有的元素,若用 15N 代替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则其蛋白质也会 被标记,A 错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 DNA 在大肠杆菌体内编码的,B 错误;噬菌体的 DNA 合成的模板来自于噬菌体自身的 DNA,而原料来自于大肠杆菌,C 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 质是 DNA,D 错误。 4.为研究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 DNA 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 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 S 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 R 型及 S 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 R 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 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DNA 【答案】C 【解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 S 型菌的 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 R 型 菌混合培养,观察 S 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最后再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 的 S 型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甲组中培养一段 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 R 型菌转化成了 S 型菌, 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 S 型菌落也有 R 型菌落,A 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 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 DNA,B 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 DNA 酶,DNA 被水解后 R 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 DNA 参与了 R 型菌的转化,C 选项正确;该实验只 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 选项错误。5.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 DNA 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 B.转录过程中,RNA 聚合酶没有解开 DNA 双螺旋结构的功能 C.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 mRNA 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 D.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 mRNA 上 3 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组成 【答案】A 【解析】遗传信息的表达主要包括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 RNA,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在发生细胞核中。翻译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 蛋白质的过程,场所为核糖体。一个 DNA 分子转录一次,形成的 mRNA 需要进行剪切加工,可能合成一 条或多条模板链,A 选项正确;转录过程中,RNA 聚合酶兼具解旋功能故不需要 DNA 解旋酶参与转录,B 选项错误;在转录过程中,mRNA 上可附着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得到数条相同的 mRNA,而不是共同合 成一条多肽链,C 选项错误;mRNA 由核糖核苷酸构成,不具有脱氧核苷酸,D 选项错误。 6.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 体对数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形成乙过程中,DNA 复制前需合成 rRNA 和蛋白质 B.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 C.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 X 染色体或 Y 染色体 D.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S 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均 满足甲乙两图中表示的 2 组染色体组和 2N 对同源染色体对数;图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 裂后,同源染色体消失,染色体组数暂时加倍的细胞;图丁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精细胞后,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DNA 复制前需要合成 rRNA 参与氨基酸的运输,需要合成一些蛋 白质,如 DNA 复制需要的酶等,A 选项正确;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消失则必然伴随着丝粒的分 裂,B 选项错误;丙图表示图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同源染色体消失,染色体组数 暂时加倍的细胞,则性染色体应该是两条 X 染色体或两条 Y 染色体,C 选项错误;丙形成丁的过程中, 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是由于细胞分裂成两个而导致的染色体组数减半,D 选项 错误。 7.在含有 BrdU 的培养液中进行 DNA 复制时,BrdU 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 BrdU 标记链。当 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 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 荧光,含全标记 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 BrdU 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1/2 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1/4 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全部 DNA 分子被 BrdU 标记 D.3/4 的 DNA 单链被 BrdU 标记 【答案】D 【解析】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分析,复制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时,共有 4 个细 胞,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含半标记 DNA 的染色单体共有 2 条,含全标记 DNA 的染色 单体共有 6 条。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含半标记 DNA 的染色单体分别在两个细胞中, 故有两个细胞的两条染色单体荧光全被抑制,有两个细胞中的一条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一条染色单 体荧光被抑制,故 A、B 选项正确;一个 DNA 分子中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 DNA 为半保留复制,故 不含 BrdU 标记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位于两个 DNA 分子中,新复制得到的脱氧核苷酸链必然含 BrdU 标记,故所有 DNA 分子都被 BrdU 标记,C 选项正确;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在第三个 细胞周期中期时一共有 16 条 DNA 单链,含 BrdU 标记的有 14 条,故有 的 DNA 单链被 BrdU 标记,D 选项 错误。 8.关于复制、转录和逆转录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逆转录和 DNA 复制的产物都是 DNA B.转录需要 RNA 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 C.转录和逆转录所需要的反应物都是核糖核苷酸 D.细胞核中的 DNA 复制和转录都以 DNA 为模板【答案】C 9.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 DNA 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 一氮源是14NH4Cl 或 15NH4Cl。a、b、c 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 DNA 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 分布位置。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B.a 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 14NH4Cl 的培养液中培养的 C.b 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 DNA 都是 14N–15N-DNA D.实验结果说明 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 14NH4Cl 或 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 DNA 离心后在 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 正确;分析图示可知:a 管中的 DNA 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 15NH4Cl 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 错误;b 管中的 DNA 密度介于 a、c 管中的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 DNA 都是 14N–15N-DNA,C 正确;实验结果说明 DNA 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 正确。 10.现有 DNA 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 14N(表示为 14N14N)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在含有 15N 的培养 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 14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理论上 DNA 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 A.有 15N14N 和 14N14N 两种,其比例为 1:3 B.有 15N15N 和 14N14N 两种,其比例为 1:1 C.有 15N15N 和 14N14N 两种,其比例为 3:1 D.有 15N14N 和 14N14N 两种,其比例为 3:1【答案】D 【解析】将含有 14N14N 的大肠杆菌置于含有 15N 的培养 基中繁殖两代后,由于 DNA 的半保留复制,得到 的子代 DNA 为 2 个 14N14N-DNA 和 2 个 14N15N-DNA,再将其转到含有 14N 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会得到 6 个 15N14N-DNA 和 2 个 14N14N-DNA,比例为 3:1,D 正确。 11.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 32P 标记的噬幽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肺炎双球菌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 S 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 DNA 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 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 TMVA 的 RNA 和 TMVB 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 可检测到 A 型病毒,说明 RNA 是 TMVA 的遗传物质 【答案】D 12. miRNA 是一种小分子 RNA.某 miRNA 能抑制 W 基因控制的蛋白质(W 蛋白)的合成。某真核细胞内形成 该 miRNA 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iRNA 基因转录时,RNA 聚合酶与该基因的起始密码相结合 B.W 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在细胞核内加工后,进入细胞质用于翻译 C.miRNA 与 W 基因 mRNA 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 与 T、C 与 G 配对 D.miRNA 抑制 W 蛋白的合成是通过双链结构的 miRNA 直接与 W 基因 mRNA 结合所致【答案】B 【解析】miRNA 基因转录时,RNA 聚合酶与该基因首端的启动子相结合,A 错误;真核细胞内 W 基因转录 形成的 mRNA 在细胞核内加工后,进入细胞质用于翻译,B 正确;miRNA 与 W 基因 mRNA 结合遵循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即 A 与 U、C 与 G 配对,C 错误;miRNA 抑制 W 蛋白的合成,是通过单链结构的 miRNA 与蛋 白质结合形成的 miRNA 蛋白质复合物直接与 W 基因的 mRNA 结合所致,D 错误。 13.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格里菲思证明了 S 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 是什么,A 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 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B 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 T2 噬菌体 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 正确; 32P 标记亲代噬菌体的 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 的带有 32P 标记,有的不带有 32P 标记,D 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 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4.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 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 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 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 mRNA 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2 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 T2 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T2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只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和增殖,A 错误;T2 噬菌体病毒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 mRNA 和蛋白质,B 错误;用含有 32P 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 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 T2 噬菌体,能将 T2 噬菌体的 DNA 标记上 32P,即培养基中的 32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 现在 T2 噬菌体的核酸中,C 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 HIV,它的遗传物质是 RNA,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D 错误。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并掌握赫尔希和蔡斯获得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的方法。本题比较容易。 15.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A.tRNA、rRNA 和 mRNA 都从 DNA 转录而来 B.同一细胞中两种 RNA 和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细胞中的 RNA 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出的 RNA 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答案】C 【解析】根据中心法则,RNA 都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A 正确;根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 对原则,不同 RNA 形成过程中所用的模板 DNA 是不同的,所以两种 RNA 的合成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 扰,B 正确;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也会发生 RNA 的合成,C 错误;转录 产生 RNA 的过程是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因此产生的 RNA 链可以与相应的模板链互补,D 正确。 【名师点睛】熟知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以及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6. DNA 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下列关于生物体内 DNA 分子中(A+T)/(G+C)与 (A+C)/(G+T)两个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 DNA 分子,后一比值不同 B.前一个比值越大,双链 DNA 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C.当两个比值相同时,可判断这个 DNA 分子是双链 D.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 DNA 分子,后一比值等于 1 【答案】D 【解析】由于双链 DNA 碱基 A 数目等于 T 数目,G 数目等于 C 数目,故(A+C)/(G+T)为恒值 1,A 错。 A 和 T 碱基对含 2 格氢键,C 和 G 含 3 个氢键,故(A+T)/(G+C)中,(G+C)数目越多,氢键数越多, 双链 DNA 分子的稳定性越高,B 错。(A+T)/(G+C)与(A+C)/(G+T)两个比值相等,这个 DNA 分子可 能是双链,也可能是单链,C 错。经半保留复制得到的 DNA 分子,是双链 DNA,(A+C)/(G+T)=1,D 正 确。 【名师点睛】明确双链 DNA 的碱基互补配对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 17.具有 p 个碱基对的 1 个双链 DNA 分子片段,含有 q 个腺嘌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片段即为一个基因 B.该分子片段中,碱基的比例总是(A+T)/(C+G)=1C.该 DNA 分子控制合成的多肽最多含有的氨基酸个数为 p/3 D.该片段完成 n 次复制需要 2n(p-q)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C 【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一个 DNA 片段不一定是一个基因,A 错误;双链 DNA 分子遵 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T、G=C,(A+T)/(C+G)不一定等于 1,B 错误;DNA 分子中碱基个数、 mRNA 碱基个数与多肽中的氨基酸数目之间的比例为 6∶3∶1,故该 DNA 分子控制合成的多肽最多含有 的氨基酸个数为 p/3,C 正确;DNA 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该片段复制 n 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 酸(2n-1)(p-q)个,D 错误。 18.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都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 B.二者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 D.二者都诱发了 DNA 突变 【答案】B 【解析】R 型和 S 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 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 S 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 型菌的 DNA 才会使 R 型菌转 化为 S 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 型细菌→小鼠→存活;S 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R 型细菌→小鼠→死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 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 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A 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 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B 正确; 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均设置了对照,C 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噬 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没有发生变异,二者都没有诱发基因突变,D 错误。 19.如图是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A.两种表达过程均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由细胞质提供原料 B.甲没有核膜围成的细胞核,所以转录翻译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 C.乙细胞的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需要通过核孔才能进入细胞质 D.若合成某条肽链时脱去了 100 个水分子,则该肽链中至少含有 102 个氧原子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细胞是原核细胞,乙细胞是真核细胞,则甲细胞不含线粒体,故 A 错误; 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都发生在细胞质中,故 B 正确;乙细胞翻译的场所为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细胞 核基因转录出来的 mRNA 必须通过核孔才能从细胞核出来,故 C 正确;若合成某肽链时脱去 100 个水分 子,则该肽链含有 100 个肽键,每个肽键中含有 1 个氧原子,再加上一端的羧基含有的 2 个氧原子, 该肽链至少含有 102 个氧原子,故 D 正确。 20.某双链 DNA 分子有 100 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 30 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 DNA 分子一条单链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占 50% B.该 DNA 分子两条链之间总是嘌呤和嘧啶形成碱基对 C.该 DNA 分子第三次复制时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490 个 D.该 DNA 分子复制时,在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 DNA 双螺旋解开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 DNA 的结构和复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该双链 DNA 分子有 100 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 30 个,胸腺嘧啶也为 30 个,该 DNA 分子中 A+T 占 30%,则 DNA 分子一条单 链中,A+T 占 30%,A 项错误。DNA 分子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靠氢键连接成碱基对,腺嘌呤与胸腺嘧啶、 鸟嘌呤与胞嘧啶互补配对,B 项正确。该 DNA 分子中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 70 个,第三次复制时需要胞 嘧啶脱氧核苷酸 70×23—1=70×4=280 个,C 项错误。DNA 复制时,在解旋酶的作用下 DNA 双螺旋解开, D 项错误。 21.如图为真核细胞中 DNA 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示得知,DNA 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解旋酶能使双链 DNA 解开,但需要消耗 ATP C.DNA 在复制过程中是先进行解旋,后进行半保留复制 D.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两条子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答案】C 【解析】DNA 分子复制时都保留了原来 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这种方式叫半保留复制,A 正确;由左图 可知,解旋酶使双链 DNA 解开的过程需要消耗 ATP,B 正确 DNA 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C 错误;从右图可知,在 DNA 聚合酶的催化下,合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是相反的,D 正确 22.某一 DNA 分子含有 800 个碱基对,其中 A 有 600 个。该 DNA 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最后一次复制消耗 环境中含 G 的脱氧核苷酸 12800 个,该 DNA 分子共复制 A.4 次 B.5 次 C.6 次 D.7 次 【答案】D 【解析】1、DNA 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即在进行 DNA 的复制时,两条链发生解旋,分别以一条 链作为模板,合成新链,所以新合成的 DNA 的两条链中,一条是新合成的,一条是原来的母链,据此 答题。 2、若一亲代 DNA 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 m 个,经过 n 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2n-1)×m。 3、若一亲代 DNA 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 m 个,第 n 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 2n-1×m。 DNA 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子代 DNA 分子和亲代相同,不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由于 DNA 分子含有 800 个碱基对,其中 A 有 600 个,所以 G 占 200 个,该 DNA 分子最后一次复制消耗周围环境 中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 2(n-1)×200=12800 个,解得 n=7,所以该 DNA 分子已经复制 7 次。即 D 正确,ABC 错误。 23.如图中心法则,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细胞生物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都包括①③⑤三条途径 B.烟草花叶病毒不是逆转录病毒,因此它不包括①③④三条遗传信息流动方向 C.逆转录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包括①②③④⑤途径 D.朊病毒是一种没有核酸,仅由蛋白质组成的病毒,可推测朊病毒可能含有除上图遗传信息流动以外 的途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遗传信息流向相关知识。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因此遗传信 息流动的方向都包括①③⑤三条途径,A 正确;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但不是逆转录病毒, 因此它不包括①③④三条遗传信息流动方向,B 正确;逆转录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包括①③④⑤途 径,C 错误;朊病毒是一种没有核酸,仅由蛋白质组成的病毒,可推测朊病毒可能含有除上图遗传信息 流动以外的途径,D 正确。 24.请回答下列与 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有关的问题: (1)DNA 分子复制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条脱氧 核苷酸链上相邻的碱基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 (2)在 DNA 分子模型搭建实验中,如果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 A 和 G,用另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 C 和 T,那么由此搭建而成的 DNA 双螺旋的整条模型粗细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 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P)变成了尿嘧啶,该 DNA 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 4 个子代 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 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 (4)7­乙基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某 DNA 分子中腺嘌呤(A)占碱基总 数的 30%,其中的鸟嘌呤(G)全部被 7­乙基化,该 DNA 分子正常复制产生两个 DNA 分子,其中一 个 DNA 分子中胸腺嘧啶(T)占碱基总数的 45%,另一个 DNA 分子中鸟嘌呤(G)所占比例为________。 (5)请你在下面框图中画出某亲本双链 DNA 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后的产物模式图。【答案】(1)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2)相同 嘌呤必定与嘧啶互补配对 (3)胞嘧啶或鸟嘌呤 (4)20% (5)如图 【解析】(1)DNA 分子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 的碱基靠“—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2)A、G 都为嘌呤,C、T 都为嘧啶,根据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嘌呤只能和另一条链中的嘧啶互补配对,故搭建成的 DNA 模型粗细相同。(3) 突变后是 U,则以突变的单链为模板两次复制后形成两个 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为 U—A、A—T。 另外一条未突变单链两次复制后形成两个 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是 G—C、C—G。所以 P 点正常碱 基可能是 G 或 C。(4)据 DNA 分子中的 A 占 30%,可知 T 占 30%,C 占 20%,G 占 20%。当其中的 G 全部 被 7­乙基化后,新复制的两个 DNA 分子中 G 的比例不变,仍为 20%。(5)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 在第二次复制形成的 4 个 DNA 分子中,其中 2 个 DNA 分子是亲本链和第二次复制子链形成的,另 2 个 DNA 分子是第一次复制子链和第二次复制子链形成的。 25.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 HIV 相比,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特有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___。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 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过程之间,原料是______________。(2)以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如果在过程 c 之后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______。 以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如果________,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 放射性。 (3)T2 噬菌体和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甲组为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乙组为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 A.甲组-上清液-① B.乙组-上清液-② C.甲组-沉淀物-③ D.乙组-沉淀物-④ 【答案】(1)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答全给分) e→b (4 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2)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搅拌不充分 (3)B 【解析】(1)HIV 的遗传物质是 RNA,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与 RNA 相比,DNA 特有的化学组成 是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由图可知,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吸附 d→注入 e→合成 b→组装 f→ 释放 c,所以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NA 的复制发生在注入 e→合成 b 过程之间,以细菌内的 4 种脱氧核 糖核苷酸为原料。 (2)以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如果在过程 c 之后搅拌离心,会由于保温时间较长,子代 噬菌体释放出来,进入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具有较强的放射性;以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正 常处理的情况下,放射性强度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中也出现较强的放射性,原因可能是搅 拌不充分,标记的噬菌体的外壳随细菌进入沉淀物中。 (3)甲组为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再侵染细 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经搅拌离心后蛋白质外壳进入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度与保存时间长短 没有关系,应对应④,乙组为 32P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噬菌体再侵染细菌是只有 DNA 注入细菌内, 经搅拌离心后,未标记的噬菌体外壳和注入标记 DNA 的细菌分开,DNA 随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随保温时间延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这会使上清 液放射性强度升高,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降低,对应于②,故选 B。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