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能力提升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能力提升卷)

ID:285768

大小:199.7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11-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4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 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 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 II 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 年限 1 年以下 1~2 年 2~5 年 5~10 年 10~15 年 15~20 年 10 年以下 阁臣数 (人) 30 37 42 25 12 15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故选 D 项; 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在阁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排除 A 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担任 内阁大臣的年限,并未涉及内阁大臣人数上升,不能得出“官僚机构膨胀”,排除 B 项;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排除 C 项。2.(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 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 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 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 A 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 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明 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 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 废除,排除 D 项。 3.明初,“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马皇后从旁基之曰:以此众叛,何事不成?上惧然, 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后宫干政影响政治稳定 B.中央政府打压民间势力 C.宗族势力经常聚众叛乱 D.明初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答案】B 【解析】“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可见此事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目的是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 B 项;“马皇后从旁基之曰:以此众叛,何事不成?”说明后宫只是建议,不 能说明其决策,不能说明干政,排除 A 项;“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无法说明其聚众叛 乱,相反是家庭和谐的典范,排除 C 项;“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此乃一个民间家族, 没有对抗中央管理的信息,无法判断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排除 D 项。 4. 表 秦汉 隋唐 宋辽金元 明代 清前期 粮食总量 417.6 亿斤 626.4 亿斤 82 亿斤 1392 亿斤 2088 亿斤 人均占有量 985.75 斤 988.7 斤 1457.87 斤 1192.94 斤 780 斤 上表为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 A.农业经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B.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摇摆不定 C.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D.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只有两项数据:粮食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粮食总量逐渐增多,而人均到明清却明显减少,是因为人口增加的缘故,可见农业没有更好的办法 促进发展,增长模式没有变化,故选 A 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无法反 应土地的情况,无法判断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排除 B 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 据统计”中宋金时期人均粮食上升,可能是因为此时民族间征战不断,人口减少的原因,不能一定说 明此时的经济水平高,排除 C 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明清时期的粮食 情况无法判断其生产关系的表现形态,排除 D 项。 5.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经过其 他中转、收发环节。该制度旨在(  ) 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 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D.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奏折制度的特点是迅速快、机密程度高、没有中转环节,这样做能 够使皇帝更直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便利了皇帝对百官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 制皇权,故选 A 项;题干中所述的奏折制度是对以前做法的改变,但这不是皇帝的出发点,其主要 目的在于加强专制皇权,排除 B 项;题干中所述的奏折制度提高了行政的决策效率,但这也不是皇 帝的真正目的所在,排除 C 项;题干内容中没有述及奏折进言的具体内容,也就不能推断出皇帝的 真正目的是处理紧急军务,排除 D 项。 6.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 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 想(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 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答案】D 【解析】材料王艮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认为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体现了民众 的利益,顺应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工商市民利益要求,故选 D 项;泰州学派属于儒家思想,明朝 儒学仍然占正统地位,排除 A 项;泰州学派属于儒家思想,与近代民主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排除 B 项;王艮认为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淡化了“家国一体”观念,排除 C 项。 7.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表1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  ) 类型 具体作法 活卖 卖方在契约上写明“卖活契",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 找贴 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经济补偿,在反复几次后,原主人 才会完全丧失土地。 绝卖 卖方一开始就通过立下“绝卖契”等方式出卖土地,不允许赎回、找价。 表 1 A.租佃关系与契约关系盛行 B.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 C.土地所有权变更灵活多样 D.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找贴”类型中卖方有权要求买主在地价上升后进行经济补偿, 这反映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故选 D 项;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 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就形成了租佃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 A 项;材料强调 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不涉及土地高度集中现象严重,排除 B 项;据材料可知,“活卖”保留 土地所有权,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排除 C 项。 8.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 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 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 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故选 A 项;题干中没有述及瓷器的绘画内容是由封建政府所规定的,排除 B 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所在,排除 C 项;题干内容 着重强调传统儒家思想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着重点在于瓷器绘画的内容,而不是瓷器本身 的价值,排除 D 项。 9.明朝景泰元年(1450 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 入监。万历三年(1575 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 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答案】D 【解析】“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这一做法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 才,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体现的是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理想抱负,故选 D 项;“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 绝对,排除 A 项;对生员进行考核与人身控制无关,排除 B 项;对士人的考核属于选官制度方面的 举措,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 C 项。 10.王夫之认为:“未有马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 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这一观点(  ) A.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C.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D.体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可知王夫之认为物质是其他一切存在的基础, 表达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故选 D 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故无其器则 无其道,诚然之言也”中强调器道关系不符,排除 A 项;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排除 B 项;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王夫之强调器道 关系不符,排除 C 项。 11.明清时期,朝廷面对传染病流行会减免税粮赋役、发帑赈济以减缓灾情;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 医生也不避疫气施医送药,践行“不为将相,便为良医”的美德;不少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更是 主动出资出力,救民济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救灾防灾成为社会共识 B.疫情有助于消解阶级对立 C.儒家思想影响国民行为 D.明清的防疫体系趋于完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清时期,面对灾情,政府、医生、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都会根据 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救灾活动,据此可知,正是由于受到仁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社 会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救灾活动,故选 C 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灾情发生之后,社会采取各种形式进 行积极救灾活动,没有涉及“防灾”的相关内容,排除 A 项;积极救灾会缓解疫情对社会所造成的危 害,但是这与消解阶级对立无关,并且在古代中国,阶级对立会一直存在,排除 B 项;题干内容仅 是涉及明清时期疫情发生以后,社会各阶层都进行积极救灾,没有涉及社会防疫体系,排除 D 项。12.商书兴于晚明,是一种专门性商业用书。明清一些商书写到:“大船至上海,由柳湖东去黄埔, 为外河,有潮、盗之防”,“近来江浙等省通用洋钿(即洋钱),有光毛真假之分……凡收洋钱,务 请内教人仔细看,切勿大意,只有吃亏”,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长途贩运发展成熟 B.海禁政策逐步放宽 C.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偷盗假冒之风盛行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商书兴于晚明,是一种专门性商业用书。明清一些商书写到:‘大船至上海,由柳 湖东去黄埔,为外河,有潮、盗之防’,‘近来江浙等省通用洋钿(即洋钱),有光毛真假之分……凡收 洋钱,务请内教人仔细看,切勿大意,只有吃亏’“,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商业用书,并记述 了经商路途、贸易中应注意的地方,说明当时商品贸易比较频繁,故选 C 项;材料只提到专业性商 书的出现和用途,并没有说明长途贩运的发展情况,排除 A 项;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对外贸 易并没有放宽,排除 B 项;材料只提到洋钱有真假之分,并没有说明偷盗假冒之风盛行,排除 D 项。 13.明朝中后期,官场形成一条惯例,不是庶吉士(官职,由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担任)不可入内阁。 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因此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实属正常。这一规定(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C.导致了经世之才的缺乏 D.造成了政治局面的动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结合所学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可知内阁阁 臣多数精通文学而缺乏实际的经世之才,故选 C 项;内阁阁臣是官僚中的少数不能促进文化教育的 普及,排除 A 项;材料“内阁阁臣多为翰林文学之士”说明阁臣更加精通文学而不是处理行政,排除 B 项;材料“翰林院庶吉士成为进入内阁的敲门砖”说明阁臣选拔比较稳定不会造成政治局面的动荡, 排除 D 项。 14.自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起,在台湾岛、四川多山地区、广西农村、湖南贵州交界、闽粤山区等 地,频繁发生当地土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有些械斗甚至发展成反抗官 府的大规模起义。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口增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B.中央集权强化激化官民矛盾 C.土地兼并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D.经济重心南移诱发资源争夺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频繁发生当地土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可知,土著居民与 流入迁徙民众矛盾尖锐,结合所学知识,清代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狭乡有大量人口外迁,因 此流入迁徙民众与土著居民极易因土地所有产生矛盾,故选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乡村宗族械斗,不 涉及中央集权,排除 B 项;根据材料“频繁发生当地土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 可知,土著居民与流入迁徙民众矛盾尖锐,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 C 项;根据材料“频繁发生当地土 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可知,土著居民与流入迁徙民众矛盾尖锐,原因在于 人地矛盾尖锐,不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且宋代就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 D 项。 15.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 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 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 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 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司制度之下,其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权限非常大,既有政治 方面、经济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军事管理权,久而久之会对中央产生一种“离心力”,很容易发展成 为地方割据势力,而在“改土归流”制度之下,由中央派遣流官对当地进行治理,并且还“添设军事机 构”,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 D 项;在“改土归 流”制度之下,中央派遣官员到治理地方,这与完善中央官制无关,排除 A 项;在土司制度之下,少 数民族首领对当地有很大的管理权,但是题干之意着重在于论述“改土归流”对国家统一的作用,排 除 B 项;在“改土归流”制度之下,中央对地方有很大的管理权,甚至还设置了一些“军事机构”,但 是这些措施不会完全消除军事冲突,排除 C 项。 16.从《明史》所载田赋征收的品目来看,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 里甲正役中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这一现象(  ) A.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转型 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特点 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变化 【答案】B 【解析】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绝大部分用实物,很少用钱钞,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故选 B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实物征派居多,钱钞占少数,与加重劳动人民负担 无关,排除 A 项;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 税收政策的变化与当朝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直接的关系,这时期田赋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实物征 派居多不能导致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 D 项。17.图 1、图 2 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  ) 图 1 图 2 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 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 动被推崇,故选 B 项;宫廷画主要歌颂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而不是体现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排 除 A 项;图画主体是康熙皇帝,不能体现农民的社会境遇,排除 C 项;明清时期的科学进入总结阶 段,没有新的突破,排除 D 项。 18.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 游蓟北。”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工商业市镇日益增多 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可知明代滇南 的车马在辽阳行走,岭徼的商人到蓟北经商,说明不同区域之间商品贸易发展,故选 D 项;材料中 滇南、辽阳、蓟北都在国内,并不是对外贸易,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时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政治, 排除 B 项;材料提到的地点并不是工商业市镇,而是其他地方的商品被贩运到该地或商人贸易地点, 排除 C 项。 19.《西洋药书》是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讲法国传教士白晋等编著,书中介绍了金鸡纳霜(治疗疟疾 药物)等 40 余种西药,论述了 30 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 年,药学家赵 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药物。由此表明《西洋药书》(  ) A.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B.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C.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D.推动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答案】B 【解析】中国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收入了金鸡纳霜等《西洋药书》中介绍的药物, 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故选 B 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排除 A 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排除 C 项;材料只是收录了金鸡纳霜等西 药,不涉及推动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 D 项。 20.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 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及明清之际到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由出现到愈演愈甚,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轻 利重义思想在发生变化,故选 C 项;A 项中“加速”一词不妥,因为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且士商相混现象只是在江南存在,排除 A 项;题干提及的是一个经济问题,而 B 项是一个政治问题, 且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地方控制加强,排除 B 项;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 策,代表人物有明太祖、雍正帝,排除 D 项。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40 分) 21. (24 分)(2020·北京石景山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1)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 时而动,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策)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 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 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 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指出王绾、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及其影响。(8 分)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 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 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对北宋历史发展产生 的影响。(8 分) 材料三 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 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 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内阁是一个什么性 质的机构?简要分析这一举措对以后政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8 分) 【答案】(1)焦点:如何管理地方(或者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2 分)措施:秦始皇采纳了李 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 分)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 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4 分) (2)特点:崇文抑武。(2 分)影响:统治者重视学习文化知识;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 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6 分) (3)原因: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分担工作, 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4 分)性质:无实权的秘书机构(顾问机构)(2 分) 影响: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空前加强)(2 分) 【解析】(1)第一小问焦点,结合王绾和李斯的争论可得如何管理地方。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郡 县制的推行可得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郡县制的 意义可得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可得崇文抑武。第二小问影响,据 材料二“为人君者,无不典学……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可得统治者重视学习文化知 识;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人才,据所学可得推动了文化的繁 荣。 (3)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三“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可得废除宰相 制度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 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第二小问性质,据所学内阁的性质可得无实权的秘书机构。第三小问 影响,据所学废相的影响可得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2.(16 分)(2020·辽宁丹东高一第一学期期末·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 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 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 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 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 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 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 (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6 分) 【答案】(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 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5 分。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5 分)清代:设置边疆管理机构; 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5 分。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5 分) (2)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 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 分。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6 分) 【解析】(1)第一小问汉代的边疆政策,应根据材料概括,每个句号为一个政策。依次可归纳出: 优待与赏赐匈奴降众政策、尊重制度、扶植农业、推动文化交流的内容。第二小问清代的边疆 政策,根据材料,依次可归纳出: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 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 (2)由材料“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可得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由材料“尊重 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可得密切了各民族关系;由材料“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 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可得维护了边疆稳定;由材料“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可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对于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