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18
2021 年新高三暑期必做夯基卷 18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 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三册+选修。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 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自然科学的进步 【答案】A 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导致
【解析】根据材料主旨,从三代至春秋,华夏始祖的神话由始祖不同逐渐演变为“共祖”或“同源”,可以看出 这一阶段华夏各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 最终形成了祖先同一的神话体系, 选项 A 正确; 春秋以来礼崩乐坏, 宗法制度受到冲击,选项 B 排除;变法运动主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与神话传说无关,选项 C 排除;中国 古代自然科学相对落后,而且神话传说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选项 D 排除。 2.战国时诸国的变法使基于血缘关系的贵族世袭制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官僚制替代,权力的天平偏 向了君主一方。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礼乐秩序逐渐崩溃 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的
C.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题干时间定位为战国时期,其主旨为此时权力天平向君主一方倾斜,贵族血缘政治逐渐被替代, 这体现了地方分权体制逐渐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故 D 符合题意;A 项礼乐秩序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 题意;士阶层崛起的确是战国时期存在的现象,但是材料侧重的并非士阶层,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 现“最终确立”,C 不符合题意。 3.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 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 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 B.分权制约意识已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天下之图”“九州之图”“?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表明,西周专 职官员各有专用的地图,说明地图的绘制已有相当水平。故答案为 D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 早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 项,材料只是表明各种专职官员有专用的“地图”,并没有涉及它们 之间是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C 项,国家专营局面形成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 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答案】A 【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 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 A 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故 排除 B 选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排除 C 选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
的变革,排除 D 选项。 5.汉初,刘邦本欲定都洛阳,经娄敬与张良力劝,改都长安,得以据秦之关中故地以制山东诸侯。结合下 图可知,这一抉择
A.有利于承袭秦朝制度 B.促进了民族关系交融 C.为解决内乱奠定基础 D.推动了关中地区发展 【答案】C 【解析】汉朝定都长安,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地势险要。从材料中的“得以据秦之关中故地以制 山东诸侯”来看,定都长安为后来解决内乱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 C 项。定都长安与承袭秦朝制度无关,排 除 A 项;定都长安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排除 B 项;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图示也不能反映,排除。 6.汉朝在出现灾异时,帝王常常发布“罪己诏”(自省或自我检讨) 。此现象在古代中国历朝中次数极多。这 表明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儒学影响治国理政 C.皇帝普遍虚怀纳谏 D.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皇帝下罪己诏的原因是灾害发生,可判断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统治天下(君权天授或君权神授) ,天和人能相互感应,天子违背了天意, 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因此人君必须仿效 天道,实行仁政,故 B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虚怀纳谏”,排除 C;材料反映的
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并非制度,排除 D。 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 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 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答案】A 【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 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A 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 B 错误;除了论述的 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 C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 D 错误。 8.据唐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 十二部。”这一局面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佛教在隋代得到扶持,出现繁荣和发展局面,佛教的传播、佛经的译介,使传统文化 得以丰富。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说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政策,排除;C 项,儒学自汉朝确立为 正统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其统治地位才被动摇,与“隋代”不符,排除;D 项,“开始”的说法材料信息不能 表明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排除。 9.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 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 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B.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C.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