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 文言文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 文言文阅读

ID:284496

大小:55.62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0-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 05 文言文阅读 ★知识划重点★ 纵观全国高考新课标近几年来文言文部分的考查内容,文体方面一直为人物传记类。 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 品格、成就,常常以此表达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古代传记作品中优秀杰出的人物影响着一代代国人,他们是 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年轻学子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备受命题者青睐。因此,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在高 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做好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首先要了解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 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本人学识;5.本人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件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 是:(1)年号+“初”,如乾元初;(2)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3)年号+“中”,如天监中; (4)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相关词语。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为官之处,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 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就是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 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这些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有什么 相关的作为。“时、地、职”是事件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 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行事一般也会不同。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传主多为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1)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2)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3)与下属之间的关系;(4)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其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 多人物的行为思想与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比如会受祖父、父亲的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事件内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 观点,处理后的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习惯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 内容:(1)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2)文中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清慎亮直、 孝悌慈恩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 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 联系起来,把握某一事迹主要表现了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解题方法: 1.通读,只有注重整体阅读这个“根本”,读懂传记内容,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和准确。 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不妨圈出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 官职、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 官职名、官府衙署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定含义,准确理解有助于提高阅 读的效率和质量。 3.跳读,文言文考查,一般选用“浅易的古代诗文”(《考试说明》)阅读材料.虽说是浅易的文言文,但 仍然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了的词语和句子。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跳过”,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 困惑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整体感知时,一 般不要在个别词上过多推敲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也可以到时候再处理。 4.推断,在阅读文言文时,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对字词句篇的含义进行有机关联地逻辑推断。“推断”绝 非主观臆断,而是依据文章内在的语法、语义、结构等关系所得出的准确断定。推断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利 用自己的社会阅历、文化素养、知识水平;二是分析字词所在的语言环境,整体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三是根 据语法知识,对照现代汉语知识综合进行。 文言文考场阅读方法: 第一步,概览全文,确定文体。文言文很多篇目,一看文题,便知文体。 第二步,细读全文,理清层次。文章的层次,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层次的安排,大体是三种常规 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这三种顺序有时在同一篇文章中兼用。记叙类文章多为时间或空间顺序,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插叙或补叙 的内容,文意分析概括类试题往往在时空错位这一点上设题。在梳理层次时,一定要准确运用这些文章结构 方面的知识。 第三步,把握对象,勾画要点。记叙类文章中的主要对象,就是某人、某事、某物、某景。确定了主要 对象之后,就可以围绕主要对象勾画要点。如勾画人物的事迹,事件的过程、因果等等,在勾画时,不要放过 细节,因为概括、分析题往往在细节上设置了陷阱。同时不要忘了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主旨,在解答题目时才不会出错。 第四步,审读题目,落实解题。完成了上面三个步骤的梳理,考生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 认真审读每道题目的要求,具体解答每一道题就较容易了。 ★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飞之死 秦桧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柄。乃罢韩世忠、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罢刘锜知荆南 府。时兀术遗秦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乃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碍和 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遂讽谏议大夫万俟卨等,交章论飞奉旨援淮西,畏敌逗留,罢为万寿观使, 奉朝请。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闻飞统制王俊善告讦, 号雕儿,使人谕之,王俊许诺。乃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还飞兵柄。执宪赴镇江行, 枢密府鞫之。宪被掠无完肤,竟不伏。桧矫诏召飞父子证宪事。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遂与 云就大理狱。桧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裂裳以背示铸,有旧涅“尽 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曰:“此上意也。”铸曰:“强 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乃改命万俟卨。卨素与飞有怨,遂诬飞令于鹏、 孙革致书张宪、王贵,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云其书已焚。飞坐系两 月,无可证者。大理卿薛仁辅等皆言飞无辜,判宗正寺齐安王士褭请以百口保飞,皆不听。韩世忠心不平, 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 服天下也?” 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 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 1.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句( ) A.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 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B.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 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C.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 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D.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 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立志慷慨”结构完整,后面断开,排除 D 项;“以……为念”是固定 形式,后面断开,排除 C 项;“自奉甚薄”意思完成,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B。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 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 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 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锜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 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 项,“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 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故选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飞之死与高层的议和思想有关。金兀术利用秦桧想要议和的心理,要求他把主张恢复黄河以北国土的 岳飞杀掉,才能谈议和。 B.岳飞之死与手下人的诬告有很大关系。张俊自己写了一封文告,说副都统制张宪谋划着要占据襄阳,以 使得岳飞能够恢复兵权。 C.岳飞之死离不开秦桧的大权独揽。大理卿薛仁辅等大臣力保岳飞无罪,但秦桧根本不听,一心要杀岳飞, 罪名只是“其事体,莫须有”。 D.岳飞之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秦桧等人先后几次捏造罪名来诬陷岳飞及其亲人、部下,始终没有能 得逞;而大臣们也没有能救出岳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B 项,不是王俊写的,而是秦桧写的。故选 B。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 (2)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 【答案】①秦桧一定要杀死岳飞,于是与张俊秘密谋划,引诱岳飞部下能够告发岳飞的人以重赏来优待他, 最终没有人响应。②岳飞喜爱贤能,礼遇士人,阅览经书史籍,歌唱雅词,投壶为乐,谨恭风雅像个读书 的人。但他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议论公正持平,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而被害。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必”译为 “一定”、“诱”译为“引诱”、“卒”译为“最终”。(2)句中关键词“恂恂”译为“恭敬谨慎”、 “不阿”译为“不迎合别人”、“以”译为“因为”。 【参考翻译】 秦桧极力主张这和,担心各路将领难以控制,打算全部收回他们的兵权,于是罢贬韩世虫:张浚担任枢 密使的职务,罢贬岳飞担任副枢密使的职务,罢贬刘琦担任荆南知府。此时金元术送给秦检书信说:“你 一天到晚把议和挂在嘴上,但是岳飞正在为攻打河北做准备,一定要条掉岳才可以议和。”素桧也认为如 果岳飞不死,最终会阻碍议和,直己一定会遭到祸害,所以高力谋划条掉岳飞.于是暗示速设天夫万侯高等 等人,递交奏章弹劾岳飞接到圣旨救援淮西却害怕敌人而逗留不前,罢贬岳担任万寿观使的职务,给予闲 散大食的优惠待遇。(奉朝请: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 的资格。)秦桧,定要杀死层,字是与张俊秘密谋划,引诱岳飞部下熊够告发岳飞的人用重赏来优待他,最 终没有人响应。秦桧听说岳飞的手下统制王俊喜欢揭人阴私《告计 300jie,责人过失或揭人阴私;告发)工号 称雕儿秦桧派人告诉他(能够吉发岳飞的人用重赏来优待他)王俊答应(告发岳飞)。’秦松于是自己写好状 文交给王俊信口胡说副都充制张无。阴谋占据襄阳,想还给步飞兵积。捉拿张宪到镇江行枢密府审问他。 张宪被打得体无完肤,最后没有招供。秦桧假传圣冒召来岳父子证明张宪的事情。岳飞笑着说:“皇天后土, 可表此心。”于是与岳云被收监在大理寺监狱。秦桧命令中永何铸、太理卿周三畏审回岳飞的案件。何铸 引领岳飞到法庭上,追问他谋反的情形。岳飞掩开上衣,把自己的背部展示给何铸看,背上过去染黑的“尽 忠报国”四个大字:里迹深入肌肤。不久审查核实,(所告之罪状)都没有证据。荷铸觅察到岳飞的免情,向 秦桧报告此事。秦桧说:。“这是拿上的登意。”何铸说:“现在强大的敌人没有消灭,没有缘由就杀戮一 员大将,将会失去土兵的军心,这不是国家的长久之计。秦桧知道谏议大夫万俟卨与岳飞有矛盾,便暗示 万俟卨奏劾岳飞,又示意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奏,大意是:“今年春天金人进攻淮西,岳飞从 江州渡江后,即逗留于舒州、蕲州一带不再向前。后来岳飞与张俊一起视察淮上防卫,又提出要放弃淮安 不守。”又诱引岳飞部下王俊诬告,说张宪企图在岳飞解兵权后,设谋让他重掌兵权,以便谋反。秦桧立 即派人逮捕岳飞父子,验证张宪一案。使者来到岳家,岳飞大笑说:“皇天后土,可证我岳飞对大宋的耿耿忠心。”岳飞既下狱,朝廷让中丞何铸审讯,岳飞撕开衣裳,将背脊给何铸看,背上刺着“精忠报国” 四个字,笔墨深入皮肤。经审讯,王俊的诬告没有证据,何铸奏明岳飞无罪。秦桧不死心,又命万俟卨重 审。卨诬奏:“岳飞写信给张宪,让他给朝廷递送假情报,说是敌人来犯;岳云也给张宪写信,让他安排 使岳飞还军。”又奏说写的信都已经烧掉了。这样关了两个月,找不到证据,无法结案。秦桧写了张纸条 交给狱吏,狱吏即报告,岳飞已经死了,当时才三十九岁。岳云弃市,籍没家财,全家流放岭南。案件即 将奏报时,韩世忠心中不平,向秦桧诘问案情,秦桧说:“岳飞和他儿子给张宪写信这件事,虽然无法证 明,但事情或者是有的。”韩世忠说:“仅靠‘莫须有’三个字,怎能使天下人心服?” 岳飞侍奉母亲士分孝顺,情绪激昂地立下志向,把定收复中原作为自己的表向。岳飞自己日常生活的供 养少,比较勤俭节约。(他)想要有所举动的时候,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后再战斗, 所以只有胜利没有失败。他突然遇到敌人的时候,就按兵不动。所以敌人说他们是:“撼山易,撼岳家军 难。”张俊曾经问(他)用兵之术,(他)说:“一样都不可以。”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十人,浏览经史典籍, 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但是他忠心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 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 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 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 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 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 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 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 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 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 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 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 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 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 烂也/ B.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 烂也/ C.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 烂也/ D.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 烂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愿监苟者因循之弊”,“监苟者因循之弊”是“愿”的 内容,不能断开,排除 AD;“为之以渐”,“以渐”是“为”的状语,后置,本句不能断开,排除 B。故 选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 “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B.忧,文中指丁忧,也称“丁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称为“丁 忧”。 C.经术,犹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特指 《六经》。 D.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王发起。秦始皇即位 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 项,“秦始皇即位后首创年号”说法错误。应为汉武 帝。故选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思维敏捷。他小时候喜欢读书,能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 服他的文章写得精妙。 B.王安石力排时议,明于理政。他认为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 儒”,大多数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坚持己见,性格固执。在变法遭到反对时,他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甚至说“天灾不足 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王安石深谋远虑,精于变法。他认为先王政令精神不值得效法,改变劣习风俗和树立法规是当务之急; 并认为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会给国家造成祸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D 项,“他认为先王政令精神不值得效”说法错误。从原文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中看,王安石主张变法要效法先王的政令精神。故选 D。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2)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答案】(1)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无比。 (2)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一辩论起来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属”,写;“若”,好像;“既”,已 经;第二句得分点:“傅”,陈述;“辄”,就;“诎”,同“屈”,使动用法,使……屈,驳倒。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 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 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 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 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 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 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 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 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 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 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 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 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 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 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 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 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 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 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 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 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 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 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 回朝廷,前后共八年。元祐元年,王安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他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为“文”, 配享神宗庙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二年,出为四川右参政,分守川南,抚定高、杨二氏。迁 浙江按察使。大计,坐贬。久之,起四川副使,以十年秋抵成都。时秦贼已入蜀,巡抚王维章、总兵侯良 柱悉众北拒,城中惟屯田军及蜀府护卫军,人情惬惧,捷春启门纳乡民避贼者。中尉奉鐕勾贼抵城下,捷 春与御史陈廷谟擒击奉鐕,而募市人、起废将固守。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 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监军 十二年五月,宗龙入掌中枢,即擢捷春右佥都御史代之。时张献忠、罗汝才已叛,捷春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道扼之。国安连破贼,贼遂还入秦、楚。十月朔,杨嗣昌誓师 裹阳,檄蜀军受节度。嗣昌以楚地广衍,贼难制,驱使入蜀,蜀险阻,贼不得逞,蹙之可全胜,又虑蜀重 兵扼险,贼将还毒楚,调蜀精锐万余为己用,蜀中卒自是益疲弱不足支矣。捷春愤曰:“令甲失一城,巡 抚坐。今以蜀委贼,是督师杀我也。”争之,不能得。嗣昌以八月终率师入蜀,于是群贼尽萃蜀中。当是 时,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秦良玉、张令军。于是捷春乃扼水寨观音岩为第一隘,以部将邵仲光 守之。九月,献忠突败仲光军,破上马渡。十月,献忠突净壁,遂陷大昌。良玉、令两军皆覆。关隘侦候 不明,防军或远离戍所,贼乘隙而过无人之境。嗣昌遂收斩仲光,上疏劾捷春失事。十一月,逮捷春使者 至。捷春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王为疏救,不听。敕巡按御史遣官送京 师,下狱论死。捷春知不可脱,明年八月仰药死狱中。福王时,复官,赠兵部右侍郎。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 监军/ B.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 监军/ C.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 监军/ D.贼去蜀王/疏其功/会维章罢/傅宗龙代/命捷春监军偕/总兵罗尚文击贼/明年/捷春进/右参政仍 监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前文内容可知,因为邵捷春得当的部署,军民固守城池,所以贼 兵离去,蜀王为其上疏表功,所以“贼去”“蜀王疏其功”应断开,排除 A 项、D 项;另外,我们需要理清 人物、事件及主要行为,命令捷春监军,借同总兵击贼是两个完整行为,应将“偕”字断后,排除 B 项; 再联系前文“命令捷春监军”可知,“仍监军”主语应还是捷春,所以此处断开。句意:贼兵离去后,蜀 王上书奏报他的功劳。正好这时王维章被罢官,傅宗龙接任其职位,朝延命令邵捷春担任监军,偕同总兵 罗尚文一起攻打贼兵。第二年,邵捷春被提升为右参政,仍然负责监军。故选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计,明清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 B.屯田,汉朝以后历代政府为获取军饷和税粮利用戍卒、农民垦殖荒地的制度。C.擢,提拔之意。类似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升、拔、陟、迁、进、晋等。 D.赠,又称“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已死官员的功绩而赏赐死者官爵或荣誉称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 项,“经考核被贬黜者一律不复任用”错。根 据原文内容“久之,起四川副使”可知,邵捷春后来又被起用为四川副使。“大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 考绩。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故选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捷春任职四川,屡次建立功勋。他任四川右参政,平定安抚高、杨二氏;任四川副使,保卫成都,再 立大功;后所部又连破贼寇。 B.邵捷春临危不乱,行事冷静沉稳。在大敌当前、军力薄弱、内有叛徒的情况下,他铲除叛徒,招募百姓, 起用废将,调度有方。 C.邵捷春清廉谨慎,治政深得民心。他治理蜀地时,采取有利于百姓的政治措施,深受百姓爱戴,他被逮 捕时众多士民悲伤痛哭。 D.邵捷春兵弱难支,下狱含恨而死。在守卫重庆的战役中,他因兵力薄弱,连续失利,最终全军覆没,因 此被弹劾入狱,服药而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最终全军覆没”错。结合原文内容“献忠突净壁, 遂陷大昌。良玉、令两军皆覆”分析可知,张献忠突袭净壁,占领了大昌。秦良玉、张令的两支部队都覆 没了。故选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月朔,杨嗣昌誓师襄阳,檄蜀军受节度。 (2)士民哭送者载道,舟不得行。蜀王为疏救,不听。 【答案】(1)十月初一,杨嗣昌在襄阳誓师,发公文命令四川大军接受他节制调度。(2)哭着送行的士 人百姓堵满道路,船只无法开动。蜀王替(他)上书求救,(朝廷)没有听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朔”,阴历月初的一天;“杨嗣昌誓师襄阳”,杨嗣昌誓师 (于)襄阳(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檄”,用檄文晓谕,发布公文;“受”,接受;“节度”,节制 调度,部署,在前面需要加上代词“他”。(2)“士民哭送者”(定语后置句);“载”,满、充满; “得”,能够;“为”,介词,替,后面补充代词“他”;“疏”,上奏疏;“听”,被听取;“不听”, 前面加上主语“朝廷”,被动句。【参考译文】 邵捷春,字肇复,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崇祯二年,邵捷春出任四川右参政,负责把守川南,期间 他招安、平定了高、杨二氏的叛乱。后来升任浙江按察使。在考核官员时,因故被贬官。过了很久,他被 起用担任四川副使,在崇祯十年秋天抵达成都。当时陕西的贼寇已经攻入四川,巡抚王维章、总兵候良柱 率领全部川兵在北面抵抗贼兵,成都城中只有屯田的士兵和蜀王府的护卫军,人心惶惶,邵捷春打开城门 接纳躲避贼兵的乡民。中尉奉蟹勾结贼兵抵达城下,邵捷春与御史陈廷读捉拿了奉婚,并且招募市民,起 用被免职的旧将领固守成都。贼兵离去后,蜀王上书奏报他的功劳。正好这时王维章被罢官,傅宗龙接任 其职位,朝延命令邵捷春担任监军,偕同总兵罗尚文一起攻打贼兵。第二年,邵捷春被提升为右参政,仍 然负责监军。十二年五月,傅宗龙入朝掌管中枢,就提拔邵捷春担任右金都御史接替他。此时张献忠、罗 汝才已经反叛,邵捷春派遣副将王之纶、方国安分路扼制。方国安连续打败贼兵,贼兵于是回到陕西、湖 北。十月初一,杨嗣昌在襄阳誓师,发布敬文命令四川大军接受他的节制调度。杨嗣昌认为湖北土地广阔, 贼兵难以制服,(如果)驱使他们进入四川,四川地势险要,贼兵无法施展,大军追逼就能大获全胜,又 考虑四川有重兵把守险要之处,贼兵将返回茶毒湖北,就调出四川的精锐兵力一万多人由自己使用,四川 的军队从此更加疲弱无力不足以支撑。邵捷春愤怒地说:“依照法令丢失一座城,巡抚就获罪。现在要把 四川让给贼兵,这是督师要杀我啊。”跟杨嗣昌争辩,不被听取。杨嗣昌在八月底率军进入四川,这时各 路贼兵全都集中在四川境内了。正当这个时候,邵捷春率领两万疲弱士卒防守重庆,能依靠的只有秦良玉、 张令的部队。于是邵捷春就扼守水寨观音岩作为第一道关口,让部将邵仲光驻防。九月,张献忠突袭打败 了邵仲光的部队,占领了上马渡。十月,张献忠突袭净壁,占领了大昌。秦良玉、张令的两支部队都覆没 了。关隘驻军对贼兵的动向侦探不清楚,防军有时又远离防地,贼兵就钻空子通过了没人防守的地方。杨 嗣昌于是收斩邵仲光,又上奏疏弹动邵捷春作战失败。十一月,逮捕邵捷春的使者到来了。邵捷春为人清 廉谨慎,治理四川实施惠民政策。(他被逮捕时)哭着送行的士人百姓堵满道路,船无法开动。蜀王替(他) 上书求救,(朝廷)没有听取。皇帝命令巡按御史派官员把邵捷春押送到京师,打入监牢判处死刑。邵捷 春自知难免一死,第二年八月就喝下毒药死在狱中。福王在位时,朝延给邵捷春恢复了官职,追赠他为兵 部右侍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茂字休连,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马,父天生,宋末为列将,克司徒袁粲,以勋历位郡守, 封上黄县男。 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曰:“此吾家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及长,好读兵书,究其大 指,性隐不交游,后为台郎,累年不调。亦知齐之将亡,求为边职。久之,为雍州长史。梁武便以王佐许之,事无大小皆询焉。人或谮茂反,帝弗之信。谮者骤言之,遣视其甲矟,则虫网焉,乃诛言者。或云茂 与帝不睦,帝诸腹心并劝除之,而茂少有骁名,帝又惜其用,曰:“将举大事,便害健将,此非上策。” 乃令腹心郑绍叔往候之,遇其卧,因问疾。茂曰:“我病可耳。”绍叔曰:“都下杀害日甚,使君家门涂 炭,今欲起义,长史那犹卧。”茂因掷枕起即袴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发雍部,遣茂为前驱。郢、鲁既平,从武帝东下,为军锋,师次秣陵,东昏遣大将王珍国盛兵朱雀门,众 号二十万。及战,梁武军引却,茂下马,单刀直前,外甥韦欣庆勇力绝人,执铁缠矟翼茂而进,故大破之、 茂勋第一,欣庆力也。 群盗之烧神兽门,茂率所领应赴,为盗所射。茂跃马而进,群盗反走,茂以不能式遏奸盗,自表解职, 优诏不许。加镇军将军,封望蔡县公。 茂性宽厚,居官虽无美誉,亦为吏人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衣冠俨然、虽仆妾莫见其惰容。姿表瑰 丽,须眉如画,为众所瞻望。徙骠骑将军、开府同三司之仪、江州刺史、在州不取奉,狱无滞囚,居处被 服,同于儒者。薨于州。武帝甚悼惜之,诏赠太尉,谥曰忠烈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茂因掷枕起/即袴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B.茂因掷枕起/即袴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C.茂因掷枕起/即袴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D.茂因掷枕起/即袴褶随绍叔入见武帝/大喜下床/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武帝大喜”中,“大喜”的主语是“武帝”,故“武帝”前应断 开,这样可以排除 CD;“因结兄弟”意思是“于是与他结为兄弟”,表示结果,中间不断开,排除 B。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王茂当即推枕而起,穿着褶皱的裤子衣服随郑绍叔去见武帝。武帝大喜,离座相 迎,与王茂结为兄弟,推诚相交,因而得他全力辅佐”。故选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中国古代封建爵制中的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五等爵位。 B.长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 贵族。 D.谥,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带有景、懿、灵、炀等字眼的谥号往往是一种美谥。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D 项,“带有景、懿、灵、炀等字眼的谥号往往是一种美谥”错误,此 处的“灵”“炀”不是美谥,是恶谥。故选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茂具有先见之明,他看出齐朝将亡,请求担任边地的职务,过了很久,被任命为雍州长史。 B.王茂作战勇猛果敢,在朱雀门的战斗中,他下马挥单刀奋勇向前,在外甥的帮助下大败王珍国军。 C.王茂性情仁爱宽厚,能让吏民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做雍州长史时不取俸禄,监狱里没有滞而未决的囚犯。 D.王茂举止行为端庄,仪表俊美,为众人景仰;独处一室时也衣冠端正,即使是身旁的仆妾也没有见过他 倦怠的样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C 项,“他做雍州长史时不取俸禄,监狱 里没有滞而未决的囚犯”错误,原文表述的王茂“在州无滞冈”,是指其在江州做刺史时,并不是在雍州 做长史时。故选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好读兵书,究其大指。性隐不交游。后为台郎,累年不调。 (2)茂跃马而进,群盗反走。茂以不能式遏奸盗,自表解职,优诏不许。 【答案】(1)长大后,爱读兵书,能深入领会其大意。性情孤僻不与人交游。后来任尚书郎,多年得不到 升迁。(2)王茂跃马前进,群盗返身逃跑。王茂因为未能遏制奸盗作乱,自己上表请求解除职务,下诏不 准所请,以示优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指”,通假字,用“旨”,大意;“性隐”,性情孤僻; “累年”,多年。(2)“走”,逃跑;“遏”,遏制;“表”,上表;“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 【参考译文】 王茂,字休连,又字茂先,太原祁县人。祖父王深,在北朝任中郎司马。父亲王天生,宋末为列将, 打败司徒袁粲,凭功劳历任郡守,被封为上黄县男。 王茂几岁时,就让祖父王深感到惊异,常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马,将来立门户的一定是他。”长大 后,爱读兵书,能深入领会其大意。性情孤僻不与人交游。后来任尚书郎,多年得不到升迁。他知道齐将 要灭亡,请求到边关任职。过了很久,派任雍州长史。梁武帝便认为他是辅佐君主之才,事无大小都向他 征求意见。有人毁谤王茂反叛,武帝不信。毁谤者屡次这样说,(武帝)派人去查看他的盔甲戈矛,(发 现)上面已有虫网,于是诛杀毁谤者。有人说王茂和武帝不和,武帝的不少亲信都劝武帝除掉他。而因王 茂从小就以骁勇闻名,武帝觉得不重用可惜,说:“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却除掉健将,这不是上策。”于是派心腹郑绍叔去探望王茂。王茂正好在睡觉,郑绍叔就询问他的病情。王茂说:“我的病好 了。”郑绍叔说:“都城里杀伐一天比一天厉害,使君家门灾难重重,现在打算起义,长史怎么还在睡 觉?”王茂当即推枕而起,穿着褶皱的裤子衣服随郑绍叔去见武帝。武帝大喜,离座相迎,与王茂结为兄 弟,推诚相交,因而得他全力辅佐。武帝萧衍发动雍州部下起事,派王茂为前驱。郢州、鲁山平定,王茂 随武帝东下,为前军先锋。大军驻军秣陵,东昏侯派大将王珍国在朱雀门布兵,号称二十万人马。开战后, 武帝军队抵挡不住向后退却,王茂下马,挥单刀奋勇向前,他的外甥韦欣庆勇猛过人,手执铁矛护卫王茂 向前,所以大败王珍国军。王茂功列第一,韦欣庆出力很大。 群盗烧神兽门,王茂率领自己部下前往援救,结果被盗贼射中。王茂跃马前进,群盗返身逃跑。王茂 因为未能遏制奸盗作乱,自己上表请求解除职务,下诏不准所请,以示优待。并加封镇军将军,封为望蔡 县公。 王茂性情宽厚,任官期间虽然没有特别好的声名,也还能让百姓和吏役们安逸。平时表现端庄,自己 独处一室也是穿戴整齐,非常严肃。即使是童仆、伺妾都看不到他有倦怠的样子。王茂仪表很美,他的胡 子、眉毛好像画过似的,许多人都喜欢一睹他的风采。改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在江州 任上他不取俸禄,监狱里没有久拖不判的囚犯。他家中陈设和穿戴用具,像个读书人的样子。在江州去世。 武帝深感悲痛惋惜,下诏追赠太尉,谥号忠烈公。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 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 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 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 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 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 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 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 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 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 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 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 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 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 见/悉见温疫 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 见/悉见温疫 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 所见悉见温疫 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 见悉见温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本句大概意思是“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这本 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 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AC 项,“纷纷”是很多的意思,修饰“嗣后论者”,不应该断开,排 除 A 项、C 项;D 项,“临症”是面对患者,“所见”为“临症”的结果,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临症所见” 表示完整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B。 2.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 是( )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 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 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题目为“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B 项,“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是 “抚摸、抓住”的意思;“按图索骥”的“按”字是“依照、依据”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验”的 意思,与前两者意思不同。故选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 者病情的延误。 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 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 被传染上了瘟疫。 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 身上,立言救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 项,“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 染上了瘟疫”错误,是对“合门传染”理解错误,“合门传染”是“全家都被传染上瘟疫”的意思。故选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答案】(1)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2) 遵守古法就会不契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 一天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1)“系”,动词,是;“竟”,最终,终究;“希有”, 很少有;“霄壤之隔”,比喻差别极大。(2)“守”,遵守;“则”,连词,就;“合”,契合; “舍”,舍弃,丢下;“别”,另外;“搜”,搜寻;“斯”,代词,这,这样;“剂”,药剂;“投 剂”,指用药;“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天比一天;“笃”,严重。 【参考译文】 过去张仲景创作《伤寒论》,大概是为了伤寒病而设立的。以后谈论的人很多,都用伤寒作为说辞, 这本书对于温疫的病症论述得很简略。因此医生,记录的东西,背诵的内容,又多又长,都是伤寒。等面对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现为温疫,探求其中所说的伤寒患者,一百个里面也没有一两个。我就查验各 本古籍,都认为春季、夏季、秋季发病的,都属于温病,而伤寒一定发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对 病例,温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伤寒患者,总是病发在深冬严寒之际。虽然有头疼、浑身酸痛、畏寒、 无汗、发烧等症状,每次使用驱除邪气的药剂,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尔有不服药也能自己康复的患者, 并没有因为经常失汗,导致出现黄疸、胡言乱语、神志不清等症状。这都是感冒这样的小病,不是真正的 伤寒病。伤寒、感冒都是风寒病,终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伤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别。现在鹿和马 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伤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种病。张仲景认为伤害是一种急症,乱世当中失去医治的 机会,大多导致损伤生命,于是写下论著来挽救天下苍生,用意可以称得上仁德。然而伤寒与温疫都是急 症,因为少见的疾病,尚且恳切地告诫世人,何况温疫患者比伤害患者多出百倍,怎会忍心搁置病症不去 论述?有的人说瘟疫这一疾病,张仲景原本另外有论著,经历的年代已经很久了,论著埋没在战火之中, 也就是《伤寒论》这本书中声称的那样,散佚丢失后的遗稿,经过王叔和补充药方完成论述,编辑成完整 版本。那么温疫的论述未必不会从散佚的那部分书稿中得以明晰。崇祯辛巳年间,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 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全家被传染。疫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每次看到当时的医生错误地用伤 寒之法来医治患者,没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属错误地听信了医生“七天之内将会自己痊愈。不这 样,十四日内一定痊愈”的话,因而失去医治的机会。有的人遇到医生见识浅薄,用缓药来救急症,即使 不立刻受到药物的损害,终究延误病情而导致死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感染邪气较轻的人有的侥幸得 救;感染邪气比较重的人,又加上得不到有效医治,白白死去的人数也数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会不契 合现在的病情,丢下现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寻古籍,这样用药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 切,投奔医生越混乱。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医生之手;不是死于医生之手,是死于对古籍的散佚遗忘。 一千年以来,为什么百姓这样不幸?我虽然鄙陋,沉静心性,穷尽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气、邪气进入 的途径、邪气在体内到达的地方和它传染的规律,归纳平时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详细地叙述在下面,来 等待有学识的人指正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