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ID:265719

大小:2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3 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9·黄山一模)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 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 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 种变化说明(  )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2.(2019·乌鲁木齐一模)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 369 名,出自 98 个家族; 宋代宰相共有 134 名,出自 126 个家族。这说明宋代(  ) A.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 B.理学对伦理的强化 C.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 D.政治开放性的加强 3.(2019·鞍山一模)《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 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4.(2019·江西八校联考)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 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 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5.(2019·沧州质检)《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 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 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6.(2019·厦门质检)西汉末年,郡域与郡界的变动大多与自然地理环境关 系不大,这一局面长期延续,直到隋唐时期才予以改变。这说明隋唐时期(  ) 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 B.地方行政管理效率提升 C.中央政权注重地方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 7.(2019·绵阳二模)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 18 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 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 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仁宗只得作罢。这说明(  )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 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 8.(2019·云南模拟)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 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 13 万,充当京师 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 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9.(2019·南京一模)《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 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 弥笃。’”据此可知(  ) A.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 B.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 C.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 D.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10.(2019·江西联考)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 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这表明当时(  )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 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 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 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 11.(2019·湖北联考)“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 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 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 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2.(2019·呼和浩特调研)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 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 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这一变化有利于 (  ) 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 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 C.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D.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 又用中书。曹魏时,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 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 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 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 析而为三。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 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 即可生效。……宋代下诏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 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 “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 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 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 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 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 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 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 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 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1.C。根据材料中的“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可知, 屯田制与郡县制并置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项正确。 2.D。材料中的“唐代宰相共计 369 名,出自 98 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 134 名,出自 126 个家族”说明更多的阶层参与到国家核心机构中,D 项正确。 3.A。根据材料中的“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 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建设,A 项正确。 4.B。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 集权,B 项正确。 5.C。材料中的“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 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C 项正确。 6.C。由于汉代的主要矛盾在于政治方面,即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王 分权的对立,所以西汉尽一代之力来分化瓦解东部地区诸侯王国林立的局面,夺 取王国支郡为汉郡,并以蚕食方式不断扩大这些汉郡的领域。这样一来就引起郡 域和郡界的不断变动,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大多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隋唐帝国刻 意追求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相适应,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上得到 了妥善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已偏向经济方面,C 项正确。 7.A。从材料可知,唐代和宋代的君主都要与宰相大臣协商后才能颁布诏 令,故说明了唐宋时期君臣认可共定国事,A 项正确。 8.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府兵制下的府兵战时打仗,闲时务农,战争结 束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府,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避免武将专权;由材料募兵制 下“‘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 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募兵制下的军事将领即节度使掌握当地的行政权、 财政权,并负责组织招募的军队,削弱了中央的军事权,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出现, 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C 项正确。 9.B。材料中的“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 事考言,必得其善”表明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B 项正确。 10.C。由材料中的西魏选才“惟在得人”可知,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 举不全凭门第,C 项正确。 11.B。分析材料内容可知,这反映出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 科举制转变,说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B 项正确。 12.A。根据题目中的“唐朝……侧重……诗赋创作”到“宋代……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得出宋代重视录取有经邦济国的人才,A 项正确。 13.(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变化: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 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 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 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14.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 质,使人才选拔逐渐走向制度化;科举制有利于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抑制门阀士族;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 定。 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社 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 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 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示例三 观点:科举制在一定时期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 创新;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资料: 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