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 2020 届高三 5 月教学测试语文试卷
(2020.5)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山水诗,逐渐摆脱了六朝时期景色与玄(xián)理
相割裂的弊端,将情、景、意融为一体,或清丽自然,或明媚妖娆(rá
o),或幽深悠远,或清浅淡泊。
B.爬山虎本是怯(qiè)怯地匍匐在墙脚、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
眼下却喷发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起蜿(wān)蜒的红飘带,墙脚
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
C.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项目的预算资金不能在当年全部支出,沉淀在
帐户上呼呼大睡,造成无效闲置;与此同时,当年一些亟(jí)需资金
的项目却在那里嗷嗷待哺(bǔ)。
D.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网络平台的流量数据、社群舆(yú)情,了解粉
丝为偶像“打榜”“控评”等行为动向;并加强对文娱行业的监管,防
止粉丝被资本逻辑(jì)和商业模式裹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
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及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
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玄理”中的“玄”应读作“xuán”。
B.正确
C.“帐户”中的“帐”应改为“账”。D.“逻辑”中的“辑”应读作“jí”。
故选:B。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 jiào 不读 xiào,“恪守”的恪
读 kè不读 gè,“缕”读 lǚ而不读 lǒu,“咯血”的咯读 kǎ,不读 kè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5 分)
【甲】如何规范网络募捐?如何防止网络骗捐?解决这些问题是网
络募捐的当务之急。【乙】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网络上的个人众筹求助
构成了特定法律关系:即带有特定目的的赠予。如果求助者编造虚假信息
或者有意隐瞒事实,就构成了民法上的欺诈,资助者可以依法要求撤销
法律行为并要求返还财产。如果求助者见利忘义,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
甚至可能构成诈骗罪。【丙】此次法院判决求助者返还筹款,正是以司
法判决的方式,对网络个人求助中的欺诈行为予以明确的法律惩戒——
这对于防止网络骗捐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样本意义。让网络募捐全
程都在阳光下运行,充分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网络捐助模
式就能行稳致远。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务之急 B.撤销 C.见利忘义 D.就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分析】(2)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涉及成语、词语、关联词。要根据
自己的积累,结合语境判断使用是否正确。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平时要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解答】(2)A.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使用正确。
B.撤销:从法律上取消。使用正确。
C.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使用正确。
D.“就”在此处不合逻辑,这里强调的是“让网络募捐全程都在阳光下
运行,充分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唯有如此,网络捐助模
式才能行稳致远,强调条件的唯一性,可改为“才”。
(3)B.“即”前的冒号使用错误,这里即不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也
不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火人物要说话,不能用冒号,改为逗号。
答案:
(2)D
(3)B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
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
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
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
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
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
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 疫情防控绝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准确研判疫情——分清轻重缓
急、辨明矛盾主次,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
B 无线网战,是围绕无线电磁信号为核心的信息网络进行的攻防作战,
是当前普遍运用的作战样式,也是未来战场上网络战的重要手段。
C 嘉兴自从被评为“中国漫画创作基地”以来,一直秉持初衷,创新办
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大与国外城市的交流合作。
D.网络文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涵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纵深处进一步开掘。
【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解答此类题,需要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
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解答】A.没有语病。
B.句式杂糅,“是围绕无线电磁信号为核心”两句式杂糅,可改“围绕”
为“以”。
C.搭配不当,“加大与……合作”把搭配不当,可将“加大”改为“加
强”,或在“合作”后加“力度”。
D.语序不当,“已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纵深处进一步开掘”语序不当,可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等”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互换位置。
故选:A。
【点评】句式杂糅的的类型:
①两个句式的杂糅
例如: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
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主要原
因是……”和“是……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②两个句子的粘连
例如:作为生物进化的直观而形象的证据,1861 年在德国索伦霍芬附近
的朗恩艾特罕出土了第一具始祖鸟化石成了尽人皆知的最为著名的化石。
(句子结构杂糅,“出土……化石”和“成了……化石”两句话“拼装”
在了一起,使整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不再是“一套”,以致结构混乱,将
“出土”后的“了”改为“的”)
5.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
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
化为知识,① 。而今天,
② ,人类已经无法直接处理海量数据并形成
信息,更不用说将其转化成知识和智能。于是计算机算法接管了数据处理的工作,而之后得到的信息知识,也就随之成了计算机算法的收获,
成了计算机的智能。实际上,这也代表着数据主义不太信任人类知识和
智能,③ 。
【分析】本题考查补充句子,并使句子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这
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
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解答】本段话的大意是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由计
算机掌握了。①由后文“更不用说转化成知识和智能”可推断,应填“最
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②由后一句中“海量数据”可推断,此处应填
“数据量太大了”;③由前文“于是计算机算法接管了数据处理的工作”
可推断,此处应填“而更倾向于信任计算机算法”。
答案:
①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
②数据量太大了
③而更倾向于信任计算机算法
【点评】补充句子答题步骤: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
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
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
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
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
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
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6.假如你参加某高校的三位一体面试,考官在看了你的材料、听了你的
个人陈述后,作了如下评价。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6 分)
考官:你的实践活动经历丰富,这很突出,但我们希望招收的是既能
“行万里路”,又能“读万卷书”的学生。
(1)指出考官的言外之意。(2 分)
(2)用得体的语言作出应答。(4 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读写的能力,坚持考查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谓语言表达技能,就是《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做到简明、连贯、
得体等表达技能。这些基本的表达技能,也是最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考官的言外之意,首先认真分析考官的语言“你
的实践活动经历丰富,这很突出”“但我们希望招收的是既能‘行万里
路’,又能‘读万卷书’的学生”,回答的重点应该是后半句,“读万
卷书”。考官的言外之意是:我们不能录取你。虽然你的实践经验丰富,
但是你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2)本题要求用得体的语言作出应答。首先要对考官老师有礼貌称谓,
然后承认自己在“读万卷书”上的不足,然后做出表态“但我希望您能
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加强学业(阅读)上的投入,迎头赶上”。或
者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自己的优点。
答案:
(1)我们不能录取你,因为你的成绩不够优秀(你的知识储备不够丰
富)。
(2)应答示例 1:尊敬的考官(老师),不好意思,我确实因为参加实
践活动而影响了学业(阅读)方面的发展,但我希望您能给我一次机会,
我一定会加强学业(阅读)上的投入,迎头赶上。
应答示例 2:尊敬的考官(老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我虽然在学习(阅读)方面可能比不上别的同学但我相信我在实
践活动中的收获是其他同学所不具备的。我一定会加强学业(阅读)上
的投入,迎头赶上。
【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
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
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
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
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
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
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庞大的生活消费需求,叠加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是“无接触商业”
兴盛的客观背景。既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又能兼顾复工复产的现实
需要,“无接触商业”不失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
“无接触商业”能减少疫情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
重塑了商业形态,重新定义了服务场景。餐厅由堂食为主转向聚焦线上
经营,实现从餐品制作到交付全过程无人与人直接接触,意味着要改造
线下环境和操作流程;无人超市的普及,将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
技术的落地,推动传统零售转型升级;对于快递、外卖行业来说,无接
触的取派方式若能延续并普及,将革新传统物流的末端生态。这一过程
除了催生新经济、新业态,也会促使更多新工种、新职业诞生。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环境中会呈现
不同的特点。能否适应并满足这些特点的需要,检验着互联网发展的精
细化水准,体现着技术服务人的能力。比如,在这次疫情中,在线教育、
远程医疗为足不出户的人们提供优质服务,服装、美妆等业态大幅转战
直播平台,不少文旅服务被搬到线上,甚至连音乐节也可以在线举办……(摘编自孙廷宁《“无接触商业”加速到来》,《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11 日)
材料二:
当然,“无接触服务+”真正成为一种市场潮流,还需要一个非常重
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高度数字化市场的形成。疫情防控期间,宅人增
多推动宅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如果没有数字化服务平台,宅生活将无
法想象。正是有了在线买菜、购药等购买形式,以及在线问诊、在线教
育等数字化服务供给,全民自主居家隔离的抗疫统一战线才得以形成。
而商家对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认同更为深刻。对于本身有数字化服务渠
道的商家而言,此次疫情冲击更坚定了其发展数字化服务的方向;那些
数字化布局准备不充足的商家,疫情期间就特别难熬,许多商业活动难
以完成。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高度数字化市场,不仅让人们日常生产生活
得到丰富和拓展,也让众多商业领域找到了延展空间,可谓危机中蕴藏
着发展机遇。有学者认为,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
越过“冬天”,疫后经济将重新回归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无
接触服务+”将扮演重要的引擎角色。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无接触服务
+”市场将不断拓展和升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机会,也是企
业发展谋长远的重要策略。
(摘编自胡立彪《“无接触服务+”时代到来了吗,《中国质量报》2020
年 3 月 12 日)
材料三:(摘编自《美团外卖发布“无接触配送”服务标准》,“新浪科技”2020
年 1 月 30 日)
材料四:
此次疫情所引发的最大变化,就是公众真正意识到了“无接触商业”
的卫生防疫优势。
从过去的“被动无接触”“碰巧无接触”,到如今的“主动无接触”“优
先考虑无接触”……“无接触餐厅”之类的新事物,在过去是不可想象
的。相较于其给予消费者的即时可见的“安全暗示”,其真正的意义和
未来前景,无疑是有待观察的。
“无接触商业”的兴起,是大势所趋的方向还是一哄而上的噱头,这
需要全社会回归正
常和平静,综合各方利弊之后再给出回答。少些炒作、少些押注,系统
地、审慎地评估“无接触商业”可能性,这是避免市场泡沫的关键。有
些产品或服务,天然适合“无接触”也可以“无接触”,比如说在线教
育、网络诊疗等等;而另外一些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刻意追求和标榜“无
接触商业”,很多时候只会适得其反。
“无接触商业”不能玩成文字游戏,也不应该成为跟风游戏。我们需
要多少“无接触”?
能做到哪些“无接触”?其成本和效用又如何?凡此种种,都需要理智、
精准、量化地加以测度。
(摘编自然玉《“无接触商业”兴起,是大势所趋还是跟风炒作》,“光
明网”2020 年 3 月 12 日)
7.下列对材料中“无接触商业”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接触商业”产生的客观背景是庞大的生活消费需求,叠加疫情防
控的严峻形势。
B.“无接触商业”基本上重塑了商业形态,能催生出新经济、新业态、
新工种、新职业等。
C.高度数字化市场的形成,是“无接触商业”真正成为一种市场潮流的
重要前提条件。
D.此次疫情使“无接触商业”卫生防疫优势得以凸显,引发了公众“无
接触”意识的转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这次疫情中,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提供优质服务,服装、美妆等业
态转战直播平台,文旅服务、音乐节在线举办,这说明“无接触商业”
可以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B.此次疫情中,商家们对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认同都更为深刻,因为无
论是本身有数字化服务渠道的商家,还是数字化布局准备不充足的商家,
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考验。
C.美团外卖“无接触配送”流程中,用户与配送员不直接接触,用户下
单前后均可选择“无接触配送”服务,配送员将商品放置用户指定位置,
并拍照告知,用户自行取餐。D.目前,“无接触商业”的兴起,是发展方向还是跟风的结果,暂且无
法准确判断,但可以预见的是,不系统地、审慎地评估“无接触商业”
可能性,或许会引起市场泡沫。
9 某企业打算通过“无接触”手段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根据上述材
料,指出企业决策时需考虑的要素。(4 分)
(1) 。(2 分)
(2) 。(2 分)
【分析】(7)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题时找
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8)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
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9)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
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7)A.该句来自材料一第 1 段,原文应为“‘无接触商业’
兴盛的客观背景”,而非“产生的客观背景”;B.根据材料一第 2 段,
应为“在一定程度上”,表述范围有差异;C.据材料二第 1 段,叙述对
象有误,应为“无接触服务+”。
(8)A.“这说明‘无接触商业’可以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一推
断文中无据,且有夸大之嫌。
(9)企业决策时需考虑的要素可以结合“少些炒作、少些押注,系统地、
审慎地评估‘无接触商业’可能性,这是避免市场泡沫的关键”“那些
数字化布局准备不充足的商家,疫情期间就特别难熬,许多商业活动难以完成”“餐厅由堂食为主转向聚焦线上经营,实现从餐品制作到交付
全过程无人与人直接接触,意味着要改造线下环境和操作流程;无人超
市的普及,将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落地,推动传统零售转
型升级;对于快递、外卖行业来说,无接触的取派方式若能延续并普及,
将革新传统物流的末端生态”概括得出。
答案:
(7)D
(8)A
(9)产品或服务是否适合发展无接触商业”。能否提供足够的数字化技
术支撑。本企业线下条件能否达到要求。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
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
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
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老船上岸
阿占
一条二十年的老木头船,用凶恶的风浪做了文身,满布的杀伐之气,
就像那些久经沙场的武王。现在,它被搁置在早春的岸滩上,正午时分,
若靠近船身,能听见喑哑低闷的声音从深处传来——榫卯彻底相离,绝响四起,生命里最后的动静。咔吧一声!榫卯相扣,这是新船才有的资
格。老船恰恰相反,响起来的,是散了架的声音。
渡海的老船,当年渡的是苦难,渡的是艰险,能够从这些个中间抽身
而过的,怕也只有仁慈了。老船身上的每一块木头都有灵性,早就成了
雷电的一部分,成了风暴的一部分。老船曾经对主人说过,如果有一天
老了干不动了,要将它留在大海上,随风浪漂泊,逐渐解体。或者在某
个瞬间凭借风浪与礁石的夹击而粉碎,转眼沉入海底——这些都可以让
老船拥有从出生到死亡一直属于大海的荣耀感。死于大海,老船相信还
会有来世。至不济,也要拥有滩涂一隅,对死亡保持觉知,潮汐涨落,
时间显示出不动声色的力量,生命之光与死亡阴影重新融合,流沙如软
金覆盖了所有的秘密。
主人肖老大没有背叛老船。在渔村,老船不能用了,拆卸变卖是一种
约定俗成,十个有九个船老大都会这么做,除了肖老大。他知道老船不
想这样死。相会过千军万马,最后落得
变卖残骸,这样的过程比结果更疼痛。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丢失未
来,而在于没有了过去。唯肖老大与老船惺惺相惜。
不过是一条渡海的破船,留着干什么?人们不解地问。包括肖老大的
儿子。
回想起海上的苍茫日夜,一切背景都简化了都退后了,只剩下孤独的
海平线。肖老大和老船始终没有发现岸,他们固守着心中的石头,彼此
默契。来了好潮水几天几夜不能睡觉,要趁着潮水浪峰抢鱼。在风口浪
尖,他们一起扯着嗓子吼起来。肖老大到死都不会忘记有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五,早晨出海还是漫天的胭脂彩霞,到了中午头儿海就怒了,眨眼
工夫,灌满铁铅的云层越来越厚,沉沉地碾压而过。肖老大从没见过这
么逼仄的天空,他感觉快要憋死了。忽然,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
最小的如鸡蛋,大的竟好比半块砖头。那浪啊,扯天扯地。一个浪峰过
来,船被抛了出去;再一个浪峰过来,船又被接住了。渔伙计们不是吐
出了苦胆就是吓破了胆,根本无从下手,只听任上天安排。
一个又一个的浪峰之后,肖老大惊奇地发现船竟然没翻,自己还活着。
这个时候,岸上的女人们早已哭声一片。冰雹把庄稼地都打烂了,那树
叶一样的木头船还能在吗?哭上一阵,又憋了回去,女人们齐齐地跑到
码头上等着,死死地望向轰隆翻卷的大海,彼此只说宽慰的话。肖老大
与老船相依为命,彼此的悲喜是连同着生死沉浮一起完成的。二十年前,
肖老大正值壮年,那个吉日,他兴兴头头地购置了渔网渔具,在新船上
贴满了对联——大桅上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贴“二将军日行
千里”,三桅上贴“三将军舵后生风”,四桅上贴“四将军前部先锋”,
五桅上贴“五将军五路财神”,船舱内贴“船舱满载”“积玉堆金”,
大网上贴“开网大吉”,船头上贴“船头无浪多招宝”,船尾上贴“船
后生风广进财”……终于,一切停当了,放炮仗,请财神,做羹饭,下
水——二十年前的老船是个披挂齐整的新晋武王啊。
船通常需要三年两修。过去的二十年里,肖老大都是按照这个频率把
船交给石老二,就像肖老大的爹把船交给石老二的爹,一样。从祖上开
始,石家就是半岛地区有名的船匠人,凭借一把斧头、一把刨子、一把
锯子、一个凿子、一些麻丝、一点油灰,石家在不同的渔村里施展着匠心和苦心。修船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悟性——整个木头船都是手工打
造的,修补只能依靠手工推进,一寸是一寸,一厘是一厘,想快也快不
起来,即便五六米长的小船,缝缝补补也要七八天功夫。以前这门手艺
不传外姓人,师傅门下颇为拥挤,后来木船被铁壳大船替代,再加上修
船又累又枯燥,很多人转行不干了,年轻人更看不上这份出力差事,修
船匠就跟海里的鱼一样,越来越少了。
老船最后一次修整是两年前的事情。这船到年岁了,石老二说。我也
到年岁了,肖老大说,春秋天三五海里跑跑,捞点小鱼虾,就消停了。
后来又说到了各自的儿子。肖老大的搞养殖,石老二的开渔家宴,他们
不会打鱼也不会修船,钱倒没少赚。
茶水浓酽才能解暑,茶锈如铁,就像岁月的坚硬。肖老大给石老二递
了烟,笑眯眯地说下去——那些年船把肖老大带到了不为人知的所在。
海怪,大鱼,他都见了。大鱼的脊背是黑乎乎的,拱形,就像退潮时露
出的岛子。有月亮没有风的晚上,船把肖老大带到海中央,大鱼就会来
报信,告诉他在哪里撒网能满载而归。鱼嘴一张一合,脆生生的声响能
在水面上走很远。肖老大就仰天长笑,那笑声甚至能把月亮击落。
夏天之后,肖老大与石老二再无后会。又过了一个夏天,肖老大与老
船一起上岸,渔网渔具都撒在房顶上,老船则风化于天地自然之间,于
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也许用不了多久,人们会说,看那老船,像被
狼吃剩的牛或马的骨架,也像被人和猫吃过的鱼的骨架。到那个时候,
肖老大必定更老了,每逢涨大潮的日子,他都要孑孓而行于岸滩,去看
望老船。海风啸叫起来,浪的堆叠如雪,他们一起组成了举世的废墟。(《解放日报》2019 年 4 月 25 日,有删改)
10.概括老船上岸的原因。(4 分)
11.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6 分)
12.从老船的视角评价肖老大。(4 分)
1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末“举世的废墟”的理解。(6 分)
【分析】(1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
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答案涉及的
语段内容,勾画出关键语句;最后分类整理,概括答案。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并理解句
子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用词、句式、情感等角度,分析并明确句
子的表达特点,从而确定赏析点;最后结合内容,认真揣摩作者情感,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2)本题考查赏析、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
画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
要求梳理出主要事件;然后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时从人物
身份、职业,正侧面描写,以及作者倾向等角度入手,准确全面的评价
人物形象特点;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13)本题考查理解关键短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短语
的表层意义,然后回归原句,结合语境揣摩短语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
(包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所描述人物的思想、
性格,及本身的丰富意蕴等)。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词语,分析
结构,分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手法,分析表达意图等。【解答】(10)本题要求概括老船上岸的原因,原因一般分直接与间接
原因,概括时要保证准确而且全面。结合原文语句“这船到年岁了,石
老二说”“我也到年岁了,肖老大说,春秋天三五海里跑跑,捞点小鱼
虾,就消停了”“后来又说到了各自的儿子。肖老大的搞养殖,石老二
的开渔家宴,他们不会打鱼也不会修船,钱倒没少赚”“年轻人更看不
上这份出力差事,修船匠就跟海里的鱼一样,越来越少了”。结合以上
内容从船、人、鱼、职业承继四个角度概括即可。
(11)文中画横线语句是写肖老大讲述这些年来与老船的经历,有所见、
所闻、所感。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侧重描写,“鱼嘴一张一合”“肖老
大就仰天长笑”等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真实的展现了海上捕
鱼的情景感受。从修辞手法来看,“大鱼的脊背是黑乎乎的,拱形,就
像退潮时露出的岛子”使用比喻,形象地写出肖老大看见的神奇的景象;
“那些年船把肖老大带到了不为人知的所在”“船把肖老大带到海中央,
大鱼就会来报信,告诉他在哪里撒网能满载而归”运用拟人,写出了船
与人心灵相通;“肖老大就仰天长笑,那笑声甚至能把月亮击落”运用
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气势与自信。从句式特点和用词上看,长短句
交错,及“笑眯眯”“黑乎乎”“脆生生”等叠词的使用,都使描述生
动、活泼,读来节奏明快。
(12)首先,审题时注意题干提示信息:对象“肖老大”,答题角度“从
老船的视角”评价。然后,结合文章标题“老船上岸”及整体内容可知,
文章内容写老船为什么上岸(上岸前),上岸后怎样。上岸前,老船与
肖老大共同经历二十年的海上捕鱼经历,见证了二十年来肖老大意气风发的时候。结合语句“来了好潮水几天几夜不能睡觉,要趁着潮水浪峰
抢鱼。在风口浪尖,他们一起扯着嗓子吼起来”“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了
下来,最小的如鸡蛋,大的竟好比半块砖头。那浪啊,扯天扯地。一个
浪峰过来,船被抛了出去;再一个浪峰过来,船又被接住了……一个又
一个的浪峰之后,肖老大惊奇地发现船竟然没翻,自己还活着”分析,
肖老大是勇敢坚强的人。上岸后,主人肖老大没有背叛老船,结合语句
“在渔村,老船不能用了,拆卸变卖是一种约定俗成,十个有九个船老
大都会这么做,除了肖老大。他知道老船不想这样死”“到那个时候,
肖老大必定更老了,每逢涨大潮的日子,他都要孑孓而行于岸滩,去看
望老船”“船通常需要三年两修。过去的二十年里,肖老大都是按照这
个频率把船交给石老二”分析,肖老大是重情重信的人。最后,结合以
上分析,注意用第二人称评价肖老大形象特点。
(13)首先,从短语结构来看,“举世的废墟”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
词“废墟”,本指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举世”是定
语,起修饰作用,指整个世间、全世界。然后,回归原文语境分析其含
义。结合文中原句“海风啸叫起来,浪的堆叠如雪,他们一起组成了举
世的废墟”可知,“举世的废墟”是“他们”组成的,“他们”指因衰
老不能出海的肖老大和风浪侵蚀下废弃的老船。再结合原文语句“死亡
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丢失未来,而在于没有了过去。唯肖老大与老船惺
惺相惜”“肖老大与老船相依为命,彼此的悲喜是连同着生死沉浮一起
完成的”“又过了一个夏天,肖老大与老船一起上岸”分析,“举世的”
是突出肖老大与老船生死相知、相惜的情感。答案:
(10)①船到年岁了。②肖老大到年岁了。③鱼越来越少了。④年轻一
代已经不愿继承老一代的职业。
(11)①从修辞角度看:比喻、夸张、拟人手法。“大鱼的脊背”像“退
潮时露出的岛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当年船带肖老大看到了海中神奇
的景象。用夸张手法写肖老大的笑声,表现他的勇敢和自信。用拟人手
法写船带肖老大到“不为人知的地方”,到“海中央”,写出了船和肖
老大之间心灵相通。用拟人手法写“报信”,写出了肖老大是捕鱼行家。②
从句式角度看:长短句交错,“海怪,大鱼,他都见了”等短句与前后
的长句结合,使行文富有节奏。③从表达方式看:细节描写(动作描
写),“鱼嘴一张一合”“肖老大就仰天长笑”等写出了船夫海上捕鱼
时的特殊经历。④从语言特征看:“笑眯眯”“黑乎乎”“脆生生”等
叠词的使用增强了文章节奏感。
(12)①肖老大,你是讲信用重情的人。我老了,不能用了,你没有像
别人一样把我拆卸变卖。你是最懂我的人,你让我到死都拥有过去。二
十年前,你把我披挂整齐并坚持三年两修,从未停止,直到我们都老去。
现在,你还不忘时时来看我。②肖老大,你是坚强勇敢的人。生死沉浮,
历经苦难艰险,在海上几天几夜不睡觉,在冰雹中幸存下来,你从来不
曾放弃退缩。
(13)①肖老大年老了,不能出海,船也年久失修,风化于天地自然间,
已无法下海,两者都成了“废墟”。②肖老大与老船相依为命,悲喜与共,一起生死沉浮,一直拥有从出生
到死亡属于大海的荣耀感,他们一起构成了“举世的废墟”。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金石录后序(节选)
(宋)李清照
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矣。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
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
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
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
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
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在会稽,ト居
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
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
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
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菜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
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
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
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
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
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
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
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
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注】①《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
唐五代以来,钟鼎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
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遂尽委矣
委:舍弃
B.卜居土民钟氏舍
卜:选择
C.装卷初就日
就:完成
D.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
题跋:写在书籍、文章前面的文字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A. 乃 十 去 其 七 八
吾其还也
B.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
因击沛公于坐的举文好
C.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乃理之常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清照在流离之间看着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文物不断流失,不由
发出文物得难失易的感慨,触发死生与得失之思。
B.文章以北宋南渡史实为背景,叙写自己的金石字画流失佚亡的过程,
从个人得失上升到家国之悲,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C.行文按时间顺序,围绕金石书画的得失与情感变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时而记叙,时而描写,时而抒情,时而议论。
D.文章体例虽属于序文类,内容与自叙文相似,笔法上则多用散笔,随
写自身凄苦郁闷的晚境,不求其工而文自工。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忽 一 夕 穴 壁 负 五 簏 去 余 悲 恸 不 已 重 立 赏 收 赎 后 ニ 日 邻 人 钟 复 皓 出 十
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4 分)(2)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4 分)
【分析】(1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确认词义。
(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1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
比较。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
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4)D.有题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题跋:写在书籍、碑帖、
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跋”。
(15)C.连词,表转折,却。A.代词,代“岿然独存”的东西/语气副
词,表商量;B.连词,因此/介词,趁机,趁势;D.副词,表判断/连
词,表转折。
(16)C.没有描写。
(17)“忽一夕”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余”为名词,
作主语,其前断句;“悲恸不已”为动词,作谓语,其后不接宾语,其
后断句;“后二日”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前后断句;“故”为连词,表结果,位于句首,其前断句。
句子断句为: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
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
句子翻译为:冷不防一天夜里,有人掘壁洞背了五筐去。我伤心极了决
心重金悬赏收赎回来。过了两天,邻人钟复皓拿出十八轴书画来求赏,
因此知道那盗贼离我不远了。
(18)①手泽:手迹;拱:两手合围;悲夫:悲伤啊。句子翻译为:如
今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
②所以:……原因;戒:鉴戒。句子翻译为:我诚挚恳切地记述这本书
的始末的原因,也是想为后代喜爱古物、博学高雅的人留下一点鉴戒。
答案:
(14)D
(15)C
(16)C
(17)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
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
(18)①如今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
悲伤啊!
②我诚挚恳切地记述这本书的始末的原因,也是想为后代喜爱古物、博
学高雅的人留下一点鉴戒。参考译文:
谁知到了冬十二月,金人又攻下南昌,于是这些东西便全数舍弃了。
所谓一艘接着一艘运过长江的书籍,又像云烟一般消失了。只剩下少数
分量轻、体积小的卷轴书帖,以及写本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的诗
文集,《世说新语》《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
几件,南唐写本书几箱偶尔病中欣赏,把它们搬在卧室之内,这些可以
说是高峻屹立、独自存在的了。
我赶到越州,皇上已驾幸四明。我不敢把东西留在身边,连写本
书一起寄放在剡县。后来官军搜捕叛逃的士兵时把它取去,听说全部归
入前李将军家中。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无疑又去掉十分之五六了。
惟有书画砚墨,还剩下五六筐,再也舍不得放在别处,常常藏在床榻下,
亲手保管。在越州时,我选择在当地居民钟氏家里居住。冷不防一天夜
里,有人掘壁洞背了五筐去。我伤心极了决心重金悬赏收赎回来。过了
两天,邻人钟复皓拿出十八轴书画来求赏,因此知道那盗贼离我不远了。
我千方百计求他,其余的东西再也不肯拿出来。今天我才知道被福建转
运判官吴说贱价买去了。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这时已去掉十分之
七八。剩下一二件残余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书册三五种。平平庸庸的
书帖,我还像保护头脑和眼珠一样爱惜它,多么愚蠢呀!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
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
带,每十卷作一帙。每天晚上属吏散了,他便校勘两卷,题跋一卷。这
二千卷中,有题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如今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
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
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
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
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
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
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
唉!陆机二十作《文赋》,我在比他小两岁的时候嫁到赵家;蘧瑷
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岁之非,如今我已比他大两岁:在这三十四年之间,
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然有无,有聚必然有散,这是人间的
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我诚挚恳切地记述这
本书的始末的原因,也是想为后代喜爱古物、博学高雅的人留下一点鉴
戒。
绍兴二年,太岁在壬,八月初一甲寅,易安室题。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戏答诸少年
(唐)白居易
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
(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 ,
《古树》中“ ”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2 分)
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6 分)
【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要结合
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
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
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
的容颜。“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
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
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第二首诗后两句“行
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
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
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
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
有深刻认识。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答案:
(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
(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
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
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
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
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①,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
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权:权变。21. 第一则和第二则材料都体现 的教育方法。
(2 分)
2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4 分)
【分析】(2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材料之间的
共同点,由共同点概括出答案。
(2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作答时要抓住关键句,理解其含义,
然后归纳总结。
【解答】(21)材料一中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阻或
鼓励的教育方法。材料二中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
由此可见,材料一、二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22)对材料一的理解抓住“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
束他”,由此可见孔子让学生做事不要过分退缩也不要一味冒进;
对材料二的理解抓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意思是“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
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
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这是恰到好处的教育;
对材料三的理解抓住“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意思是“但是坚持中道
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是说“执中”还要懂得“变通”。
上述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庸”思想。
答案:(21)因材施教
(22)儒家中庸思想的其中一个内涵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材料
一中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阻或鼓励的教育方法,让
学生做事不要过分退缩也不要一味冒进,体现了中庸本质。材料二中孔
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是
中庸思想的体现。上述两则材料都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
的具体事例。材料三中孟子指出,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没
有变通,那就不是执中,而是“执”了。坚持一点反而废弃了其余很多
方面,具有片面性,会对真正的中庸之道有损害,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
想。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
做?”
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
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
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
束他。”
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
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
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6 分)
( 1 ) 君 子 之 仕 也 , 。 道 之 不 行 ,
。(《论语》)
(2) , ,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3) ,无长无少, ,师
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4)念去去、 , 。(柳永
《雨霖铃》)
(5)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
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
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
要求背诵的篇目。
【解答】故答案为:
(1)行其义也 已知之矣(重点字:矣)
(2)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重点字:浊)(3)是故无贵无贱 道之所存(重点字:贱)
(4)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重点字:霭)
(5)莫使金樽空对月 千金散尽还复来(重点字:樽)
【点评】《论语》中的名句辑录: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人的一生是由一件件事情累叠而成的。有人认为,做对的事情比把事
情做对更重要。也有人认为,把事情做对比做对的事情更明智。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
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
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
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本题材料比较简单,但却很有哲理。材料给出了两
种观点,一种是“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另一种就是“把
事情做对比做对的事情更明智”。不难看出,材料话题指向有关人生与做事的思考。“做对的事情”,指的是选好做事的方向,“把事情做
对”,指的是把遇到的事情做好。第一种观点,强调做对的事情(选好
做事的方向)的重要性;第二种观点,强调把事情做对(把遇到的事情
做好)比做对的事情(选好做事的方向)更好。从表面上看,两种观点
都可以立意成文,考生写作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进行立意。综合
起来深入分析,两种观点本身存在对立性,但又相互关联。实质上,只
有先“做‘对的’事情”,才可能“把事情‘做对’”。如果做的是“错
的”事情,也就意味着出发点就是错的,那么再谈把事情“做对”不免
有些牵强了;如果“做‘对的’事情”了,却不能“‘做对’事情”,
那又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要“做‘对的’事情”,还要“把事情
‘做对’”。据此立意更符合客观规律,也可使论证说理更全面精准。
注意写作时,无论侧重于写“做对的事情”,还是侧重于写“把事情做
对”,都不能忽略另一者而只写一个方面。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做对的事情(选好做事方向)是人生的第一要务;
2.把事情做对(把遇到的事情做好)是人生的明智之举;
3.选对方向,做对事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4.从“做对的事情”到“把事情做对”;
5.选择“对的”,才能“做对”。
【解答】做对的事情
有人认为,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也有人认为,把事情
做对比做对的事情更明智。而我支持前者的观点。 但在讨论哪种做法更重要前,我们应先对何为“对的”事情与“做
对”做个判断,定个标准。
就我的理解来看,“对的”事情最简单的判断便是符合人类价值观、
道德规范,或是对人类所处社会有益的事情。这类事情从一定程度上说,
就是无论做事的完成度、操作方法如何,它大部分情况下是有益处的,
最多无功无过。而“做对”事情,最简单的判断,是将一件中性甚至恶
性的事情转变为使其有益的状态,而事情本身的性质并未改变,也就是
说,如果转变方法不当或操作者有所失误,那这事情也会展现出其害处
和弊端。如此看来,“做对”事情比做“对的”事情对操作者的要求更
高些。
表象来看确实如此,但当我们深入发掘,从做事的本质看就会发现,
做“对的”事情的操作者需要对事情的性质做评判,以此决定该做什么
事,但“做对”事情的操作者并不需要判断或者只要不做“错事”就行
了。这样一来,做“对的”事情的操作者就要求他们拥有更敏锐的洞察
力和更符合人类大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判断对错,而这种能
力似乎比前面所说的操作事情的能力更重要得多,毕竟操作事情的能力
可以从前人经验中取得,可以通过实践而得,但终究只是为了操作事情
而存在;道德观、价值观等观念则是为了评判事情而存在。意化到具体
事情上,就如同手、脚与脑的存在一样,脑负责评判事物,手脚负责操
作完成事物,二者高下立见。
由此看来,是做“对的”事情比“做对”事情更重要了。
万事万物都无绝对定论,做事也是如此,所以如果让我增加一个观点,我会说,虽然做“对的”事情更重要,但后者“做对”事情的能力
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一个完整的人,手脚与脑缺一不可,将事情由
中性甚至恶性转化为有益的能力与对万事万物进行客观评价的道德观、
价值观,都是缺一不可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终结论,虽然做“对的”事情比“做对”事
情更重要,但两者都还应该同时存在,最好不要择一而为。
【点评】参考结构:
做对的事情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开篇点题并提出观点:做对的事情比
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第二部分,分析比较,论证观点。这一部分层层深入,通过不同角度的
比较、分析,证明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第一层,从评判标
准的角度分析并得出结论:“做对”事情比做“对的”事情对操作者的
要求更高些。第二层,从做事的本质分析,做“对的”事情对人的能力
要求更高。第三层,得出结论:做“对的”事情比“做对”事情更重要。
第三部分,升华观点,指明做法。首先,指出虽然做“对的”事情更重
要,但“做对”事情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缺一不可。然后,总
结全文并指明正确做法,即二者不要择一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