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十六中2019-2020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带答案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建泉州市十六中2019-2020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带答案Word版)

ID:261856

大小:41.6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5-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泉州第十六中学 2020 年春季线上教学摸底测试 高一语文 命题人: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2020.5.11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活水源头——走进书本的世界 (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贾(jiǎ)人 铮(zhēng)铮 恬(tián)然 B.飞湍(tuān) 迁谪(zhé) 饿莩(piǎo) 嘲哳(zhā) C.逡(qūn)巡 钿(tiàn)头 迸(bèng)裂 扪(mén)参 D.数罟(gǔ) 暮霭(ǎi) 教坊(fáng) 崤(yáo)函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七十者衣帛食肉 C.外连横而斗诸侯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斯天下之民至焉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心焉耳矣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圣人之所以为圣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C.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 之:倒装句标志,无义 B. 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C. 其闻道也亦固先乎吾 固:本来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句末语气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吾尝跂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圣人无常师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践:削平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14、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B.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C.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D.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15、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以愚黔首。 C.以弱天下之民。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二)情景默写,每空 1 分,共 12 分。 16.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写了千里蜀道的奇险风光,诗中“ , ”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既写 出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诗人听乐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 (3)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像韩愈在 《 师 说 》 中 批 判 的 对 象 一 样 : 本 末 倒 置 , 聪 明 人 做 出 糊 涂 事 来 , “ , 。”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 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了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 风 情 迷 离 恍 惚 , 可 望 而 不 可 至 的 两 句 是 “ , ”。 (6)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 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7)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三)句子翻译,每句 5 分,共 15 分。 17.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春天带领我们走出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 体或组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 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 “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标題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在受 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 行之有效的方式。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 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不能获得足够 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 守面临着严峻考验。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 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如今 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 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另外,“标题党”现象与 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 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 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 闻,从而达到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目的。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 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與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 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 重危害社会安全。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 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 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 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 展,净化與论环境。 (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 歪曲。 B. 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 不然。 C. 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方 式。 D. 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从不关注 新闻细节的习惯。 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B.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盛行。 C.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 D. 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 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 B. 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 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C. 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 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 D. “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 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 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当 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 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 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 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 一股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这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 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 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 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淋漓的多种颜色。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 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 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 惊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 3 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 3 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 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 年后,我用 4 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 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 4 万,是 10 万!”梅花沉默了片刻,就 使劲点了点头。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 20 万。在老贵的 带领下,梅花辗转找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 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它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 让梅花拿 10 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 3 万,其余的 7 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选自老牌文学期刊《百花园》) 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小说开头插叙去年的事件,既交代了栓保家庭贫困的现状,也突出了栓保自尊的个性,使 后面的情节展开显得自然而合理。 B.老贵这个次要人物在文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细节的处理是通过老贵的语言自然呈现, 使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梅花红着脸”表现了她内心很挣扎,既想 要得到帮助上大学,又想要保住家传的东西。 D.文中说“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明白”是指老贵知道康乡长真心想资助梅花上大学, “糊涂”是说老贵不了解康乡长故意加码的用心。 22.小说中的康乡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23.请探究小说结尾“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中“梅花”的意蕴。(6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姜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水之滨的磻溪, 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2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 悠闲远眺的意思。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 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 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 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5.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 分) 三、牛刀小试显身手(60 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 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 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 “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泉州第十六中学 2020 年春季线上教学摸底测试 高一语文答题卡 2020.5.11 选择题(共 20 小题,1-15 每小题 2 分,其它 5 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 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一、活水源头——走进书本的世界 (二)情景默写,每空 1 分,共 12 分。 16. (1) (2) (3) (4) (5) (6) (7)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8 19 20 21 24 答案 班级 座号 姓名 准考证号 流水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三)句子翻译,每句 5 分,共 15 分。 17. (1) (2) (3) 二、春天带领我们走出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2.小说中的康乡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23.请探究小说结尾“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中“梅花”的意蕴。(6 分) 班级 座号 姓名 准考证号 流水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25.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 分) 泉州第十六中学 2020 年春季线上教学摸底测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A 贾 gǔ C 钿 diàn D 崤 xiáo) 2、C(C 是使动用法,其它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C( A 项,“生”通“性”;B 项,“受”通“授”;D 项,“景”通“影”。) 4、A(B 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 项,“山 东”,古义为“崤山以东”;今义为山东省 D 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 “保养身体”。) 5、A(A 句为“用来……的”BCD 句为“……的原因”) 6、A(A 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为判断句。) 7、C(“数”这里是“密”的意思) 8、D(惑:糊涂) 9、D 10、C ( A 项,①这样,②用在词尾;B 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递进关系;C 项,①②均为结构助 词“的”;D 项,①给,②对于) 11、A 句末语气词 12、 A 13、B 14、C 15、D 16.(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5)沧海月明珠有 泪,蓝田玉暖日升烟(6)学不可以已(7)仁义不施而攻守这势异也。 17.(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 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不通晓句读,就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 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3)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大钳子,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没有容身之处,这是它用心浮躁。 18. C 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题中 A 项,“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错误;B 项,“纸媒则不然”有误,因为新闻 标题对于纸媒也很重要;D 项,“不关注新闻细节”错误,应该是“甚少关注”。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19.B 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 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 方法。题中 B 项,“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错误,该部分主要使用的是因果论证。 20. A 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 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题中 A 项,“只要……就能消除”错 误,因为“标题党”除了媒体,还有网民,而且他们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追求利益。 21、C。“梅花红着脸”是表现她内心的惭愧和自尊,她知道“唐三彩”是假的,根本不是什 么宝物。她想通过自己努力赎回“唐三彩”,以维护尊严。 22.①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年关时,给贫困户送粮送钱;为了帮助梅花上学,用三万块买 个普通的瓦罐。 ②善解人意,尊重他人。用买唐三彩的方式帮助梅花一家,还又保护他家人的自尊。 ③助人有方,富有智慧。 ④善于激励,富有远见。为了激励梅花,帮助她学业有成,故意加码,让她 10 万赎回。⑤尽职尽 责,关心群众。 (每个要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性格特征和分析各占一分。) 23.①把梅花的笑脸喻为“盛开的梅花”,表现了梅花快乐的心情。②梅花凌寒傲霜依然绽 放,象征着梅花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③写出了梅花对康乡长心系群众、扶危济 困的行为的认同和赞许。④梅花寄寓了知恩图报、励志自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化了 文章的主旨。(每一点 2 分,四点任答三点即可) 24.C“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 25.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 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 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了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 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酌情给分) 26、【题意分析及例文】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 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 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 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 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 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 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 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 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 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 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例文一:为什么事情常常无法得到解决?因为人总是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问题。青蛙为 螃蟹指路,明知螃蟹横着走,却不站在螃蟹的角度为它指路,结果青蛙受到指责,螃蟹也没 有找到路。因此,做事如果不能结合实际,一味的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就将一事无成。 例文二: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不结合自身的实际,就如无头苍蝇一样胡乱地横冲直撞,即使 撞得遍体鳞伤也找不到方向,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就好像青蛙为螃蟹指路,明明是 指向前方,却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为自己的“左边”便是别人的“前边”,最终仍然找 不到路。因此,在套用别人的观点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学会思考,切勿“照搬” 迷路的螃蟹向青蛙问路,青蛙告诉它只要向前走就能找到出路,但是螃蟹没有考虑到自 己是横着走的,照搬青蛙的方法,结果无功而回,还责备是青蛙的错。其实,问题出在螃蟹 身上,它只会套用别人告诉它的指示,而自己没有认真思考是否符合自己,最终是徒劳无功。 盲目套用别人的而不结合自身特点,不假思索,最终会落的可笑可悲的下场。“东施效蹙” 的成语中,美丽的西施按住作痛的心口,显得更加楚楚动人,而丑陋的东施也模仿她的动作, 却显得更加丑态百出。邯郸学步的故事中寿陵少年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 邯郸人的步姿,最终落得爬回寿陵的可笑下场。这些就告诉我们不要像螃蟹那样只是生搬硬 套别人的而不假思索,这只会事半功倍,徒劳无功的。 现实中常常也会出现类似于学习了别人的好方法,却无法达到自己目的而啼笑皆非的场 面。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大部分学生的心愿,聆听高考状元成功经验,不失为一个方法。 但状元除了一点运气外,靠的还是自己雄厚的实力,脑筋 灵活、基础扎实是他们的资本。我 们的资本是否如此齐全呢?有些人没想过,只是盲从,最终却是事倍功半。这些人没有找到 适合自己的方法,盲目跟随那些状元的学习方法走,谁知高得无法驾驭,最终因为不适应他 们的方法而误了自己的前途。 接受别人好的意见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 次伟大尝试。它学习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但最终失败,原因是它没有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考虑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资产阶级上升发展阶段,没有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理论, 只是照搬别人的东西,当然要注定失败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便是一个历史见证。中国的社会 制度根据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根据自身的国情,通过了一系列学习实践,走出了一条 属于自己的路——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解体,变革 的变革之时,中国人能生机勃勃地走着自己的路。究其原因正是她并没有照搬苏联的模式, 而是自主开创,并且根据国情的发展而不断改善,这样才可永立不败。 总之,《螃蟹的责备》告诉我们遇事要学会思考,选择符合自己的实际的方法,而不是像 螃蟹那样愚昧地去生搬硬套别人的意见。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