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辽宁省鞍山八中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辽宁省鞍山八中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ID:263279

大小:5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5-2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共 13 页) 2020 届辽宁省鞍山八中高考一模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 无疑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 域、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 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公元 719 年,“吐蕃 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束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 通好》)。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 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藏文史书《汉藏史集》等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 ,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 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 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 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由此可见, 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了。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 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从汉藏文资料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原 地区出产而行销各地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 的发现,完全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古丝绸之路的认识。这里发现了属于公元 3﹣5 世纪 、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鸟兽图案的丝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丝 绸。这里还发现了距今有 1800 年之久的茶叶,以及青铜剑、漆器、陶器等,这些物品均非青 藏高原本地出产物,而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与西北、西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 有理由相信穿越青藏高原地区的丝绸很早已经出现,并发挥最基本的沟通功能。 通过丝绸之路从唐朝传入吐蕃的不仅有大量是物品,还有中原的物种和先进的生产 及其工艺技术。吐蕃使者向唐朝请赐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均获得允准。中原 地区的菜种和种植技术也随文成公主进藏、唐蕃文化交流传入吐蕃地区。内地的建筑技术、第 2 页(共 13 页) 医学、音乐、绘画等也相继传入吐蕃,持续影响到青藏高原地区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 (摘编自张云《吐蕃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茶叶和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原传入吐蕃,使人们享受到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B.从史料看,中原历代王朝对吐蕃的赏赐很多,不仅有丝绸等物品,还有技术以及工匠。 C.中原地区的瓷器传入吐蕃后很快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D.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发现的丝绸等物品,表明丝绸之路早在公元 3 世纪就已经形成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贸易,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后四段主要以多物交流予以论 证。 B.文章以唐高宗和唐玄宗的事例,论述了吐蕃当时已经成为唐的附属国,两国关系很融洽。 C.文章引述《汉藏史集》和李肇《国史补》中的内容,表明当时茶在吐蕃已是极为重要的 物品。 D.文章二、三段主要讲唐蕃之间的物品交流,末段则强调内地的物种、艺术等也传入了吐 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在物品与技术的交流中,高原地区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B.如果丝绸不贵重,就不会有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也无法反映出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C.阿里出土的茶叶、青铜剑、陶器等距今有 1800 年之久,可见中原文化很早就对吐蕃产生 影响。 D.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从而深远影响了吐蕃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 2.(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姓名大数据报告《2016 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起什么名》出 炉。该报告由国内唯一以大数据和心理学为基础进行姓名研究和起名服务的专业机构“起名 通”耗时 3 个月完成,抽取整理了平台 2015 年 540 万新生儿姓名数据、2010 后 2000 万姓名 数据,并综合覆盖了 11 亿人口的历史数据,是我国关于名字的全景式报告。 对于重名情况,该报告进行了披露:“中国前 100 个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在全国覆盖 的人口整体超过 10%。”报告指出,虽然随着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名字的集中度已第 3 页(共 13 页) 经有所好转,而且新一代孩子的名字普遍更清新、诗意,但新生儿热名也存在自己的尴尬, 几十个名字一眼望过去,有点傻傻分不清。 报告认为,从众心理,创新精神不足,以及家长普遍强调“过好自己的日子”、缺少 更多元化的考虑,影响了新生儿名字的文化韵味、寄寓深意和精神风骨。而各大商业网站为 吸引用户点击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则成为“10 后”高重名 率背后的两大“黑手”。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还能看出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 阳光、快乐”,传统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已经不占主流,男孩起名也不像其父辈更强调坚 强伟大、个人奋斗。一些代表美德的字,如诺、芷、恩、允、谦,正开始受到年轻父母的青 睐,体现了时代对于“德行”的呼唤。 材料二: 从一些史书典籍可见,花鸟、珠玉、艳色、爱怜、女德,不啻为女娃起名永恒的主题 。丽、华、珠、玉、贞、娥、姬、姜……这是汉魏女子常用的名字。如果说缇萦、昭君还有 点高冷,郑德柔、曲丽卿、李贞、高淑、陈兰英、郑琼、元婉、杨莹、王娇娇……这批唐代 墓志铭中的名字,现在看起来也毫无违和感。60 后时兴“英兰玉秀梅”,70 后移情“丽艳敏 芳静”,80 后钟爱“静丽娟艳燕”,90 后喜欢“静婷敏丹丽”,00 后专宠“婷静颖雪敏”。 虽然不同时期的偏好略有差异,但潜心推敲起来,大多逃脱不了“女德、女容”两大主题。 然而 2010 后是个华丽的分割线。涵、怡、欣、诗、梦、嘉扑面而来,一扫传统儒家给女性定 下的“德容言工”四大道德标准,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小深度,成为 2010 后女娃起名新风尚。 如果说女孩起名,和她们实际的社会地位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犹如装饰历史的一 道“花边”,那么男孩起名,其实也只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阳刚气”。从 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男娃起名崇尚奉献精神,在不同阶段凸显了不同的政治主题:刚建国那会儿,涌现了 大量的建国、建军、建华、国华、国强等。作家张抗抗,看名字就知道出生于抗美援朝的时 候,那时出了不少抗美、援朝、保国、卫国。如果是出生在“大跃进”,则热衷于取名跃进、 胜天、超英、超美。从 80 后到 00 后,政治风明显退潮,成功人士取代了革命英雄,名字开 始强调个人奋斗,坚强伟大。纵观半个多世纪,父母们对男娃的期望从来都很直白:伟、勇、 超、强、杰、帅、鑫,最多简单打个比方:波、涛、鹏、宇。70 后、80 后痛定思痛,决定给 自己娃娃起名绝对不能再随意。皓、昊、子、轩这类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汉字崛起,晟、 熙、铠等字也在中高端家庭逐步走热,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 女四德,男阳刚。从 1960 年代到 2000 年代,中国最热的男女前 30 个名字,俨然泾第 4 页(共 13 页) 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但从 2010 后最流行的名字来看,性别界限开始在名字中模糊,“刚 柔并济”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同化选择,出现了像“子涵”这样高度跨界的“中性名”。如“ 羲”“禹”“奕”这些明显带有男性气息的汉字,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起名时,接受程 度明显更高至少半数的中高端女宝宝家长,都提出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还有些特意注明了“ 希望大气”。2005 年李宇春超女夺冠那晚,《时代》周刊对李宇春如此点评:“她所拥有的 ,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建国后,重名潮一波又一波。前三次 分别发生在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 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书岩通过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数据发现,在 1966 至 1976 这 10 年 中,“红”在名字中的使用率达到第一位,在 1970 年代达到巅峰。如今新新人类,疑似正在 掀起第四大重名潮。 据统计结果,2010 后重名率最高的十大名字分别为: 女娃: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诗涵、梦琪、嘉怡、子萱、雨涵。 男娃: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 这些字则热到发烫: 女娃:涵、梓、怡、子、萱、欣、可、嘉、梦、琪。 男娃:轩、浩、子、宇、然、博、文、涵、皓、昊。 从 2010 后潮流热名可以看出,满满的都是双名。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一直到 1960 年代,中国人还是挺喜欢双字名。但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单名狂飙突进,横行 40 年。 在最极端的 1980 至 1990 年代,最流行的前 20 个名字里,男孩的单名率达到 100%,女孩达 到 85%.直到时代的车轮驶入 2010 年代,双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摘编自 2012 年“起名通”运用大数据推出的“量化姓名趋势研究”成果) 材料三: 2016 女宝宝热名榜 TOP 30 基于 2015 年全国新生儿 540 万 姓名数据 1 梓萱 11 瑾萱 21 梦琪 2 梓涵 12 思涵 22 钰涵 3 诗涵 13 可欣 23 梓萌 4 可馨 14 紫萱 24 芷萱 5 一诺 15 若曦 25 艺涵 6 雨萱 16 紫涵 26 若萱第 5 页(共 13 页) 7 欣怡 17 雨涵 27 依依 8 子涵 18 雨彤 28 若熙 9 晨曦 19 欣妍 29 艺馨 10 子萱 20 若溪 30 诗琪 2016 男宝宝热名榜 TOP 30 基于 2015 年全国新生儿 540 万 姓名数据 1 浩然 11 子墨 21 俊杰 2 子轩 12 博文 22 致远 3 皓轩 13 一诺 23 天佑 4 宇轩 14 子涵 24 明轩 5 浩宇 15 子睿 25 梓涵 6 梓睿 16 睿 26 俊豪 7 梓轩 17 雨泽 27 昊然 8 浩轩 18 铭轩 28 一鸣 9 俊熙 19 宇航 29 皓宇 10 梓豪 20 子豪 30 梓宸 中国人重名最多的姓名 TOP 30 1 张伟 299025(人) 16 李强 230717 2 王伟 290619)17 王敏 223592 3 王芳 277293)18 李敏 223469 4 李伟 269453)19 王磊 219127 5 李娜 258581)20 刘洋 214420 6 张敏 245553)21 王艳 206119 7 李静 243644)22 王勇 204173 8 王静 243339)23 李军 204023 9 刘伟 241621)24 张勇 203077 10 王秀英 241189)25 李杰 202421 11 张丽 241075)26 张杰 199789 12 李秀英 240742)27 张磊 198962 13 王丽 236097)28 王强 195956第 6 页(共 13 页) 14 张静 232060)29 李娟 195589 15 张秀英 231114)30 王军 193723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展现的是 2010 到 2015 年的取名情况调查,材料二展现的是 2012 年以前的取名情 况调查,两份报告合起来正好可以全景展现中国父母为孩子取名的情况。 B.材料一最新一年的热名榜单体现新一代父母对孩子最集中的期望是“阳光、快乐”,但 对“德行”的呼唤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对女子美丽温柔的要求,对男孩坚强伟大、个人奋斗的 期许。 C.各大商业网站特设的“男孩女孩好名字”帖与“生肖取名宜忌”帖,主观上是为了吸引 用户点击,但客观上成为“10 后”高重名率的重要因素。 D.因为单字名一连用了 40 年,有点审美疲劳,而两个字更能表达多维之美,所以从 2010 年代开始,单字名集体被冷落,双字名终于上演了“逆袭”。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重名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 解决,而且愈演愈烈,这表明人们在取名时有一种趋同心理,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B.从材料三 2016 男女宝宝热名榜前 30 排名看,标志着诗意浪漫、快乐清新,略带一点点 小深度,成为 2010 后女娃起名新风尚,而大气儒雅成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 C.文化层次高的家长给女孩子起名时都趋向于起中性化的名字,不想过于女性化,希望女 孩子能“刚柔并济”,这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颠覆,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D.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给孩子起名重政治、轻知识到后来追求有学识、有修养,无论如 何都是一个飞跃,但名字都“诗”“涵”“轩”起来又有些不妙。2010 后起名,正处于尴尬 的模仿期。 (3)从两份调查报告看,中国人取名字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调查有何意义? 3.(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下先生 龙会吟 在野月岭,“上下先生”是个贬义词,是指那些在任何事情上都无己见,一切服从别 人决定的人。 六爷爷就是个上下先生。第 7 页(共 13 页) 六爷爷还不到做爷爷的年纪,可村里人都叫他六爷爷,他们家族的人这么叫,别人家 族的人也这么叫,也不知是怎么叫起来的。六字还好理解,因为他在堂兄弟们中排行第六。 至于为什么要叫他爷爷,就难理解了,他不到五十,没有孙子,离爷爷的资格还差得远。大 概是他性情随和,好说话,别人说上,他就上;别人说下,他就下,上也上得,下也下得, 从不与人争什么高低,脾性好得像个白胡子老爷爷,所以老老少少就叫他六爷爷了。 年初,村民小组调整土地,有块差地谁也不要,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打起来 。组长没办法,找到六爷爷,说:“六爷爷,那块地分给你家,怎么样?”六爷爷点头,说: “要得,你说分给我家就分给我家,没意见。”土地调整只差一步扫尾了,县里修水泥路, 恰好从那块差地旁经过,差地变成了黄金地,商业价值一下子翻了几十倍。于是家家户户都 争着要了,又争得面红耳赤,差点动手打起来。组长焦头烂额地找到六爷爷,说:“六爷爷, 你把那块地让出来,好不好?”六爷爷连说:“好好好,谁想要就分给谁。”为此,老婆孩 子骂他傻,没得到那块地的人怪他傻,就连争到那块地的人乐得喘不过气来时,也笑他傻。 村主任老松知道了,却一个劲地赞扬他,说六爷爷不是傻,六爷爷是风格高尚,这样高风格 的人应该进入村委领导班子。老松提拔六爷爷当了村委会的秘书,把村委会的公章交给了他。 老松是个老资格村主任,村主任这一职务叫村长时,他当了十来年。后来村长改称村 主任了,他又当了十来年。他在村委会的最高位置上一直没挪窝,手下的村秘书却换了好几 个,村民群众都戏称他像换刀把一样不停地换秘书。换秘书的主要原因是几任秘书都和他合 不来,闹得他很烦心。现在发现了六爷爷这么一个上下先生,不重用就是浪费人才。 六爷爷掌管村里的公章一个月后,村主任老松拿来几份低保户申报表,要六爷爷盖上 村委会的公章。 六爷爷的视线在低保户名单上久久地停驻着,一直没把公章盖上去。老松不耐烦了,催他:“ 快盖章,我马上要报到乡政府去。”六爷爷好像没听见村主任的催促,用种疑惑的口气说:“ 这些人怎么会是困难户?” 老松怔了一下,他没想到六爷爷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他定的这些低保户名单,的确没有一户 困难的,之所以作为低保户报上去,是因为这些人不是他的本家兄弟,就是他的七大姑八大 姨亲戚。见六爷爷还在犹豫,他有点儿生气了,说:“这章你是盖还是不盖?” 六爷爷说:“这章我不能盖。” “为什么?”老松气急地问。 六爷爷平静地回答:“因为这些人不是困难户,不能享受低保待遇。” 老松吃惊地看着六爷爷,他不相信这话是从六爷爷嘴里说出来的。六爷爷是个上下先第 8 页(共 13 页) 生啊,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从来没有违拗过别人的意志,今天怎么连他村主任的话都 不听了?真是人一阔,脸就变,当上了村秘书,就不是上下先生了。老松两眼冒火,说:“ 那你说,哪些人才能吃低保?” 六爷爷说:“我们一家一家去摸底,集体研究决定低保户名单,再报上去。” “那你去摸底,你去研究。”老松生气地说。 “好,坚决照你的指示办。”六爷爷爽快地答应,好像根本不懂得老松说的是气话。他和村 委会其他成员,到各组走访调查,定下名单,张榜公布。村民群众非常满意,说多少年来, 村委会办事从来没有这么公平公正过。 老松一肚子火,又想撤换秘书。他对乡长说:“六爷爷不适合当秘书,还是换一个人 好。”乡长连声答应,说:“你这个建议很好,村里的群众也都有这样的反映。”老松高兴 了,急切地问:“群众是怎么反映的?”乡长看着老松急切的样子,笑了笑,说:“村委班 子马上要换届了,你们村的群众都推荐六爷爷当村主任。” 老松的脸色突然灰了,说:“他是个上下先生,怎么能当村主任?” 乡长说:“私事不计较,公事讲原则,这样的上下先生群众欢迎,怪不得你们村老老 少少都尊称他六爷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上下先生”为标题,既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又巧妙地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可谓新颖别致,颇具吸引力。 B.从村主任老松“像换刀把一样不停地换秘书”可以看出,这几位秘书和六爷爷一样,也 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干部。 C.当老松生气地说“那你去摸底,你去研究”时,六爷爷装作听不懂他说的是气话,爽快 地答应了。这正体现出他的机智。 D.小说描写生动传神,如写老松找六爷爷盖章,从“怔”“生气”到“气急”“两眼冒火” ,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他的情绪变化。 (2)小说在塑造六爷爷形象时,除刻画其言行举止外,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取两种 简要分析。 (3)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第 9 页(共 13 页) 4.(19 分)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 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 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 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 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 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 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 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 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 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 尉 持 天 下 平 京 师 诸 夏 本 法 且 不 行 何 以 示 万 国 请 自 今 非 情 法 实 不 相 当 毋 得 辄 请 ”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 秩。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 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 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 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B.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C.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D.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10 页(共 13 页)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 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 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 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 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②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5.(9 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庭芳 纳兰性德 堠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 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②胜负,翻覆如斯。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③水,流去几 时回。 【注】①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②棋枰:棋盘,棋局。③混同江:水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写眼前实景,景中见情,营造一种厚重、凄迷的历史氛围。 B.上片六、七句,极尽折转,写出作者欲以满腹经纶报效国家的雄心。 C.下片四至七句,抒写了历史之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只剩“断碣残碑” 的慨叹。 D.该词一改作者描写爱情、友情、乡情的哀感顽艳词风,属于清怨悲壮的边塞词。 (2)全词以“悲”字贯穿全文,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这一“悲”字是如何体现的? 6.(6 分)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蜩与学鸠起飞后,“   ”,有时飞不了多高就落在地 上了,所以他们不解地诘问大鹏:“   ?” (2)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   ,   ,   。第 11 页(共 13 页) ” (3)李白在《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行人仿佛能触摸到星辰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3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 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②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风光霁月,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 代沟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要消除代沟,只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未便耳提面命。 ③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大学问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 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④从中国书法史来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艺术作品 的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明,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毅然 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⑥《本草图经》中年代较早的一些版画,因为出于各地画师之手,风格判若云泥,精粗详略 也有差异,但总体水平较高。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8.(3 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向社会发布了 15 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科技新成果 ,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也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 B.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亮点明显,除首次使用特大型降落伞外,还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 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系统来提升宇航员返回地面时的乘坐舒适度. C.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自觉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 汲取力量,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 D.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而获奖的理由并不是因为他在音 乐层面取得了伟大成就,而是因为他“给歌曲带来诗意的表达方式”. 9.(3 分)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第 12 页(共 13 页) 10.(6 分)调整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语段合乎逻辑、表达和谐一致,可以适当增删 词语,不能改变原意。 迅雷猛烈,它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春雨细腻,它轻柔地给山野披上了一身美丽的衣裳; 而秋天,落叶在凉爽而惬意的风中倾听风儿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 来多情的呵护。四季的风雨,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风景。 11.(5 分)“微信群”(或“QQ 群”)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高考前夕,学校为了鼓励高 三同学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在课余以十人为单位,建立一个微信群( 或“QQ 群”)。 如果让你来做群主,请你为自己建的群取一个群名,并配上一段解说文字,向入群的 同学介绍你所建的群,并对入群的成员提出要求。字数在 90 字左右。 (1)群名:    (2)解说:    四、写作(60 分) 12.(60 分)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作文。 ①2019 年 9 月 30 日全国上映《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讲述了同一主题下的 7 个不同的 小故事。由 7 个不同的导演,记录新中国成立 70 年以来,7 个感人至深的时刻。既有笑声不 断的欢乐时刻,也有集体静默反思的时刻。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任选其中一个小故事, 写一篇观后感。 ②2019 年 10 月 1 日上午,喜悦的豪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倾情绽放,新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 庆祝 70 岁生日。请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国庆阅兵”为副题,结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完 成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第 13 页(共 13 页) 2020 届辽宁省鞍山八中高考一模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1.A;B;C; 2.C;B; 3.B;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4.C;D;D; 5.B; 6.抢榆枋而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扪参历井仰胁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7.A; 8.B; 9.A; 10.   ; 11.高考加油站;我们这个“高考加油站”是交流学习心得、相互启发、提高复 习效率的平台。大家可以将自己复习的感悟、发现发到群里,也可以在群里提问;但不能发布 广告,传播与学习无关的消息或消极情绪。希望大家支持。谢谢!; 四、写作(60 分) 12.   ;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