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4616

大小:473.2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5-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一模练习 高三历史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下列成语内容与如图相关的是 A. 卧薪尝胆 B. 围魏救赵 C. 休养生息 D. 三顾茅庐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图中的诸侯国“晋、燕”等,可以判断出这是春秋时期,卧薪尝胆就是春秋时期 典故,A 项正确;B 项是战国时期的,排除;春秋时期强调奖励耕战,而不是休养生息,排除 C 项;D 项是三国时期,排除。 2.秦朝统一中国后,只用两年时间便修成了驰道。秦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 滨海之观毕至”。驰道的修建有利于 ①秦朝的长治久安 ②国家统一的巩固 ③郡县制度的推行 ④百姓负担的减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驰道是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之一,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郡县制 的推行,故②③正确,B 项符合题意;驰道的修建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秦二世而亡,①错误; 驰道的修建需要劳动力,只会增加百姓负担,④错误,故排除 ACD 项。 3.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和纽带。下列史料可以证明 ① 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 4 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籽核。②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 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 A. 公元前 4 世纪中亚能酿造葡萄酒 B. 大宛国向汉朝学习葡萄种植技术 C. 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 D. 西汉时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中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和材料“在今土库曼 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 4 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籽核”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大宛国 已能够食用葡萄,C 正确;有葡萄籽核,并不能证明能酿葡萄酒,排除 A 项;材料中的信息没 有体现向汉朝学习的内容,排除 B 项;大宛国不在中原地区,排除 D 项。 4.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 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 A. 中书省地位最高 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相权被剥夺殆尽 D. 皇帝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是为了削弱相权,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是为 了削弱其它几省宰相的权力,故加强了皇权,D 项正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没有哪一省地位 最高,排除 A 项;材料与行效率提高无关,排除 B 项;削弱相权,并不是废除相权,排除 C 项。 5.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中有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 合作出资到海外做生意,各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最 后的设问是他们各应该得到多少回报。这说明宋朝时期 A. 商业领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 B. 金银成为普遍流通 货币 C. 商业发展对数学了产生影响 D. 大商人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的【详解】从材料要以看出,《数书九章》中收录的算术题与宋朝的商业贸易有关,以其作为一 个数学的例题,从而反映出商业发展对数学产生了影响,C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股分制的信 息,宋朝也没有股分制公司,排除 A 项;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不符合宋代史实,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强调大商人的经商领域,排除 D 项。 6.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将李贽与王莽、安禄山等并列为乱臣贼子,进行口诛笔伐。下列关 于其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李贽参与了反清复明斗争 B. 李贽彻底抛弃了儒家学派 C. 顾炎武鄙视李贽道德品行 D. 顾炎武意在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莽、安禄山在历史是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而李贽的异端思想也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因此顾炎武将李贽与王莽、安禄山等并列为乱臣贼子,主要是想稳定社会秩序,D 项正确;李 贽 1602 年去世,并没有参加反清复明斗争,排除 A 项;“彻底”表述太绝对,排除 B 项;李 贽道德品行并没有问题,排除 C 项。 7.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华侵略权益。下列条款按签时间订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 是 ①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③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④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执照由领事官发给 A. ③②①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①②③④对应的条约分别是《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天 津条约》,故③④②①正确,选择 D 项,排除 ABC 项。 8.1904 年清政府任命候补道员谭学裴创办溥利呢革公司(北京清河制呢厂的前身),1908 年破 土动工。公司名为“溥利”,因为是官商合办,寓意官商可以普遍得到丰厚的利润。这家公司 的创办 A. 沿用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某些做法 B. 标志北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 C. 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得益于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官商合办”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与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做法基本相同, 故 A 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标志”一说,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不是民族资本 主义工业,排除 C 项;D 项的时间是一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9.1924 年 12 月,毛泽东在家乡韶山养病期间,通过走亲访友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写成《中 国佃农生活举例》一文。下表根据该文列举的一个佃农家庭一年收支情况整理而成(单位: 银元)。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农民强烈 斗争精神 ②说明农村存在入不敷出现象 ③数据较为全面并且具体细致 ④体现毛泽东注重实际的作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收入小于付出,说明农村存在入不敷出现象。数据中涉及收的 几个方面,支出的几个方面,体现出调查较为细致,这是毛泽东务实作风的体现。故②③④ 正确,B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斗争的内容,①错误,排除 ACD 项。 10.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 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1912 年为民国元年)。 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的A. 局部抗战时期民众抗争 B. 台儿庄战役产生的影响 C. 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 D. 抗战胜利时民众的心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廿七年儿童节”,可得出时间是 1938 年,结合“抗战期间,……《儿童与捷 报》” 这一信息可得出与台儿庄战役有关,台儿庄战役正是于 1938 年 3 月 16 日开始至 4 月 15 日结束,故 B 项符合题意;1938 年已经是全面抗战,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是敌后战 场,排除 C 项;1938 年抗战还没有胜利,排除 D 项。 11.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机场对周恩来总理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 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美两国携手建立多极化格局 B. 中美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 C. 中美两国之间消除了一切分歧 D.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2 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 实,排除;中美建交是 1979 年,排除 B 项;C 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12.下列资料是古代雅典关于“村社”的有关规定,这些规定 A. 为雅典民主制奠定基础 B. 反映了小国寡民的特征 C. 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D. 保护了所有人的公民权 【答案】A 【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对雅典公民身份的确认,公民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 A 项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小国寡民,排除 B 项;材料只涉及公民,并没有轮番而治的原则体现,排除 C 项;“所有人”表述错误,排除 D 项。 13.1933 年,美国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主持出台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案,在全国建 立了 500 多个土壤保护区,对耕地进行休耕,对自愿减少播种面积的农户进行补贴。这一做 法 ①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意在保护美国的生态环境 ③为农业恢复发展创造条件 ④导致美国出现了粮食短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农业调整法》”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美国在经济危机时间加强国家对经 济干预 体现,要求农民减耕减产,并给予补助,有利于农业的恢复,故①③正确,C 项符合 题意;《农业调整法》主要针对的是农业恢复与发展,而不是保护美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 导致粮食短缺,因为粮食已经过剩了,故②④错误,排除 ABD 项。 14.历史地图能够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下列历史事件与如图所示形势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A. 十月革命爆发 B. 北约组织建立 C. 两极格局结束 D. 欧洲联盟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上的信息“东德、西德”可以看出,此时德国已经分裂,说明此时处于两极格 局时期,故 1949 年建立的北约组织符合题意,B 项正确;A 项是 1917 年,C 项是 1991 年、D 项是 1993 年,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的15.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 1846 年,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 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下列作品与其风格相似的是 A. 《神曲》 B. 《西风颂》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 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属于 19 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 的作品,《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也是批判现实主义,C 项正确;《神曲》通过与 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 因此不属于现实主义,排除 A 项;BD 项分别属于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排除。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6.正确使用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胜(中山靖王刘胜)为人乐酒好内(喜好女色),有子百二十余人。常与赵王彭 祖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御乐声色。”赵王亦非曰:“中山王但 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 ——班固《汉书》 材料二 材料三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了金缕玉衣,也就是诸侯王墓出现了只有皇帝才能 穿的殓服——金缕玉衣,由此,得出“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的结论。 ——王凤杰、刘航《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 材料四 卢兆荫先生指出“在文献方面,《汉书》中只见‘玉衣’‘玉柙’,未见关于金 缕、银缕、铜缕之分的记载。根据卫宏《汉旧仪》载,不仅皇帝的‘玉襦’‘玉柙’(按即‘玉 衣’)缝以黄金缕,而且王侯的‘玉匣’(按即‘玉衣’)也是‘缀以黄金缕为之’”。他根据 考古发现,认为东汉时期才形成严格的玉衣分级使用制度。此外,考古发现的西汉中晚期诸侯王及王后墓中,出土了许多金缕玉衣残片,可见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诸侯王也 是可以使用金缕玉衣入葬的。因此,刘胜所处的西汉中期并未形成严格的玉衣使用等级制度, 其死后使用“金缕玉衣”并不违制,因而不能说明“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 ——摘编自佚名、杨一凡《浅析“金缕玉衣”在教学中的运用》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2)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能够证明西汉时期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理由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说说在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中的史书记载,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中的出土文物。 (2)能够证明西汉时期存在贵族生活奢华的现象;还能证明西汉时期存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理由:材料一记载了刘胜的言行,表明刘胜生前生活奢华;材料二说明刘胜死后实行了厚葬, 希望死后生活依然奢华,二者互证,说明西汉时期存在贵族生活奢华的现象和事死如事生的 观念。 (3)运用史料时,要注意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体现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还要注 意史料的时间,运用反映同一时期历史事物的史料得出相关结论;运用史料要仔细查证,避 免主观臆断。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汉书》属于文献史料中的史书记载,材料二是考古发现的,属于实 物史料中的出土文物。 (2)根据“为人乐酒好内(喜好女色),有子百二十余人”“中山王但奢淫”以及金缕玉衣 的材质及做成人形的样子,能够证明西汉时期存在贵族生活奢华的现象;还能证明西汉时期 存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理由:材料一所体现的内容是刘胜的言行,表明刘胜生前生活奢华; 而刘胜死后实行了厚葬,希望死后生活依然奢华,二者可以互证得出结论。 (3)结合所学可从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史料的时间、史料的查证等角度概括。 17.不同时代的人对李鸿章外交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指出:“所谓联者(与外国妥协),又非平时结之,不过临时而哫(阿谀 奉承)之。”认为李氏并非全然不知“以夷制夷”的不妥,皆因危若累卵的政局,“固不得 不隐忍迁就于时也”。同时批评李鸿章洋务、军事及外交失败,关键在于“不识国民之原理, 不通世界之大事,不知政治之本原”。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 年 12 月)材料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称李鸿章外交犹如汉奸之变相。1907 年,《民报》刊发大幅讽刺 性政治漫画,并在画下注明“过去汉奸之变相”,李鸿章赫然在列。1918 年费行简以秦桧“卖 国”比拟李鸿章,称“俗论拟之为秦桧,子不敢议其过刻也”。 ——摘编自《民报》、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大陆相关著述有梁思光的《李鸿章卖国史》(1951 年),胡滨的《卖国贼李鸿章》(1955 年),章回主编的《李鸿章》(1962 年),王天奖、李国 俊的《尊孔派和卖国贼——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1976 年)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围绕着李鸿章“误国”“卖国”论题展开了学术理论辩驳。欧阳跃 峰认为李氏“和戎”外交(与外国妥协)是在对中外大势及敌强我弱清醒认识基础上提出的, “谨守条约”并不排斥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且是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林璧属认 为,评价李氏的标准歧异导致评价结论歧异,近年李氏研究过程中渗透着情感因素,其结果 导致李氏外交行为的责任难以评判,历史评价的普遍性原则没有得到尊重。 ——摘编自盛海生、欧阳跃峰《百年来李鸿章外交思想研究综述》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两者对李鸿章外交的看法有何不同。这反映出社会政治领域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阅读材料三,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对李鸿章外交看法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不同 材料一认为李鸿章对外妥协具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对其外交行为的评价比较辩证。 材料二认为李鸿章在外交方面是一个卖国贼。 变化:由改良到革命(由维护清政府统治到建立、维护民主共和)。 (2)变化:由将李鸿章看成是卖国贼,到主张理性评价李鸿章的外交。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对李鸿章的评价破除了单纯采用 阶级分析的观念;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对外交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对 李鸿章外交的评价出现转变;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念;学 术领域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恢复,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解析】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李氏并非全然不知“以夷制夷”的不妥,皆因危若累卵的政 局”可得出认为李鸿章对外妥协具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对其外交行为的评价比较辩证。根 据材料“称李鸿章外交犹如汉奸之变相”可得出认为李鸿章在外交方面是一个卖国贼。变化:梁启超是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而《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刊物,主张革命,因 此可得出由改良到革命。 (2)变化: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且是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等信息可得出 由将李鸿章看成是卖国贼,到主张理性评价李鸿章的外交。原因:结合起来所学可从十一届 三中全会召、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等 角度概括。 18.在时代巨变 潮流中,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际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嵩焘是 1875 年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驻英公使。他把从上海到伦敦 途中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并抄寄一份给总理衙门。书中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西方。 这份 2 万余字的日记在刻版刊行后,遭到士大夫的攻击谩骂,有人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 国,欲中国臣事之”,有人更指责他是有“三大罪”的汉奸,这“三大罪”是“游甲敦炮台披 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柏 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慈禧太后发布谕旨严厉申斥郭嵩焘,下令毁 弃《使西纪程》刻版,并禁止流传。 ——摘编自孟泽《洋务先知——郭嵩焘》 材料二 1871 年出任日本驻美国第一任大使的森有礼,在办理交涉事宣之外,访查美国“立 国兴学”的途径,向美国各部长、国会议员和大学校长发出照会,列出若干问题,请他们回 答,然后将复件译为日文书籍,题目为《文学兴国策》。该书被送交日本政府,引起重视,在 认真研究后付诸实施。 ——摘编自刘克敌《教育的使命与文学的使命》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本著作 结局。(答题要求:先分别评析,最后总体评析) 【答案】评析:郭嵩焘撰写的《使西纪程》最后被清政府查禁,虽然当时中国的国门已被打 开,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士大夫思想闭塞落后,对于国际事务知之甚少,天朝上国的 观念依然存在;当时中国政治上依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害怕西方思想文化冲击统治秩序,掌 权者思想并不开明。《使西纪程》被查禁,使得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机会,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还需经历艰难的历程。 森有礼的《文学兴国策》在日本被研究和实施,是因为日本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通过倒 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改革派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随后进行的明治维新过程中, 提倡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努力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文学兴国策》在日本被研 的 的究和实施,有利于日本对西方文明了解和理解,对于明治维新的深入进行起到了促进作用。 《使西纪程》和《文学兴国策》都是在本国遭受列强侵略、向西方学习的背景下撰写的。两 本书都主张学习西方,但结局不同。因为当时两国的国情存在很大差别,两本书的命运也预 示着中日两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会有不同的结局。 【解析】 【详解】评析:根据材料“下令毁弃《使西纪程》刻版,并禁止流传”可得出郭嵩焘撰写的 《使西纪程》最后被清政府查禁。评价时主要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状态、国人的思想意识、 政府的观念等角度分析评价。根据“该书被送交日本政府,引起重视,在认真研究后付诸实 施。”可得出森有礼的《文学兴国策》在日本被研究和实施。可从日本的民族危机、明治维 新的推行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可从二者都是在本国遭受列强侵略、向西方学习的背景 下撰写的。两书结局不同,也预示着中日两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会有不同的结局的角度进 行总结。 19.近代以来,英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初期,英国城市化带来的大规模人口集聚以及人口流动,为传染病疫情 大规模爆发提供了条件,使传染病成为威胁英国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霍乱在 1831—1832 年 第一次袭击英国,并在以后多次袭击英国,导致大量英国人死亡。英国经过争论和妥协,通 过了《1848 年公共卫生法案》。法案的重要条款如下: 序言:法案目的是改善城镇卫生条件,并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把这些城镇和地方的供 水、排水、污水处理、清洁置于同一地方机构管理和控制之下。 第七条:法案规定至少十分之一纳税居民申请的城市、城镇、自治市镇、教区,或者在 确定的边界内通过国家统计发现,至少连续七年死亡率超过国家城镇死亡率平均水平的地区, 中央卫生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派遣卫生监督员开展卫生调查,检查地方的下水 道、排水、供水、死亡居民埋葬情况以及各种居民卫生条件。 ——摘编自胥志刚《试析 19 世纪 50—70 年代英国公共卫生管理改革》 材料二 1946 年 11 月 6 日,英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的国民保健法案正式出台,要求建立 一个新的医疗健康卫生体系,实现国家医疗资源根据需求合理地配置,以及免费的医疗卫生 服务。这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在内的 1545 家市政医院和 1143 家志愿医院被政府当局收归国有, 统一在卫生部的领导之下,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人口状况,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法 案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改变了传统医疗卫生资源的格局,使中央和地方的医院能够 在卫生部的领导之下,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医疗资源网络,保障英国民众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卫生服务。 ——摘编自孙赛《英国 1946 年国民健康服务法案研究》 (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英国近现代卫生事业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对英国近现代卫生事业的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通过立法规范卫生事业,国家对卫生事业的管理不断加强。 (2)分析:19 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化加快,传染病流行,需要国家采取措 施解决卫生问题;当时自由主义兴起,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国 家采取措施解决;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因此通过立法规范国家卫生事业。 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措施,对英国加强国家对卫生事业的管理提 供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遭受战争摧残,需要国家采取措施管理医疗卫生事业;二 战后,英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福利国家政策,因而加强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 理;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从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为通过立法和制度完善保障公民的社 会权利,因而英国通过立法规范国家卫生事业。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通过了《1848 年公共卫生法案》”得出通过立法规范卫生事业, 加强管理。 (2)分析:背景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判断出这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 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关。同时可从自由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角度进行概括。根 据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可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福利国家制度的发 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