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历史4月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历史4月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5354

大小:2.65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6-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 码上 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 0.3 米 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自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树大分权,子大分家。"分家主要是分财产。在中国古代社会,分家一般都是由舅舅主持。这 一习俗 A. 确保了个体农业经济的稳定 B. 意在表明和保证公平公正性 C. 体现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D. 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中,舅舅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人,分家由舅舅主持能够体 现公平和公正,故选 B;舅舅主持分家和确保个体农业经济的稳定无关,排除 A;舅舅主持分 家是为了保证财产分配的公正和公平,不是为了体现母族关系的重要性和保证家庭关系和谐, 排除 CD。故选 B。 2.公元前 334 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著名史学 家钱穆指出“徐州一会,实当时诸候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钱穆所指“徐州相王”的 “惊人”之处在于 A. 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获得较大提升 B. 魏齐结盟改变了各国间力量对比 C. 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D. 传统的礼法体制和秩序遭到践踏 【答案】D 【解析】 【详解】“徐州相王”打破了诸侯由周王册封的制度规定,是对当时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的 破坏,严重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故选 D;“徐州相王”是魏王和齐王之间相互承认对方为王, 与诸侯国政治地位的提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A;“徐州相王”时间没有改革变各国间力量对比, 更没有使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排除 BC。故选 D。 3.《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A. 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 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 C. 强调家庭伦理 重要意义 D. 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涉及社会安全和杀人、重伤的重大刑事案件不适用“亲亲可以相隐”的原则,说明古代 司法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 A;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是外儒内法,排除 B;强调 家庭伦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D 项题意无法体现,排除。故选 A。 4.明太祖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据说有 16 种之多,形象差别很大。下图自左至石依次为台 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朝官方画像、《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收录的“明太祖真像”、河南 一位据称是明朝后人家族珍藏的明代朱元璋画像真迹。以下解释最为恰当的是 A. 左图:着力刻画朱元璋"姿貌雄伟"失去真实性 B. 中图:表明清朝极力丑化朱元璋的形象更不可信 C. 左图和右图:形象较为接近能够反映其真实面貌 D. 真实的朱元璋形象还需要新的历史史料加以佐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不同版本的朱元璋画像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哪一版 本是最准确的,所以真实的朱元璋形象还需要新的历史史料加以佐证,故选 D;ABC 中的说 法都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有待商榷,故排除。故选 D。 5.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 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府 A. 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 B. 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C. 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D. 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 【答案】C 的【解析】 【详解】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对这场战争的认识还是存在误区,说明清政府仍然抱 有天朝上国的观念,不能正确认知中英间的关系,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 C;材料反 映的是清政府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不是对战争本身的认识,排除 A;BD 项不符合题意主旨, 排除。故选 C。 6.1860 年,总理衙门大臣奕诉在奏折中将俄国列为中国第一大威胁。他认为俄国为“肘腋之患”, 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这一认识 A 反映出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 B. 对中国周边形势作了错误判断 C. 表现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薄弱 D. 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给中国东北西北边疆 带来严重危机,所以奕䜣认为俄国是“肘腋之患”,英法为“肢体之患”,故选 A;奕䜣的认识不 是错误判断,排除 B;材料内容与海防意识薄弱无关,主要是源于现实的边疆危机,排除 C; 清政府并没有联合英法遏制俄国,排除 D。故选 A。 7.以下为光绪三十年(1904 年)科举会试、殿试部分题目展示。 据此可知,清末科举制度 A. 因循守旧脱离时代的需要 B. 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 C. 缺乏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 D. 奉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1904 年的科举会试、殿试中出现了与当时时政紧密相连的题目,说明清末的科举制 度呈现出一定的实用化倾向,故选 B;图中的题目贴合时政,没有脱离时代,排除 A;科举制 以考试选官,有明确的选人用人标准,排除 C;D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B。8.1928 年 6 月,斯大林在会见瞿秋白、苏兆征、李立三、向忠发、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时指出: 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不断革命",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现在的形势不是高潮, 而是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潮。斯大林的这一看法 A. 希望中国借鉴苏维埃革命的经验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创新势 C. 正确认识了中国革命性质和形势 D. 表达了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和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8 年 6 月是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两个革 命高潮之间的低潮”都是斯大林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正确认识,故 C 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 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没有体现他希望中国借鉴苏维埃革命的经验,排除 A;题意没有 涉及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排除 B;D 项没有体现题意主旨,排除。故选 C。 9.以下为一幅历史地图(局部)。判断该图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 A. "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B. "到敌人后方去" C. "对日寇最后一战 D.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军队向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进发,结合所学内容可 知与该图相符的应该是抗日战争中,中共军队“到敌人后方去”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故选 B; A 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人民军队活动范围在南方,排除 A;人民军队的进军路线和“对 日寇最后一战”时期的形势不符,排除 C;D 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进军路线应该是 从北到南,排除。故选 B。 10.新中国"一五"期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再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都实 行统一分配,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这样的做法旨在 A. 适应经济建设需要 B. 调动生产者积极性C. 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D.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劳动力人才实行统一分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劳动体制是为了最大化的利用人 力资源,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动,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以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 选 A;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不是最终目的,排除 B;这种做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 需要,不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排除 CD。故选 A。 11.12-16 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念适用 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 A. 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 基础 B. 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 C. 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 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12-16 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生、兴起和扩张的时期,此时对罗马法的注释、评论、 解释和适用于法律实践,是为了从罗马法中寻找适应当时时代需要的法律观念和内容,说明 罗马法承担了时代的需求和价值,故选 B;这一热潮和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基础的奠定无关, 排除 A;这一热潮是基于罗马法的创新,并不是继承古罗马文明,排除 C;D 项与题意主旨不 符,排除。故选 B。 【点睛】 12.16 世纪以来,西班牙禁止拉丁美洲殖民地种植本国所出产的橄榄、葡葡和桑树等,强迫种植 西班牙和欧洲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棉花、可可、蓝靛、烟草等产品。其目的是 A. 为本国工业品开辟市场 B. 压制殖民地的独立思潮 C. 变殖民地为其经济附庸 D. 维护全球商业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班牙强迫拉丁美洲殖民地种植西班牙和欧洲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棉花、可可、蓝靛、 烟草等产品,明显是把拉丁美洲变成西班牙的原料产地,成为其经济附庸,故选 C;西班牙要 把拉丁美洲变成原料产地,不是商品市场,排除 A;B 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西班牙没有成为 全球商业中心,D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C。 13.以下是近代不同时期英国、德国、美国三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统计: 的判断①②③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 英国、德国、美国 B. 美国、英国、德国 C. 美国、德国、英国 D. 德国、英国、美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美 国,所以至 1913 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最低的是英国,故②对应英国;而美国相较德国 来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要超过德国,故①对应德国,③对应美国。综上所述,排 除 ABC。故选 D。 14.1975 年欧共体与 46 个非加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国家签订《洛美协定》,消除 以往双方的不平等色彩;1988 年欧共体与经互会相互承认并建立了正式关系;2003 年 77 个非 加太集团成员国与欧盟 15 国签订《科托努协定》取代《洛美协定》。这系列活动表明西欧 A. 在国际合作中彰显自主意识 B. 拉拢发展中国家以扩大影响 C. 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D. 放弃冷战思维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欧共体与世界多个国家和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协议,消除了双方间的不 平等思想和建立正式关系,由此体现了欧共体的自主意识,故选 A;欧共体是与其他国家和组 织建立平等关系,不是为了扩大影响,排除 B;CD 与题意主旨不符,且无法体现,排除。故 选 A。 15.现行德国选举法规定了"百分之五门槛"规则,即政党必须在全国得票率超过 5%。或赢得 3 个以上的选区席次,才可进入联邦议会。这一规则意在 A. 保证执政党成为议会多数党 B. 对公民自由结社权作出限制 C. 保证议会拥有独立的立法权 D. 提高立法效率避免政治破碎 【答案】D 【解析】【详解】“党必须在全国得票率超过 5%。或赢得 3 个以上的选区席次,才可进入联邦议会”是 为了避免出现过多影响力不大的小政党充斥联邦议会的局面,从而避免政治破碎以提高立法 效率,故选 D;A、C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该规则是对政党做出限制,并非 针对公民,排除 B。故选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题,共 55 分。 16.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是古代中国政制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九卿"职责表格(注:"九卿"既是官衔,又是官署之称) 材料二 (1)据材料,指出秦九卿与唐六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唐代六部机构中,"吏部""户部"分列前两位,说明其原因。 (3)1901 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指出其反映的时代变化。 【答案】(1) 相同:都属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机构;分工明确。不同点:九卿既管国家事务,又掌管皇室事务;六部分理国家行政事务。 (2)原因:吏部与各级文官的管理、考核有关,古代官僚社会官员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 要条件;户部掌管财税经济等,是皇权统治的基础。 (3)变化: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剧;清朝外交体制渐趋近代化(中外联系日益加强;西学东 渐不断深入等)。 【解析】 【详解】(1)综合材料一、二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九卿和唐六部制的相同之处在于 他们都是国家的中央机构,通过明确的分工承担不同的职责。不同之处在于,秦九卿中有负 责国家事务的官职,如廷尉、典客等;有负责皇家事务的官职,如奉常、郎中令等。唐六部 只负责国家行政事务,不符合皇室事务。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吏部”掌管的是各级官僚的管理,直接涉及国家各级事务的管理, 因为官僚队伍建设是皇权统治的首要条件;“户部”掌管的是赋税经济,涉及皇权统治的经济基 础。由此可知吏部和户部分列前两位。 (3)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说明负责国家外交事务 总理衙门地位较高,由此说 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剧;清朝外交体制渐趋近代化。 17.古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之时胡风盛行,有一种被称为胡瓶的银带把壶沿丝路传入中原,这便是唐三 彩凤首壶的原型,银带把壶有"萨珊(波斯王朝)式"和"粟特(西域古国)式"之分。唐三彩凤 首壶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 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更重要的是,这从整体上改变了壶的 形制结构,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器形,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 的凤凰,所饰纹样明显汲取了本土化的艺术元素.隋唐以来,风乌纹摆脱了原始迷信和宗教思 想的限制,在各种工艺品上展翅鸣舞,是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显现。 考古发现的宋代凤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广州是宋 代最早设立市舶司的对外贸易港口。为满足陶瓷外销的市场需求,广州西村窑应运而生,生产 的凤首壶数量较多,多远销海外,西村窑是北宋时期一个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大规模的民间窑 场,被称为"仿造各地名窑产品的工场"。 ——摘自罗佳《唐宋陶瓷风首壶所见丝绸之路艺术交流 材料二 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吐鲁番、楼兰、尼雅、焉者、库车、和田、穆格山等地都 发现过不少各种语言文字书写的文书材料,前人已经利用其中的资料来研究丝绸之路的某些 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尤其以姜伯勤《软煌吐鲁番文书与丝拥之路》为集大成之作。 但丝绸之路沿线仍然在不断出土新的文书,而国内学人关注不够的西域各种胡语资料中,也有 很多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出土文献提供了有关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直接记录,如隋代 裴矩的《西城图记》,唐朝贾耽的《皇华四达记》等。如果我们把出土文缺整理一下、可以勾 勒出一条详细而贯通的"丝绸之路"。 ―—摘自荣新江《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1)根据材料一关于凤首壶的论述,概括指出唐朝的时代风格。说明宋代凤首壶产销的变化, 并简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作为一个古丝绸之路的研究者,应该具有哪些技能和素质。 【答案】(1)特点:开放包容;富于创新;豪放大气。变化:主要分布于南方,海上出口活跃。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政府的推动;陶瓷工艺的发展等。 (2)熟悉考古学,熟悉各族语言文字;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了解前大有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史 料;善于研究等。 【解析】 【详解】(1)时代风格:据“在继承"粟特式胡瓶"长颈、扁腹、圈足、单柄特征的基础上,将凤 鸟的头部雕塑成具有三维空间特征的立体造型,使得凤首壶多了几分传统意韵”得出开放包容, 富于创新;据“凤首壶腹部两面堆贴纹饰、有弯弓骑射的人物,有翩斑起舞的凤凰”得出豪放大 气。变化:据“宋代凤首壶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安徽、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得出主要 分布于南方;据“生产的凤首壶数量较多,多远销海外”得出海上出口活跃。原因:结合所学内 容可知,宋代凤首壶产销的变化主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政府推动和 陶瓷工业的发展等因素有关。 (2)素质:据“发现过不少各种语言文字书写的文书材料”得出熟悉考古学和各族语言文字; 据“丝绸之路沿线仍然在不断出土新的文书,而国内学人关注不够的西域各种胡语资料中,也有很 多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材料。出土文献提供了有关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直接记录”得出多种 途径收集资料,了解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和文献等。同时还要善于研究。 18.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条约内容在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认知。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等特权,谈判代表耆 英等人认为"此系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结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室碍"。 1871 年,曾国藩"窃思自道光二十二年间与洋人立约议抚,皆因战守无功,隐忍息……故所定条约,间有未能熟习审处者"。 郭嵩焘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1876-1878 年)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 1898 年,唐才常等人成立公法学会,提出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进行"切实考证",以 使利用国际法修改不平等条约。 1912 年,梁启超等人成立中国国民外交协会,提出废弃一切不平等条约、定期裁撤领事裁 判权、收回租界等要求。 1917 年,北京政府宣布"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 议属于中德、中奥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1919 年 6 月,贵州召开国民大会提出"一面通商赴欧和会中国专使,力争青岛、并请取消中 日'二十一条密约',及其他不平等条约"。 1941 年起,中国与美、英等国分别缔结了新的平等新约,中国在形式上基本废除了与列强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特权。 1949 年 9 月,《共同纲领》宣布"对于国民党所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分别予以 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随后陆续清理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特 权的残余。 ——据《20 世纪 20 年代知识界对不平等条约的认知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不平等条约认知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主 要原因。 【答案】从鸦片战争前后对不平等条约缺乏正确认识,到近代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 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到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原因:近代早期以前,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缺乏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 念。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危害日益严重;中国人民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推动;西学 东渐,主权意识增强,近代外交观念滋长;民族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利用了一战和二战的有 利国际环境,尤其是二战中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 【详解】根据“此系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结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室碍”可知近代中国在 鸦片战争前后对不平等条约缺乏正确认识;据“所定条约,间有未能熟习审处者”得出逐渐认 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据“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提出对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进行 ‘切实考证’,以使利用国际法修改不平等条约”等信息可知逐渐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据“陆续清理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特权的残余”得出新 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早期对不平等条约认识不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缺乏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的原 因主要是不平等条约危害日益严重;中国人民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推动;西学东渐, 主权意识增强,近代外交观念滋长;民族主权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 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列强特权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真 正实现了民族独立。 19.30 多年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 过)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 年 11 月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 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 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有步骤 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 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按照政企职责分 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真 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允许和鼓 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 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 的人走向富裕。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 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 开档次。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 展、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 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发挥市场机 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管理经济的 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 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现代企 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 组为控股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承包 经营、租赁经营或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 给集体或个人。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 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提倡 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中央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逐项扼要概括其重要变化,并据此指出改革的特点。 【答案】变化:所有制问题上,进- -步提高了个体、私营、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政府职能(经济管理体制)上,进-步强调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由简政放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分配体制上,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调动积极性。 特点:对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改革;循序渐进,不断探索改革之路(摸着石头过河) ,引领改革 不断深入;坚持市场经济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共同富 裕等。 【解析】 【详解】变化:根据表格内容对比可知,两次中央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所有制、政府职能和分配制度上。相比较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十四届三 中全会在所有制上进一步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政府职能上更强调政府的宏观管理职 能,由简政放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配体制上进一步要求打破平均主义,调动社会主义 建设的积极性。 特点:根据两次中央全会重大决策的变化可以看出,此次改革的特点主要是全方位改革,循 序渐进,引领改革不断深入,坚持市场经济的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等。 20.以下是美国总统的人权外交言论摘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23 年 门罗的国情 咨文 “美洲大陆由于其自由和主权地位,从现在起不应成为任何欧洲国家实 行殖民化的对象……我们不干预任何欧洲国家的内部事身不想干涉欧洲的 殖民地,我们也不能坐视欧洲国家对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干涉” 1918 年 威尔逊在国 会的演讲 "为民主而战",提出"十四点计划",包含了一系列外交原则以及建立国 际联盟等战后世界秩序构想,认为"世界和平的方案,就是我们的方案,唯一 可行的方案" 1947 年 杜鲁门在国 会发表的咨 文 "共产主义危害着自由世界和美国的安全,美国有责任在世界各|地承担 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遇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全世界 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 1976 年 “我们必须承担对人权的绝对责任……由于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不能漠卡特在国会 发表的咨文 视其他地方的自由的命运,我们的道德感指引我们偏爱那些尊重个人人权的 社会” ——据《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演变》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背景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美国以人权为工具谋求世界霸权。 美国在建国初期,门罗宣言以维护美洲大陆自由和主权名义,排斥欧洲列强,力图把美洲变 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战后期,美国借为维护民主旗号”参加一战并企图攫取世界霸权;二战 以来,美国以维护自由世界、对抗共产主义之名,发动对社会主义的冷战,不断干涉别国内 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因此,在美国外交史上,维护自由,保护人权只是幌子,实质是借此获取霸权利益。并且, 随着美国实力 增强,其霸权野心也不断膨胀。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 引用相关史实对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我们也不能坐视欧洲国家对我们南方各兄弟国 家的干涉”、“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我们不能漠视其他地方的 自由的命运,我们的道德感指引我们偏爱那些尊重个人人权的社会”等信息可知,美国一直以 来都打着人权的幌子谋求世界霸权。结合美国门罗宣言、“十四点原则”、发动冷战等史实对 该论点进行论证,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的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