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高一语文上学期同步练习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ID:285674

大小:37.17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1-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8.1 梦游天姥吟留别 核心素养练习 一、核心素养聚焦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瀛洲(yíng) 天姥(mǔ) 剡溪(shàn) 渌水(lù) B.荡漾(yàng) 栖隐(qī) 倚石(qǐ) 已暝(míng) C.澹澹(dàn) 天台(tāi) 觉时(jué) 訇然(hōng) D.岩扉(fēi) 魂悸(jì) 青冥(míng) 长嗟(jiē) 【答案】B 【解析】“倚”读 y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答案】C 【解析】因:依据。 3.下面给出的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 A.脚著谢公屐 B.水澹澹兮生烟 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D.惟觉时之枕席 【答案】C 【解析】“列”通“裂”。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B.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  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渌水荡漾清猿啼(凄清) 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 【答案】D 【解析】暝:昏暗。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越人语天姥 D.虎鼓瑟兮鸾回车 【答案】B 【解析】B 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6.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C.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答案】D 【解析】D 没有使用夸张,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将古来万事比作东流水。A.“四万八千丈”夸张地写 天台之高。B.“千岩万转”夸张地写出了天姥山的山路曲折。C.“一夜飞度”夸张地写出心情的急迫。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 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7)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 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答案】 (1)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霓为衣兮风为 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4)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5)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6)且放白 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7)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解析】注意正确书写。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觉时之枕席     惟:独、只。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安:怎么。 C.恍惊起而长嗟     而:表顺承。 D.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的人。 【答案】D 【解析】或:有时。 (2)第一段运用了衬托手法,下列各句运用的手法与此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答案】D 【解析】“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不是衬托,其余都运用了衬托。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 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 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 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 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答案】D 【解析】没有“颓废”,没有“消沉”。 (4)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答案】(1)首先以“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使诗一开始就带 有神奇的色彩。(2)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山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 可入云,五岳、赤城相形见绌,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 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种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 幻的世界。 【解析】分析时,要联系写“瀛洲、五岳” 等山川的内容,找出其特点,与天姥山进行比对,看用了 什么手法,表现了天姥山的哪些特点。如文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联系下文“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是以瀛洲的难求对照衬托出天姥山的“或可睹”;文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倾”,天台本身就高,但面对天姥山却要拜倒在脚下,这是用的夸张和衬托手法,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 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二、学业质量测评 基础练: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五岳 剡溪 渌水 荡漾 青云梯 B.层颠 列缺 丘栾 石扉 水澹澹 C.倚石 青冥 訇然 魂悸 忽已瞑 D.长嗟 浩荡 霹雳 崩崔 谢公屐 【答案】A 【解析】B 项,颠—巅,栾—峦。C 项,瞑—暝。D 项,崔—摧。 2.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4 分)(  ) A.杏林分种逢春茂 桔井挹泉滋蕙香 B.有声画谱描人物 无字文章写古今 C.书味本长宜细索 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文章传承远 楼观道德浸润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送给医生的,“杏林”“桔井”分别出自“虎踞杏林”“龙 蟠桔井”的故事,皆用于医生,最好是中医;B.对联常见于古琴古筝,也见于农村戏台;C.适合老师送给学 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 【答案】A 【解析】A 项均为有时。B 项依据/沿袭,接续。C 项暂且,姑且/并且。D 项比/自,从。 4.从语言连贯和修辞运用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如花,则 。 A.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B.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 C.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 D.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性和修辞的运用。题中将唐诗、宋诗比作花,根据花的内涵、意蕴判断“芍 药海棠”是“浓花繁枝”,“寒梅秋菊”是“幽韵冷香”。再根据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及宋诗“以意胜, 故瘦劲”的特点,可选 A 项。 5.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一组是( )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 ;宋诗以意胜,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 宋诗之美在气骨,政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浓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唐诗 ;宋 诗 。譬诸游山水,唐诗则 ;宋诗则 。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 ① 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 ② 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③ 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④ 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⑤ 如埃荔枝,一颗人口,则甘芳盈颊 ⑥ 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A.⑥②⑤④③① B.②⑥⑤③①④ C.②⑥③⑤④① D.⑥②③⑤①④ 【答案】B 【解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 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 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 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6.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与画波浪线的部分构成排比句,使上下文连贯、流畅。 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输肝剖胆效 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 【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豪气 是他生 活的风度 【解析】注意引用诗句与所写内容的一致性。 综合练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风(第十九首)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①。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②。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③。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①明星:华山仙女。②卫叔卿:仙人。③胡兵:指安禄山的军队。 (1)从表现手法看,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解析】本诗和《梦游天姆吟留别》都有描写了诗人游身于仙境的内容,再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 所用手法,答案不难得出。 (2)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看,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何不同? 【答案】《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鄙视黑暗的现实世界、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塑造 了一个与官场决裂、高蹈出世的诗人形象。而《古风(第十九首)》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思想, 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形象。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内在品质。《梦游天姥吟留别》关注最后 一句,本诗关注最后两句。 (3)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说说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流露了自己因愤世嫉俗而对超越现实的仙境的追求。这种逃避 现实的思想实质上是源于对现实的关怀,所以在这首诗中当他目睹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时,又从遗世独立的 幻想中回到了严酷的现实,表现出对叛军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表 达了诗人对远离现实的“仙境”的向往,而《古风(第十九首)》则是向现实的回归。(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两首诗虽都有对仙境生活的描写,都写了寻仙访道、追求 解脱的幻想,但当他面对现实时,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表明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及时行乐的思想以及对“仙境”的向往;本诗“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 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写”安史之乱带来了国家局面的极大变化,也在李白的心头掀起了巨大 波澜。还能继续消极遁世吗?这首诗,正好反映出李白此时的思想矛盾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抒 发了对人民的同情,对乱军的痛恨。 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李白的这两首诗歌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诗歌主旨,其中《独坐敬亭山》运用了 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运用了 手法。 【答案】拟人 比喻/夸张/借代 【解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行文较长,所用手法较多。 (2)这两首诗歌的主旨有何不同? 【答案】《独坐敬亭山》描写山与人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悠闲恬适(答“孤寂”亦可)的心情。《梦 游天姥吟留别》则展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坚守气节的高傲。 【解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 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李白① 杜 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四载(745 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 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 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对李白提出勉励,希望他能隐居求道、忘怀世事得失。 E. 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答案】AD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 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 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 中 A 项考核手法,C 项考核炼字,BDE 项考核句子含义和情感。其中 A 项,“借代 手法”错,应是比喻手 法;D 项,用典意义分析错误,仅仅表现了李白修道的不成功。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 两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 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2)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 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3)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 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诗 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 【解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注意根据文中对人物行为的表述分析性格,根据诗中的“尚 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 扬跋扈”和《梦》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 离漂泊”“梦游仙境、访仙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 概括“漫游漂泊”“寻道求仙”“愤 世嫉俗”的形象的特征。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赠裴十四① 李白 朝见裴叔则②,朗如行玉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李白的友人,即将离李白而西去,李白写诗相赠。②裴叔则: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 书令,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1)分析诗人笔下裴十四的形象特点。 【答案】裴十四就像晋代的裴叔则一样,仪容俊伟、光彩照人;他的襟怀似奔腾的黄河水一样宽阔宏 大;在庸俗黑暗的社会里,裴十四高贵脱俗、知音难觅。【解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水从西部飞流直下流向中原,一泻万里,奔流 入东海。此诗以奔腾的黄河水,象征裴十四宽阔宏大的襟怀。“千金难买一顾”,表现郑子瞀不贪贵乐利的 品格;高比南山的金银,定然也难买裴十四的一顾,运用郑子瞀的典故,是为了盛赞裴十四的高贵品格。 在那险恶的政治环境里,襟怀豪迈的裴十四不肯摧眉折腰,不肯为富贵而忘义;在“众人皆醉”的庸俗的 黑暗社会里,裴十四难觅知音,“徘徊六合无相知”句,揭示了品格磊落的人不容于世的生活真实。结尾“飘 若浮云且西去”,写裴十四即将西去,行踪飘忽不定,点到赠别上;以飘若浮云状其人,也为裴十四涂上了 灵异脱俗的光彩,与全诗诗意相吻合。 (2)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试结合本诗分析杜甫这样评价的缘由。 【答案】第一句妙用借代、比喻,裴十四的俊伟形象如在眼前;第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气势恢宏,境 界阔大;第三句写险恶的政治环境里裴十四的品节,即使金高南山也难能让他一顾,想象奇特;最后一句“飘 若浮云”状写裴十四,表现其飘逸脱俗的气质,吻合整首诗的脱俗风格。 【解析】本题其实是答李白诗歌特色的。李白诗歌的特色主要有: 一、讴歌理想,抒发悲愤。二、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三、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三、李白在艺术手法上善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 移情于物,将物比人。敢于大胆的夸张与想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