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 语文(B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 语文(B卷)(含答案)

ID:283449

大小:7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9-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教材)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备考金卷 语 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 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 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 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 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 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 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 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 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 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 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 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 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 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 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 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 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 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 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 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 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 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 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 问题。 B.“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类命运 共同体”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 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 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 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 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第④⑤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 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 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 C.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 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也反映 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 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 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 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 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 满骄做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 面上,这些日本工匠(日本文化中称为“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即使是 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很多人都梦 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 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 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 唯一的道路。 德国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 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 有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 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 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巧妙的构思。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巧 妙的构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李克强总理说的“增品 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送”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匠人”成为“巨 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 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的时刻。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让大家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 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 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摘编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 不辩,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 剧”、穿越雷刷,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 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伤害,更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造成了 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 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 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论证比材料一和材 料三更加深人。 C.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较,虽然格局略显狭隘,但是更有针对性。 D.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 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正能量。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 念最好的诠释。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不断打 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三则材料都说到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工作中 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中国的一个词语“匠心”,可以很好地诠释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 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6.材料二中提到了“优秀”和“卓越”,你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 材料一的相关事例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7~8 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 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 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 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 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太久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 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红卫兵的很多“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 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 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 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 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 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 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 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瓜子。早上醒 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 从她的枕头边儿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 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被驯服,可 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 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 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 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文章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 时要求点燃蜡烛的情节,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C.文章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文 章语言呈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特点。 D.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要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 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8.作品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9.文章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赞善。从西洋 人利马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 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士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 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 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 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 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 启言屯政在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 曰:“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古。臣闻历久必差,宜及 时修正。”帝从其言,召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 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 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 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 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 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B.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C.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D.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忧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及谥光启文定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在古代官职的任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职,“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 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殿试三级。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 试。 D.“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让官吏各有专职,所以称“有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徐光启博学强识,曾跟从西洋人利马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等技术,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遍 习兵机等其他书籍。 B.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负责编写的《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中,有关论述时差里差的方 法最为详细周密。 C.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光麟和魏忠贤 的党羽智铤弹劾。 D.徐光启堪称治国经世之才,可遗憾的是,等到他掌握大权时,年纪已老,又赶上奸臣专权,其抱 负无法得以实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2)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4~15 题。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②爇:焚烧。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 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征歌逐舞、纵情酣饮、寻欢作乐,场面令 人愉悦。 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 巧妙精当。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 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句结尾,巧妙地回 答了上片的问题。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为凸显毛泽东文章的风格特点,作者进一步将毛泽东的文章定位为政治家文章:“古今文章家 有两种,一是纯文人,一是政治家。”作者对政治家文章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章经典 中,政治家文章( )。毛泽东则是中国历代政治家文章中的第一人。他指出:“只有政 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______之势,纳雷霆于文字,______、摧枯拉朽, 宣扬自己的政见。这种文字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毛文属于这一类。 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之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______,是虎之 须、凤之尾。”在政治家文章中,“毛文是一个经典,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典……毛文堪称______”。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只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具有极高的成就 B.不只具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占有相当的比例 C.不只具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占有极高的成就 D.不只占有极高的成就,而且具有相当的比例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群雄逐鹿 排山倒海 九牛一毛 前所未有 B.排山倒海 群雄逐鹿 九牛一毛 空前绝后 C.排山倒海 群雄逐鹿 冰山之一角 前所未有 D.群雄逐鹿 排山倒海 冰山之一角 空前绝后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种文字不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是用笔写出来的。毛文属于这一类。 B.毛文属于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是用笔写出来的。 C.毛文属于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 D.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毛文属于这一类。 20.下面这则通知有五处词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后并修改。(5 分) 通知 全校师生: 我校将于 9 月 20 日与实验中学展开辩论赛,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时的背景音 乐,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请于明天下午 2:00-5:00 交到团委办公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 校团委 8 月 10 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对于中国人来说家谱承载着的是他们的根,①_______________。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家谱的 存在首先在于②_______________,家谱一经纂修完毕即成为决定和颁布家庭成员在宗族内的身份、 等级的资格证书。同时家庭成员资格的确认,还保证了个人对于家族共有财产的权利,甚至在百年 之后,家族成员资格的拥有还能保证家族对其提供墓茔的维护、血食的供给,还能保证对其子孙的 荫庇。③_______________,就会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野鬼。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家族的私刑中,除籍 被认为是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手段。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日,一段学生集体给家长下跪磕头的视频引发争议。学生叩首的行为引发部分网友质疑:有 多种感恩的形式,为何选择这种?不少同学质疑学校此举“形式主义”,但学校官微回怼也很耿 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近日来,河南一所中学在高考倒计时 200 天当天,组织高三年级数千名多名学生进行包括励志 演讲、50 华里远足、感恩教育三部分的教育活动,在最后进行的感恩教育环节中,当家长为孩子读 完家书,学校安排所有同学向家长磕头谢恩,此举在网络上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质疑这种感恩教 育是“作秀”,涉嫌“道德绑架”。事后,该所学校回应,这只是一种形式,想教孩子们学会感恩, 懂得责任、担当。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命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新教材)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备考金卷 语 文(B)答 案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通读相关概念的文本内容, 划定概念的阐述区间;其次,认真分析作者对此概念的正确理解,主要抓住其特征,作用等方面的 论述;最后,要逐个分析选项,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A 项,曲 解文意,“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依据原文第一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 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可知,“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不同于“内部秩序问题”。故选 A。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 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 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 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B 项,无中生有,“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错,原文没 有相关表述,只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故 选 B。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 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A 项,说法绝对,“世界上 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错,依据原文第二段“其中,历史上不少共 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 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可知,“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说法过于绝对; C 项,于文无据,“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错,原文第 六段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可知,没说是“大 国的共同目标”;D 项,于文无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错,依据 原文最后一段是“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 困难”可知,并不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故选 B。 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 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A 项,“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 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材料三中有具体的事例。B 项,“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错 误,材料二中并没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更加深入”无从体现。C 项,“格局略显 狭隘”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 D。 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 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A 项,“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错误。材料二中的“初心”指做工匠的初衷,不是指“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C 项,“三则材 料都说到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则材料谈到了 这一问题。D 项,“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 应该是“体现着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故选 B。 6. 【参考答案】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卓越是优秀的升华。分析:优秀 技能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追 求是升华。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 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②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们标准苛刻、关 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在各自领 域一骑绝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读文章,深入理解相 关内容,按要求答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材料二中“‘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 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 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的时刻”来概括,可以把“匠人”看成优秀;把“巨匠”看成卓越,据此 可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卓越是优秀的升华。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 结合材料一。日本匠人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从 中可分析“优秀”与“卓越”的关系。 7.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 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 项,“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错。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 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故选 A。 8. 【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蜡烛”为切入点,引入祖母 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通过回忆的形式,以“我”之口叙述祖母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 中。④情景描写与“我”的讲述相结合,赋予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叙述人称的表达作用与效果:(1)第一人称:一般 优点是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不足是限制了人的视野,叙述的空间狭小。(2)第 二人称:一般优点是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 倾诉对象。(3)第三人称:一般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小说 对祖母故事的叙述主要从“我”的回忆、祖母去世前要求点燃蜡烛的话题引入。“我”的视角,使 得祖母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祖母去世前要求点燃蜡烛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中的情景描写 使故事展开与感情抒发更自然、委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用即可。 9. 【参考答案】①标题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隐喻和象征:通过蜡烛照亮黑暗、“时 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 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③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④ 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哲学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特点与作用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探究,观点不要求统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标题式探究 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首先 要注意标题所运用的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通过蜡烛照亮黑暗。“倾听”体现了拟人的修辞“蜡 烛”则象征着祖母。其次要从表现情感、塑造形象、深化主题等角度入手,这一标题无疑表达了“我” 对祖母的怀念和感激,文章后半部分“祖母的哲学”等内容,如“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等特点来隐喻和象征祖母多灾多难而又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命运,使祖母这一形象更加立体逼真,充 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 10.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 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或应定需要断开的地方先断开,用排除法。本题中:“御史言”要 断开,因为光启已经去世,故御史不可能跟光启说,排除 B 项,D 项;“囊无余赀”的意思是御史 说光启去世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故请求皇上加以抚恤,排除 A 项。本题选 C 项。 11. 【答案】B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 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 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 项,“除”指任命,授 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与“谪”相近的应该是“左除”,指降职。 12. 【答案】C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 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 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 等等。C 项,崔景荣和徐光启只是“议不合”,未弹劾他。所以选 C 项。 13. 【参考答案】(1)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徐光启上书力争,才批准给了他少量 民兵和武器军械。 (2)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 分钦天官。 【解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 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方”,“正”;“疏”,“上书”;“稍”,“稍 微”;“乃”,“才”。第二句关键点:“之”,“他的意见”;“擢”,“升迁,提拔”;“以”,“因为”; “失验”,“发生错误”;“罪”,“处分,治罪,责罚”。 【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省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 赞善。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杨镐四路兵马丧失于辽东,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几次上书要求让自己去 练兵以报效国家,神宗皇帝嘉许他的雄心壮志。越级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练兵时, 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徐光启上书力争,才批准给了 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没过多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 没获得批准。接着因病请假回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 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同意他的看法。正考虑采纳他的建议,而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 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弹劾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 天启五年,魏忠贤勾结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而闲居。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待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考虑国家财政困 难,命朝廷大臣提出整理屯田和盐政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政的关键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 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 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徐光启说:“钦天监预测天象是本照着郭守敬的方法,元代已经出现了应当 发生日、月食而没有发生的情况。郭守敬尚且如此,所以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我听说, 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宜于及时修正。”崇祯帝听从其言,下诏请西洋人龙 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任监督。四年春季正月,徐光启送上《测 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当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 日食,又进上测候四说,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崇祯五年五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随即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 徐光启颇有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不过,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 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倡议。第二年十月去世。赐诰封少保。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 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赃枉法者感而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史意 见,于是赐徐光启谥号为文定。过了较长一段时候,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 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 门刊刻颁布,加赠太保,并录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 1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注解、看意象、看 情感关键字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 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C 项,“场面令人愉悦”错误,依 据“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指室外雪花纷飞狂舞,室内人们也在醉歌狂舞,直至人疲身倦,歌 舞仍然无休无止,一滴滴香汗从佳人们的俊脸上流淌下来。诗中并无愉悦之意,诗歌暗含讽刺。故 选 C。 15. 【参考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全诗采用对比 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受冻受苦、温饱 堪忧。以此来突出表现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 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答题时注意要联 系诗句分析。第一问,由诗中“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可知,诗人认为只知纵情享乐、生活奢 靡的贵族根本不知道平民百姓受冻受苦,不能保障温饱,体现出诗人对豪门大族的反感、痛恨和对 平民百姓的同情。第二问,这种情感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诗人只是在大雪纷飞这一特定环境中将“豪 贵家”和“饥寒人”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诗人的情绪。 16. 【答案】(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三夜阴霪败场圃 一竿晴日舞比邻 (3)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易错字:遏,霪,圃,譬。 1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 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句,要与对应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 近似,符合事理逻辑。首先注意动宾搭配,应该是“占有……的比例”,“具有……的成就”,排除 C、D 两项;其次注意“不只……而且……”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语意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比 “占有相当的比例”更进一步,故排除 B 项。故选 A。 1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 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群雄逐鹿”形容各派势 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与前面“风云际会”语境一致;“排山倒海”与后面“摧枯拉朽”语意相近, 符合语境。“冰山之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符合语境;“九牛一毛”比喻极大 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比“前所未有”更符合语境。故选 D。 19.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 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 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 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画横线部分的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毛文属于这一类”中“这 一类”是指“借历史交替……宣扬自己的政见”,所以应前置;“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与 “不是用笔写出来的”属于并列关系,突出“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故选 C。 20. 【参考答案】①“万事俱备”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②“母校”改为“全校”;③“找一找” 改为“提供”;④“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⑤“其他时间恕不接待”删除。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语言 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 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 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 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 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 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第一处“现万事俱备,急需母校师生找一找辩论 时的背景音乐”,“万事俱备”与后面的“急需……”自相矛盾,改为“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句中的 “母校”改为“全校”,因为是校团委发出通知;通知是书面语,因此句中的口语“找一找”改为 “提供”;“希望广大师生不吝赐教”,不吝赐教是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 客气话。这里只需大家提供音乐背景,因此将“不吝赐教”改为“大力支持”;“其他时间恕不接待” 删除,不存在接待的事情。 21. 【参考答案】①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②对家族成员资格的认定;③失去了家族成员的合法资格。 【解析】解答该题,可以结合前后语境考虑,第一空根据整段内容和“对于中国人来说家谱承载着 的是他们的根”,可以推出应填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第二空根据“同时家庭成员资格的确认” 等信息,可以推出应填写“对家族成员资格的认定”;第三空根据“就会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野鬼” 等内容,应填写“失去了家族成员的合法资格”,意思对即可。 22.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现实性很强的材料作文,并带有一定的人物 驱动型,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材料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审题立意。该项活动是高三年 级为鼓励高考学子策划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懂得感恩。伴着抒情的音乐与主持人的说辞,家长朗 读向孩子寄予期望的家书,学生跪拜行礼作为回敬,然后起身拥抱父母,这前所未见的大阵仗,让 学生和家长震撼不已。有人流下了眼泪,场面感人。学校特意强调这一点:“现在缺的就是这种仪 式!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肖子孙。”似乎这种仪式实现了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但是,在笔 者看来,学生流泪与其说是被感动,莫如说是被这种刻意营造的氛围、不得不跪的方式弄蒙了。在 孝道文化有些式微的现实语境下,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确实有宣传民族文化、启迪学生心灵的 良好初衷,但是,对待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我们应该秉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科学态度, 才能真正认识、传承、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早已达成的社会共识,现代教育工作者不能食古 不化。在传统礼教中,跪拜之礼体现上下尊卑,起着维护封建等级制的作用。这显然与相互尊重、 人格平等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依靠类似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跪拜这样的旧时礼教,与培养 健全人格、追求平等意识公民的现代教育宗旨背道而驰。而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下跪,或许 更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现行教育法规。近年来,这种组织全体学生给父母洗脚、给父母下跪的 新闻频频出现,每每招致舆论批评,一些学校却乐此不疲。这背后恐怕折射出的其实是一种教育无 方,对旧礼教不加甄别,全盘照搬,以仪式的喧嚣,来掩盖教育管理者的手段匮乏。孝敬父母等传 统美德传承至今日,应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责任担当、以身作则的人性表达、身心平等的法律规范, 而不是故弄玄虚的仪式表演。跪拜大礼当休矣,别将学生们引入歧途。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