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17 2021 年新高三暑期必做夯基卷 17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
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三册+选修。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
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
稷下学宫模式
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
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需要通过稷下学宫模式招
徕人才,故 B 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而是强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
故 A 排除;儒家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但稷下学宫有众多流派,故 C 排除;稷下学宫模式并不等于社
会管理方式,故 D 排除。
2.《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
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流传A.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
B.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
C.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可知,《诗经》在各诸侯国
广泛传播,这种现象有利于增强各诸侯国的文化认同,故答案为 B 项。《诗经》的传播主要通过传唱形式,
排除 A 项;《诗经》的传播有助于加强文化认同,但无法看出是否能维持天下共主,排除 C 项;《诗经》
的传播与普及平民教育无关,排除 D 项。
3.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数量明显增多,由战国时期的不到 1000 件增至 1500 多件,铁
农具的增多,是农业生产不断进步的体现。故答案为 A 项。BC 项,仅凭铁农具数量增加并不能反映其应用
广泛以及社会局势是否稳定,排除;D 项,仅从农业生产工具的角度不能直接判断小农经济是否壮大,排
除。
4.汉文帝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把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权力下放民间,使得诸侯、豪强、大
商人“訾至巨万”,以至于出现国家政权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的现象。这一现象
A.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C.反映了地方势力 强大的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汉文帝时期“煮盐、冶铁、铸币三大权力下放民间”,出现了“国家政权离不开地方经济的
支持的现象”,由此说明盐铁私营提升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力量,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发展,故 C 符合题意;“重
农抑商”政策虽然是汉初的基本政策,但与材料信息不符,A 不符合题意;B 项侧重强调盐铁私营对经济恢
复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 B 不符合题意;“三大权力下放”使地方豪强势力大增,加之封国现
象的存在,威胁到中央集权,D 项不符合题意。
5.《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 83 年),王景任庐江(地处淮南江北)太守,“先是,
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
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这反映出当时庐江地区
A.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B.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
C.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
D.农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从“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
境内丰给”可以看出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A 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 B 项;材料
只涉及到“犁耕”,并没有具体涉及到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排除 C 项;农民思想没有在材料中出现,且
成为社会共识也没有反映,排除 D 项;
6.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
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
A.印刷术的普及
B.市民文化的兴起
C.道教的正统化
D.书法艺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
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 D 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 A 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
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 B 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 C 排除。
7.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
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答案】D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成单一的监察
体系,这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 D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并不
能说明效率的提升,故 B、C 两项错误。
8.有学者在论及古代某项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度变乾纲独断为集体议政,且其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
的权力运行机制,也使得我国古代的政治架构逐渐去除了原始的粗糙,内部的稳定性大大加强。”材料所指
制度应指
A.世卿世禄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集体议政”“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联系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
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集体议政,决策、审核、执行分权运行,故 C 正确;世卿世禄制指古代官吏可以父
死子继,世袭此职,时代享有该职俸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三公九卿制指中国秦朝统一六国后,
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决策体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总管政治、军事、监察等事务,不符合“形成
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运行机制”,排除 B;内阁六部制,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
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无法体现“形成的决策、监督、执行的权力
运行机制”,排除 D。
9.元朝始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
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
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让其管理本民族事务B.派驻专门官职,调节民族纠纷
C.废除土司制度,大规模改土归流
D.与土司联姻,恩威并用
【答案】C
【解析】土司制度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
统治,“元朝始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
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废除土司制度,实行大规模改
土归流,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委派官员管理的方式,故 C 正确;结
合所学,明清两朝统治者废除土司制度,废除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A 错误;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
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实行改土归流,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并非调节民族纠纷,排
除 B;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实行改土归流,并非与土司联姻,排除 D。
10.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如王夫之指出心学是佛教禅宗的虚无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是
“以知为行”,实际上就是禅宗的“悟”。这反映了
A.佛学与心学已融为一体
B.心学已经不适应统治需要
C.士人对理学学术的反思
D.实学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属于理学,这反映了当时士
大夫对理学学术的反思,故 C 正确;佛学与心学是不同的思想,并没有融为一体,故 A 排除;当时理学与
心学仍然是官方哲学,适应统治需要,故 B 排除;实学思潮是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学,
故 D 排除。
11.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
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
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
B.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
D.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等反映了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 C 项正确;ABD 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是解题的关键。
12.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
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
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A
【解析】《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
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 A 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
错误。
13.20 世纪 70 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
的帽子,受到批判。8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
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变化反映出
A.洋务运动的历史事实更加多元
B.历史叙述愈来愈接近历史事实
C.历史认识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
D.社会观念对历史认识影响减弱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这一变化”是指对洋务运动从 70 年代的否定到 80 年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变化
的实质是历史认识或历史评价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选 C 项;历史认识、历史叙述、历史评
价受到时代、立场、价值观等影响可以多元化,但历史事实本身是客观的,无法多元化,故排除 A 项;80
年代以来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叙述反映的是认识历史的不同角度,无法据此说明其更加接近历史事实,故
排除 B 项;从材料来看,无论 70 年代还是 80 年代,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认识都受到了当时社会观念的影响,没有减弱的趋势,故排除 D 项。
14.1901 年前后,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
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一现象说明
A.维新思想已成社会共识
B.国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
C.梁启超开始对清廷不满
D.西方学说已被广泛接受
【答案】B
【解析】由“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可知,国人已经能够区分“朝
廷”和“国家”;由“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可知,国人关注社会的进步;
由“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可知,国人的民族意识日渐觉醒。由此可知,B 项符合题意;“已成社会共
识”太绝对,A 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的史学观点,无法反映出其政治观点,C 项不符合题
意;材料午饭反映“被广泛接受”,D 项不符合题意。
15.1913 年,孙中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并向其
宣誓绝对服从;1924 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全党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
致遵行”。这表明其
A.缺乏真正的民主意识
B.“三大政策”由来已久
C.革命思想出现了倒退
D.希望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全党党员守则十二
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可知,孙中山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D 项符合题意;孙中
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其中“民权主义”是其核心,A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 项不符合题意;由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不断进步,C 项不
符合题意。
16.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
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B.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D.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答案】B
【解析】20 世纪 30 年代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为建设国家、增强抵抗外敌入侵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
重视成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故答案为 B 项。对传统文化应当辩证看待,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不能说明
日趋理性,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主导这一趋势,排除 C 项;D 项没有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排除。
17.1955 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
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
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
A.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
B.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
C.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
D.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5 年”来看,这一时期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是为了即
将开展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有利条件。故答案为 C 项。当时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经济交往,
排除 A 项;材料中利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国际游资,排除 B 项;1955 年大跃进尚未发动,排除 D 项。
18.1980 年,步鑫生接任濒临破产的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采取“联产计酬制”的做法,按照完成定额好
坏对工人进行考核,实行实超实奖,实欠实赔,超产得奖不封顶,欠产扣赔不保底,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他这一做法
A.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
B.引入市场化管理冲击了企业僵化的局面
C.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
D.旨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初期,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在海盐衬衫总厂进行企业改革,创品牌、闯路子,努力搞
活经营,严格内部管理,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B 项符合题意;步鑫生采取“联产
为计酬制”的做法,是借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A 项不符合题意;《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
改革的决定》是 1984 年通过的,故 C 项不符合题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 1992 年
以后国企改革的目标,D 项不符合题意。
19.古代雅典城邦建立初期,执政官从贵族当中选任。到梭伦时期,拥有丰厚财产的第一、第二等级的公
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这一变化表明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的正式形成
B.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
C.财产等级制度的实施
D.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确立
财产等级制度,冲击了贵族血缘政治,故 C 项正确;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 A 项错误;
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也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 B 项错误;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不符合材料与史实,
故 D 项错误。故选 C。
20.《十二铜表法》第 9 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人的利益,制度特别的法律。《万民法》规定:自山民在“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这些规定体现了。
A.疑罪从轻
B.以礼入法
C.礼法并重
D.公平正义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对特定个人
进行特别规定,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公平公正。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 项是中国古代
法制的特征,排除。
21.法国科学家笛卡尔(1596—1650)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数学。他说:“我尤其对数学推理的确实性与明
了性感到高兴。”他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种认识
A.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
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兴起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D.消除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结合所学可知,笛卡尔的认识有助于以人为本的人文
精神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摆脱教会神权的束缚,从而推动思想解放,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自然
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数学是其方法之一,这不是自然科学的本质;B 选项
错误,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是 1543 年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D 选项错误,笛卡尔的学说并没有消除人们对
基督教的信仰。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2.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到:英国 18 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 年,
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
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
A.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B.已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C.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D.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英国的工场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和技术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提
高,这些因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条件,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故
答案为 C 项。英国当时的社会制度没有变化,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英国在世界上的殖民扩张状况,排
除 B 项;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展,不存在机器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排除 D 项。
23.有学者在评价美国政治制度时说,联邦依靠他们使各州服从,而各州则依靠他们抵制联邦的过分要求。
公共利益依靠他们去抵制私人利益,而私人利益则依靠他们去抵制公共利益。……只要人民同意服从法律,
他们就力大无穷;而如果人民无视法律,他们就无能为力。材料中“他们”属于
A.政府首脑
B.最高法院
C.参众两院
D.联邦宪法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各州与联邦政府、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需要独立的司法部门来协调,联系所学
可知,最高法院司法权独立,与行使行政权的总统和行使立法权的国会分权制衡,最高法院既不代表政府首脑,也不代表地方,而只代表宪法和法律权威,故排除 D,B 项符合题意;总统代表联邦政府利益,各州
不可能靠总统抵制联邦,A 项不符合题意;参众两院由各州代表组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各州在联邦事务
中的利益和话语权,与材料不符,C 项不符合题意。
24.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稳步上升;而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复苏
乏力,国内贫富差距扩大,民众的不安全感和被剥夺感不断增长,民族主义情结滋生,政府在对外政策上
表现为国家利己主义。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导致发达国家处于日益不利地位
B.缩小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C.扩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D.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构成了冲击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所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力量有所削弱,在政策上的反全球化倾向
正是发达国家极力维护旧的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表现,故 D 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的经济
衰退是经济周期性的正常波动,经济全球化只是起到了加剧波动的作用,不能因此就认为是经济全球化使
发达国家处于不利地位,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是否缩小,B 项不符合题
意;C 项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完整,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3 题,52 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时期,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
继续把持取士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唐代常举科目是明经、进士两科。明
经考试以背诵为工,无须通晓经文义理,故人贱其科。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并主要以此取士。诗赋之作,
贵在创新,非聪明博学之士难成佳作,故进士科最受人推重。
进入宋代,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宋代废除了“公
荐”制度,考试中推行封弥、誊录法,从根本上保证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进士科由以诗赋为主转
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
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但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能侥幸取胜,
就有可能踏上仕途,并且获得比以恩荫入仕的人更多的升迁机会。——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材料二 在中世纪,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官吏的任命和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
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这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17 世纪 80 年代末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极大削弱,随后建立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
的党派掌握了对政府中重要官员的任免权。于是,在议会选举中取胜而上台的党派,便把政府官职看作是“战
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论功行赏,加以分配,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
的整体利益,这一现实促使资产阶级下决心改革旧的官吏制度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与此同时,这一时
期,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摘编自顾杰《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科举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5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
拔制度的认识。(10 分)
【答案】(1)特点:扩大取士范围,彻底取消门第限制;考试程序日益严格;取才标准只重成绩,铲除考
试中的人情因素;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更注重实用性(官员行政素养);录取人数更多,提供更多升迁机
会。
积极方面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体
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了两宋文化的普及和儒学发展,对后世的选拔人才提供了参
考和借鉴;局限:一定程度上造成冗官现象;重视成绩而不问德行,不利于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2)背景:“恩赐官爵制”导致任人唯亲、吏治腐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政治;“政党分肥制”损
害了资产阶级整体利益;中国文官制度对英国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认识:不同
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人才选拔关乎国家兴衰.要公平公正;人才选拔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
【解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并主要以此取士…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
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可应举入仕…考试中推行封弥、誊录法…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只要在科举
考试中能侥幸取胜,就有可能踏上仕途,并且获得比以恩荫入仕的人更多的升迁机会。”从范围、程序、标
准、内容及录取人数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积极方面从统治基础、提高人才素质、发展儒学、社会公平及
后世借鉴进行回答;消极方面结合所学从北宋冗官现象及人才选拔弊端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这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建立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结合所学从“恩赐官爵制”弊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党分肥制”影响及中国文
官制度影响进行回答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从文明的借鉴、注重社会公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回答。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 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
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
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
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
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
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
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
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 兴盛:16—19 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理由: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
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
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
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思考。从材料中可
知,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有三种: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得出各自的理由。
(二)选考题:共 15 分。 请考生从 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
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2 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
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
定。1879 年,重新烦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
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1886 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基础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
的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
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椐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参考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政府积极推动,不断调整;注重教育公平;地方
具有一定的教育管理权;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强化国民效忠观念;改革较为系统完善。
(2)影响:为日本资本上义的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巩固了明治维新的成果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完善了教
育制度,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推动日本国民素质的提高;保留了浓厚的军事主义的武士道精神,等等。
【解析】(1)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
国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教育令》”“其
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
忠于国家的观念”等信息即可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根据材料、结合第(1)和联系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培养人才、稳定国家统治、提高国民素质)和局限(武
士道精神)等角度分析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
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先后与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地区签订了双边军事条约,企图构建起针对
新中国的军事包国圈。1954 年, 缅甸总理吴努访华,双方在会谈中提到,“两国总理对于巩固和扩大和平
地区问题,表示密切关注”。此前,中国曾认认为缅甸总统苏瑞泰是“-个大封建领主”,缅向总统也曾害怕中
国领导人是一个希特勒式的人物,但经过 11 天的会谈,吴努曾说“我们的某种疑虑渐渐消失了”。1954 年,
中细关系发生深刻转变,1955 年,中国对细句贸马额比 151 年增加了 30 倍。1955 1957 年,中国每年从缅
句进口近 20 万吨大米,缅向则从中国大量进口工业设备、工业器材和日用必需品。从 1954 年开始,中缅
双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往来频繁,两国迎来了“胞波”友好时期。
摘编 自范宏伟(中缅关系的转折:1954 年 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4 年中缅关系转折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54 年中缅关系转折的意义。(7 分)
【答案】(1)原因:东南亚国际环境的恶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中缅两国高层接触和疑虑消除;经
济合作的需要(8 分)(2)意义: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有利于维护两国关系,拓展和平地区
范围;有利于两国间经济文化往来,促进双方贸易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7 分,任
答三点给 6 分,四点给 7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缅关系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
物的能力。本题第(1)问关于 1954 年中缅关系转折的原因,学生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材
料中“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先后与中国周边-些国家、地区签订了双边军事条约,企图构建起针对新中国的
军事包围圈”1954 年,缅甸总理吴努访华”“1955 年,中国对缅甸贸易额比 1954 年增加了 30 倍”等信息进行
归纳作答;本题第(2)问,关于 1954 年中缅关系转折的意义,学生可结合材料中“吴努曾说,我们的某种
疑虑渐渐消失了”“从 1954 年开始,双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往来频繁"等信息以及第(1)向答案进行归
纳作答。
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陈嘉庚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成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一直对国民政府“抱有厚望”。1938
年,来自南洋各埠的 164 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在大会上历数了
日本侵华种种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国抗战。国民政府还成立了“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为尽国民天职,
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 2000 万元,并首先认购 10 万元。国民参政会召开期间,他致电“在敌寇未退出我
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的提案,之后还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
降活动的纵容态度。毛泽东题词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6 年 11 月,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
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
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1949 年陈嘉庚决定接受毛泽东的邀请,回归北平,共商
建国大计。
——摘编自《陈嘉庚对创立新中国的重要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胜利后陈嘉庚的历史贡献和陈嘉庚精神的实质。
【答案】(1)原因:建立抗日团体,组织和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输财救国,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反对
投降分裂,敦促一致对外。
(2)历史贡献:从舆论上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献计献策。实质:思想与时
俱进、强烈爱国主义、高度社会责任感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
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 2000 万元,并首先认购 10 万元”等可以从经济支持角度、抗日救亡角度、促进民族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2)历史贡献:根据材料“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
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等可以从舆论支持角度、支持新中国发展角度等进行说明。
实质:陈嘉庚精神的实质可以从爱国主义角度、社会责任感角度、思想发展角度、个人情感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