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19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考点一: 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
考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2018 年天津卷 T8)1930 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
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
实施即有 33 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
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中时间信息可得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是在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期间通过的,该法案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
进口税率,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和关税战,导致国际贸易萎缩,经济
危机进一步加深,影响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②③符合题意,故 C 项
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
主义,材料中并未体现,①排除,贸易战也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④不符合史实,故 A、B、D 项排除。
2.(2017 年全国卷Ⅲ T35)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
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
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
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
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3.(2016 年天津卷 T8)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
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
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答案】C
【解析】威尔逊时期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夺取一
战后的世界领导权,但此时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结果遭
到英法的抵制而失败,故 A 错误;罗斯福时期虽然美国在二战中大发
战争财,但是罗斯福在二战后期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故 B 错误;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
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
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实现这一意图
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与“二战后初期”对
应的只有杜鲁门时期,故选 C;肯尼迪时期是在杜鲁门之后,与“实
现这一意图”不符,故 D 错误。
4.(2016 年海南卷 T21)1948 年 2 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
有世界财富的 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 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
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
“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A.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
况下,保持世界财富优势的“关系模式”,由此可知这一模式是布雷
顿森林体系,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于 1949
年,马歇尔计划是在 1947 年且两者都不符合“世界财富”这一信息,
故可以排除 B 项和 D 项;二战后美国主导自由贸易,故 C 项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5.(2015 年全国卷ⅠT34)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
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可获得一定数
量的养老金”可知,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内容,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
6.(2015 年全国卷 II T33).表 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
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
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 1 可以推知,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7.(2015 年山东卷 T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 1929~1938 年美
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考点】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
【答案】A
【解析】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
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 A 项正确;1929 至 1933 年
美国经济危机,工业总产值不可能呈现完全上升趋势,故 B 项错误;
苏联在 1929 至 1938 年期间通过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大力发展了工业,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应该呈现上升趋势,而不是没有任何变化,故 C 项
错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
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 D 项错误。
8.(2015 年江苏卷 T18)下边是 1920~1940 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
百分比,1920~1940 A.1921~1930 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 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 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 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答案】D
9.(2015 年重庆卷 T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
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
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
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
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考点】罗斯福新政
【答案】D【解析】美国废除“中立法案”是在 1941 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而罗
斯福首次就任总统是在 1933 年,故 A 项错误;罗斯福强调美国遭受
入侵时期总统享有发动战争的权利,不是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
故 B 项错误;1941 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与题干时间不
符,故 C 项错误;材料“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
——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
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
新政提案的顺利通过,故 D 项正确。
10.(2014 年全国卷 II T34)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
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
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答案】C
【解析】本题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影视为切入点,考查 1929 年
的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材料
时间,美国全国未摆脱危机影响,故排除 A 项;材料表明当民众身陷
危机无法克服时的回避态度,故排除 B 项,答案为 C 项;现代主义艺
术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该突出社会各阶层的认可,这一点在材料中无法
体现出来,故排除 D 项。11.(2014 年安徽卷 T21)1933 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
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
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
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
种经营方式( )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依据题干中“1933
年”可以直接排除 A,因为当时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 项的表
述不符合史实,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没有改变企业的国有制性质;C 项
与题意无关;依据材料中“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
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可知,其只是使企业具有私
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故选 D。
12.(2014 年大纲卷 T23) 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
“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
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以艾森豪威尔讲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不能废除“社会保障、劳工
法和农场项目”,而这些项目均突出了政府的作用,即强调国家干预
的作用,故答案为 A 项。B、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只是要
保留那些政策,故 C 项的加强无法体现。
13.(2014 年福建卷 T21)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
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
到 1943 年该局共花费了 110 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
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从材料“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
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分析,其目的是要借助多种渠道
提供就业机会以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故 A 项正确,D 项错误。
B 项的“金融手段”和 C 项的“制定法规”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排除。故选 A 项。
14.(2014 年江苏卷 T16)《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
“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
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 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
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答案】D
【解析】本题以《美国自由的故事》中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
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时间 1936
年以及材料中“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的信息,说明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故本
题选 D 项。A 项中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不符合“为私
营企业”自由服务;罗斯福新政体现两种结合,故 B 项错误;C 项说
法显然不符合题意。
15.(2013 年全国卷ⅠT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
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
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答案】D
【解析】题干以学者对胡佛应对危机的观点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胡佛
干预经济措施的再认。虽然“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
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为一表述对学生思考问题有一定的帮
助,但从选项设置看这个帮助并不大,其一学生如果知道相关的知识
可以直接选择,其二仅从一些表述的技巧上可以排除一些选项,如
“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就属于自由放任,而不属于干预措施等。
所以学者的观点对于解决学生的选择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学生有相关
的知识基础,把学者的观点删去,只保留“胡佛采取的干预经济的措
施是”学生也可以做出这道题来。
16.(2013 年天津卷 T7)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 1933 年发生了较大
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答案】A
【解析】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
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
阱。武昌起义发生于 1911 年 10 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 1912
年的 3 月。B 项《临时约法》颁布于 1912 年 3 月,显然不能成为其
主要原因;C 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时间上也不符合题干规定的时间段;D 项中的“普遍”显然不正确。
社会的需求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A 项正确。
17.(2011 年浙江卷 T23)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
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答案】C
【解析】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重要原因是受
石油危机的影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中东国家团结一致,以石油
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实施禁运,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此时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劣势,但并不是美国无法保持与苏联竞争的
势头,A 项错误;二战后,世界经济就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美国“滞胀”的出现无关,B 项可排除;
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医治“滞胀”的思路,而不
是导致“滞胀”的原因,D 项可排除。
二、材料题1.(2017 年天津卷 T14)(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
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 3.5%,英国 3.0%,法国
5.2%,联邦德国 5.9%,日本 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1)材料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2 分)它们依
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6 分)
材料二 从 1973 年 11 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
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
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
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 1975 年底,达 1850 万
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 7.4%,日本 18.9%,联邦
德国 12.7%,法国 26%,英国 19.1%,意大利 24.6%。西方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
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不同。(2 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分)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
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4 分)
【答案】(1)经济高速增长。
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
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70 年代物价上涨,30 年代物价下跌。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
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3)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
时又无法予以解决。
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日本 18.9%,联邦德国 12.7%,法国 26%,英国 19.1%,意大利
24.6%”并结合所学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史实比较可得,70
年代物价上涨,30 年代物价下跌。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
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原因:材料一中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根
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当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
业人数,所以无论怎样干预都没法解决问题。
(3)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可知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一定
时 期 内 促 进 了 经 济 发 展 , 但 当 经 济 出 现
2.(2016 年全国卷Ⅲ 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
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
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
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
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
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
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
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
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
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 分 )
【答案】
(1)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的的社会
救济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博得“仁政”美誉而实施。英国是在社会转型
时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出台。
救济方式:相同点:都有政府力量参与,起到主导作用;都关注的是
社会弱势群体;救济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都有法律保障。
不同点:中国救济办法比较单一笼统,涉及的人群比较狭小,强调刑
罚的惩戒;英国的救济划分详细,涉及的人群比较广泛,出台了专门
的法律。
(2)发展:从产生原因看:战后国家动荡与社会主义竞争是直接诱
因,减少贫富差距;涉及内容更广泛,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
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1948 年艾德礼首先宣布建成社会福利国家
制度;从发展过程看,经历了兴起、日渐完备、1973 年经危受挫、1980
年缩小规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英两国福利制度横向比较,第一小问从材料
里面概括基本上能得出答案。主要从两国具体的国情上进行思考根本
目的。比较异同,相同点从政府作用、资金来源和关注对象上思考。
不同点,使用的法律、保障的群体上思考。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内容
才可得出答案。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
3.(2016 年上海卷 T39)“全球化”(13 分)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
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2 分)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11 分)
【答案】
(1)水平 1:能准确地判断漫画作者的态度
批判·悲观
其他答案。
(2)史实:水平 1: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试论结合。
·我认为全球化使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射界经济
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
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
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
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使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
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
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
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等现
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
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
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水平 2:看待问题较片面,论述缺乏历史感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 1:观点与论证逻辑一致
水平 2:观点与论证逻辑混乱,不一致
【考点定位】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性质
4.(2012 年江苏卷 T23)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
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
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
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 100 万人失业
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 年度)(单
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
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
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
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 1970 年到 80 年代中期,领取维持
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及其主要背景。(5 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 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2 分)
【答案】(14 分)
(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
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
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
担者。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演变。第(1)问难度不大,联
系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即可,注意表述的完整性。第(2)问紧扣材
料,突出贫富差距缩小与保障儿童利益两方面。第(3)问也紧扣材
料,从“工人积极性”、“福利开支”、“经济速度”、“贫困人数”及
“社会态度”等几方面展开回答,注意回答的角度。第(4)问突出了国家作为决策者、调整者、承担者的角色,回答起来有些难度,重
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