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ID:265444

大小:5.85 MB

页数:30页

时间:2020-06-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含期中期末试题,共 6 套)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英国一旅游团需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你应该带他们到哪个省市( C ) A.北京市     B.陕西省     C.云南省  D.浙江省 2.(漳州中考)我们了解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的主要依据是( C ) A.有关北京人的历史传说 B.周口店地区的自然环境 C.周口店遗址的考古发现 D.原始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3.在历史兴趣小组的一次活动中,阳阳建议大家动手模仿北京人制造一些工具,体验北京人的生活, 于是各位同学纷纷动手,制造了各种用途的( A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彩陶 D.玉器 4.(恩施中考)“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 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 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 4 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 了北京人( B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5.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受不住)禽 兽虫蛇(的迫害)。”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最恰当的选择是( D ) A.学会制造工具,抵御野兽 B.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 C.懂得用天然火,追逐野兽 D.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 6.(北京中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 )                石铲(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盘(谷物加工)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7.(恩施中考)袁隆平在出席三亚国际海水稻论坛时,提出以海水稻一颗种子,带动中国农业全产业链 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C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8.小华在暑假里和父母一起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中,小华可能看到的展品是( D ) A.色彩艳丽的彩陶 B.用于打猎的骨制箭头 C.出土的大量粟粒 D.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 9.(广东中考)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 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C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10.“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诗中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D ) A.尧 B.舜 C.禹 D.炎帝和黄帝 11.株洲神农城被誉为“两型社会”的典范之作,下图所示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 ( B ) 神农坛  神农湖水幕电影      A.蚩尤 B.炎帝 C.禹 D.舜 12.古书记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段材料描 述的社会现象是( C ) A.制作生产工具 B.种植五谷和蔬菜 C.通商交换 D.建造房屋1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 C ) A.炎黄战蚩尤 B.黄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14.(桂林中考)我们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 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C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 15.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C ) 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察大禹治水的工作 B.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C.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尧发明了文字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16.(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 曾发现过三层灰烬。上层灰烬很厚,最厚深过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厚深达四 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 材料二 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 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火的能力。 材料三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累积了经验, 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 办法。 ——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1)材料一告诉我们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是什么?(3 分) 在发掘“北京人”化石的地点中,曾发现过三层灰烬。 (2)从材料二中找出“北京人”已有“控制火的能力”的理由。(3 分) 灰烬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4 分)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17.(10 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中国境内最具代表性 的原始居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邮票上的历史】 材料一 1990 年发行了编号为 T149 的文物邮票一套,共 4 枚。第一枚邮票是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高 16.5 厘米、口径 39.5 厘米。细泥质红陶,内外均磨光,宽沿、圆唇、浅腹、平底。除了在盆的沿 面上饰有黑彩与纹饰外,盆内有上下、左右相对称的人面和鱼形图像。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什么器物?南方远古居民制造的同类型的典型器物是什么? (2 分) 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猪纹陶钵。 【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2)你知道材料二中两图农作物是什么吗?它们分别出现在哪一原始居民的饭桌上?说说原始农业发 展的历史意义。(4 分) 粟;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房屋中的历史】 材料三 我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南方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 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上面住人,下面养 牲畜。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住所?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类型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它们会存在 这么大的不同?(4 分)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居民地处长江流域,天热多雨,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的 性能;半坡居民地处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适应北方天干寒冷的气候特点。 18.(10 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他们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 出的贡献。某班对远古传说时代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华夏始祖】 材料一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材料二 见下图    (1)材料一中的“神农”是谁?从材料中看出他有哪些贡献?(3 分)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教人们通商交换。 (2)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圣地。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你如何对游客介绍黄帝 的事迹?(4 分)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与炎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 逐渐形成华夏族,和炎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 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 【民主政治】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所利而丹朱病;授丹朱, 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3 分) 禅让制。推举贤德之人做继承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 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A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衡阳中考)《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 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B ) 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 3.(烟台中考)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下列两件绝世青铜器体现了哪 一朝代的成就( B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4.(山西中考)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B )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5.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 是( C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6.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D ) A.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7.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 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8.《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 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 ) A.齐桓公 秦国 B.晋文公 齐国 C.秦穆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9.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 800 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 170 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 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C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10.(烟台中考)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 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B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明水排 1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D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 12.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 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D )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13.(赤峰中考)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B )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14.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家争鸣”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家争鸣的( A ) A.出现时间 B.出现原因 C.学派 D.作用 1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 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 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 D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16.(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在材料一中的①、②处填写出相应的制度和人物。(2 分) ①世袭制。②启。 (2)材料二的图示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实行的一种什么制度?写出该制度的主要内容。(4 分) 西周;分封制。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 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3)材料一中①和材料二所体现出来的两种制度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 分) 世袭制: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 的社会等级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言之有理即可) 17.(10 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征战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 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 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2 分)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列举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霸主。(2 分) 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列举其中两个即可) (3)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是什么时期发生的什么变法?这次变法还有哪些内容?请补充完整。(4 分) 战国;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 (4)你认为桓公首霸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 分) 重用人才,变法改革强国。 18.(10 分)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的自由竞放】 材料一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他的至理名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 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主要收集在哪部著作里?(3 分) 老子。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德经》。 (2)图二中人物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开创了哪一学派?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思想 在战国时期被谁继承和发展?(3 分) 儒家。“仁”。孟子。 【思想的实践运用】 材料二 韩非目睹了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 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后来,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得到秦王嬴政 的赏识并受到重用。 (3)韩非是哪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受到秦王嬴政赏识和重用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4 分)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检测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某同学在他的旅游日记中写道“他们使用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而是打雷正好击中干燥的木头,点燃 了火,又或是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的火。他们晚上轮流看火,用灰来保存火种。”以下史实与日记中的“他们” 相符的是( C )                           A.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的房屋里 B.天然火的使用使他们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 C.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D.他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2.(东营中考)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面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 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C )A.元谋人博物馆 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西安半坡博物馆 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3.晓东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 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C ) A.中国的朝代更替 B.中国的昏庸君主 C.中国原始农耕文化 D.中国的青铜文化 4.如图是复原的二里头遗址,它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有“华夏第一王 都”之称。它可以佐证哪个朝代的历史( A )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5.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从如图画面中不能获 取的信息是( C ) A.灭亡商朝的是周 B.商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是纣王 C.商朝因暴政而亡 D.周朝的建立者武王名叫姬发 6.(山西中考)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 到的历史信息是( A )A.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7.《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 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 祖”应追溯到( B )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8.(长沙中考)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 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 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 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 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9.(常州中考)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 的是( C ) 10.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 722 至前 464 年的 259 年中,38 年没有战争;公元前 463 至前 222 年的 242 年中,约 89 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C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1.右图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塑像,假如让你给他写简历,一定要写到的重要事迹是 ( B ) A.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B.主持修建都江堰 C.治理黄河 D.发明铁农具和牛耕 12.(广东中考)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13.蒙城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张晓上课期间玩手机,被告知其家长。她妈妈见她回到家就用棍子打,奶奶 赶紧上前说:“要好好教育,说服教育。”爷爷不紧不慢地说:“玩手机也不全是坏事,手机如果用在学习 上还能促进学习呢。”其中奶奶的行为和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A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4.(临沂中考)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该卫星以战国时期的墨子命名, 是因为墨子最早提出光线沿直线传播,进行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墨子的这项 成就,表明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 A ) A.科学家 B.政治家 C.军事家 D.教育家 15.(益阳中考)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 “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 “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16.(10 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制度对社会稳定和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 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1)材料一中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称做什么制度?(2 分) 禅让制。 (2)禹死后,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哪一个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 期国家的产生?(2 分)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夏朝。材料二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向天子交纳贡品…… (3)材料二中西周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4 分) 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4)历史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政治制度给周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2 分)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地诸侯势力大大增强,诸侯开始不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甚至与之分庭抗礼,分 封制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言之有理即可) 17.(10 分)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中这两件文物的名称。(2 分) 图一是司母戊鼎,图二是四羊方尊。 (2)图一、图二这两件精美的青铜器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青铜铸造业在这个朝代有何重大发展? (4 分)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高超。 (3)图三是图一中文物的制作示意图。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它的制作有何认识?(2 分) 司母戊鼎的制作规模宏大、工艺高超。体现了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 (4)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对此你有何感想?(2 分) 我们为先民伟大的智慧创造的“瑰宝”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续发扬光大。 18.(10 分)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感知历史】(1)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那么,你知道各国为什 么要展开变法运动吗?(2 分) 新兴地主阶级想要建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战国时期诸侯争 霸的现实压力,迫使各国变法。 【体验历史】 材料一 公元前 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 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 屈一指乎?——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奴隶主阶级,你对变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普 通农民,你对变法又有什么反应呢?说出你的理由。(4 分) 变法引起了不同阶层的不同反应。反对。奖励军功这一点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支持或欢迎。鼓励农 民开垦荒地,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二中毛泽东称赞商鞅为“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的原因是什么?(2 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感悟历史】 材料三 贵族们竭力反对商鞅变法。太子的老师公孙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而 商鞅表示无论什么人犯法都必须惩办。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那么就惩办纵容教唆的两位老师, 公孙虔被处脸上刻字,公孙贾因屡教不改被割掉鼻子。从此,再也没有人与新法作对了。秦孝公死后,惠文 王即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起兵反抗,败死后被车裂。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 (4)材料三中从两位老师教唆太子犯法,到商鞅惨遭“车裂”,再到新法仍继续推行说明了什么?(2 分) 说明改革会受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要坚定改革的信 念,不怕挫折,不怕牺牲,改革要执法必严,要有法律作保障,实行依法治国等。(言之有理即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青岛中考)“公元前 3 世纪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即类似于西方封建制的旧时西周分封制被中央 集权官僚政府所取代。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北接草原、南至南越的庞大帝国。”这个“庞大帝国”是 ( B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2.秦始皇不用几丈高或三头六臂的超人神像代替数目众多的兵马俑,突出反映了秦朝( A )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神权色彩较明显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劳动人民的伟大 3.下面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图片,其根本着眼点在于( D )           A.消除六国遗迹 B.方便商品流通 C.完善经济体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4.(北京中考)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 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B ) ①实行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邮电部于 1991 年发行《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纪念邮票一套。你认为发行这套邮票最主 要的原因是( A ) A.陈胜、吴广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B.陈胜、吴广起义灭亡了秦朝 C.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D.陈胜、吴广号召“天下共起反秦” 6.(青岛中考)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 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D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7.(潜江中考)阅读右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A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8.(沈阳中考)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 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 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 B ) A.树立皇帝权威 B.重视选拔人才 C.削弱贵族势力 D.推崇儒家思想 9.“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环境,其结果是( C ) A.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 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 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东汉王朝短暂而亡 10.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 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D )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 11.(泰安中考)1877 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 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C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12.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 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B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扁鹊——创造医疗体操“五禽戏” C.华佗——制成“麻沸散”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13.(邵阳中考)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守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在这里,屠呦呦告诉人们对待传统文 化应该秉持的态度是( B ) A.否定传统,学习西方 B.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C.脱离传统,彻底创新 D.全部继承,发扬光大 14.(通辽中考)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的记载,还到 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B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5.“夔门天下雄,峨眉天下秀,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相传,在四川青城山诞生了一种土生土长的宗 教,这是( A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16.(10 分)(舟山中考)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 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 史学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4 分) 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或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 材料二 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 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4 分) 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多种治国学说。 材料三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 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 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 宋承元制……——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2 分) 对秦朝:巩固中央政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是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的;权力的统一 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17.(10 分)(青岛中考)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他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 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 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驼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镜、瓷器、茶叶去了,驼着造纸 术、冶铁术、灌溉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驼着皮毛、琥珀、苜蓿、石榴来了,驼着佛经、 乐器、杂技艺术来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 用?(3 分) “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2 分)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2 分) 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3 分) 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国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18.(10 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1)图一所示的场景与哪一技术有关?这一技术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2 分) 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起着重大的作用,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图二中的人物有何成就?与他同时期的“医圣”代表作品是什么?(2 分) 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创作医疗体操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3)图三中的人物的代表作品是什么?有何特点?(3 分)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 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4)综上三幅图片,请概述这一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3 分)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②封建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③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发明创造为秦汉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曹操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下列战役能够体现曹操这一雄心壮志的是( B ) ①城濮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巨鹿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毕节中考)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 222 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D ) 3.(北京中考)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C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4.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D )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 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5.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 )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七王之乱” D.五族内迁 6.“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 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C )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 C.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7.淝水之战对于东晋来说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此战的影响是( C ) A.东晋统一了全国 B.东晋收复了北方 C.解除了北方威胁,为南方发展创造了条件 D.东晋也因国力消耗过大而亡国 8.(青岛中考)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 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D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桂林中考)“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 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D )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10.(玉林中考)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 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D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1.(青岛中考)2011 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将每年的 3 月 14 日设为国际圆周率日。中国古代有一位科 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 年。这位科学家是( A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锺繇 D.王羲之 12.(枣庄中考)“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 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哪位书法家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B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13.(菏泽中考)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 特征的是( C )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包括( C )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5.(德州中考)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 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B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16.(10 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 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 材料一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 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 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1)材料一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4 分) 政权:(曹)魏。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军队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 胜利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 分) 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 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2 分) 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 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2 分) 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7.(10 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3 分) ①吴;②东晋。南京。 (2)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1 分) 政权分立。 材料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 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 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 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3)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4 分) 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汉族人民南迁。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材料三 知识结构图 (4)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融合怎样的关系?(2 分) 北魏孝文帝;互为因果关系。 18.(10 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是什么作品?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3 分) 《兰亭集序》;王羲之;东晋。 (2)图二这幅画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代表作除图二外还有什么?(2 分) 《女史箴图》;顾恺之;东晋;《洛神赋图》。 (3)图三反映的艺术成就与哪一宗教有关?请说出此石窟的名称和所在地点。(2 分) 佛教。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4)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方面的艺术成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 分) 图一是书法艺术,图二是绘画艺术,图三是雕塑艺术。启示:我国古代具有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我们要 为此而骄傲,并发扬光大。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检测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河南中考)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A ) A.华夏音韵,源远流长B.丝竹之音,绵绵不绝 C.中原文明,历史悠久 D.钟磐之声,悠悠千年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七千年前的埙   西安出土的西周铜编钟 2.(聊城中考)《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模 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C ) A.劳动力充足 B.技术落后 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种单一 3.(滨州中考)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 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B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4.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 合适的是( A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5.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 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D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6.(成都中考)如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B ) 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权分三省,制约平衡 D.重文轻武,削弱相权 7.(资阳中考)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肖强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 和最后出现的是哪两种?”其准确的回答应是( A ) A.甲骨文、隶书 B.甲骨文、金文 C.金文、篆书 D.金文、隶书 8.(陕西中考)“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D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9.(泰安中考)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 以后,表面上看来是儒家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 者认为儒学( C ) 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 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10.(玉林中考)“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 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B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11.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 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 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C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2.(青岛中考)“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 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 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B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13.(广东中考)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 125 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 3 390 多万,平均每 年减少近 28 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14.(青岛中考)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15.(北京中考)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右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A )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绘画成就卓越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16.(10 分)(盐城中考)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 惧。”——《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2 分) 牛耕。百家争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2 分) 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分) 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3 分) 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治理);战乱;人口增长等。(言之有理即可) 17.(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肇始,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笔墨。秦始 皇……缔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大秦帝国……然而这个伟大帝国仅仅历时十几年就轰然倒塌了。历史的巨大反 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成为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 ——《王立群读之秦始皇》 材料二 刘邦是一位传奇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位在短时间(七年)内统一天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皇帝……到底要有怎样的 雄心和意志……面对百废江山他将如何整理? ——《王立群读之刘邦》 材料三 后世对汉武帝一生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称他雄才大略,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有人赞他丰功 伟绩,有人批他专制独裁。这个让两千多年的人们说不尽道不完的汉武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王立群读之汉武帝》 (1)材料一中的“秦朝”是谁建立的?“大一统的大秦帝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这个伟大 帝国仅仅历时十几年就轰然倒塌”的原因是什么?(3 分) 秦始皇(秦王嬴政)。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开凿 灵渠,修筑长城等。秦的暴政。 (2)材料二中“短时间(七年)”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面对百废江山,他是如何整理的?(2 分) 公元前 209—前 202 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 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3)材料三中“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体现在什么地方?(3 分)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 钱;文化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儒学教育,加强思想统治;军事上, 收复河套地区,反击匈奴。 (4)毛泽东曾在他的《沁园春·雪》一词中将“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请用一句话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作 一个评价。(2 分)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伟大的政治家)等。18.(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 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 2000 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 100 万人为修筑 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 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 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 修长城的看法。(3 分) 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 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 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作用?(5 分) 匈奴、鲜卑、羯、氐、羌。(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 的实力。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 分) 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资料: 37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