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文学类文本阅读 诗歌鉴赏-2020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重组限时训练(浙江试卷版+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天 语言表达+非连续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时间:40 分钟 总分:50 分】 本卷得分: 存在的问题与心得: 一、语言表达(12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鹰,我在浩渺的天空肆意地震羽盘旋兴之所至时喙边会流淌出悠然的曲调;我最爱身下累累(léi) 沙丘明媚硬朗的颜色,最喜烈烈朔风在我身上摩挲(suō)出命运的纹路。 B.我思忖(cǔn)中国传统文人的共性:他们不管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yíng) 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肥粉渍,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独特的毛笔字。 C.在大观园中精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jiáo)揉,毕竟农舍野趣只在最惬(qiè)意的乡村里;时装表 演可以引发阵阵惊叹,但最让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市井服饰的整体鲜亮。 D.不得不说,人的生命状态的构建是极其复杂的,面壁十年,博览诸子,形迹万里,宦海沉浮,人格精神 的吐纳几乎是一种混(hùn)沌的存在,暧昧飘忽,不可轻易觇(chān)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甲)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 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的时代。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 都是在底层文人大量的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乙)金庸的大 多数作品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文学,《书剑恩仇录》(小说)《绝代佳人》(剧本)就继承了晚清以 来的通俗文学传统,但最终融入了主流文化。(丙)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 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 泥沙俱下的问题。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 的关键阶段。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圭臬 B.本来 C.泥沙俱下 D.亚文化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中华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已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 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完善取决于对必然性律令的遵守、仁爱之心的培育 和社会责任感的加深。 C.瓦妮莎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成立一个曼巴体育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能够一起帮助在这次直升飞机失事中 的其他遇难者的家庭。 D.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到“青山一道同云雨”,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 古诗,人道主义得到弘扬。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社会要求人们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必须态度崇敬和行为有止的 伦理规范。“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要“自强不息”, 有所作为;“畏”显 示的是一种警示界限和自省智慧,它告诫人类应______________。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 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_________, 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 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6.下面是某学校设计的“未来课堂”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括“未来课堂”的三个基本特点。(每个 特点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二、现代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正如机器取代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一样,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的重复脑力 劳动,司机、翻译、客服、快递员、裁判员等都可能成为消失的职业,传统社会就业体系和职业形态也将 因此发生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与趋势教育必须回归人性本质,必须褪去工业社会的功利烙印。 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学生简单地摄取和掌握知识以获取挣钱谋生技能的育人目标 将不再重要。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 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将加速推动培养模式、教材内 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 能替代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在未 来,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 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 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唐亮《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 材料二: 面向未来社会,学校课程应该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面对同样必修的课程,让不同水准的学生学习不 一样层级的课程;让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效率快慢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必修的课程;面对不同兴 趣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学习;面对有特殊天赋、特别潜质、特殊兴趣、特别需求、 特异才能的学生,为之量身定制开设特需课程给予特定的时间空间、特殊的教育资源、特别的教师指导。 开放的空间给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学术课程主题整合,主题就是依据。要实现整合,关键在 于教师是否能够提出这个学科或跨学科的本质问题与概念,这既是衡量其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 实现学术课程主题整合的关键所在。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 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 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真实的学习有三个关键要素:情境一现实的需要;实践一方法的掌握; 思维一发展与提升。实践课程既提供了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同时在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并 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在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完善产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 提升。而项目课程首先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创造等高 阶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地理解知识概念,实现跨越情境的成功迁移,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进 而形成素养。优秀的学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统一,智慧的教学是学术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 合。 ——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 材料三: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而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 记,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所以,我们要有一 种时代紧迫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改革和教育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尽管“人工智能+教育”带有明显的技术性,但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技术进入教育绝 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前段时 间,有学校给学生发了一个类似“紧箍咒”一样的东西,戴上之后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专注听讲。我觉得 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新技术应用不是为了监控,而是为了读懂学生、发现规律,了解 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曹培杰《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7.下列对材料中“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一句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前所未有的活跃,但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 B.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统一和标准化教学流程,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智慧。 C.给学生戴上“紧箍咒”来监控学生是否专注听讲,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 D.新技术应用是为了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教育回归人性本质,全新的育人目标将加速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 方法、评价体系等等。 B.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但教师将摆脱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更加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 教学和定制学习方案。 C.学术课程整合要以主题为依据,教师要善于提出“大问题”“大任务”等知识概念,不能仅仅以碎片化 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 D.项目课程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在新情境中创 造新知识,形成素养。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将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改变。(4 分) 三、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录二叟语 宋·何耕 立春日,通天下郡邑,设土牛而磔之,谓之班春,所从来旧矣。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黎明, 尹率掾属相与祠句芒(传说中掌管草木的神),环牛而鞭之三匝,退而纵民磔牛。民欢哗攫攘,尽土乃已。 俗谓其土归置之耕蚕之器上,则茧孳而稼美,故争得之,虽一丸不忍弃。岁率以为常。绍兴丙子余往观焉,见二叟立牛侧。一叟抚牛而叹曰“是孰象似汝?孰丹垩汝?孰引群俎豆而罗拜汝? 方旗旄、金鼓、俳优、侏儒、百伎之戏,杂然而前陈,以导汝至此,而空一府之人以观汝也,不亦荣而甚 可乐欤!俄而挺者竞进,击者交下,而汝始碎首折骨矣!譟者、夺者、负者、趋者,而汝始荡为游尘,散 为飘风矣!呜呼,悲哉!今夫富贵之家,倚势而怙宠,役物以自奉,嘘吸生风云,叱咤为雷霆,偃然自以 为莫已若也,有不似兹牛之始至者乎?及其权移而运去,大者殒身赤族,小者触刑抵罪,虽三尺孺子莫不 闻而哀之,有不似兹牛之既磔者乎?吾悲夫庆吊之相蹑于俯仰之间也。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 斯极也?吾是以叹。” 一叟局局然笑曰:“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 土土不知其非牛也。彼既不知其为牛矣,则虽象似之,丹垩之,俎豆而罗拜之,与夫旗旄、金鼓、俳优、 休儒、百伎之戏,迎而致之,空一府而观之,彼且何荣而何喜乎哉?彼既不知其非牛矣,则虽击之,碎之, 败之,负之,彼且何惧而何戚乎哉?牛固无所喜愠,而世之人方且认外物以为己有。其未得也,挟术用数, 以致其必来;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其有愧于兹牛多矣,而造物者初 何与焉?庄子曰:‘适来,时也;适去,顺也安时而处顺,忧乐不能入也。’子何庸叹?尝试以是观之。” 余竦然异其言,迫而问之:“若何为者也?”二叟皆不告而去。余归而录之。蜀固多隐君子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 谨:认真从事 B.孰丹垩汝? 丹垩:涂抹装扮 C.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 偃然:骄傲自得 D.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 术:技术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虽一丸不忍弃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杂然而前陈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则虽象似之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若何为者也?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在“班春”活动时,民众争相夺取碎牛的土片,人们认为将这些土片拿回去放在耕地养蚕器具上,可以 使蚕茧繁生,庄稼茂盛。 B.土牛始而光荣,继而被击毁成游尘,第一位老头以此来比喻那些仗势役人的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下场, 表达了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感叹。 C.第二位老头否定了第一个老头的感叹,认为世人对外物或快乐或忧愁的行为是可悲的,要像庄子说的那 样安时处顺,忧乐就不会在心。 D.文章写两位老头的语言,句式灵活多变,行文生动,很具感染力。在正反对比中,作者批驳了第一位老 头的意见,张扬了庄子式的超脱。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吾是以叹。 (2)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 作文审题素材大放送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何必寻找 呢?” 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了此事,说:“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第 1 天 语言表达+非连续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时间:40 分钟 总分:50 分】 本卷得分: 存在的问题与心得: 一、语言表达(12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鹰,我在浩渺的天空肆意地震羽盘旋兴之所至时喙边会流淌出悠然的曲调;我最爱身下累累(léi) 沙丘明媚硬朗的颜色,最喜烈烈朔风在我身上摩挲(suō)出命运的纹路。 B.我思忖(cǔn)中国传统文人的共性:他们不管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yíng) 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肥粉渍,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独特的毛笔字。 C.在大观园中精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jiáo)揉,毕竟农舍野趣只在最惬(qiè)意的乡村里;时装表 演可以引发阵阵惊叹,但最让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市井服饰的整体鲜亮。D.不得不说,人的生命状态的构建是极其复杂的,面壁十年,博览诸子,形迹万里,宦海沉浮,人格精神 的吐纳几乎是一种混(hùn)沌的存在,暧昧飘忽,不可轻易觇(chān)视。 【答案】B 【解析】 A 项,震羽——振羽;C 项,矫(jiáo)应为“jiǎo”;矫揉造作,形容装腔作势,极不自然。矫:使曲的变 直。揉:使直的变曲。D 项,形迹——行迹。故选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甲)这意味着,无论你读不读网络小说,将来你看的电影, 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很可能都跟网络小说有关。可以说,我们正处在“网络文学”的时代。 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通俗文学。今天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元杂剧、明清小说,都是通俗文学, 都是在底层文人大量的创作基础上,于勾栏瓦舍的频繁演出中,涌现出来的大众文艺精品。(乙)金庸的大 多数作品本来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文学,《书剑恩仇录》(小说)《绝代佳人》(剧本)就继承了晚清以 来的通俗文学传统,但最终融入了主流文化。(丙)有人说:“网络小说怪力乱神,子虚乌有,怎么能够担 当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的重任!”在我看来,网络小说在发展初期,有过放任自流的阶段,确实存在 泥沙俱下的问题。但“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正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网络文艺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换 的关键阶段。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圭臬 B.本来 C.泥沙俱下 D.亚文化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 B.乙 C.丙 【答案】2.A 3.A 【解析】 2. A 项,圭臬,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语境中说的是“元杂剧、明清小说”,此处宜用“经典”。 B 项,本来,即由本而来。常被用来形容事物先天本有、唯一之不变的自然存在状态。本来,指原来,向来;原先;先前。语境中是“原来”的意思,使用正确。C 项,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 一起冲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语境说的是网络小说初期质量参差不齐,使用正 确。D 项,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 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语境中正是与“主流文 化”相对,使用正确。故选 A。 3.甲处,“电影”后应用顿号,因为“电影”“电视剧”之间是小并列,用顿号以区分层次。改为“你看 的电影、电视剧,听的歌曲,玩的游戏......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中华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已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 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完善取决于对必然性律令的遵守、仁爱之心的培育 和社会责任感的加深。 C.瓦妮莎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成立一个曼巴体育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能够一起帮助在这次直升飞机失事中 的其他遇难者的家庭。 D.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到“青山一道同云雨”,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 古诗,人道主义得到弘扬。 【答案】C 【解析】 A 项,“起点是......”与“从......开始的”句式杂糅;“自我的修养”中包含“自律”;B 项,“责任感”与“加 深”搭配不当,可将“加深”改为“担当”;D 项,中途易辙,“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古诗”话未说完。故 选 C。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所谓“敬畏伦理”,是指社会要求人们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必须态度崇敬和行为有止的 伦理规范。“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要“自强不息”, 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界限和自省智慧,它告诫人类应______________。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 《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 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_________, 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 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答案】“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 【解析】 第一处,所填句子要与“‘自强不息’, 有所作为”结构对应;内容上要体现“要有敬畏之心,有些事不能 做”。可填写“‘厚德载物’,有所不为”。第二处,结合后句“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 也在逐渐弱化”,此处应填写的内容是“内心的敬畏感在消失”。可填写“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 6.下面是某学校设计的“未来课堂”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括“未来课堂”的三个基本特点。(每个 特点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答案】①在线组织实施教学;②师生互动更高效;③统计反馈更精准。 【解析】 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学校设计的‘未来课堂’的图示框架”,从图示来看,在未来课堂,教与学双方通 过在线网络组织和实施教育,完成相关作业及测评,由此可概括出“未来课堂”的第一个特点:在线组织 实施教学。然后根据图下方的文字,“高效提升”“精准得当”概括出其他两个特点。“高效提升”连接 的是教师的评阅和学生的修改作业,这表明未来课堂能够使师生互动更高效。“精准得当”连接的是统计 反馈和改善提高,那就使统计反馈更精准。 二、现代文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正如机器取代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一样,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的重复脑力 劳动,司机、翻译、客服、快递员、裁判员等都可能成为消失的职业,传统社会就业体系和职业形态也将 因此发生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与趋势教育必须回归人性本质,必须褪去工业社会的功利烙印。 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学生简单地摄取和掌握知识以获取挣钱谋生技能的育人目标 将不再重要。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 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将加速推动培养模式、教材内 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 能替代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在未 来,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 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 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 ——唐亮《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 材料二: 面向未来社会,学校课程应该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面对同样必修的课程,让不同水准的学生学习不 一样层级的课程;让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效率快慢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必修的课程;面对不同兴 趣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学习;面对有特殊天赋、特别潜质、特殊兴趣、特别需求、 特异才能的学生,为之量身定制开设特需课程给予特定的时间空间、特殊的教育资源、特别的教师指导。 开放的空间给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学术课程主题整合,主题就是依据。要实现整合,关键在 于教师是否能够提出这个学科或跨学科的本质问题与概念,这既是衡量其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 实现学术课程主题整合的关键所在。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 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 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真实的学习有三个关键要素:情境一现实的需要;实践一方法的掌握; 思维一发展与提升。实践课程既提供了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同时在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并 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在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完善产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而项目课程首先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创造等高 阶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地理解知识概念,实现跨越情境的成功迁移,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进 而形成素养。优秀的学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统一,智慧的教学是学术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 合。 ——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 材料三: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而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 记,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所以,我们要有一 种时代紧迫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改革和教育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尽管“人工智能+教育”带有明显的技术性,但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技术进入教育绝 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前段时 间,有学校给学生发了一个类似“紧箍咒”一样的东西,戴上之后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专注听讲。我觉得 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新技术应用不是为了监控,而是为了读懂学生、发现规律,了解 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曹培杰《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7.下列对材料中“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一句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前所未有的活跃,但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 B.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统一和标准化教学流程,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智慧。 C.给学生戴上“紧箍咒”来监控学生是否专注听讲,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 D.新技术应用是为了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教育回归人性本质,全新的育人目标将加速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 方法、评价体系等等。 B.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但教师将摆脱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更加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 教学和定制学习方案。C.学术课程整合要以主题为依据,教师要善于提出“大问题”“大任务”等知识概念,不能仅仅以碎片化 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 D.项目课程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在新情境中创 造新知识,形成素养。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将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改变。(4 分) 【答案】7.B 8.B 9.(1)人工智能改变育人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等。(2)人工智能 改变了教师职能,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3)人工智能将推动课程现代化。群体式课程走向个体式课程, 分科式课程走向整合式课程。 【解析】 7.句子在材料三第二段第一句。首先理解“工业”和“农业”的含义。“工业”代表“商品化”“标准统 一”等,而“农业”代表“初心”“以人为本”等;再结合后面的句子“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 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这句是对“其本质不是 工业,而是农业”的解释说明。AC 项都是利用技术让教育“标准化”;D 项与后句的意思不符。故选 B。 8. B 项,“为学生定制学习方案”错误,原文是“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故选B。 9.结合材料一“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 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可概括出答案(1);结合材料一“但在未来,人工智能 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 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 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可概括出答案(2);结合材料二“面向未来 社会,学校课程应该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面对同样必修的课程,让不同水准的学生学习不一样层级的课 程……为之量身定制开设特需课程给予特定的时间空间、特殊的教育资源、特别的教师指导”“开放的空 间给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 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可 概括出答案(3)。 三、文言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录二叟语 宋·何耕 立春日,通天下郡邑,设土牛而磔之,谓之班春,所从来旧矣。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黎明, 尹率掾属相与祠句芒(传说中掌管草木的神),环牛而鞭之三匝,退而纵民磔牛。民欢哗攫攘,尽土乃已。 俗谓其土归置之耕蚕之器上,则茧孳而稼美,故争得之,虽一丸不忍弃。岁率以为常。 绍兴丙子余往观焉,见二叟立牛侧。一叟抚牛而叹曰“是孰象似汝?孰丹垩汝?孰引群俎豆而罗拜汝? 方旗旄、金鼓、俳优、侏儒、百伎之戏,杂然而前陈,以导汝至此,而空一府之人以观汝也,不亦荣而甚 可乐欤!俄而挺者竞进,击者交下,而汝始碎首折骨矣!譟者、夺者、负者、趋者,而汝始荡为游尘,散 为飘风矣!呜呼,悲哉!今夫富贵之家,倚势而怙宠,役物以自奉,嘘吸生风云,叱咤为雷霆,偃然自以 为莫已若也,有不似兹牛之始至者乎?及其权移而运去,大者殒身赤族,小者触刑抵罪,虽三尺孺子莫不 闻而哀之,有不似兹牛之既磔者乎?吾悲夫庆吊之相蹑于俯仰之间也。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 斯极也?吾是以叹。” 一叟局局然笑曰:“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 土土不知其非牛也。彼既不知其为牛矣,则虽象似之,丹垩之,俎豆而罗拜之,与夫旗旄、金鼓、俳优、 休儒、百伎之戏,迎而致之,空一府而观之,彼且何荣而何喜乎哉?彼既不知其非牛矣,则虽击之,碎之, 败之,负之,彼且何惧而何戚乎哉?牛固无所喜愠,而世之人方且认外物以为己有。其未得也,挟术用数, 以致其必来;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其有愧于兹牛多矣,而造物者初 何与焉?庄子曰:‘适来,时也;适去,顺也安时而处顺,忧乐不能入也。’子何庸叹?尝试以是观之。” 余竦然异其言,迫而问之:“若何为者也?”二叟皆不告而去。余归而录之。蜀固多隐君子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说大抵先王谨农事之遗意也 谨:认真从事 B.孰丹垩汝? 丹垩:涂抹装扮 C.偃然自以为莫已若也 偃然:骄傲自得 D.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 术:技术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虽一丸不忍弃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杂然而前陈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则虽象似之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若何为者也?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班春”活动时,民众争相夺取碎牛的土片,人们认为将这些土片拿回去放在耕地养蚕器具上,可以 使蚕茧繁生,庄稼茂盛。 B.土牛始而光荣,继而被击毁成游尘,第一位老头以此来比喻那些仗势役人的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下场, 表达了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感叹。 C.第二位老头否定了第一个老头的感叹,认为世人对外物或快乐或忧愁的行为是可悲的,要像庄子说的那 样安时处顺,忧乐就不会在心。 D.文章写两位老头的语言,句式灵活多变,行文生动,很具感染力。在正反对比中,作者批驳了第一位老 头的意见,张扬了庄子式的超脱。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牛也。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又悲夫造物者之戏人,胡为而至斯极也?吾是以叹。 (2)而其既去则犹殚智竭力,以幸其少留也,可不为之大哀乎? 【答案】10.D 11.B 12.D 13.子何言之陋邪/是安从生/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土不知其为牛也/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土不知其非 牛也。 14.(1)我又悲叹那造物主(自然)捉弄人,为什么要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2)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 【解析】 10. D 项,挟术用数,以致其必来,意思是“玩弄权术,施展阴谋,一定要把它弄来”。术:权术。故选 D。 11. B 项,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A 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 项,连词,表顺承,那么/连词, 表转折,却,可是; D 项,动词,做/介词,为了。故选 B。 12. D 项,作者对第一位老头的意见并未否定,也没有张扬庄子式的超脱,可从末段“余竦然异其言,迫 而问之:‘若何为者也?’二叟皆不告而去。余归而录之。蜀固多隐君子哉!”看出。故选 D。 13. 其中“邪”字表达感叹语气,通常用于末尾,其后断开;“是安从生”,意思是“它是从哪里来的”, 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自土而为泥”“自泥而为牛”句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也”字通常用于末 尾,其后断开;“自牛而遭磔”“磔而复为土”采用顶针的手法,两个“磔”字中间应断开;“也”字通 常用于末尾,其后断开。 14.关键词有:(1)悲,悲叹;造物者,自然;胡为,宾语前置,为胡,为什么;斯极,这种地步;是以, 因此。(2)殚,尽;幸,希望;少,稍微;为之……乎,为他们……呢? 【参考译文】 立春这一天,普天下的州县,都要用泥塑一头春牛再打碎它,叫做班春,这种风俗由来已久了。有关的 说法大都是先代重视农业的意思。立春这天清晨,府尹率领属吏-起祭祀芒神,绕着土牛鞭打它三圈,然后 退下来由着百姓去打碎土牛。百姓欢笑叫嚷,你争我夺,把土分光了才算完。民间说把碎牛的土拿回去放 在耕地养蚕的器具上,就会蚕茧繁生,庄稼茂盛,因此大家争相夺取,即使是一个小土丸也不忍心抛掉。 每年都是这样遵照老习惯迎春。 绍兴二十六年我去观看班春仪式,见到两个老头站在土牛旁边。一个老头抚摸着土牛叹息道:“是谁塑 造了你?谁替你涂抹装扮?谁带着一群官吏祭祀你,列队向你跪拜?当旗帜、金鼓、杂戏、乐舞演员、各种杂 耍,乱纷纷地摆在前面,引导着你来到这里,一府的人倾城出动来观看你,你不也很光荣而且很高兴吗!过 一会儿手持棍棒的人争先恐后地涌上来,打击接踵而下,于是你开始头碎骨折了!人们喧闹着、抢夺着、背 负着、奔跑着,于是你开始被毁为游尘,随风飘散了!唉呀,多么令人悲伤!现在那些富贵人家,倚仗着权 势,凭借着宠幸,奴役别人供自己享乐,呼吸之间风云变幻,大发脾气如同雷霆,骄傲自得地以为.没有什么人比得上自己,哪里不像这土牛刚到这里的情形呢!等到他们权势转移,好运离去,大则杀身灭族,小则 犯法获罪,即使是三尺高的孩子听说了也无不哀怜他们,哪里不像这牛被打碎之后的情形呢?我悲叹那喜庆 与悲哀在瞬间相随而来。我又悲叹那造物主为什么要把人捉弄到这种地步呢!我因此而叹息。’ 另一个老头俯身大笑,说道:“你说话怎么这样鄙陋呢?它是从哪里来的?从土变成泥,从泥变成牛,土不 知道它成为牛了;牛被打碎,打碎了又变成土,土不知道它不是牛了。它既然不知道它是牛,那么即使塑造 它,涂抹它,祭祀它,跪拜它,用那些旗帜、金鼓、杂戏、乐舞演员、各种杂耍迎来它,倾城出动来观看 它,它又有什么光荣什么喜悦呢;它既然不知道它不是牛,那么即使鞭打它,弄碎它,毁坏它,背走它,它 又有什么害怕什么悲哀呢!牛本来没有什么喜悦、怨怒,而世上的人却把外物看成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没有 得到的时候,玩弄权术,施展阴谋,一定要把它弄来,而他们已经失去了之后还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希望 能稍稍留下一些,怎能不为他们大为悲哀呢?他们有愧于这土牛的太多了!和造物主又有什么关系呢?庄子 说:‘生 命偶然而来,便顺时而生;生命偶然而去,便顺时而死。生时安于其生,死时便顺其死,哀乐就不 能进入心里了。’您何必叹息?试着用这种眼光来看一看吧。” 我肃然起敬,觉得这些话非同凡响,靠近他们问道:“你们是做什么的?” 两个老头都不答话就走了。 我回来记下了他们的话。蜀地本来就有许多隐逸的君子啊! 作文审题素材大放送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何必寻找 呢?” 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 老子听了此事,说:“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写作题由故事类材料、任务指令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该故事类材料又可分化为三 个角度,分别代表对待问题(得失)的三种态度及思想境界。 从楚王角度看,他没有因丢失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的胸怀与气度。 从孔子的角度看,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人失之,人得之”,胸怀更宽广。孔子的话主要反映的是他 的政治思想,他主张突破国的狭隘概念,对应现在来说,类似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从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分国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彰显的是孔子“以 人为本”的理念。 从老子的角度来看,在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平等共生的广大背景下,根本就无所谓得失。老子的话反映的是 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然万物平等,包括人在内,因此在天地自然之内,万物遵循它的规律运行, 彼此间和谐共生,“我”失即“他”得,“我”得即“他”失。 但从材料整体角度来看,楚王、孔子、老子对同一件事,关注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一个人的眼光、 胸怀决定了他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又决定他看世界、看问题(得失)的方 式,决定他的一言一行。我们不宜过多评论楚王、孔子、老子的思想境界的高下,三者对待得失的态度都 有其独到之处,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的关注点可以更多,思想境界可以更开阔,视野可以更广远, 我们的胸怀、视野最好不要固化。 综合三则材料,相对中心的观点: 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另外,如果认定其为三 则并列材料的作文,学生既可以综合材料分析,也可以任选一者进行思考。在任选一者时,应对其它两者 有一定的比较辨析。 【参考立意】 (1)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 (2)看淡个体得失,兼怀天下众生; (3)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4)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得失)的高度与境界; 【素材 1】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条路,的是阳光普照的天气,失意就好比是阴雨连绵,举步艰难。天气的确对赶路的人造成影响。但实际上,无论是晴天阴天,最终还是要把路走完吧!而且,始终是我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 走完。失意`得意不过是外因,起主观决定作用的仍是我们。除非,你会因困难放弃追求,因享乐磨灭理想。 试问,这样的人,即使长篇大论自己的得意失意,又有谁去听呢? 【素材 2】 提高眼界需要拒绝平庸,心怀大志。曾记否,2000 年前,陈涉仰天长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不愿 以氓隶之民为伍,他敢于向九五之尊挑衅。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振臂长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 领兵数万,直逼咸阳,何等气概,壮哉。曾记否,曹操当年登临高山,直临沧海,睥睨苍生道:“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何等壮志凌云。曾记否,周恩来曾扪心而发:“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又是何等的气魄,令人自惭形秽。正是因为他们胸怀丘壑,心有天下,拒绝平庸,眼界开阔,才 使得他们短暂的生命重如泰山,才使得他们成为历史滚滚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