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省辽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264603

大小:551.3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历史部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 I 卷 (选择题 共 140 分) 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24.据《左传》记载,春秋中期,卫定公聘(出使)晋的时候,晋国欲使其会见逃亡到晋的卫臣孙 林父,卫定公夫人劝卫定公会见,其主要理由便是孙林父为“先君之宗卿之嗣”。这反映出当 时 A.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 B.传统等级秩序基本崩溃 C.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25.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 B.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C.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26.据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史》记载,有唐一代记入忠义列传的有三卷 59 人,孝友列传的一 卷 26 人,烈女列传的一卷 47 人,外加循吏列传一卷 26 人,儒学列传三卷 68 人。据此可知, 唐代 A.科举考试以士人的品德为选拔标准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日益稳固 C.科举促进了儒家教化思想深入人心 D.私学兴盛推动了儒学体系的完善 27.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成比例各有不同。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 4: 6,唐代比例一般为 5:5,宋代比例大致为 6:4,元代比例为 7:3,明代比例高达 8:2,清 代比例虽有下降,但仍为 7:3。该变化反映了 A.集权制度的强化 B.地方机构的膨胀 C.赋税名目的增加 D.小农经济的发展28.中国各区域口岸在全国贸易中的份额,以 1895 年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1895 年之前, 上海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约占 40%。1895 年~1915 年,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华北和东 北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对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 A.一战加快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 B.上海丧失了全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 C.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日本在华扩张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 29.右面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对该形势图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A.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 B.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形成 30.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明确指出:“资本主义某种程度的发 展代替了外国和本国封建的压迫,不但是进步,而且有利于资产阶级。”该报告内容 A.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B.根植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C.指引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D.批评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1.据统计,1978 年,全国住宅投资仅 38 亿元,占 GDP 比重为 1.2%;1997 年,全社会对市 场化的房地产投资就高达 3178 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 12.74%,占 GDP 比重达 3.99%, 其中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 GDP 比重为 1.9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A.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 B.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C.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 32.在公元前 450 年以后,雅典五百人会议的议员一天可领取两个银币(六个银币等于一个德拉 克马,一个工匠的日薪约为一个德拉克马)的薪资,还可以免服兵役以及在庆典中头戴桃金娘 制成的冠冕。古代雅典的这些举措 A.反映出民主政治的繁荣 B.表明雅典实行间接民主制 C.遭到贵族阶层一致反对 D.有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 3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研究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人的哲学, 反对中世纪神学家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歪曲与神化,主张面向自然,解释自然。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的这些主张 A.蕴含着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 B.源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性 C.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现与回归 D.制约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4.1931 年 2 月,斯大林提出了“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1935 年 5 月,斯大林 又提出了“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技术)干部决定一切”的新口号,补充了旧口号。口号的 变化说明苏联 A.面临严峻军事环境 B.重视技术人才培养 C.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D.强化了斯大林体制 35.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 愿望。”这一愿望折射出 A.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B.不结盟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 C.“一超多强”局面遭到削弱 D.霸权主义被国际社会所抛弃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160 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 题~第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 43 题~第 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7 世纪中叶,中英开始茶叶贸易,19 世纪四五十年代,华茶出口达到“极盛时代”。由 于英国等国棉纺织品的冲击,中国农民的棉纺手工业日趋崩裂。农民为了生活必须寻找其他 副业,有些地区甚至放弃粮食生产,专营茶、桑。虽然英国政府征收进口茶税的税率不断提 高,但是中国茶叶出口价格也在大大下跌。随着英国上流社会饮茶之风盛行,茶叶“为大家 一日不可无之物”。鸦片战争后,鸦片入华量增加,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就使丝、茶出 口成为弥补外贸逆差的唯一途径。19 世纪 50 年代,英商报告说:江南产茶区“叛党是最急于 鼓励商务”。 ——据陈椽《茶叶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第一批美国皮货运往广州是在 1788 年,这种贸易“包含着‘三次赚钱的机会’:从美国 运出小刀、毡子等廉价物品,到西北海岸换取印第安人的贵重毛皮,然后驶向广州出售皮货, 购入茶叶,返航后,茶叶又以高价在美国或欧洲市场上出售”。其间,美商为获得毛皮商品, 逐渐加快对西北部海岸的探索,有力地将美国政府和国人的视线转向这一地区。建国之初的美国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国外的本国商人进行保护,这就使得美国商人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政府 有关海外贸易的相关规定。一批官僚认为美国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但毛皮资 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中美毛皮贸易不可能长久进行,到了 19 世纪 20 年代早期,此项贸易已经 难以为继。 ——摘编自[美]K.S.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大幅增长的原因。 (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18 世纪晚期至 19 世纪初期中美皮毛贸易和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英 茶叶贸易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 世纪晚期至 19 世纪初期中美皮毛贸易的影响。(15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 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 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 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选考题、3 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 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1899 年,营口爆发鼠疫,地方当局迫于外交压力临时设立卫生局,推行卫生制度;俄国和日本出于不同的目的,先后在占领期间强化卫生行政;1906 年,因应自上而下的新政改革, 卫生成为营口地方行政职能。由于地处地缘政治复杂的东北,列强对营口卫生行政形成的影 响有两大特征:一是差异性,以俄、日为代表的列强虽遵循同样的卫生规则,但因各自不同 的利益追求和对华政策,采用不同的方式推动卫生行政;二是调适性,官府虽迫于列强压力 基本采纳卫生行政,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中外之间的跨国互动终使卫生组织和制度得以确 立。因此,营口卫生行政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卫生局虽建立起来,但管辖权范围有限,很难 辐射到营口之外的地区。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中国地方卫生行政的诞生:以营口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营口地方卫生行政制度建立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营口地方卫生行政制度建立的影响。(6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二战期间,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和两栖作 战提供了技术基础。随着飞机制造技术和火控、瞄准技术的发展,舰载飞机成为海上主要火 力突击力量,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支配力量。水下舰艇制造技术不仅使海军拥有了 新的海战力量,并且潜艇在攻击港湾和对陆地实施封锁中极具军事价值。雷达、声呐及其他 电子通信等方面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指挥控制系统,并由此产生了指挥舰。新型的登 陆舰和水陆两用坦克更加增强了登陆作战的攻击力和有效性。海上军事技术的发展,最终促 使海上大型特混舰队出现。这样,军事技术便从作战手段上规定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样式, 先是大规模海上决战,而后向登岛作战发展,登岛作战取决于海战的结果。在欧洲战场,由 于德军海上力量不足,盟军的登陆作战主要表现为航空兵和舰炮对登陆的火力支援和大规模 运输兵员和物资。由此可见,盟军在太平洋战争和欧洲登陆作战中主要采用的作战样式,很 大程度上是由海上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摘编自李元奎等《科学技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形态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海上军事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国海上军事技术发展对二战的影响。(6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吴玠(1093-1139),祖籍德顺军陇千城(今甘肃静宁县),吴氏先世几代都是德顺军军官, 北宋末年,吴玠以“良家子”身份入伍从军。宋高宗建炎元年冬,金兵分三路南下,吴玠奉命迎战,击败来犯之敌,一举收复金兵占领的华州,军中名望日渐提高。他能与士卒同甘共 苦,组织军队屯田自救,帮助驻地百姓,想方设法恢复生产,军营中士气开始大增,兵将团 结,军心、民心更加稳定。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 年)三月,金兵进军和尚原,吴玠见士气异常 高昂,又组织宋军向大散关前方的金兵营地发动进攻。针对金兵人强马壮、密集进攻的特点, 吴玠将弓箭手分为三排,密集结队,发明“驻队矢”的战术,对此后中国军队的阵地战产生 了深远影响。1139 年,吴玠积劳成疾,病逝于仙人关,年仅 47 岁。 ——摘编自陈自仁《吴玠和吴璘:保境安民青史留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玠的历史功绩。(6 分) (2)根据材料,简析吴玠取得功绩的原因。(9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