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6月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6月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版带答案)

ID:266686

大小:712.5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6-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 本试卷 8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 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 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 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 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窟外的 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 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 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 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的 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 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 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 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 化以及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对各种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 成了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 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 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 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 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 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于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在绵延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正是敦煌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所在。对敦煌文化和历 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 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 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 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敦煌文化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又吸纳了多种外来文化元素,内涵丰富。 B.虽然历经社会变迁,自然环境恶劣,但是敦煌文化崇德向善的底色却从未改变。 C.敦煌的文学艺术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D.融通是敦煌文化的特点之一,它体现了“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中间分析原因,最后发出倡议,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B.文章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总结了敦煌文化在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四个特点。 C.文章论证敦煌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具体例举 了构成敦煌文化的多种元素。 D.文章在论证敦煌文化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敦煌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敦煌文化的研究表明,一种文化只要能在其原来的基础上开放纳新和再创造,就一定能取得 开拓发展。 B.关注现实人生和当下生活是敦煌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一旦进入玄想,文学艺术将失去其 生命活力。 C.敦煌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融合,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D.传承发展敦煌文化,今天还需要深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人文精神,并赋予它时 代的内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要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是关键所在。 截至 2019 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 40%,农用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 60%,农业 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民农村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后劲也在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 调,农村发展滞后,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振兴乡村, 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乡村振兴,绝不是要把城乡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从实际出 发,完善城乡布局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 乡发展态势。 (摘编自《政策解读》) 材料二 乡村振兴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实现包括农村文化、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 整体性提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需要拓展产业体系。农村从业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农产品,并根 据市场规律在城市寻求产业融合,组建融制造、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新产业链,建立城乡融 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 长。例如,上海电商 “归农”网搭建农户、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数字化商贸平台,不仅满足了千里之外城市消费 者的需求,还每年为多地农户实现农产品销售的持续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兴旺产业时,乡村振兴必须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 资源,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和生态旅游,建立一套兼顾经济收益和 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宝库”,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产业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材料三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乡风文明建设由于周期长、见效慢,且不容易考核,一些地方领导把它当作“虚功”“慢活”, 不愿投入太多精力,但只有满足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才能让农村群众有真正的获得感、 幸福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 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我国城市教育水平大大 领先于农村,通过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 务均等化,建立城市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文化 教育,这样才能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 (摘编自《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之“魂”》) 4.下列对“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村振兴是确保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的重要基础。 B.乡村振兴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需要拓展产业体系,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保证农民收 入的持续增长。 C.在实施乡村振兴时,可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农业和生态旅游,这有助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生态资源。 D.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育提供人才支撑,但一些地方领导对此认识不够,使得城乡教育水平的 差异越来越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农用土地较广,农村发展滞后,因此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要重视乡村振兴。 B.乡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能够缓解这一矛盾。 C.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宝库”,实施中应建立一套兼顾经济收益和自然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D.乡风文明建设虽见效慢,不容易考核,但也不可忽视,如果没有良好乡风,乡村振兴可能会 失去一股的重要推动力量。 6.如何处理乡村振兴中的城乡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松之风侯 军 ①我对松树的认知,是从一根房梁开始的。那时我只有十几岁,每天就睡在阁楼上。忽 然有一天,一个并不经常来往的堂叔来到我家,跟父亲嘀咕了一个晚上。转天,父亲就让我 去跟奶奶睡了,说要把阁楼拆掉。 ②我问奶奶为什么。奶奶说,你老伯的儿子要学拉大提琴,老师要给孩子亲手做一把好 琴,说是必须要用老松木才行。你老伯也不知怎么打听到咱家有一根房梁是老松木的,就是 搭阁楼用的那根。这是给孩子学本事的大事,你爸跟我一商量,我就说,不就是一根木头吗? 给他吧! ③从此,我记住了这根房梁,也记住了做好琴必须用老松木。我的潜意识里就一直萦绕 着一个臆想:当那根房梁变身为大提琴之后,会发出何等美妙的声音呢? ④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稍长,学唱《沙家浜》——“要 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呐——”天长日久,心底又萌生一个向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泰 山顶上,去看看那个“一青松”。 ⑤我第一次去泰山是 1980 年。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却发现泰山顶上哪里只是“一青松” 啊,漫山遍野都是青松。 ⑥后来,所见的古松名松越来越多。我发现几乎所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松树的身 影,“天下名山松占多”,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暮色苍茫中,我去看过庐山的“劲松”,虬枝 盘绕,苍劲峥嵘;在北岳恒山,我登上“虎风口”,看过号称恒山十八景之一的“虎口悬松”; 在南岳衡山,我也曾来到“磨镜台”观松。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黄山的松,黄山最出名 的那棵“迎客松"堪称是黄山的名片。真是奇松与怪石并峙,苍崖共云海同天。 ⑦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松树情结。追溯源头,大概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那句赞语有关: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此,松柏成为不惧严寒顽强不屈坚忍勇武的象征。一般而 言,无论植物还是动物,一旦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就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慢慢浸 入到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⑧历代文人笔下,松树时常被比拟为各种奇谲而跌宕的人生范式,让风霜欺凌它,让厄 运笼罩它,让不公缠绕它,然后,看它从容看它隐忍,进而让它抗争让它崛起,最终赢得生 命的重生。在陶渊明笔下,“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在李白 笔下,“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在杜荀鹤笔下,“自小刺头深 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人们悲叹的是松树的命运多 舛,更是人生的跌宕不平;诗人们赞美的是松的品格,更是在表达对世间高尚人格的向往。⑨其实,松树值得赞美的品格,并不仅仅是岁寒后凋。在我看来,还有它的开阔胸襟和 包容精神。它为众多弱小的生命提供食物和生存环境,让它们依附自己高大的身躯繁衍生存。 松树的奉献精神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它全身都是宝:躯干是栋梁之材,也是造纸的上等原 料;枝叶可以入药;松树分泌的油脂不仅可以制作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松节油,还是油画家 常用的油彩调和剂;松香不仅可做香料,还是各种胡琴不可或缺的发声辅料;即便是松根和 残枝,也可以烧制松烟,成为制墨必备的黑色涂料…… ⑩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与书翰笔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殊不知,与书翰笔墨打交道,其 实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松树打着交道——每天用的纸张,或许就是松树原浆制造的;挥毫 写字,那研的墨也是用惯了的老松烟;墙上悬挂着自书的刘长卿名诗:“冷冷七弦上,静听 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读书时见松入眼,聆曲常思大提琴…… ⑪听着那低婉浑厚、沉郁高邈的旋律,我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阵阵松涛,想到大提琴的 松木面板,想到刘长卿的“松风古调”,进而想到孔夫子的“岁寒后凋”——是的,在这里, 松是一种风,是风格风韵风采风骨,是有声有色有温度的——“静听松风寒”。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松的印象伴随某种美妙的旋律,深深烙在我心底”一句中“某种美妙的旋律”既指琴声, 也可暗指家中长辈乐于助人的品质。 B.第⑦段引用孔子赞颂松树的话语,赋予了松树象征意义,结构上开启下文,从描写现实中的 松树转入对松树精神气质的描写。 C.第⑨段的画线句采用铺陈的手法和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松树的多种用途,列举了作者对松树 的赞美,同时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D.本文叙写了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对松树的认知,通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多 种品格及其对作者人生的熏陶。 8.题目“松之风”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石,字中玉,陇西人。元和十三年进士擢第从凉国公李听历四镇从事石机辩有方略尤 精吏术藩府称之时听握兵河北令石入朝奏事占对明辩文宗目而嘉之大和九年,迁户部侍郎,判度支事。文宗自德裕、宗闵朋党相倾,大和七年以后,宿素大臣,疑而不用。意在擢用新 进孤立,庶几无党,以革前弊。石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自京师变乱之后,宦者气盛, 延英议事,中贵语必引训以折文臣。石谓之曰:“京师之乱,始自训、注①,而训、注之起, 始自何人?”仇士良等不能对,其势稍抑。中使巡边回,走马入金光门。从者讹言兵至,百 官朝退,仓惶骇散。郑覃曰:“耳目颇异,且宜出去。”石曰:“若宰相亦走,则中外乱矣。” 石视簿书,沛然自若。京城无赖之徒,皆戎服兵仗,北望阙门以俟变。是日,苟非石之镇静, 几将乱矣。开成元年,改元,大赦。诸道除药物、口味、茶果外,不得进献。上曰:“朕务 行其实,不欲崇长空文。”石对曰:“赦书须内置一本,陛下时省览之。”石又奏:“咸阳令 韩辽请开兴成渠。此漕若成,自咸阳抵潼关,三百里内无车挽之勤,则辕下牛尽得归耕,永 利秦中矣。”石用金部员外郎韩益判度支案,益坐赃系台。石奏曰:“臣以韩益晓钱谷录用之, 不谓贪猥如此!”帝曰:“卿所用人,且不掩其恶,可谓至公。从前宰相用人,有过曲为蔽 之,不欲人弹劾,此大谬也。”石将曙入朝,盗引弓追及,矢才破肤,马逸而回。上闻之骇愕, 遣中使抚问,赐金疮药。石以身徇国,振举朝纲。而中官仇士良切齿恶之,而伏戎加害。天 子深知其故,畏逼而不能理,乃至罢免。 (《后唐书·李石传》) 注:①大臣李训、郑注密谋诛灭宦官仇士良等,计划泄露,被宦官所杀,史称“甘露之 变”。起初,李、郑二人是因为宦官王守澄的引荐进入朝廷任高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和十三年进士擢第/从凉国公李听历四镇从事/石机辩有方略/尤精吏术/藩府称之/时听握兵 河北令/石入朝奏事/占对明辩/文宗目而嘉之/ B.元和十三年进士/擢第从凉国公李昕历四镇从事/石机辩有方略/尤精吏术/藩府称之/时听握兵 河北/令石人朝奏事/占对明辩/文宗目而嘉之/ C.元和十三年进士擢第/从凉国公李听历四镇从事/石机辩有方略/尤精吏术/藩府称之/时听握兵 河北/令石人朝奏事/占对明辩/文宗目而嘉之/ D.元和十三年进士/擢第从凉国公李听历四镇从事/石机辩有方略/尤精吏术/藩府称之/时听握兵 河北令/石入朝奏事/占对明辩/文宗目而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文宗是唐朝皇帝李昂的庙号,庙号是新皇帝即位后或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尊号。 B.中使即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成为国家日益衰落的重要原因。 C.改元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如“开成元年”。D.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潼关怀古》“山河表里”即形容其地势险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石刚正不阿,维护大臣尊严。京城发生叛乱以后,宦官很嚣张,引用李训的事羞辱文臣, 他质问李训等人由谁提拔,打击了宦官气焰。 B.李石积极进言,关心百 姓利益。他请求皇帝大赦天下,减少贡品,并赞成开挖兴成渠, 免去百姓车辆运输的辛劳,以腾出牛来耕种。 C.李石公正无私,勇于承担责任。他任用韩益,后来韩益因贪赃被关押,他不掩盖韩益的过错, 敢于承认自己用人失察,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D.李石忠心朝廷,却被小人迫害。他不顾个人,振举朝纲,但仇士良怀恨在心,想加害他,无 奈皇帝害怕宦官逼迫,只能免去他的相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意在擢用新进孤立,庶几无党,以革前弊。(5 分) (2)京城无赖之徒,皆戎服兵仗,北望阙门以俟变。(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水调歌头① 向子諲 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 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 ②,芳气袭衣裘。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 [注]①北宋末年徽宗大观四年闰八月,作者曾与朋友登高望远,抒怀写志,南宋高宗绍兴十八 年又是闰秋,作者感时抚事,写作此词。②芗林秋露:作者自制的香水。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用“补天修月人去”来赞美朋友有补天修月的才能,抒发了豪迈和洒脱的感情。 B.诗人回忆当年与朋友登高送日,东楼望月,志趣相投,词间有真切醇厚的朋友之谊。 C.诗人自制香水,芳香弥漫,举杯畅饮,借酒消除忧愁,表面洒脱,更多的却是无奈。 D.时间过去四十年,而今又逢闰中秋,其间的沧桑变化让诗人心中千头万绪,难以名状。 1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中蕴含了哪些深沉的感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 , ”两句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 彰显出诗人心忧家国、情牵百姓的高尚品格。 (2)杜甫在《登高》中“ , ”两句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着笔,表达 了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悲愁情绪。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求学时身体所受之苦,在风雪中“ ”,回到 住处“ ”,借此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史诗是一门古老的口头艺术,( )。《格萨尔》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至今仍活跃 在民间,首先应归功于史诗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在漫长的 历史岁月中,这些说唱艺人云游四方,孜孜不倦地吟诵歌唱,成就了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 篇幅最长的史诗。有人称他们为史诗传承的“活载体”,对他们而言,吟唱史诗是赖以维持生 计的重要途径,也是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 《格萨尔》说唱艺人,在藏语中称“仲巴”或“仲肯”,意思是“唱故事的人”。在千余 年的历史中,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 们的说唱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得到升华。史诗说唱艺人所继承和传播的史诗《格萨尔》 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代说唱艺人智慧与才能的集中体现。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凭借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世世代代传承至今 B.凭借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传承至今 C.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口头吟唱的游吟诗人 D.传承至今靠的是世世代代游吟诗人的口头吟唱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直接的创作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民间说唱艺人”的破 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这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C.坚强,纯洁,律已之严,客观公正——这些美德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D.微软“小冰”的诗集令人震惊——其中的一些诗几乎无人意识到是人工智能的作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之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 技艺也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 B.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使艺人们的说唱技 艺也随着在这个过程中升华。 C.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广为传播在高原之巅,使艺人们的说唱技 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D.说唱艺人的旅行为《格萨尔》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之在高原之巅广为传播,艺人们的说唱 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其实,益生菌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对肠道健康有益的活的微生物的总称。寄生在 人体肠道中的细菌多到需要以“千克”来计算其重量,然而这些细菌大部分都是“和平主义 者”, ① 。不过也有一小部分是有害菌,这些有害菌就需要益生菌来抗衡,不然 ② ,引发健康危机。在健康的肠胃中,益生菌与有害菌是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上的。肠道 菌群失去平衡,人体就会出现腹泻、腹痛等健康问题。 ③ ,就像打仗的时候及时 提供了后援,益生菌占到了优势,肠道菌群也会重新恢复平衡状态,不适症状也会得到缓解。 随着对益生菌研究的深入,人们慢慢开始将益生菌加入到食品中。 21.下面是某地为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 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2020 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众多学子无法到校络学习”成为了疫情期间首选 的学习方式。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也成了人们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有人欢呼,当选为“2019 年度十大学术热点”的“信息社会的学习方式变革”已经到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终 身学习……将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人忧虑,在网络还没有覆盖的边远地区,家中还 没有网络、电脑的贫困学子如何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有人陷入了迷茫和困惑,没有了学校的管理,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家长如何督促子女的学习……还有人思考,传统的学校、 教师和学生如何调整,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方式变革,让在家网络学习更有效果。 对上面的现象你怎么看?请你以一个高三学生的身份,给教育主管部门(或一名教师、家长、 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提出你的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