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263520

大小:164.3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5-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西大学附中 2019-2020 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 (考查时间:90 分钟 考查范围:以必修三 1-3 单元为主)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计 46 分) 1.宗庙与宫殿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先秦时期,宗庙与宫殿在都城中的方位常处 于并列位置;到了秦始皇时期,宗庙被迁出都城。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祖先崇拜 秦朝逐渐淡化 B. 儒家思想遭受排挤 C. 皇权与神权关系日渐疏离 D. 血缘政治地位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庙是血缘政治的体现,宗庙被迁出都城说明血缘政治的地位 遭到了削弱,故选 D。祖先崇拜是血缘政治的一种体现,A 项与 D 项相比不是最佳选项,且祖 先崇拜在封建社会并未淡化消亡,故排除;宗庙与儒家思想间没有必然的对等关系,无法得 出 B 项结论,排除;宗庙与神权无关,排除 C。 2.中国传统的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三代秦汉时的祖先崇拜与天帝 鬼神祭祀,乃至后来中国上生上长的道教,无不以现世人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说明中国宗教 A. 脱胎于自然崇拜 B. 反对追求来世 C. 受儒家思想影响 D. 富含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不以现世人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 传统宗教表现出了与一些西方宗教以彼岸世界为现世人生价值之目标的显著差异,中国的“自 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天帝鬼神”高高在上,是保障现世人生幸福的重要力 量,突显了中国人重现实人生的宗教观,富有人文精神。故答案为 D 项。A 项,脱胎于自然崇 拜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宗教重现实人生,但未体现反 对追求来世,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相关的信息点,不能说明中国传统宗教受儒家 思想影响,排除。 在【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 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 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 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这说明 A. 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 B. 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继承制 C. 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 D. 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民众歌颂舜,舜即天子位,孟子认为这是天意,反映了他天命思想和民本思想的相 通之处,故选 A 项;舜是通过禅让制继承了天子位,不能说明孟子倾向恢复王位继承制,故 排除 B 项;舜为了让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最终在民众的拥戴下即天子位,该行为得到 孟子的肯定,没有体现中国古代选贤举能的传统,故排除 C 项;尧舜时代周王朝还没有建立, 周天子已经失去统治合法性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 D 项。 【点睛】孟子所认为的天意是建立在民众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的基础上的,所以体现了孟子 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的方面。 4.汉元兴元年(前 134 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 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 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人性本善 B. 礼法并施 C. 对鬼神敬而远之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孔子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谐思想,“罢黜百家”显然违背了这一思想, 故 D 项正确;“罢黜百家”并未违背“人性本善”的思想,故 A 项错误;“礼法并施”属于荀子思想,且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也吸收了法家思想,故并未违背,故 B 项错误;“对 鬼神敬而远之”的思想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与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的关系, “和而不同”与“罢黜百家”的对比,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5.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 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 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 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 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 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儒、道、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 的,正确;佛、道并未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仍然是正统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儒、道、佛的终极目标各不一样,是不一致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教并非融为一 体,即三教并非合归儒,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教合一并非三教合归儒,三教的终极目标也不一致等。 6.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超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 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C. 根本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D.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朱熹认为“人欲”是超背礼仪规范的行为,用“天理”来束缚人的欲望,显然有一定的合理 性,故 B 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个人修养的提升,故 A 错误;根本否定不符合材料内涵,故 C 错误;理学是伦理纲常维护专制统治,故 D 错误。 7.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主张A. 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 B. 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 C. 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 D. 瓦解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答案】A 【解析】 “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反映了要结合普通百姓做学 问,体现主张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A 正确;B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与社会等级秩序 无关,排除 D。 8. 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 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 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 体现了李贽( ) A. 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 B.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 主张“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 鞭挞程朱理学,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工商 皆本”和“天下为主, 君为客”均为黄宗羲的思想,故 A、B 两项错误; C 项是王夫之的主张;从材料中“专教些实 用的东西”和“君不君,臣不臣”等表述可以看出,李贽对传统封建秩序的批判和对儒家正 统思想权威的挑战,故 D 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9.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 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 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 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变革 C. 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 D. 经济发展改变社会观念 【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说明士商价值取向趋同,为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故选 D;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 A;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变 革,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排除 C。 10.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 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 清代(  ) A. 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 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 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 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请朝廷平叛后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全国各地文庙也都纷纷效仿,说明当时地 方与中央保持一致,故选 D;不能因为造碑运动就能说民间不再有叛乱了,故 A 不符合题意, 排除 A;题干没有提到文人,故 B 排除;“遵循汉族军礼”说明不是革故鼎新,故排除 C。 11.清初,针对明代后期以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有学者主张,从注释、辨伪、 文字、音韵训诂等方向着手,追寻《六经》、《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的本来意义,重建知识 与思想权威。这说明清初考据学的兴起 A. 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 B. 蕴含着儒学重建的思想 C. 否定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权威 D.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受到清初文字狱的影响,明清初考据学的兴起,“追寻《六经》、《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的 本来意义,重建知识与思想权威”说明该时期学者从儒家思想重建的角度出发研究古代考据 学,B 正确;经世致用思想是顾炎武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A 错误;材料中是推崇儒学思想, C 错误;D 是明清思想家新思想产生原因。 12.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 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B. 统治者推动文化发展 C. 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 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乾隆皇帝重视《四库全书》编撰,其目的是“修书以遏邪说”,表 明乾隆皇帝希望通过强化伦理纲常维护其专制统治,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政府反对 文化的传承,A 错误;是乾隆皇帝的指示体现了统治者没有推动文化发展,而不是《四库全书》 的修撰没有体现推动文化发展,B 错误;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与材料信息无关,D 错误。 13.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从《九章算术》中方程组 消元法和元代数学名著《四元玉鉴》中的四 元消法得到启示,结合现代数学的某些理论,发现了三角化整序法,据此得出了彻底解决高 次联立方程组求解的方法。这反映出 A. 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B. 中国传统科技一直领先世界 C. 现代数学源于古代数学理论 D. 中国传统数学能够古为今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数学家吴文俊在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数学的某 些理论,得出了彻底解决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的方法,说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在今天仍有借 鉴意义,能够古为今用。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排除 A 项; 中国传统科技一直领先世界说法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4.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 《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市民阶层价值追求 B. 艺术的教化功能 C.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徽州的版画大多以宣传忠孝节义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的这反映的是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作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B 项正确;宣传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不 能体现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A 项错误,以图画宣传封建道德,体现的不是技术的进步,C 项 不符合题意;采用某一艺术形式宣传封建伦理,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繁荣,D 项不符合题意。 15.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C. 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D. 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需之者众,故先有雕版”等字眼意在强调雕版印刷术是顺应了社会需求,但材料 未涉及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以及政府支持印刷术技术革新的信息,“有赖于”印刷术的说法过 于绝对,所以只有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 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 规律并掌握运用。 16.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 《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土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干福的壁画里,把 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B. 达到了得意忘形 C. 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D. 蕴含世俗化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 “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D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注 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的信息,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吴道子作画时特别追求神韵、意 境,忽略所画对象的真实性,与“达到了得意忘形”不符,B 项错误; “按照生活的逻辑, 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吸取外来风格,C 项错误。 17.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 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 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 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 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 文学叙事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 展,市民阶层崛起,反应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话本出现,C 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宋代话本具 体对社会的影响,无法表明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A 错误;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的说法明显夸大,B 错误;话本是艺术创作,是对北宋城市生活的升华,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 市生活,D 错误。 18.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 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 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中国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 B. 字体演变助推了自然科学发展 C. 社会进步推动了人文精神发展 D. 书法进步须借助对哲学的反思 【答案】C 【解析】 的【详解】材料信息显示,汉字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本 身,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精神的发展,故 C 正确;汉字演变与古代人文精神的联系并非“天 人感应”,A 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自然科学的相关信息,B 错误;“书法进步须借助哲学反 思”表述过于绝对化,错误,排除 D。 19.“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 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 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 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 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C. 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 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汉魏六朝书法美学思想的发展受时代精神和哲学风尚的影响,呈现出自身的时代 特色。儒家的“中庸”观、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意境”说、玄学的“言意之辨”都 对当时书家的书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正是这各种因素的影响,才使汉魏六朝 的书法美学思想达到自觉和成熟的高度。所以在汉魏六朝书法成就空前,综合题目的四个选 项,只有 C 选项符合题意,AB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艺术成就·书法 【名师点睛】书法: 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主观:士人表达情意;客观:文具的 改进)(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风格多样):草书――张旭、怀素;楷书―― 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 性化) 20.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 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 扁鹊可能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 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 D. 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扁鹊横跨了三个世纪,说明材料是对扁鹊的神话,故 A 项错误,B 项符合题意;材料 只涉及扁鹊的历史史实,不涉及对扁鹊的评价,故 C 不符合题意;历史理解和历史叙述不一 定必须保持一致,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21.1598 年,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约三年后,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这一历史现象能 够说明 A. 爱情故事是中西方表达思想自由的共同题材 B.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中英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C. 戏曲表演是中西方传播人文思想的首要方式 D. 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都出现人性解放的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杜丽娘形象,该形象是人性 体现;《哈姆雷特》 中称“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也是人性的体现,故 D 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 知,《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核心是突出人和人性,不是突出爱情,故 A 项错误; 中国的 17 世纪初出现资本注意萌芽,不能说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故 B 项错误;中西方传播人 文思想的方式有很多种,戏剧只是其中的一种,故 C 项错误。 22.公元前 5 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 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 神 的B. 自然 C. 人 D. 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 位,C 选项符合题意。ABD 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3.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 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 个人的优越地位。”由此看来,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 A. 古希腊思想家的推动 B. 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C. 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 D. 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 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等,材料的强调雅典民主政治与智者运动的联系, 即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促使智者学派的兴起,故 D 正确;AB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项不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4.苏格拉底说:“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量,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哲学。或停止劝告你们,对 你们之中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惯常的口吻说:最优秀的人啊,最强大、最以 智慧和力量著称的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 你的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可见当时的雅典 A. 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 B. 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C. 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 D. 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答案】A【解析】 材料“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 完善”反映了当时雅典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文思想成为社 会的主流,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故 C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城邦 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故 D 错误。故选 A。 25.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 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 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 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 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 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苹果的故事,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C 正确。A 项是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排 除。B 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排除 B;D 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 26.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 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 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 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B. 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 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D. 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 可以看出,柏拉图人的灵魂具有两种品质,即理性和无理性。“自己的主人”说明人要有理 性,要克制自我的过度欲望;“自己的奴隶”说明人有追求正当欲望的权力,认为应该追求 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主张用理性控制人的欲望,不是感性,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教化等信息,排除;D 项,材料主旨是认为人的灵魂有两种品质决定而不是 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排除。 27.古罗马 3 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 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 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 A. 提倡婚姻中男女地位平等 B. 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 C. 婚姻中人文主义色彩增强 D. 恪守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 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 姻”可以看出在罗马婚姻中强调人的作用,这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故 C 项正确。A 项中的平等 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的误解, 排除。 28.下图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受欢迎的家具之一,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 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该家具反映当时 丘比特梳妆台 A. 人们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 B. 普遍关注现世生活 C. 要求摧毁“上帝造人”的世界观 D. 社会奢靡之风泛滥 【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 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可知,丘比特梳妆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 主义精神,关注社会现世生活,追求现世幸福,故 B 正确;丘比特梳妆台反映关注社会现世 生活,并非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排除 A;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奢靡之风”,排除 D。 29.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 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 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A.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 以“人性”对抗“神性” D. 提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蓝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 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可知,“他们”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文艺复兴以“人性”对抗“神性”,故 C 正确;智者学派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故 A 错误; 宗教改革运动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故 B 错误;启蒙运动提出资产阶级理性王 国的蓝图,故 D 错误。 30.下图是拉斐尔 《圣母子与施洗者约翰》。“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 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 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 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 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的【答案】C 【解析】 【详解】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结合所学 内容可知,这一时期的艺术有披着宗教的外衣宣扬人文主义的特点,而不是反对专制,故排 除 B 项;根据“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并结 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时期的艺术借助宗教形式表现了人文主义,故选 C 项;摆脱了宗教束缚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 项。 31.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 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 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 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 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 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 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 C 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 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 A 错误; “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 19 世纪上半叶,故 B 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 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 D 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历史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有时是人物或事件,比如本题 中的时间信息是“达芬奇”,由此判定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然后逐项排除即可。这就 要求考生对历史的时间信息要高度关注。 32.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 1456 年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 据此可知 A. 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职人员 B. 印刷圣经的出现导致宗教改革C. 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D. 美茵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 【答案】C 【解析】 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之后,一般信徒无法读到圣经的情况得到了改变,而宗教改革 的结果之一就是一般信徒皆可读到圣经,也就是说印刷术为宗教改革的进行提供了条件,故 选 C。 33.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 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 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 A、B、D 说法错误,所以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 34.16 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 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 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 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 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 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 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 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 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35.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 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 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 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現了 A. 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B. 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 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D. 新教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 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可得出这种伦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 动力,故 D 正确;“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不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意思,而是宗教改革承认了 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故 A 错误;“现世禁欲精神”对发展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不 能由此得出只有信仰才能发展资本主义,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摆脱宗教的束缚, 故 B 错误;宗教改革仅限于欧洲天主教地区,其它地方的发展与宗教改革无关,故 C 错误。 36.伏尔泰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阶级,另一个 是贫困阶级。”他在《哲学词典》中对“平等”作了如下解释:“除非有无限数量的人一无 所有,人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据此推知伏尔泰 A. 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迎合资产阶级上层心理 C. 对平等内涵缺乏理性思考 D. 思想观念由激进变为保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伏尔泰强调富人阶级、贫困阶级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平等是社会自然存 在的现象,这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产阶级的剥削辩护,对平等内涵缺乏理性思考,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伏尔泰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主张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A 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伏尔泰迎合资产阶级上层心理,排除 B;材料信息不 能体现伏尔泰思想观念由激进变为保守的过程,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 人阶级,另一个是贫困阶级”,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伏尔泰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37. “兴起于 18 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 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材料中“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 指 A. 《圣经》至上,强调个人自由 B. 强调人性,人民主权 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反抗权威,王权至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反对教权,启蒙运动反对教权、王权,二者都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故 C 项正确;《圣经》体现的仅是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新教的思想,无法体现启蒙运动,故 A 项错误;“人民主权”体现的只是启蒙运动思想家的思想,无法体现宗教改革,故 B 项错误; “反抗权威,王权至上”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没有体现启蒙运动,故 D 项错误。 38.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 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 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 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C. 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D. 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无法体现权力分立制衡的特点,故 A 错误;“公意”是全体成员 转让自己的权利而形成的的共同意志,体现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这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故 B 正确;“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的并不是对立的,故 C 错误;材料 强调的是个人对集体意志的尊重,故 D 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 所谓公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民主权理论的含义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 确答案。 39.“人只有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 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权 利。”与此主张一致的是 A. 人没有真正的自由 B. 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C. 法律纵容自由泛滥 D. 法律的制定以自由为原则 【答案】B 【解析】 材料一方面强调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另一方面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所有人的自由是并存 的,即个人享有的自由权利是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权利为前提的。这种主张与“人享有法律 范围内的自由”一致,故答案为 B 项。材料认为人的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排除 A 项;材 料没有探讨法律制定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排除 CD 项。 40.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 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卢梭意在强调 A. 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 B. 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C. 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 D. 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 【答案】B 【解析】 “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 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说明如果公民不参与国家管理,这个国家爱就要灭亡, 显然卢梭强调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B 正确;公民的公意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 C 中自我途径不符合材料事实;D 中集体利益不符合材料中管理信息,排除。41.康德说:“一个人确实可以为了他本人并且也只是在—段时间之内,推迟对自己有义务加 以认识的事物的启蒙;然而径行放弃它,那就无论是对他本人,而更是对于其后代,都可以 说是违反而且践踏了人类的神圣权利。”康德意在强调 A. 自由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 B. 理性可以被相互转让 C. 批判和反思的重要性 D. 建立公正与理性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康德认为,人可以因种种原因而推迟启蒙,但人不能放弃启蒙,因为 放弃启蒙意味着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拋弃。由此可知,康德意在强调启蒙,即批判与反思的 重要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个人自由是天赋权利,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理性 的归属问题,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社会的要求,排除 D 项。 42.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 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 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 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B. 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C. 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 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根据“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 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表明国王对反封建等级制度、攻击统治阶级反应不强烈,说 明一定程度上接受启蒙运动的理性哲学,不能说明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B 正确,D 错误; 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启蒙运动时期,法国的阶级矛盾很尖锐,C 错误。 43.“人们以理性的宗教信仰代替了绝对的神权,以追求财富和世俗生活的享受代替了禁欲主 义,以科学的发展代替了中世纪的愚昧无知,这就是新的时代精神。”材料所指的“时代精 神”主要是指 A. 自由主义精神 B. 相对主义价值观 C. 人文主义思想D. 理性主义哲学观 【答案】C 【解析】 根据“人们以理性的宗教信仰代替了绝对的神权,以追求财富和世俗生活的享受代替了禁欲 主义,以科学的发展代替了中世纪的愚昧无知”,表明重视理性和科学、最求世俗生活的幸福, 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故 C 正确;自由是人文主义的内涵之一,排除 A;B 材料 无法体现,排除;“以追求财富和世俗生活的享受代替了禁欲主义”体现人文主义,无法体 现理性主义,排除 D。 44.在启蒙理性鼓舞下,工业革命所显示的巨大力量,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 有机界)赶了出去。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牛顿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 B. 达尔文确立了有机界的“发展”观 C. 启蒙思想家揭露了宗教神学的虚假 D. 浪漫主义思潮激发了对未来想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结合所学可知, 达尔文的进化论颠覆了上帝创世说,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 去,故 B 正确;1687 年牛顿经典力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而工业革命的时间是 1765 年, 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思想不符合“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 赶了出去”,排除 C;浪漫主义思潮与“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 出去”无关,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 去”,结合所学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分析解答。 45.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时间项目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 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 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 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单 位:本) 17 世纪中 29 14 约 1000 1—20叶 18 世纪中 叶 47 27 约 4000 20—100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C. 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看出,17-18 世纪,法国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占比例和妇女的识字率都明显 提高,说明文化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欧洲出版新书和普通人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这有 利于启蒙运动传播新思想,故 D 正确;材料反映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A 错在因 果倒置,排除;社会发展推动文化进步,而不是出版业推动文化进步,B 表述不恰当,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洲贵族”的信息,排除 C。 46.16 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这些方法包括细 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经验数据的逻辑陈述,而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欧洲思想 家的行为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B. 有利于用理性发现人类社会法则 C. 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D. 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性是指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根据材料“更 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说明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 表明欧洲思想家的行为中有了理性的成分,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欧洲思想家在研究自然世界的方法中已经渗透了理性的成分,并不能得出根本上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故 A 选项错误;西欧各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引发原因有很多,不能说由它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 教改革运动,故 C 选项错误;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在 14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开始, 故 D 选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时期出版的书籍有历史、经典古籍和有关农业及文学的著作等,数量逾五百 种,其中部分得以大量印行。本时期中国的雕版印刷拥有极高的水平,而当时欧洲却正处于 黑暗时代。十一世纪还出现了活字版印刷术。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在当时应该是一件惊天动 地的大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毕昇去世后”,沈括这么写道,“他的活字技术成为我表亲名 下的财产,直到今天仍被珍藏。”由此可知,活字版成为私人的传家之宝,而非全国人民得 以享用的资源。 材料二公元十四、五世纪时,由商人、贸易家与工匠组成的新都市阶级出现。他们需要 阅览帐册、航海书籍以便于转运货物。教会同样需要印制赎罪券、圣经等书册。由谷登堡开 启的金属活字印刷蓬勃发展起来。当然这也得益于欧洲的字母系统,中国人从事印刷至少需 要八千个活字。随着印刷品的激增,西方图书馆与学校数目也跟着激增,古希腊罗马经典广 泛传播。印制插图的技术则对自然科学及地图制作的贡献甚大,地球及其栖息生物的崭新面 象遂一一浮现。 ——均摘自施拉姆《人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的特点及它 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命运不 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毕昇:比西方早三四百年;胶泥材质;国内影响有限,没有得到推广; 对欧洲影响深远。 谷登堡:金属材质;蓬勃发展;影响和贡献都较大。 背景:毕昇:印刷技术的成熟提供技术支持;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重文轻武形成重视文化 与书籍的风气;科举考试的推动;宋词等文学繁荣的推动等。(答对 3 点即可)谷登堡:新都 市阶级出现;商业的繁荣;教会传教的需要;文艺复兴的推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传入。 (2)原因:中国汉字系统较为复杂;雕版印刷水平高,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封闭性;农耕社会对文化的需求相对不足;中国传统观念对先进技术不重视,推广意 识不足。 西方字母系统便于活字制作;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技术比毕昇更加先进;西方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对印刷的需要更加强烈。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十一世纪还出现了活字版印刷术”“活字版成为私人的传家之宝, 而非全国人民得以享用的资源”以及材料二“谷登堡开启的金属活字印刷蓬勃发展起来”的 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从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西方 从文艺复兴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字特点回答;第二小问从谷登堡的活字 印刷技术比毕昇更加先进、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对印刷的需要更加强烈角 度思考回答。 点睛:比较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 比较异 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 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3.比较需分开层次。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 48.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欧洲文艺复兴同属早期启蒙文化,有着相似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古者天下之人爱 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 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使命之一是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烦琐和空疏, 把人们的视线由虚渺的“天界”拉向真实的“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由“虚”走向 “实”,是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动向。无独有偶,在中国的明清之际,也兴起了 清算明代学术的空疏。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 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 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 纪(14~17 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 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批判对象与文艺复兴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明清之际思想家针对“空疏的学风”分别提出 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 动较为相当”的理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 说明。 【答案】(1)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不同: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 会。 (2)思想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经世致用。 (3)理由:背景上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是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 说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没有引发变革推动 社会转型。 【解析】 (1)由材料“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从而归纳黄宗羲 的观点。由“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烦琐和空疏”和“怨恶其君,视 之如寇仇”,可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会。 (2)结合所学,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强调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而明末清初时期, 黄宗羲等知识分子主张经世致用,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3)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与文艺复兴运动,可以从背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得 出: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 (4)结合所学,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 君主专制的批判和经世致用等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君主专制强 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欧洲启蒙思想家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文献是其中的代表《理想国》、《九章算术》、《十日 谈》、《哈姆雷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狂人日记》、 《地质力学概论》 请围绕“历史文献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部文献,提炼出一个主题;再补充 一个符合该主题的文献,以这四项文献的主要内容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文献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主题:历史文献与国家制度的进步 选择文献:《理想国》;《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 补充文献:《社会契约论》 《理想国》: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分工明确;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论法的精神》:体现治理国家对法律的肯定;法律是自由的基础也是制约。 《社会契约论》: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民主共和的构想。 《共产党宣言》:建设理想的社会制度;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漏洞 综上所述,历史文献是思想解放的体现;思想解放促进国家制度变迁,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 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三个文献,然后由三个文献的主 题为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再补充一个,据此四个文献的主要内容为材料撰写历史小论文。首 先,要根据上述文献进行一下分类,这些文献涉及到了思想、文学作品、科技文献等门类, 考生可以任选一个自己熟悉的门类,然后确定主题,再补充文献,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与自己 确定的主题来根据要求写成论文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只要符合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