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真题-生物(浙江卷)(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真题-生物(浙江卷)(解析版)

ID:275609

大小:532.18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7-1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形成 C. 水体污染 D. 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氟利昂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喷雾器的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 将会到达大气圈层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 【详解】A、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 射线和 γ 射线, 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 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A 正确; 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 产物,B 错误; C、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 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C 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收到严重干扰而 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D 错误。 故选 A。 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蔗糖 B. 胆固醇是人体所需的物质 C.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D. 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RNA 【答案】B 【解析】【分析】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除脂质外,有许多种物质的 相对分子质量都以万计,甚至百万,因此称为生物大分子,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都 存在一定差异。 【详解】A、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葡萄糖,A 错误; 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是人体所需的物质,B 正确; C、糖类和油脂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C 错误; D、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DNA,D 错误。 故选 B。 3.某 DNA 片段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胞嘧啶 B. ②表示腺嘌呤 C. ③表示葡萄糖 D. ④表示氢键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是 DNA 的结构图,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含有 A、T、C、G 四种碱基;DNA 由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一个 核苷酸上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并排列在主链外侧,碱基位于主链内侧;DNA 一条链上的核苷酸碱基与另一条链上的核苷酸碱基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由氢键连 接。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A(腺嘌呤)与①配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①为 T(胸 腺嘧啶),A 错误;B、②与 G(鸟嘌呤)配对,则②为 C(胞嘧啶),B 错误; C、DNA 分子中所含的糖③为脱氧核糖,C 错误; D、DNA 两条链中配对的碱基通过④氢键相连,D 正确。 故选 D。 4.溶酶体是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细胞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 B. 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 C. 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包被的小泡 D. 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细胞中,含有一些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是高尔基体 断裂后形成,其中含有 60 种以上的水解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 和 RNA 等的 降解。 【详解】A、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形成,其内包裹着多种水解酶,A 正确; B、溶酶体的功能是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因此中性粒细胞吞入 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降解,B 正确; C、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单层膜包被的小泡,C 错误; D、酶的活性会受到 pH 的影响,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会使其中的酶活性发生改变,D 正 确。 故选 C。 5.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 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 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主动 免疫和被动免疫。 【详解】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 可能感染其他流感病毒,A 错误;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 抗体,B 正确; C、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些细胞能在 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 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 正确;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 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用于治疗 新冠肺炎患者,D 正确。 故选 A。 6.下列关于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厌氧呼吸产生的 ATP 比需氧呼吸的多 B. 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嵴上进行 C. 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丙酮酸 D. 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 O2 浓度会增加酒精的生成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是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分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需氧呼吸必须有氧参加,氧气把糖分子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包 括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三个阶段;厌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发生,包括乳酸发酵 和酒精发酵两种。 【详解】A、需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产生大量 ATP,而厌氧呼吸的产物乳酸或乙醇中还含有可利用的能量,产生的 ATP 少得多, A 错误; B、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B 错误; C、细胞的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是糖酵解过程,将 1 个葡萄糖分子转变为 2 个丙 酮酸分子,C 正确; 的D、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 O2 浓度,会抑制细胞的厌氧呼吸,酒精的生成量减少,D 错误。 故选 C。 7.下列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增加,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 B. 高等动物衰老细胞的线粒体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呼吸变慢 C. 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编程性细胞死亡实现的 D. 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 mRNA 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影响转化而来,具有无限增殖和能在体内转移的特点。 细胞衰老的过程会发生多种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最后细 胞的形态结构也发生多种变化、如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等。 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编程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 【详解】A、癌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A 错误; B、高等动物衰老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增大,B 错误; C、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如胚胎发育过程胚柄的退 化,C 正确;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的多种细胞中的 mRNA 的种类 和数量不同,D 错误。 故选 C。 8.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在同一时期 是( ) A. 核糖体的增生和环沟的形成 B. 染色体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C. 染色单体的形成和着丝粒的分裂 D. 中心体的复制和染色体组数的加倍 【答案】B 【解析】 的【分析】 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整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的前期、 中期、后期、末期,根据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物质变化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核糖体的增生发生在分裂间期的 G1 期,环沟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A 错 误; B、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均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B 正确; C、染色单体的形成在分裂间期,着丝粒的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C 错误; D、中心体的复制在分裂间期的 G2 期,染色体组的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D 错误。 故选 B。 9.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下,其中 TRH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 表示促甲 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 TSH B. 下丘脑通过释放 TRH 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 T3 和 T4 C. 甲状腺分泌的 T4 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 TSH 的释放 D. 长期缺碘会影响 T3、T4、TSH 和 TRH 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有 2 种: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二者均含碘,T3 比 T4 少一个碘原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器官,主要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 促进生长发育,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 【详解】A、由图示可知,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A 错误;B、下丘脑通过释放 TRH 作用于垂体,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 T3 和 T4,B 错误; C、由图示可知,甲状腺分泌的 T4 经过脱碘作用转化为 T3 后才能作用于垂体,抑制 TSH 的释 放,C 错误; D、T3 和 T4 均含碘,长期缺碘不利于二者的合成,体内 T3 和 T4 的含量减少会促进 TSH 和 TRH 的合成,D 正确。 故选 D。 10.为研究酶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活动。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 反应小室应保持在适宜水温的托盘中 B. 加入各组反应小室中含有酶的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应一致 C. 将 H2O2 加到反应小室中的滤纸片上后需迅速加入 pH 缓冲液 D. 比较各组量筒中收集的气体量可判断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适宜 pH 范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过氧化氢酶所处环境的 pH,因变量是过氧化 氢酶的活性,通过相同时间内过氧化氢酶催化反应释放的气体量反映,其他条件为无关变量, 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A、温度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且该实验中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则反 应小室应保持在适宜水温的托盘中,A 正确; B、各组的滤纸片大小和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B 正确; C、应将反应小室稍立起,使有滤纸片的一侧在上面,然后依次小心加入 pH 缓冲液和 H2O2 溶 液,此时混合液不能与滤纸片接触,C 错误; D、比较各组量筒中收集的气体量,可以反映在不同 pH 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从而 判断过氧化氢酶的适宜 pH 范围,D 正确。 故选 C。 11.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D. 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 物和处于不同营养级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 它们构成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 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 一般只有约 10%。 【详解】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 的效率只有约 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 错误;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 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 正确;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 错误; 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 10%,不同食物链 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 错误。故选 B。 1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体转化实验中,R 型菌转化成的 S 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 活体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荚膜物质使 R 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 S 型菌 C. 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 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D. 离体转化实验中,经 DNA 酶处理的 S 型菌提取物不能使 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活体转化实验是以 R 型和 S 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将活的、无 毒的 RⅡ型(无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 SⅢ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 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 SⅢ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 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 SⅢ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 RⅡ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 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 SⅢ型菌。格里菲斯 称这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SⅢ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 RⅡ型活菌转化产生 SⅢ 型菌。离体转化实验是艾弗里等人从 SⅢ型活菌体内提取 DNA、R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 RⅡ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 SⅢ型菌 DNA 和 RⅡ型活菌的混 合培养的培养基中既有 R 型菌,也有 S 型菌,这就是是一部分 RⅡ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 荚膜的 SⅢ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详解】A、 活体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有大量 S 型菌,说明 R 型菌转化成的 S 型菌能稳定 遗传,A 错误;B、活体转化实验中,无法说明是哪种物质使 R 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 S 型菌, B 错误; C、离体转化实验中,只有 S 型菌的 DNA 才能使部分 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C 错误; 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 DNA 酶处理的 S 型菌提取物,其 DNA 被水解,故不能使 R 型菌转 化成 S 型菌,D 正确。 故选 D。 13.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 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 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 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 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 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 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详解】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 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 易产生偏差,A 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 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 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 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 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 正确。故选 D。 【点睛】 14.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 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 100 个个体 C. 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 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答案】A 【解析】 【分析】存活曲线是表示种样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 可通过下列方法收集:从至少观察 1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 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 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 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 应关系。 【详解】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 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 正确;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 1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 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 错误; 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 错误; 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 错误。 故选 A。 15.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的病毒经灭活处理后,可用于细胞工程中介导动物细胞的融合 B. 适当增加机体内参与免疫的细胞数量与活性,可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抵御能力 C. 在某人的分泌物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推测该病毒的增殖不依赖于宿主细胞 D. 用高温高压处理病毒使其失去感染能力,原因之一是病毒的蛋白质发生了热变性 【答案】C【解析】 【分析】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三种:生物方法(病毒)、化学方法(聚乙二醇 PEG)、物理 方法(离心、 震动、 电刺激)。某些病毒如:仙台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新城鸡瘟病毒的被膜 中有融合蛋白,可介导病毒同宿主细胞融合,也可介导细胞与细胞的融合,因此可以用紫外 线灭活的此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 【详解】A、有的病毒经灭活处理后,可用于细胞工程中介导动物细胞的融合,如灭活的病毒, A 正确;B、适当增加机体内参与免疫的细胞数量与活性,可以参与免疫调节中的体液和细胞 免疫,尽可能杀死更多的病毒,可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抵御能力,B 正确; C、在某人的分泌物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病毒浸入细胞后大量繁殖,病毒从细胞中 释放出来,不能说明该病毒的增殖不依赖于宿主细胞,C 错误; D、用高温高压处理病毒使其失去感染能力,原因之一是病毒的蛋白质在高温高压下,空间结 构发生变化,肽链松散,发生了变性,D 正确。 故选 C。 16.人的一侧大脑皮层外侧面示意图如下,图中甲、乙、丙和丁表示部位。某人的右腿突然不 能运动,经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腿无力。推测该患者大脑皮层的受损部位可能位于图中 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是调节人 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区域的功能:1.白洛嘉区:运动性言语区(S 区), 位置:第三额叶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功能:①产生协调的发音程序;② 提供语言的语法结构;③言语的动机和愿望。症状:①白洛嘉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常称运动 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他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 说话缓慢费力;②不能使用复杂句法和词法;③自发性主动语言障碍,很少说话和回答,语言有模仿被动的性质。2.韦尼克区:听觉性言语区(H 区),韦尼克区包括颞上回、颞中回后 部、缘上回以及角回。韦尼克区的损伤将产生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3.中央前回:大脑皮层 的额叶的上升侧面上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二者间为中央前回。为皮质运动区,管理对 侧半身的随意运动。如损伤,可引起对侧偏瘫。4.中央后回:大脑皮层的体觉区。 【详解】A、甲是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对侧下肢运动,A 正确; B、乙是体觉区(中央后回)顶部,用电流刺激体觉区顶部引起对侧下肢电麻样感觉,B 错误; C、丙是体觉区底部,刺激它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C 错误; D、丁是中央前回底部,刺激它会引起面部运动,D 错误。 故选 A。 17.HIV 侵染辅助性 T 细胞后,可复制出子代 HIV 继续侵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HIV 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 T 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 DNA 分子整合到辅助性 T 细胞的 DNA 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 HIV 侵染辅助性 T 细胞后形成 DNA 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 在辅助性 T 细胞内,以 RNA 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 DNA、RNA 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HIV 是 RNA 病毒,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寄生生活。它吸附辅助性 T 细胞,注入 RNA, 单链 RNA 逆转录形成 DNA,DNA 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 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组装 形成 HIV。 【详解】A、HIV 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 T 细胞,说明辅助性 T 细胞表面有 HIV 特异性识别 并结合的受体,A 正确; B、DNA 分子整合到辅助性 T 细胞的 DNA 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 正 确;C、HIV 是 RNA 病毒,需要逆转录过程形成 DNA,所以需要逆转录酶,C 正确; D、在辅助性 T 细胞内,HIV 的单链 RNA 逆转录形成双链 DNA,双链 DNA 进入细胞核,转 录形成信使 RNA,翻译形成蛋白质,D 错误。 故选 D。 18.若某哺乳动物毛发颜色由基因 De(褐色)、Df(灰色)、d(白色)控制,其中 De 和 Df 分别 对 d 完全显性。毛发形状由基因 H(卷毛)、h(直毛)控制。控制两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 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基因型为 DedHh 和 DfdHh 的雌雄个体交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 De 对 Df 共显性、H 对 h 完全显性,则 F1 有 6 种表现型 B. 若 De 对 Df 共显性、H 对 h 不完全显性,则 F1 有 12 种表现型 C. 若 De 对 Df 不完全显性、H 对 h 完全显性,则 F1 有 9 种表现型 D. 若 De 对 Df 完全显性、H 对 h 不完全显性,则 F1 有 8 种表现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 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 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 F1 个 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 亲本杂交后,F1 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后,F1 只 表现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即外显率为 100%。 【详解】A、若 De 对 Df 共显性,H 对 h 完全显性,基因型为 DedHh 和 DfdHh 雌雄个体交配, 毛发颜色基因型有则 DeDf、Ded、Dfd 和 dd 四种,表现型 4 种,毛发形状基因型有 HH、Hh 和 hh 三种,表现型 2 种,则 F1 有 4×2=8 种表现型,A 错误; B、若 De 对 Df 共显性,H 对 h 不完全显性,基因型为 DedHh 和 DfdHh 雌雄个体交配,毛发 颜色基因型有则 DeDf、 Ded、Dfd 和 dd 四种,表现型 4 种,毛发形状基因型有 HH、Hh 和 hh 三种,表现型 3 种,则 F1 有 4×3=12 种表现型,B 正确; C、若 De 对 Df 不完全显性,H 对 h 完全显性,基因型为 DedHh 和 DfdHh 雌雄个体交配,毛 发颜色基因型有则 DeDf、 Ded、Dfd 和 dd 四种,表现型 4 种,毛发形状基因型有 HH、Hh 和 hh 三种,表现型 2 种,则 F1 有 4×2=8 种表现型,C 错误; D、若 De 对 Df 完全显性,H 对 h 不完全显性,基因型为 DedHh 和 DfdHh 雌雄个体交配,毛 发颜色基因型有则 DeDf、 Ded、Dfd 和 dd 四种,表现型 3 种,毛发形状基因型有 HH、Hh 和 hh 三种,表现型 3 种,则 F1 有 3×3=9 种表现型,D 错误。 故选 B。 19.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及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尿素固体培养基可迅速杀死其他微生物,而保留利用尿素的微生物 B. 配制培养基时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调整培养基的 pH C. 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糯米淀粉发酵得到糯米酒D. 适宜浓度的酒精可使醋化醋杆菌活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培养 基通常可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2、接种方法主要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A、利用尿素固体培养基,由于不能利用尿素做氮源的微生物不能生长繁殖,而保留 利用尿素的微生物,并非杀死,A 错误; B、不同的微生物所需的 pH 不同,所以配置培养基时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调整培养基的 pH, B 正确; C、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应用酒曲中的根霉和米曲霉等微生物把淀粉糖化,再用酵母菌 发酵得到糯米酒,C 正确; D、醋化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利用酒精产生醋酸,D 正确。 故选 A。 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 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 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 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 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 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 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 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 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 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 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 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 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 这些调节活动,C 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 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 正确。 故选 B。 21.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 DdEe,其 1 个精原细胞(DNA 被 32P 全部标记) 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 1 个细胞如图所示,图中细胞有 2 条染色 体 DNA 含有 32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 该精原细胞至多形成 4 种基因型 4 个精细胞 C. 图中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D. 该精原细胞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胞质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已知该二倍体高等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 4,分析图示细胞可知,细胞中含有 4 个染色体, 两两分别移向两极,移向同一极的两条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 裂后期。 【详解】A、图示细胞中,分别移向两极的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上同一位 置的基因分别为 d 和 D,且除该基因外染色体形态无其他差异,可推测形成该细胞的过程发生 了基因突变,A 正确; B、该精原细胞至多形成 3 种基因型的 4 个精细胞,B 错误; 的C、由分析可知,图中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C 正确; D、由于图中细胞只有 2 条染色体 DNA 含有 32P,说明该精原细胞至少经过 2 次 DNA 复制, 则至少经历了一次有丝分裂的胞质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胞质分裂,才形成图示细胞,D 正 确。 故选 B。 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2,4-D 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 2,4-D 的敏感性强 B. 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过程中存在生长素与乙烯的对抗作用 C. 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D. 喷洒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是植物体内信息的 化学载体,每种激素的作用取决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根据各种 植物激素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应用,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2,4-D 为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具有两重性,由于双子叶杂草相较于单子叶作物 对 2,4-D 的敏感性更强,可利用一定浓度的 2,4-D 处理,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促进单子叶 作物生长,A 正确; B、生长素能抑制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乙烯能促进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二 者存在对抗作用,B 正确; C、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C 正确; D、喷洒细胞分裂素能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D 错误。 故选 D。 23.某植物的野生型(AABBcc)有成分 R,通过诱变等技术获得 3 个无成分 R 的稳定遗传突 变体(甲、乙和丙)。突变体之间相互杂交,F1 均无成分 R。然后选其中一组杂交的 F1 (AaBbCc)作为亲本,分别与 3 个突变体进行杂交,结果见下表: 杂交编号 杂交组合 子代表现型(株数) Ⅰ F1×甲 有(199),无(602)Ⅱ F1×乙 有(101),无(699) Ⅲ F1×丙 无(795) 注:“有”表示有成分 R,“无”表示无成分 R 用杂交Ⅰ子代中有成分 R 植株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 R 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中有成分 R 植株所占比例为( ) A. 21/32 B. 9/16 C. 3/8 D. 3/4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基因型为 AABBcc 个体表现为有成分 R,又知无成分 R 的纯合子甲、乙、 丙之间相互杂交,其中一组杂交的 F1 基因型为 AaBbCc 且无成分 R,推测同时含有 A、B 基 因才表现为有成分 R,C 基因的存在可能抑制 A、B 基因的表达,即基因型为 A_B_cc 的个体 表现为有成分 R,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无成分 R。根据 F1 与甲杂交,后代有成分 R:无成分 R≈1: 3,有成分 R 所占比例为 1/4,可以将 1/4 分解为 1/2×1/2,则可推知甲的基因型可能为 AAbbcc 或 aaBBcc;F1 与乙杂交,后代有成分 R:无成分 R≈1:7,可以将 1/4 分解为 1/2×1/2×1/2,则 可推知乙的基因型为 aabbcc;F1 与丙杂交,后代均无成分 R,可推知丙的基因型可能为 AABBCC 或 AAbbCC 或 aaBBCC。 【详解】杂交Ⅰ子代中有成分 R 植株基因型为 AABbcc 和 AaBbcc,比例为 1:1,或(基因型 为 AaBB cc 和 AaBbcc,比例为 1:1,)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 R 植株基因型为 AaBbcc,故杂交Ⅰ子代 中有成分 R 植株与杂交Ⅱ子代中有成分 R 植株相互杂交,后代中有成分 R 所占比例为: 1/2×1×3/4×1+1/2×3/4×3/4×1=21/32,A 正确。 故选 A。 2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受体大肠杆菌含有构建重组质粒时用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则一定有利于该重组质粒 进入受体并保持结构稳定 B. 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某抗盐植物获得 2 个稳定遗传转基因品系,抗性鉴定为抗除草剂抗盐和 抗除草剂不抗盐。表明一定是抗盐性的改变与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入无关 的C. 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某植物获得转基因植株,其 DNA 检测均含目的基因,抗性鉴定为抗除草 剂和不抗除草剂。表明一定是前者表达了抗性蛋白而后者只表达抗性基因 RNA D.已知不同分子量 DNA 可分开成不同条带,相同分子量的为一条带。用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 酶完全酶切环状质粒后,出现 3 条带。表明该质粒上一定至少有 3 个被该酶切开的位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中通常要有多种工具酶、目的基因、载体和宿主细胞等基本要素,并按一定的程序 进行操作,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得、重组 DNA 的形成、重组 DNA 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有目 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表达等几个方面。 【详解】A、若受体大肠杆菌含有构建重组质粒时用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则该酶会对进入 受体的重组质粒进行切割,不利于其保持结构稳定,A 错误; B、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抗盐植物,获得了抗除草剂抗盐品系和抗除草剂不抗盐品系,不抗盐品 系的产生可能是转入的抗除草剂基因插入到抗盐基因内,影响其表达造成,B 错误; C、转基因植物中均含抗除草剂基因,但存在抗除草剂和不抗除草剂两种植株,前者表达了抗 性蛋白,后者可能抗除草剂基因未转录出 mRNA,或转录出的 mRNA 未能翻译成蛋白质,C 错误; D、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完全酶切环状质粒后,出现 3 条带,即 3 种不同分子量 DNA,因此环 状质粒上至少有 3 个酶切位点,D 正确。 故选 D。 25.将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的叶绿体,分别置于含不同蔗糖浓度的反应介质溶液中,测量其光 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光合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绿素含量消耗的二氧化碳量表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测得的该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小于该叶片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的光合速率B. 若分离的叶绿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破碎叶绿体,测得的光合速率与无破碎叶绿体的相比, 光合速率偏大 C. 若该植物较长时间处于遮阴环境,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 B-C 段对应的 关系相似 D. 若该植物处于开花期,人为摘除花朵,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 A-B 段对 应的关系相似 【答案】A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需要保证完整的结构,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外界浓 度过高,导致叶绿体失水,降低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积累过多,也会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 【详解】A、测得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是叶片的总光合速率减去叶片的呼吸速率,而分离得到 的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就是总光合速率,A 正确; B、破碎叶绿体,其叶绿素释放出来,被破坏, 导致消耗二氧化碳减少,测得的光合速率与 无破碎叶绿体的相比,光合速率偏小,B 错误; C、若该植物较长时间处于遮阴环境,光照不足,光反应减弱,影响碳反应速率,蔗糖合成一 直较少, C 错误; D、若该植物处于开花期,人为摘除花朵,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不能运到花瓣,在叶片积 累,光合速率下降,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 B-C 段对应的关系相似,D 错 误。故选 A。 二、非选择题 26.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 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 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 __________调节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__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 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 。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_________、 生物措施有__________。 【答案】 (1). 环境容纳量 (2). 外源性 (3). 草本 (4). 未发生 (5). 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6). 施用除草剂 (7). 生物防治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 成。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 类型被另一个群落类型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 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逻辑斯谛增长 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字 母 S,又称“S”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 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详解】(1)种群的 S 型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 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新杂草种群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说明其种群数量已经 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能够调解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 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 (2)陆生群落的垂直结构从上往下看有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杂草属 于草本层。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该农田 生态系统新生了一种杂草,但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群落未发生演替。 (3)要控制该杂草种群的密度,除了人工拔除外,还可进行化学防治,如施用除草剂(化学 试剂),也可使用生物方法,如生物防治(如其它生物捕食)。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及防治、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等,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较熟 悉,且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做到知行合一。 27.以洋葱和新鲜菠菜为材料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欲判断临时装片中的洋葱外表皮细胞是否为活细胞,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质量浓度为 0.3 g/mL 的蔗糖溶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水,重复几次后,可根据是否发生__________现 象来判断。 (2)取新鲜菠菜叶片烘干粉碎,提取光合色素时,若甲组未加入碳酸钙,与加入碳酸钙的乙 组相比,甲组的提取液会偏__________色。分离光合色素时,由于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 解度不同及在滤纸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导致 4 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__________不同 而出现色素带分层的现象。若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叶绿素 a 提取液,测量并计算叶绿素 a 对不 同波长光的吸收率,可绘制出该色素的__________。(3)在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旺盛时段,切取根尖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经染色后, __________有利于根尖细胞的分散。制作染色体组型图时,通常选用处于有丝分裂__________ 期细胞的染色体,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质壁分离 (2). 黄 (3). 移动速率 (4). 吸收光谱 (5). 轻压盖玻 片 (6). 中 (7). 中期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的程度,最便于观察和研究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为植物细胞常有的现象,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 及两层膜之间的成分)分开。质壁分离的原理为:①浓度差的存在,引起细胞失水,②细胞 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因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色素是光合作用中吸收和转化光能的重 要物质,色素的提取常采用菠菜为原料,光合色素是脂溶性的,因此色素的提取和分离都采 用有机溶剂。色素提取和分离的主要步骤为:研磨、过滤、画滤液细线、纸层析分离。分离 出来的色素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 素 a(蓝绿色)、叶绿素 b(黄绿色)。 【详解】(1)活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而死的植物细胞由于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性不 会发生质壁分离,因此常用质壁分离能否发生来判断植物细胞的死活。洋葱外表皮细胞因为 含紫色大液泡,质壁分离现象明显,常用于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2)碳酸钙有保护叶绿素的作用,未加碳酸钙,叶绿素被破坏,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类 胡萝卜素偏黄,故甲的提取液偏黄。溶于酒精的四种光合色素,被附着在滤纸条的同一条线 上(滤液细线),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而被扩散,且溶解度大的色素扩散得最快。因 此可以利用四种色素的移动速率(扩散速率)而将四种色素分离开来。以某种物质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收率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就是该物质的吸收光谱。 (3)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需要将细胞分散开来,因此用 10%盐酸对根尖进行解离,为了进 一步使细胞分散开来,染色后,用拇指轻压盖玻片。染色体组型图是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 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由于中期的染色体缩 短到最小的程度,最便于观察和研究,因此常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显微摄影,制作 染色体组型图。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材料(洋葱和菠菜)出发,考查学生对质壁分离、光合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以及有丝分裂实验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合理选择实验 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创新选材的能力。28.某昆虫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 A(a)和 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 于 Y 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杂交编号及亲体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Ⅰ(红眼♀×白眼♂) F1 1 红眼♂∶1 红眼♀∶1 白眼♂∶1 白眼♀ F1 1 灰体红眼♂∶1 灰体红眼♀∶1 灰体白眼♂∶1 灰体白眼♀ Ⅱ(黑体红眼♀×灰体白眼♂) F2 6 灰体红眼♂∶12 灰体红眼 ♀∶18 灰体白眼♂∶9 灰体白眼♀∶2 黑体红眼♂∶4 黑 体红眼♀∶6 黑体白眼♂∶3 黑体 白眼♀ 注:F2 由杂交Ⅱ中的 F1 随机交配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杂交Ⅰ的 F1 中选择红眼雌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红眼♀∶白眼 ♂=1:1:1。该子代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不为 3:1 的原因是__________,同时也可推知白眼由 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2)杂交Ⅱ中的雌性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若 F2 灰体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 F3 有__________种表现型,F3 中灰体红眼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3)从杂交Ⅱ的 F2 中选择合适个体,用简便方法验证杂交Ⅱ的 F1 中的灰体红眼雄性个体的 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_____。 【答案】 (1). 红眼雌性个体中 B 基因纯合致死 (2). X (3). aaXBXb (4). 6 (5). 16/27 (6). 【解析】 【分析】 某昆虫灰体和黑体(A、a)、红眼和白眼(B、b)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 均不位于 Y 染色体上,因此,不用考虑同源区段。从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和灰体♂,F1 全为 灰体,F2 无论雌雄灰体∶黑体=3∶1,可知灰体为显性,且 A、a 位于常染色体(若位于 X 的 非同源区段,则 F1 雄性全为黑体,不符合题意)。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 ♀(aa)和灰体♂ (AA)。同理,根据组合Ⅱ的 F2 可知,雌性中红眼∶白眼=4∶3,雄性中红眼∶白眼=1∶3, 可知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和白眼♂,F1 雄性中红眼∶ 白眼=1∶1,可知红眼为显性,且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XBXb)和白眼♂(XbY)。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红眼、白眼基因(B、b)位于 X 染色体上。杂交Ⅱ的亲本为 红眼♀(XBXb)和白眼♂(XbY)。F1 雌性为 1/2XBXb、1/2XbXb,雌配子为 1/4XB、3/4Xb,雄 性为 1/2XBY、1/2XbY,雄配子为 1/4XB、1/4Xb、1/2Y,F2 雌性中红眼∶白眼=4∶3,雄性中 红眼∶白眼=1∶3,可知红眼中 XBXB 致死。因此杂交Ⅰ(XBXb、XbY)的 F1 中选择红眼雌雄 (XBXb 、XBY)交配,后代比例为红眼♀(XBXb )∶红眼♂(XBY)∶白眼♂(XbY) =1∶1∶1,红眼∶白眼为 2∶1,不是 3∶1。 (2)据分析可知,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红眼♀(aaXBXb)和灰体白眼♂(AAXbY),雌性亲本 基因型为 aaXBXb。若 F2 灰体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随机交配的亲本为 A_XBXb×A_XBY,A_ 中有 1/3AA、2/3Aa,产生的 F3 表现型有 2×3=6 种。随机交配的母本为 1/3AAXBXb、 2/3AaXBXb,雌配子为 2/6AXB、2/6AXb、1/6aXB、1/6aXb,随机交配的父本为 1/3AAXBY、 2/3AaXBY,雄配子为 2/6AXB、1/6aXB、2/6AY、1/6aY,利用棋盘法计算,由于 XBXB 致死, 因此 F3 中灰体红眼的比例为(4+2+4+2+2+2)/(6×6-4-2-2-1)=16/27。 用简便方法验证杂交Ⅱ的 F1 中的灰体红眼雌雄性个体(AaXBY)的基因型,通常采用将待测 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即待测个体与黑体白眼雌果蝇(aaXbXb)进行杂交。遗传图解的书写 要注意:亲本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配子及各种符号、子代表现型比例,注表现型中应有性别。正确的遗传图解书写如下。 【点睛】本题的切入点是基因的位置判断,快速判断基因的位置能为解答本题赢取更多的时 间,从杂交Ⅱ的 F2 的雌雄中红眼、白眼的比例不一致可以判断相关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结 合 F1 黑体与灰体判断另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注意雌雄比例一致不一定位于常染色 体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致死判断及概率计算。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做题中注意遗传规律的总 结及概率计算方法的熟练应用。 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柑橘加工与再利用有关的问题: (1)柑橘果实经挤压获得果汁后,需用果胶酶处理,主要目的是提高果汁的__________。为 确定果胶酶的处理效果,对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果胶酶的果汁样品,可采用 3 种方法进行实验: ①取各处理样品,添加相同体积的__________,沉淀生成量较少的处理效果好。②对不同处 理进行离心,用比色计对上清液进行测定,OD 值__________的处理效果好。③对不同处理进 行__________,记录相同体积果汁通过的时间,时间较短的处理效果好。 (2)加工后的柑橘残渣含有抑菌作用的香精油及较多的果胶等。为筛选生长不被香精油抑制 且能高效利用果胶的细菌,从腐烂残渣中分离得到若干菌株,分别用无菌水配制成__________, 再均匀涂布在 LB 固体培养基上。配制适宜浓度的香精油,浸润大小适宜并已__________的圆 形滤纸片若干,再贴在上述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滤纸片周围抑制菌体生长形成 的透明圈的直径大小。从直径__________的菌株中取菌接种到含有适量果胶的液体培养基试 管中培养,若有果胶酶产生,摇晃试管并观察,与接种前相比,液体培养基的__________下 降。 (二)回答与基因工程和植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天然农杆菌的 Ti 质粒上存在着一段 DNA 片段(T-DNA),该片段可转移并整合到植物 细胞染色体上。为便于转基因植物在组织培养阶段的筛选,设计重组 Ti 质粒时,应考虑 T-DNA中要有可表达的目的基因,还需要有可表达的__________。 (2)结合植物克隆技术进行转基因实验,为获得转基因植株,农杆菌侵染的宿主一般要选用 具有优良性状、较高的遗传稳定性、__________及易被农杆菌侵染等特点的植物材料。若植 物材料对农杆菌不敏感,则可用__________的转基因方法。 (3)利用带侧芽的茎段获得丛状苗的过程与利用茎段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再获得丛状苗的过程 相比,前者总培养时间__________,且不经历__________过程,因而其遗传性状稳定,是大 多数植物快速繁殖的常用方法。 (4)与发芽培养基相比,配制转基因丛状苗生根培养基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 __________,促进丛状苗基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形成__________,最终形 成根。还可通过改变 MS 培养基促进生根,如_____(A.提高蔗糖浓度 B.降低培养基浓度 C.提高大量元素浓度 D.不添加琼脂)。 【答案】 (1). 澄清度 (2). 95%乙醇 (3). 较小 (4). 抽滤 (5). 细菌悬液 (6). 灭菌 (7). 较小 (8). 粘性 (9). 抗性基因 (10). 全能性表达充分 (11). 显 微注射 (12). 短 (13). 脱分化 (14). 生长素 (15). 根的分生组织 (16). B 【解析】 【分析】 发芽培养基:3000mLMS 培养基+含 1.5mgBA 的溶液+含 0.02mgNAA 的溶液+30g 蔗糖+40g 琼 脂,再加蒸馏水至 4000mL,混合均匀加热至琼脂融化后,通过三角漏斗分装至 100mL,三角 瓶中每瓶 40mL,共 100 瓶三角瓶,加上封口膜后 1kg 压力下在灭菌锅内灭菌 20 分钟。 生根培养基:1000mLMS 培养基+含 0.38mgNAA 的溶液+30g 蔗糖+20g 琼脂,再加蒸馏水至 2000mL,混合均匀加热至琼脂融化后,通过三角漏斗分装至 100mL,三角瓶中每瓶 40mL, 共 50 瓶三角瓶,加上封口膜后 1kg 压力下在灭菌锅内灭菌 20 分钟。 【详解】(一)(1)由于植物细胞壁和植物细胞间果胶的存在时,果汁的澄清度受到一定的影 响,因此可以加入果胶酶使果胶降解为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提高果汁的澄清度。判断果胶 酶的处理效果,可采用三种方法,①看果胶的剩余量,果胶不溶于乙醇,加入 95%的乙醇, 沉淀量少的即果胶的剩余量少,处理效果好,②进行离心处理,取上清液测 OD 值,OD 值越 小,说明降解越充分,果胶酶的处理效果越好,③对不同处理进行抽滤,记录相同体积果汁 的通过时间,固形物含量越少,时间越短,处理效果越好。 (2)为筛选不被香精油抑制且能高效利用果胶的细菌,需从腐烂残渣中分离菌株,用无菌水 配制成细菌悬液,再涂布在 LB 固体培养基上待筛选。由于目标是筛选不被香精油抑制的细菌,因此还需准备香精油,并将其制作成滤纸片贴在培养基上,香精油需灭菌处理。观察滤纸片 周围的抑菌圈,直径越小说明该菌株越不易被香精油抑制,因而成为初步待选的菌株。再进 一步接种到含果胶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果胶使植物细胞粘连,若果胶被降解,则液体培养 基的粘性下降。 (二)(1)设计重组质粒时,除了要含有可表达的目的基因,还需要有可表达的抗性基因(如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添加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含重组质粒的宿主细胞能够生长,因而被筛选 出来。 (2)转基因实验要求宿主细胞性状优良、遗传稳定性较高、全能性(细胞发育成个体的潜能) 较高及易被农杆菌侵染等特点。若植物材料对农杆菌不敏感,可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 (3)利用带侧芽的茎段获得丛状苗的过程,比利用茎段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获得丛状苗的过程 时间更短,因为不需要经历脱分化的过程,而且遗传性状稳定。植物器官的分化需要一定的 营养物质及适宜的激素配比,配制丛状苗生根培养基需根据实际情况添加生长素,促进基部 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形成根的分生组织,最终形成根。比较发芽培养基和生根 培养基可知 MS 培养基的浓度下降,因此可降低培养基的浓度促进生根。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果胶的降解、基因工程及植物克隆知识,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并能将 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0.欲研究生理溶液中 K+浓度升高对蛙坐骨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影响和 Na+浓度升高对其动作 电位的影响。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要求与说明:已知蛙坐骨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70 mV,兴奋时动作电位从去极化到反极 化达+30 mV。测量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变化。K+、N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组 1:将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溶液 a 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和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 组 2:__________。 组 3: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 Na+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 d、e 中,测定其刺激后的动作电位, 并记录。 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____(设计一个坐标,以柱形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简要解释组 3 的实验结果:____。②用放射性同位素 24Na+注入静息的神经细胞内,不久在生理溶液中测量到放射性,24Na+的这 种转运方式属于__________。用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神经细胞,会使 24Na+外流量__________。 ③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经,除了在反射中枢测量到动作电位外,还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坐 骨神经中含有__________神经。 【答案】 (1). 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 K+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 b、c 中,测定其静息电位, 并记录 (2). 溶液 K*、Na*浓度升高对膜电位影响示意图 (3). 细胞外 Na+浓度提高,膜内外的浓度差增 大,兴奋时,Na+通过 Na+通道内流加快,导致动作电位增大 (4). 主动转运 (5). 减少 (6). 传入和传出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动作电位是 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的形 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 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 (每 3 个 Na+流出细胞, 就有 2 个 K+流入细胞内。即:Na+∶K+ =3∶2)的转运)。②细胞膜在不 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 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详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钾离子和钠离子的浓度,因变量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影 响,因此,本实验需要有前测(如组 1),组 2: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钾离子浓度依次提高的 生理溶液 b、c 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并记录。组 3:将神经纤维置于钠离子浓度依次提高的 生理溶液 d、e 中,测动作电位,并记录。 (2)实验结果要求以柱状图的形式呈现。画图要求:注意横纵坐标的标识,横坐标为离子浓 度,纵坐标为膜电位(mV),柱状图应该有图的名称和图例,另外注意标注组别(a、b、c、d、e)。结果分析:溶液中钾离子浓度提高,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下降,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提高, 动作电位的峰值上升,结果如图所示。 (3)①组 3 的结果分析:细胞外钠离子浓度提高,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兴奋时,钠离子通 过钠离子通道内流加快,导致动作电位增大。 ②神经细胞在兴奋时钠离子内流(易化扩散),能够产生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细胞始终要维 持膜外钠离子浓度高、膜内钠离子浓度低的状态,现将放射性 24Na+注入静息的神经细胞内, 在生理溶液中检测到放射性,因此,这种转运方式属于主动转运。用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 神经细胞,会抑制细胞中载体蛋白的合成和能量的释放,因此会使 24Na+外流量减少。 ③刺激蛙的坐骨神经,在反射中枢检测到动作电位,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含 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至腓肠肌引起肌肉收缩。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要求学 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并能预测、分析实验结果,意在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 的科学态度。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