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历史答案
DBDAD BBBDD AA
24.【答案】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秦魏两国的竞争,排除 A 项;材料只反映了春秋战
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开凿的史实,不足以论证兴修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奠定
基础,排除 B 项;材料中所涉及的只有秦、吴、魏三国,排除 C 项;春秋
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落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
制工具的广泛运用,大量开凿水利工程成为可能,说明这一时期人类改造
自然的能力增强,故 D 项正确。
2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
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
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
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
而不是中外贸易,故 A 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滥发钱币,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
收,故 D 项错误。
2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这是因为
理学以囊括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注重思辨性,故 D 符合题意;商品经济
的繁荣发展只能解释宋词的通俗性以迎合市民的文化需要,重文轻武国策
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2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数学书籍、公式、法则和珠算等,在明代的民间传用
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使得传统实用科技的广
泛应用,A 选项符合题意。民间使用公式、珠算不能体现科学“理论”研
究氛围浓厚,B 选项错误。民间普遍使用珠算不能说明“士大夫”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C 选项不符合题意。“工商皆本”只是黄宗羲等少数进
步人士的观点,D 选项错误。
28.D
【解析】据材料“1861 年总理衙门成立,在其大门匾额上写有‘中外提
福’(中外安福、平安之意)四个大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总理衙门是
为适应列强需要而设,其作为晚晴重要权力机构之一,其匾额上不宣示四
海臣服,而是祈求中外平安无事,可以推知清朝后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D 正确;总理衙门的最高领导人是奕䜣,A 说法错误;天下大同观念是中
国传统观念,B 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 C 违背史实。
29.B
【解析】由材料中洋务企业改制的内容可知,此改制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
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国内办厂所需的机器设备问题,从而有利
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与解决企业资金困难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中的措施意在发展国内企业,客观上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但不
是目的,排除 C 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加重企业负担,排除 D 项。
30.B
【解析】根据“无论胜与不胜,而一经用兵追剿,则彼之目的达矣!”可
知,国民政府不主张以军事手段解决国共冲突,而以政治手段解决为主,
故选 B;抗战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排除 A;材料信息与国
际支援无关,排除 C;抗战胜利期间,中日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主要矛
盾,排除 D。
31.B
【解析】根据材料“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也是符合了农民意愿,增加了
农民利益”可知随着土地细碎化给农民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农业的
发展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故选 B 项;材料论述的是土地细碎化的负
面作用和农业发展的出路,并没有涉及家庭经营模式的问题,排除 A 项;
土地私有化不符合我国国情,排除 C 项;推行土地整合符合经济发展规
律,排除 D 项。故选 B。32.D
【解析】由材料可知,大法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罗马
法,这表明罗马法形成过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故 D 项符合题意;法律的
创制是根据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不是随意的,A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看
不出贵族享有特权以及平民与法官矛盾尖锐,B、C 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D。
33.D
【解析】材料中那件睡袍引起狄德罗生活不断改变,这是生活过于感性化
的结果,狄德罗感觉“被胁迫了”,故材料意在告诚人们要理性对待生活
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问题,且狄德罗的态度不是顺应,而是不
能盲目追随,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对财富的追求,而是对生活环境
不做判断的改变,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封建神学,更不能说明其
对人们精神的束缚,排除 C 项。
34.A
【解析】由材料“60 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 1964 年,苏联不得
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故 A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 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农轻重各产业比重问题,故 C 不符合题意;赫
鲁晓夫改革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故 D 不
符合题意。故选 A。
35.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低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
推动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经济学家认为当今发达国家、发
展中国家的关税都大大降低了,“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即该经济
学家旨在说明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 A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
调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已经很低,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涉及欧洲关税同盟的问题,故 B 选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南北
贫富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问题,并且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 D 选项错误。
41.【答案】(1)表现:外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商品(市场)经
济发达;科技(文化)先进;士人政治。
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士族衰弱(庶族崛起);选官、赋税等制度改革;
汉学衰弱(理学兴起或新儒学出现);市民阶层崛起。
(2)准备: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
(世界连成一体);民族国家出现;制度变革。
(3)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
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得出外交多元化;据
材料“唐时有 1/8—1/4 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 1/2 的人口在南
方”结合所学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
administrative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
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
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城市(市场)经济发达;据材料“宋朝还有了印
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所学得出科技(文
化)先进;据材料“宋朝 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
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 13 世纪中叶,参加科
举考试的人有 45 万人,但只有 500 人得到进士”结合所学得出士人政
治。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
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结合所学得出少数民族的崛起
(封建化);据材料“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
得出封建经济繁荣;据材料“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
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
也越来越大”结合所学得出士族衰弱(庶族崛起);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税制度改革。(2)据材料“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
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
个整体”结合所学得出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
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据材料“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
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国家出
现。
(3)差异从社会性质角度思考,唐宋都是封建社会,而西方完成社会转
型,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
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42.【答案】示例一:观点:梁启超认为,科学不是万能的。
解释:梁在一战刚刚结束这一特殊历史时刻游历欧洲,他看到了科学给西
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肯定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看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弊端,如因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帝国主义矛
盾的激化,从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而
认识到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不是万能的。梁结合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有人认
为民主和科学能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激进的说法,让国人反思新文化
运动中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即全盘西化的不合理性。总之对
待科学需要理性的态度,合理运用。
示例二:观点:倭仁认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独立依靠传统的儒家思想
解释:晚清社会的中国仍是一个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在华夷观念支
配下天朝上国的观念影响深远。面对外国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传统的封建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程朱理
学,不思进取,空谈义理,反对社会变革,排斥西方科技和先进的工业文
明。而当时的西方国家经历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
命,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不断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近千年前
的程朱理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的来说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
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注:选择其它任意材料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言之有理酌情赋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
有效信息,选择任意一则材料,明确写出人物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中人物
的身份、时代背景理解或解释该人物观点。可以根据“欧洲人做了一场科
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拟定梁启超认为,科学不是万
能的观点,也可以根据“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国,在人心
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拟定倭仁认为维护国家安全
促进民族独立依靠传统儒家思想的观点,结合人物的身份、时代背景理解
或解释该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答案】(1)继承老解放区的经验;成立专门机构,国家统一负
责;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借鉴苏联经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
性。
(2)改变了旧中国教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新的教材制度;适应国家
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体制;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了对
中国历史和新政权的认同。
【解析】(1)根据“以解放区的教材制度为依据”得出继承老解放区的
经验;根据“将全国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发行权收归中央”得出成
立专门机构,国家统一负责;根据“作为教材编写专门机构的人民教育出
版社成立”得出编写队伍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根据“参考苏联”得出借
鉴苏联经验;根据“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得出具有鲜明的
意识形态性。
(2)根据“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新教科书”得出改变了旧中国教
材编纂混乱的局面,建立新的教材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适应国
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体制、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对中
国历史和新政权的认同等方面总结回答。
46.【答案】(1)原因: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
利益;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
众议;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支持和配
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2)评价:“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
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
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
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
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解析】(1)原因:由材料“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成
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可归纳为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
的国家利益;由材料“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 200600 万美
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 85300 万美元”可知,欧洲是美国最主要
的投资地;由材料“1939 年 11 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罗斯
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可归纳为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
排众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
战场,客观上也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2)评价: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方面,“先
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
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
人民的共同利益;同时,“先欧后亚”战略也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
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消极层面,“先欧后
亚”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
的外来援助。
47.【答案】(1)历史功绩:整肃吏治,选贤任能,加强了中央集权;
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推动民族交融;统兵消灭前燕,为统一北方奠
定基础;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2)原因:王猛博学好问,善于谋略和用兵,富有政治智慧;得到荷坚
的支持;不畏权贵,采取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
【解析】(1)历史功绩:由材料“他不畏权贵、抑制豪强……如无实际
才干就不能做官”可归纳为整肃吏治,选贤任能,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
料“他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可归纳为重视文化教育,
提倡儒学,以文化的方式推动民族交融;由材料“前秦建元六年,他统兵消灭前燕,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大贡献”可归纳为统兵消灭前燕,为统一
北方奠定基础;由材料“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
利,改进耕作”可归纳为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