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历史试题(解析版)

ID:257962

大小:253.5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5-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佳木斯一中高三学年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 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主要实行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贵族政治;至秦帝国时代实行郡县制、 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官僚的政治体系,故“现代化”的内涵,B 项正确。A 选项只涉及表象, 不是内涵的体现,排除。秦帝国统治也不是法治的体现,排除 C。D 项说法不符史实,且材料强调政治形态 的“现代化”是指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排除。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区别,了解秦 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理解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即可知道答案。 2.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 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 “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 A. 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B. 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C. 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 D. 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目中秦汉以来“家国一体”观念形成的治理模式,是宗法制的影响,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 延续,故 C 选项正确。“家国相通和家国一体化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前提条件,故 A 不正确;家 国天下是从国家角度叙述的,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故 B 选顼错误;宗法制无法确保皇权在基层 社会的独尊地位,排除 D。- 2 - 【点睛】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也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④把“国”和“家” 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对后世: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② 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 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③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 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3.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 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A. 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C. 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D. 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 可知古代中国经济领先于欧洲,因为我们的生产工具更先进,从题干中“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 国还是在使用铁犁”可知到近代后,中国经济又落后于欧洲,因为我们的生产工具落后了,题干的信息主 要从生产工具的角度说明了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犁牛耕;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 气技术的应用·工业革命 4.《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 6 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 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除井田,民得卖买”- 3 - 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生产工具革新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和粮食产量的 迅速提高,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 选项指的是奴隶主控制奴隶劳动和官府垄断工商业,与铁农具的使用无关; B 选项指的是井田制的废除,是铁农具使用的间接影响,没有直接关系;C 选项制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是铁 农具使用的间接影响,没有直接关系;D 选项指的是一个人的耕种可以满足十个人的需要,与铁农具的使用 生产力的提高有直接关系,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5.“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 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 A. 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 B.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 C. 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 D. 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庖丁解牛……差之毫厘……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等信息可知都反 映了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者的精工细作,体现了工匠精神,故 B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的 精炼之美,而是强调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排除 A。材料与农业文明无关,排除 C。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儒 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而是强调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排除 D。 6.《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 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4 - 【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 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 C 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 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 A 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 除 B 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 D 项。 7.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 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 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 D 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 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 A 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 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 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 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 C 项。 8.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 叙述正确的是 A. 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 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C. 他到浮梁买茶叶时顺便到娱乐场所“瓦肆”听戏 D. 他将茶叶买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 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 唐朝诗人。从材料信息看,商人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故 A 项 正确;“ 瓦肆 ”出现在宋朝时期,故 C 项错误;中国古代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 故 B 项错误;“海禁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故 D 项错误。 的 是- 5 - 9.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 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 指宰相制度下 A. 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 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 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答案】B 【解析】 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思想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 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 选项无法得出这一 结论;D 选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 10.“(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 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B.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可知体现的是雇佣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就是雇 佣关系的出现,但明朝政府的做法,比如粮钱发放延误时期等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此 A 选项 错误,D 选项符合题意;C 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排除;B 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11.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割让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A 【解析】- 6 - 【详解】九龙司地方一区是在《北京条约》中割给英国,不是《南京条约》,A 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项;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甲午中日战争后 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 馆界”,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 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 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 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 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 市场需求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C.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 的战争,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 大加深,故 B 正确;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输出的要求,A 不符合三次 战争的共同之处,排除;通商口岸开放应该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C 项说法错误,排除;D 项是甲午战争后 的列强侵略特点,不是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排除 D。 13.金田起义前后,太平天国对儒学的政策变得极为严厉。太平军四处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孔子在当 时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儒学不可动摇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太平天国的这一做法旨在 A. 打击儒家思想 B. 巩固新生的天国政权 C. 推进反清斗争 D. 推行平均主义思想的需要 【答案】C 的- 7 - 【解析】 【详解】据材料“金田起义前后,太平天国对儒学的政策变得极为严厉。太平军四处捣毁孔子牌位,焚烧 古书。孔子在当时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儒学不可动摇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等信息可知,太平 天国打击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学,其目的是动摇儒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推进反对清朝封建统治 的斗争,故 C 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打击儒家思想是手段,A 错误;据材料“金田起义前后,太平天国对儒 学的政策变得极为严厉。 ”等信息可知,太平天国政权还没有确立,B 错误;据材料“太平军四处捣毁孔 子牌位,焚烧古书。孔子在当时中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儒学不可动摇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可知, 太平天国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与推行平均主义无关,D 错误。 14.《郑孝胥日记》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 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该事件的意义是 A. 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C.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 推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 1912 年 2 月 12 日, 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思想仍旧残存于人们心中,故 C 项正确,D 项错 误。清帝退位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没有因果关系,故 A 项错误。该事件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结束, 故 B 项错误。 15.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 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8 -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详解】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 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 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 A 正确;B D 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说法也不科学,不管列强 的手段如何不同,都是损害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奋起反抗,故排除 BD;大众传媒对民众有影响是 外因,关键是内因民众自身的觉醒,故 C 错误。 【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 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 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 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16.经济史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经济时,编制了如下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表明 A. 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不断发展 B.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 洋纱取代土纱充斥中国市场 D. 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获取收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A 项不能 全面反映表格内容,排除;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土布织造逐渐大量使用洋纱,传统手工业中的 “纺”“织”发生分离,表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 B 正确。表格数据仅表明中国近代土布织造 中使用洋纱的比重逐渐增大,不能表明洋纱取代土纱充斥中国市场,排除 C;列强对华输出资本主要是在甲 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17.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 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A. 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 9 - B. 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 C. 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D. 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以及“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说明洋务派试图在经济 上形成垄断地位,以此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实现“求富”的目的。故答案为 B 项。洋务派的这一措施不 是针对外国资本主义,而是针对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排除 A 项;C 项不能反映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排除; 洋务运动在实践中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排除 D 项。 1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 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 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含义是 A.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在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创办民用企业的过 程中,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C 选项符合题意。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除。西学的 传播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属于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的手段之一,D 选项排除。 19.1895 年至 1911 年,上海新办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 112 家,占全国总数的 25.1%,开办资本 2799.2 万 元,占全国总额的 28.6%。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10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把握题干中的时间“1895 年至 1911 年”,该阶段 由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的机会。AC 属于民国时期,不符合题意。B 属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政策。 故本题选择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 初步发展。 20.读下图,1872—1894 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B. 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 C. 民族工业的发展得到政府支持 D. 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了解到 1872~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境内工业资本所占比例中外国资本占一半以 上,其次分别是官办和官商合办资本、商办;而在工业企业数中,外国人办企业依然占绝大部分,官办和 官商合办的企业数最少,商办企业数居第二位。因此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工 业等相比,具有规模小、资金少的特征,C 选项符合题意;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主要是在甲午战后, A 选项排除;甲午战后清政府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C 选项排除;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在 1956 年三 大改造完成后,D 选项排除。 21.有学者指出,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的是“辫子割了”。在此之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 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在此之后,剪辫非但正当还成为种新风尚,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11 - 被讥笑为“豚尾”。这反映了 A. 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习俗变革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近代社会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D. 国民从众心态日渐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皇帝倒了”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根据材料可知,在清政府倒台之前,人们对剪辫 子排斥,而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成为主流,留辫子被嘲讽,说明辛亥革命这一政治现象影响了社会风俗, 选项 A 正确;材料未反映民主共和观念,排除 B;剪辫子或者留辫子不存在土洋并存,排除 C;材料反映的 是政治运动的影响,剪辫子行为不一定属于从众,排除 D。 22.1908 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 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 可以看出 A. 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C. 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D. 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并不是 突出上海市国际大都市,排除 A;材料提到“电灯”,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故选 B;材料 将孟德斯鸠当作曹操,说明启蒙思想在中国没有广泛传播,排除 C;材料中没有体现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 私塾教育的信息,排除 D。 考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的表现 23.从广东、福建到湖北、江苏,革命的浪潮不断高涨,仅仅两三年之内,革命党人“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 年来未竟之事业”,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成就 A. 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目标- 12 - B. 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C.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根基 D. 基本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等语中可判断题干描述的是北伐战争。北伐战 争基本摧毁了帝国主义所扶植的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 C 项正确;国民大 革命时期,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 合作破裂,并不会促成第二次合作;而且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故排除 ABD 三项。 24.观察下图,当时毛泽东致信并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 A. 出师讨伐北洋军阀 B.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 倡议国共两党合作 D. 正面战场组织抗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民国二十七年换算成公历是 1938 年。出师讨伐北洋军阀是 1926 年,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 故 A 错误。西安事变是 1936 年,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 B 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在 1937 年 9 月就已经实 现,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 C 错误。从 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始到 1938 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做了大规模 的抵抗,故出现材料中毛泽东称赞蒋介石的信。故 D 正确。 25.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指出:“新中国与苏联应该站在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 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进行声明。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我们也不急于去解决关于帝国主义对 我国的承认问题。”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共需要苏联经济援助 B. 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C. 冷战爆发影响中共决策 的- 13 -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新中国与苏联应该站在条战线上,是盟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 3 月 12 日, 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可知 C 正确。A 项,材料未体现中共需要苏联经济援助,排除;七 届二中全会时间为 1949 年 3 月,“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以后提出的,BD 排除; 26.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 能性。”建国初期我党为践行“实行民主政治”的承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C.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4 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制定了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AC 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 B 项错误,符合设问。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 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 D 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中用 “不包括”来作为限制语,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 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的关键是熟悉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7.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 20 世纪 70 年代突 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 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C. 突出思想意识形态 D. 推行睦邻友好政策 【答案】A- 14 - 【解析】 【详解】由材料“20 世纪 70 年代”“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反映的是我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重返 联合国,根据国家利益诉求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故选 A;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需要,我国积极建构区域组织,排除 B;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上“一边倒”,突出思想意识形态, 时间不符,排除 C;1953 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行睦邻友好政策,时间不符,排除 D。 28.1981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 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 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 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 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叶剑英的谈话体现出大陆和台 湾实行两种制度的思想,A 项正确;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的方针是 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B 项错误;C 项 时间不符;“九二共识”是 1992 年,D 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 29.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论雅典政治时指出:“我们习惯于指责雅典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 了妇女和奴隶。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 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材料意在说明 A. 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 B. 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 C. 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 D. 直接民主制度具有示范性 【答案】B 【解析】 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不是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 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得出雅典的直 接民主有其合理性,故 B 项正确;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 15 - 知识结合材料可知肯定了雅典民主,但并没有“示范性”,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由题干可知,罗素认为大多数 人都只看到了希腊民主不充分的地方,但是却忽略了它民主的地方,他强调在某些重要方面,希腊人的“民 主”更加民主,比如说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这说明罗素更多的是在肯定希腊直接民主的合理 性。 30.在古罗马法中渗透着一些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证据、公正、平等、自由等。下列可以作为该观点证据 的是 A. 《十二铜表法》:“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B. 《十二铜表法》:“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C. 《民法大全》:“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D. 《民法大全》:“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体现的是理性、重证据、重行为等理念,C 项符合题意; A 项无法体现公平和平等,排除;;B 项体现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不公平,排除; D 项体现专制的思想,排 除。 31.美国在建国过程中既继承了英国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创造,下列能体现出当时美国对英国传统继承的是 A.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 国家元首权力很大 C. 行政机构向议会负责 D.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A 【解析】 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享有最高立法权,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英国国王为虚位元首, 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与联系。美国的民主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议会享有 立法权,同时又实践了法国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16 - 32.西方各国政治民主化过程大致可归为三种模式:和平渐进方式、暴力革命方式、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 化的的方式。其中是“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是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的民主化进程采用的是和平渐进方式。自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多次改革,完成民 主化过程,故 B 错误。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属于暴力革 命方式,故 C 错误。法国自大革命以来,在帝制与共和制之间多次反复,每次都伴有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属 于暴力革命方式,故 D 错误。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 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德国的民主改革很不彻底,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因此德国民主 政体的确立属于“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模式,故 A 正确。 33.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称: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 程。……横向发展是指历史上各地区间由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 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以下历史事件最有助于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新航路的开辟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区间由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以西欧为中 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故答案为 C 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洋务运动迈出 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但均不符合题干中“最有助于人类历史 横向发展”的要求,排除 A、B、D 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最有助于人类历史横向发展”,即本题属于最佳选项试题。尽管 其他选项也能对世界各地的联系密切起到一定作用,但这种影响最大的应当是新航路开辟。据此确定答案。- 17 - 34.16 和 17 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等,这 些公司在 19 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 A. 两者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 两者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 C. 两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D. 两者都只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早期殖民垄断公司推动了英国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大洲的相互隔绝状态,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垄断组织促进了欧美对外资本输出,从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故 C 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1765 年,与殖民垄断公司建立时间不符,故 A 排除;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 产物,只符合英国东印度公司,故 B 排除;两者在带来灾难的同时,还传播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 等,故 D 说法错误,排除。 3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 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 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解析】 光荣革命发生于 1688 年、《权利法案》颁布于 1689 年、内阁制建立于 18 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 的时间“18 世纪 60 年代”,故排除 A、B、C 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 上无权的地位,故于 1832 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 D 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 36.在 1876 年世博会上,日本馆大于中国馆,且展品较为丰富,但日本仍从世博会上定购了大量机器产品, 其直接目的是 A. 满足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生活需要 B. 适应明治维新后工业革命的进行- 18 - C. 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D. 发展军事工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治维新日本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发展经济,建立近代工业,向西方求购大量的技术和设备。故选 B。A 项错误,明治维新后日本已经建 立了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的统治;C 中帝国主义说法错误;D 项不是直接的目的。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明治维新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采纳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兴办了一大批的实业,最终使本 国富强起来。强大起来的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与此相关的日本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需要掌握。 37.从 16 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 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 300 多年的“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A. 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B. 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C.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D. 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 16 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文明传播,但破坏了非 洲、美洲文明,因此“三角贸易”破坏了多元文明的格局,故 B 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期,故 A 项排除;CD 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38. 毛泽东曾分析指出:“这种运动(指巴黎公社)为什么不发生于百年以前,而发生于五十五年前的今日 呢?……(法国)已由资本主义进为帝国主义,国内已形成伟大的工人阶级,所以才有此种壮烈的工人革 命运动产生。”在此毛泽东认为( ) A. 法国工人阶级有较好的政党组织领导 B. 法国已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C. 巴黎公社革命有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 D. 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答案】D- 19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 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巴黎公社”、“(法国)已由资本主义进为帝国主义, 国内已形成伟大的工人阶级”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属于无关项,排除;BC 两 项表述错误,而且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进一步可知,D 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 选 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对巴黎公社运动发生背景的认识 39.有人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短短 8 天之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 这里“自由”的含义是 A. 俄国人获得了和平和面包 B. 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人民获得了和平与面包是在十月革命以后,故 A 项错误;俄国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家,故 B 项正确;1918 年 3 月 3 日,列宁与德国签署《布列 斯特条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故 C 项错误;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故 D 项错误。 4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制措施。1948 年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所需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 本恢复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 B. 意识形态斗争加剧 C. 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 D.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48 年后,美国……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冷战形势 严重,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美国开始扶植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冷战的桥头堡, 故 B 项正确;美国亲日派是否执掌政权与冷战形势无关,故 A 项错误;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仍 然在于冷战的需要,故 C 项错误;1948 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明显,且全球化与美国扶植日本没有直接- 20 - 关系,故 D 项错误。 41.2018 年 12 月 6 日,因怀疑违反美国对伊朗的贸易制裁,加拿大政府应美国要求逮捕了华为首席财务官 孟晚舟,这件事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孟晚舟事件从本质上表明 A. 美国仍然掌握世界经济主导权 B.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道路曲折 C. 美国 长臂管辖具有霸权主义特征 D. 不公正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国际经济秩序。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事件表明美国依然在当前的国际秩序中占 有优势,其外贸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拿大对“孟晚舟事件”的立场,在西方世界仍占主导的国际秩序 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依然是国际政治的本质,不公正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因此 D 选项正 确;A 选项错误,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B 选项错误,中国已经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涌现一 批“跨国公司”;C 选项错误,美国的长臂管辖具有霸权主义特征本身说法正确,但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故 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42.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 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 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 知,此时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 行了余粮收集制。故 B 正确。 43.“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社会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这评述了苏俄新 经济政策的一项措施。“措施”是 A. 收取固定的粮食税 的- 21 - B. 废除实物配给制 C.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D.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等信息可知,列宁主张一定程度上恢复发 展资本主义,这与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相符,故 D 项符合题意;A 是针对克服农业危机而言,B 是 针对产品分配而言,C 是针对贸易而言的,均与国家资本家无直接关系,故 ABC 不符合题意。 4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 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入困境。”其中“前 所未有的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斯大林模式之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故 B 正确;新经济政 策在斯大林模式之前,不符合题意,故 A 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在斯大林之后,故 C 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 导致苏联解体,故 D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斯大林模式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5.“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 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A. 用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经济 B.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以渐进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D.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22 -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 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结合所学可知,“他”指的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改革扩大了 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因 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的是戈尔巴乔夫;B 选项错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 主权”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C 选项错误,“以渐进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列宁的思想。故正确答案 为 D 选项。 46.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 1991 年 12 月 25 日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 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 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经济基础极其薄弱 B. 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C. 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D. 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在占有自然资源优势和科技人才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却较低,其 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选项 C 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基础并不薄弱,选项 A 排除; 东欧剧变不是造成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原因,排除选项 B;西方对苏联的封锁不是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 的决定性因素,排除选项 D。 47.经济学家托马·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 1933 年就购买了 600 万头猪, 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 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联邦政府此举意在 A. 维护农民的利益 B. 平衡市场供求关系 C. 刺激农业扩大生产 D. 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B- 23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 定的水平上”“ 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 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从 长远的角度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但农产品的直接毁灭的方式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主要是为了通过上述 措施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故 A 选项错误;通过上述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的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 过剩,而不是刺激农业扩大生产,故 C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通过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以调节农业生 产,而不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故 D 选项错误。 48.《大国崛起》有这样的表述:“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 世纪 30 年代,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其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A. 建立市场经济 B. 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 拓展海外市场 D.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 D 正确;罗斯福新政 之前美国已经是市场经济,故 A 排除;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 B 排除;拓展海外市场并不是 罗斯福新政的最突出的特点,故 C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大国之谜……那就是体制创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 政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元帝初元元年,关东遭灾,朝廷下旨:“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 开府库赈救,赈寒者衣。 ——《西汉会要》 “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 疾孤穷丐者,其后给钱粟者才二十四人,英宗命增置南、北福田院,并东西各广官舍,日廪三百人。岁出 内藏钱五百万给其费,后易以泗州施利钱,增为八百万”“八月,安济坊养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安- 24 - 济坊钱米依居养法,医药如旧制”。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我们补救的措施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其目的在于救济,减少和预防末来的失业;第二类是为 了在当前紧急情况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来救援失业者。我们社会保险立法就是解决第一种的尝试,我们 的工赈计划则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尝试。 ——王营宝《浅析罗斯福时期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有哪些方面;概括罗斯福新政 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意义。 【答案】(1)内容:老弱保障、贫病救治、灾害救助。 特点:政府主导性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范围广;强调对弱者的特殊保护;通过法令鼓励民 间自助。 (2)内容:就业保险、社会保险、以工代赈等。 意义: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工人收入,刺激有效需求:缓和社会矛盾;开创了美国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社会保障,主要考查学 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岁比灾害”“以廪老疾孤穷丐者”“安济坊养贫 病者”等信息概括得出,包括老弱保障、贫病救治、灾害救助。其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朝廷下旨”“安 济坊钱米依居养法”等信息,以及材料反映的保障范围、对弱者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来回答。 (2)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社会保障措施包括就业保险、社会保险、以工 代赈等。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意义,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增加工人收入,以及缓和社会矛盾、开创了美国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等方面来回答。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 年 4 月 30 日在上海创刊,1949 年 5 月 27 日停刊。是近代 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 年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菜亚、麦洛基合资创办,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申报》对 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25 - ——熊月之(《申报》与近代上海文化) 材料二 《TIME》(即《时代周刊》),是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时事性周刊之一。1923 年 3 月由亨利·R·卢 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它旨在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该刊的特色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 分类,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立足美国、关注全球一直是《时代》的一大特色。《时代》对新闻 的关注极其敏锐,哪里有好新闻,哪里就有《时代》记者的身影。它的笔端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王琴琴《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特色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报》创办的历史条件;简要概括《申报》成为近代中国发行时 间最久、影响最广报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创刊时能够“立足美国、关注全球”的原因。 【答案】(1)历史条件:洋务运动的兴起或民族工业的出现:西方文明的不断传入;民众思想的逐步解放: 近代上海经济、文化相对开放。 原因:外资创办,实力雄厚;以盈利为目的,利润丰厚;以关注国内新闻为主或受众广泛。 (2)原因:工业化带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美 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申报》创办的历史条件和《时代周刊》创刊时能够“立足美国、关注全球”的原因, 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申报》创办的历史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 业出现、西方文明不断传入、民众思想逐步解放,以及近代上海经济、文化相对开放等方面来回答。《申报》 成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广报纸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872 年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 菜亚、麦洛基合资创办,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等信息 分析概括得出。 (2)《时代周刊》创刊时能够“立足美国、关注全球”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它旨在使‘忙人’能 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它的笔端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等信息,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如美国成为头 号资本主义强国、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来回答。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5 年以后英国逐步取消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1846 年废除谷物法标志着英国自由贸易时代 的开始。但欧洲大陆囯家从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采取更具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保护主义贸易政策。这种新 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与 19 世纪初新兴的民族主义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进程起因于工业- 26 - 革命和大不列颠工业的先进性。德国的李斯特等人的著作对幼稚产业保护进行了论述。在法国,几乎所有 的制造品禁止自由贸易,1858—1860 年制造品进口只占总进口的 3.8%。俄国、奥匈帝国、西班牙等欧洲大 陆主要国家也推行类似的保护主义政策。 ——摘编自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徳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 材料二 自 1928 年起南京囯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形式上获得关税自主权。此后南京国民政 府对关税税制进行了改革。进口税方面,囯民政府 1928 年 12 月 7 日通过的《海关进口税税则》规定,进 口货税率为刁.5%到 27.5%不等;193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海关进口税税则》,进口货税率从 5%到 50%不等; 1933 年对进口货税率进行了修改,税率从 5%到 80%不等;到 1936 年,平均进口税率达 31.2%,最高达 80%。 出口税方面,1931 年税率分别为 7.5%和 5%;1934 年 6 月,对出口税则作了修订,税半分别为 5%、7.5%、10% 三个等级。在此前一年,财政部先后宣布对生丝、纯丝制品、米谷、小麦、荞麦、高梁等免征出口税。1936 年度,关税收入共计 3.46 亿元,其中进口税及附加税收入为 2.76 亿元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 19 世纪中期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出现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关税税制改革的特点和成因。 【答案】(1)英国开启自由贸易的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于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 产地:英国的科学技术领先;拥有独霸全球的海军;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欧洲 大陆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新民族主义的影响;工业化起步晚,经济实力弱(或抵御英国工业品 冲击,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经济学家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指导。 (2)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税自主;关税保护逐步提高进口关税,降低出口关税。成因:新政权建立, 树立自主形象:反帝斗争的影响;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的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保护国内经 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 19 世纪中期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出现差异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税 制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19 世纪中期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出现差异的原因,就英国方面的原因来看,可以根据材 料中的时间信息“1846 年”联系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领先、拥有广阔的 海外殖民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就欧洲大陆国家来看,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种新 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与 19 世纪初新兴的民族主义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进程起因于工 业革命和大不列颠工业的先进性”“德国的李斯特等人的著作对幼稚产业保护进行了论述”等信息分析概 括得出。 (2)南京国民政府关税税制改革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到 1936 年,平均进口税率达 31.2%,最高达- 27 - 80%。出口税方面,1931 年税率分别为 7.5%和 5%”等数据的变化分析得出,包括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税自 主、逐步提高进口关税降低出口关税。其成因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新政权建立、反帝斗争的影响、 扩大税源、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等方面来回答。- 28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