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2020年高三6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生物试题(新课标Ⅰ卷)(全解全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物试题 第 1 页(共 10 页) 生物试题 第 2 页(共 10 页)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密★启用前 全国名校 2020 年高三 6 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Ⅰ卷) 生 物 本卷满分 90 分,考试时间 4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6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核糖体与新冠病毒(COVID-19,一种单链 RNA 病毒)的化学成分相似 B.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形成核糖体 C.ATP 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2.RuBP 羧化酶催化 C5 与 CO2 结合生成 C3。将某种植物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测定叶片不同的细 胞间隙 CO2 浓度下叶肉细胞中 C5 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A.B→A,叶肉细胞吸收 CO2 的速率增加 B.B→C,RuBP 羧化酶的量限制了光合速率 C.B→A,光反应产生 ATP 的速率增加 D.B→C,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3.下列有关孟德尔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解释现象时,提出假说: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根据假说,进行演绎:F1 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 1∶1 的表现型比例 C.假说能解释 F2 中 3∶1 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假说正确 D.正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其他 6 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F2 的分离比具有相同规律 4.神经细胞 A 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 B 产生兴奋,A 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 巴胺运回细胞 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 A、B 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图所示)。下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能为多巴胺与受体结合提供 ATP C.多巴胺只能由细胞 A 释放作用于细胞 B 使兴奋单向传递 D.该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5.如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及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中有 2 个染色体组 B.细胞②表明曾发生过基因突变 C.细胞③是第一极体 D.细胞④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6.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9~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37~3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生物试题 第 3 页(共 10 页) 生物试题 第 4 页(共 10 页) ………………○………………内………………○………………装………………○………………订………………○………………线………………○………………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外………………○………………装………………○………………订………………○………………线………………○……………… (一)必考题:共 39 分。 29.(9 分)2019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揭示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 机制所做的贡献。研究表明,肾脏细胞内的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缺氧条件下被激活,导致细胞核内促 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表达,EPO 能够增强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活动,最终保证氧气的供应。 肿瘤细胞也同样具有感知氧的机制。当肿瘤增长超过了血管供应能力,肿瘤内部会缺氧。肿瘤细胞 HIF 激活, 可促进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含量增加,促进血管生成。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为提高中长跑等耐力项目运动员竞技水平,建立了云南海埂等体育训练高原基地。原因是运动 员在高海拔地区训练时相比于低海拔地区更易处于________状态,HIF 被激活,促进肾脏细胞 EPO 基因表达,EPO 促进造血干细胞________,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运输氧气的能力。运动员比赛 时氧气供应充足,提高________速率,获得更充足的能量,有利于提高比赛成绩。 (2)根据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机制,提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设想,并解释原因。________ 30.(12 分)科研工作者发现:某病毒感染人体时,感染者会表现出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请回答下列 问题。 (1)感染者出现发热现象是由于病毒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理论认为 体温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在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一个调定点,体温调节机构围绕着这个调定点 来调控体温。感染者出现发热症状时,其皮肤毛细血管_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 量___________。 (2)病毒进入人体内环境中时,通过_________免疫抑制该病毒的传播;当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________ ___与该细胞密切接触最终使细胞裂解。 (3)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疫苗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尝试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 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请简要说明人体成 熟的红细胞能成为“陷阱细胞”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31.(8 分)2019 年澳大利亚的大火导致森林大面积被毁,给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消极影响。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火之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是许多种子迅速萌发并能长成新植株,从无机环境角度分析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要完全恢复到发生大火之前的森林状态,需要的时间较长,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 (3)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持续干扰,被大火烧过的区域物种丰富度可用图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 曲线表示。 32.(10 分)萤火虫曾被视为七夕的浪漫礼物。如今却由于人们的大量采集与买卖而导致数量锐减,拯救萤 火虫,刻不容缓。回答下列问题: (1)萤火虫的体色由位于 2 号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 A+(红色)、A(黄色)、a(棕色)控制,A+对 A 为显性,A 对 a 为显性,且 A+A+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只有当基因 B 存在时,上述体色才能表现, 否则表现为黑色。现有红色萤火虫(甲)与黑色萤火虫(乙)杂交,F1 中红色∶棕色=2∶1,则亲本的 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F1 中棕色个体交配产生的 F2 中棕色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 (2)欲判断 B、b 基因是否位于 2 号染色体上,现利用 F1 萤火虫设计如下实验,请预测实验结果(不考 虑交叉互换): ①实验方案:取 Fl 中一只红色雄性萤火虫与 F1 中多只棕色雌性萤火虫进行交配,统计子代的表现 型及比例。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 B、b 基因不在 2 号染色体上。 b.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 B、b 基因在 2 号染色体上。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2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7.[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15 分) “手机上的细菌比马桶上的还多?”央视和北京卫视的记者分别通过实验对手机和马桶上的细菌数量进行 了调查,调查方法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结果可知,两电视台展示的实验均采用_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该方法使用的接种工具 是___________。 (2)通过观察菌落的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至少两项),可知手机和马桶上都存在多种微生物。生物试题 第 5 页(共 10 页) 生物试题 第 6 页(共 10 页)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电视台实验操作无误且完全一致,但报道结果截然不同,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实验员按图中方法取样,测定某手机屏幕的细菌数量,从 10 mL 菌悬液中取出 1 mL,稀释 100 倍, 在 3 个平板上分别各接入 0.1 mL 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 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 35、36 和 37, 则该手机屏幕的细菌数为________个/cm2,该方法计数的结果往往比实际结果偏_______(填“高”或 “低”)。 (5)使用后的培养基在丢弃前需要经过_________处理,这种处理可以杀死丢弃物中所有的微生物。 38.[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 分) 新型肺炎的病原体——新冠病毒,结构如图所示(棘突、脂质膜、包膜成分都是含有蛋白质,它们分别 是由病毒 RNA 的基因 S、M、E 的指导合成)。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病毒侵染过程中,棘突首先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可能作为病毒的疫苗。如果利用基因工程研 制新冠病毒疫苗,第一步是得到基因 S,以用于后续操作,请简述获取 S 基因过程 _______________。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完成该步骤所需要的酶有______。 (2)制备出来的“产品”要作为疫苗来使用,必须具备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测新型肺炎的一般策略是检测疑似病例是否携带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如果检测核酸,一般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如果检测其特异性蛋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全国名校 2020 年高三 6 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Ⅰ卷) 生物·全解全析 1 2 3 4 5 6 A B C C B A 1.A 【解析】核糖体由 rRNA 和蛋白质构成,新冠病毒也是由 RNA 和蛋白质构成,A 正确;原核细胞没有 核仁,也能形成核糖体,B 错误;在线粒体水的生成过程中生成了 ATP,但是没有[H]产生,C 错误;核 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但核糖体无膜,D 错误。 2.B 【解析】B→A,叶肉细胞中 C5 的含量增加,细胞间隙 CO2 浓度降低,则叶肉细胞吸收 CO2 的速率降 低,A 项错误。B→C,C5 的含量相对稳定,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相对稳定,此时,RuBP 羧化酶的量 限制了光合速率,B 项正确。由于该种植物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所以其光反应速率不变,C 项 错误。B→C,叶片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 项错误。 3.C 【解析】孟德尔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现象解释时提出假说:F1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子彼此分离,进到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故 A 正确。在证明假说时进行演绎:F1 与隐性个体 杂交,后代会出现 1∶1 的表现型比例,故 B 正确。假说虽能解释 F2 中 3∶1 的性状分离比,但其科学性 还需要进一步演绎、实验数据证明,故 C 错误。实验中正确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其他 6 对性状的 杂交实验时,F2 的分离比具有相同规律,D 正确。 4.C 【解析】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 错误;多巴胺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 不需要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提供 ATP,B 错误;多巴胺只能由细胞 A 释放作用于细胞 B 使兴奋单向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 正确;该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故会导致突触间隙多 巴胺的作用时间变长,D 错误。 5.B 【解析】细胞①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 色体组,A 错误;细胞②有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有 A、a 基因,而其同源染色体上只有 a 基因, 表明曾发生过基因突变,B 正确;根据细胞④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动物为雌性,而细胞③处于减数 第二次分裂前期,所以细胞③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C 错误;细胞④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 错误。 6.A 【解析】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 错误;微生物 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 正确;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 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正确;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D 正确。 29.(9 分) (1)缺氧(2 分) 分裂分化(2 分) 有氧呼吸(2 分) (2)研制药物定向抑制肿瘤细胞中的 HIF 活性。HIF 是肿瘤细胞氧感知机制的关键,一旦破坏将最终导 致肿瘤细胞氧气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肿瘤细胞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增殖被抑制(3 分) 【解析】(1)海拔高的地方氧气含量较少,高海拔地区训练时相比于低海拔地区更易处于缺氧状态,根 据题干描述“EPO 能够增强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活动,最终保证氧气的供应”,说明造血干细胞分化、分裂 形成红细胞进行氧气运输。运动员比赛时氧气供应充足,提高有氧呼吸速率,获得更充足的能量,有利 于提高比赛成绩。(2)根据题意,肿瘤内部缺氧时,肿瘤细胞 HIF 激活,可促进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VECF)含量增加,促进血管生成。所以,可研制药物定向抑制肿瘤细胞中的 HIF 活性。HIF 是肿瘤 细胞氧感知机制的关键,一旦破坏将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氧气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肿瘤细胞代谢速率减生物试题 第 7 页(共 10 页) 生物试题 第 8 页(共 10 页) ………………○………………内………………○………………装………………○………………订………………○………………线………………○………………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外………………○………………装………………○………………订………………○………………线………………○……………… 慢,细胞增殖被抑制。 30.(12 分,每空 2 分) (1)收缩 增加 (2)体液 效应 T 细胞 (3)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4)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无法合成,病毒无法增殖 【解析】(1)感染者出现发热症状时,体温升高,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大,单位时间内散热增多,相当于 感受寒冷刺激,其调节的途径有多条:①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②皮肤立毛肌收缩;③骨骼 肌战栗,使产热增加;④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代谢活动增强。(2)病毒进入人体内环 境中时,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可与病毒特异性结合,通过体液免疫抑制该病毒的传播;当病毒进入 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过程产生的效应 T 细胞与该细胞密切接触最终使细胞裂解。(3)接种疫苗是预防 传染病的有效措施,疫苗是灭活的抗原,不能使人得病,但能使人产生抗体,其作用机理是能刺激机体 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4)由于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 质无法合成,病毒无法增殖,故科学家可以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成熟的红细 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 31.(8 分,每空 2 分)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3)③ 【解析】(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 大火烧过的森林,土壤无机盐变得更加充足,加之没有乔木层、灌木层的遮光,使地表阳光充沛,此时 土壤中未被烧死的种子或繁殖体能快速长成新植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 稳定性弱,恢复到大火之前的状态,所需时间较长。(3)大火之后的森林中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物 种丰富度起始点大于零。且随着演替的进行,丰富度不会无限增大。故③曲线符合。 32.(10 分) (1)A+aBB 和 A+abb(2 分) 3/4(2 分) (2)②a.红色∶棕色∶黑色=3∶3∶2(3 分) b.红色∶棕色∶黑色=2∶1∶1 或红色∶棕色∶黑色=1∶2∶1(3 分) 【解析】(1)由题意知,A+AB_、A+aB_为红色,AAB_、AaB_为黄色,aaB_为棕色,__bb 为黑色;红 色萤火虫甲(A+AB_、A+aB_)与黑色萤火虫乙(__bb)杂交,F1 中红色(A+AB_、A+aB_)∶棕色 (aaB_)=2∶1,说明甲乙都含有 a 基因、甲不含有 b 基因,因此亲本基因型是甲为 A+aBB,乙为 A+abb;子 一代棕色个体的基因型是 aaBb,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BB∶aaBb∶aabb=1∶2∶1,棕色个体的基 因型是 aaBB 和 aaBb,所占比例是 3/4。(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B(b)基因是否也位于 2 号染色体上, 如果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果不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 一代中红色雄性萤火虫的基因型是 A+aBb,多只棕色雌性萤火虫的基因型是 aaBb。 a、如果 B、b 不在 2 号染色体上,则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A+a∶1aa)(3B_∶1bb)=3A+aB_∶1A+ab b∶3aaB_∶1aabb,分别表现为红色、黑色、棕色、黑色,所以红色∶棕色∶黑色=3∶3∶2; b、如果位于 2 号染色体上,A+aBb 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 A+B∶ab=1∶1 或 aB∶A+b=1∶1,aaBb 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 aB∶ab=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BB∶A+aBb∶aa Bb∶aabb=1∶1∶1∶1,分别表现为红色、红色、棕色、黑色,红色∶棕色∶黑色=2∶1∶1 或 A+aBb∶aaB_∶ A+abb=1∶2∶1,分别表现为红色、棕色、黑色。 37.(15 分,除标明外,每空 2 分) (1)稀释涂布平板 涂布器 (2)形态、大小、颜色、隆起程度、边缘特征 (3)两实验所取样本不同(取样部位不同或取样时间不同)(3 分) (4)1.44×104 低 (5)灭菌 【解析】(1)根据图中结果可知,两电视台展示的实验均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该方法使用的 接种工具是涂布器。(2)菌落的特征包括形态、大小、颜色、隆起程度、边缘特征等。(3)两电视台实 验操作无误且完全一致,但报道结果截然不同,原因可能是两实验所取样本不同(取样部位不同或取样 时间不同)。(4)实验员按图中方法取样,测定某手机屏幕的细菌数量,从 10 mL 菌悬液中取出 1 mL, 稀释 100 倍,在 3 个平板上分别接入 0.1 mL 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 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 35、36 和 37,则该手机屏幕的细菌数为(35+36+37)/3÷0.1×100×10÷(5×5)=1.44×104 个/cm2。由于培养皿中的菌 落可能来自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所以该方法计数的结果往往比实际结果偏低。(5)使用后的培养基 在丢弃前需要经过灭菌处理,这种处理可以杀死丢弃物中所有的微生物。 38.(15 分,除标明外,每空 2 分) (1)提取病毒的 RNA,逆转录成对应 DNA 后,利用 PCR 技术扩增得到基因 S (或对病毒基因 S 测序, 然后人工合成基因 S )(3 分)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 (2)没有传染性和致病性(或:没有“毒性”) 能引起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3)探针法 抗原—抗体杂交 【解析】(1)如果利用基因工程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第一步是得到基因 S,以用于后续操作,由于新冠病 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故应提取病毒的 RNA,逆转录成对应 DNA 后,利用 PCR 技术扩增得到基因 S生物试题 第 9 页(共 10 页) 生物试题 第 10 页(共 10 页) ………………○………………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对病毒基因 S 测序,然后人工合成基因 S )。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完成该步 骤所需要的酶有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2)制备出来的“产品”不能对接受疫苗的生物有害,还应使其产 生抗体,必须具备没有传染性和致病性(或:没有“毒性”)、能引起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才能作为疫 苗来使用。(3)检测新型肺炎的一般策略是检测疑似病例是否携带新冠病毒,新冠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 白质构成,如果检测其核酸 RNA,一般用探针法;如果检测其表达的特异性蛋白,方法是抗原—抗体杂 交。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