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宁夏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56360

大小:284.9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5-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 (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部分 1.现代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 有害的东西,一个人应当只吃适量的食物。与这一观点吻合的思想是 A.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吃得太多,本来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变成有害的东西”体现的是矛盾是相互转化 的,这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思想,结合所学可知,C 项是道家思想,故 C 项正确;AB 是儒家, D 项是法家,都不符合题意。 2.如图为汉代中原地区“虎吃女魃”墓葬画像砖石(魃:传说中制造旱灾的鬼怪),大量此类 画像砖石的出土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衰退 B. 农本思想在民间影响深刻 C. 天人感应现象影响广泛 D. 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魃:传说中制造旱灾的鬼怪”可得知,其涉及到与农业相关的内容,体现出 了当时人们的农本思想,而这种思想影响到民从的生活,故 B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生产技 术问题,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天人关系,排除 C 项;材料只涉及到与农业有关的内容, 没有涉及到商业,故 D 项错误。 3.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可以“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妇,为良友,为义 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钟离睿水指出李渔 《十二楼》的创作目的是“今的是编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人情啼笑,接引顽痴。”由此可推知明清小说 A. 深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B. 是封建儒学世俗化的产物 C. 使人们普遍受到文化熏育 D. 有利于强化社会政治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妇,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 善之家”、“鼓吹经传……接引顽痴”等内容可知明清小说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故选 D 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小说的社会教化功能,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更不能说明使人民普遍受 到文化熏育,排除 AC 项;明清小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观,不 是封建儒学世俗化的产物,排除 B 项。故选 D。 4.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一般包括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内阁的 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明代政治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大或小,或强或弱。这主要 是由于 A. 内阁是传统相权的翻版 B. 阁臣与皇帝关系的亲疏 C. 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 D. 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权力的来源是 皇帝,受到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的影响,故 B 项正确;内阁与丞相不一样,排除 A 项;C 项不符 合史实,排除 C 项;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一误于战前对朝鲜问题始终犹豫不决;二误于日军侵朝 时无备战决心;三误于平壤战役的用人不当;四误于国境线上的仓促布防;五误于大连旅顺 迅速陷落;六误于北洋舰队困守威海;七误于不敢坚持长期抗敌。这学者旨在 A. 指出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 B. 强调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 C. 强调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 D. 突出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总体是清政府战前判断失误、战争中指挥失误, 即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故答案为 C。该学者主要是总结了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没有体现 要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和主张进行改革,排除 AB 项;甲午战争中中国存在失误并不意味这当时中国的军备远远落后于日本,排除 D 项。故选 C。 6.《万国公报》编辑范玮曾言:“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 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 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 A. 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 B. 《万国公报》是近代报刊的先驱 C. 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 D. 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可得出材料强调《万国公报》等报纸传媒有启迪民 智的作用,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戊戌变法运动,排除 A 项;“先驱”表述不正确,排 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是清政府的行为,排除 C 项。 7.下表为 1921—1927 年中共党员发展情况表。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一大 二大 三大 四大 五大 50 多人 195 人 420 人 994 人 57967 人 A. 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B.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 D. 中共党组织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从中共一大到五大党员人数增加看,正是由于此时国内民主革命运 动 发展,有更多的人投身革命事业,故 A 项正确;B 项是 1924 年才建立,排除 B 项;此时 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排除 C 项;D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8.如图是 1950 年创作的版画《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该作品 的A. 继承了中国画注重写意 基本风格 B. 反映了农民珍惜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C. 折射了美苏对抗的国际政治局势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这一标题及 1950 年的时间来看,此时正处于美苏冷战 时期,折射了美苏对抗的国际政治局势,故 C 项正确;该画是写实的,排除 A 项;此时社会 主义建设的成果还未显现,排除 B 项;双百方针于 1956 年提出,排除 D 项。 9.美国学者赞恩指出,如果没有罗马法学家若干世纪致力于罗马法精致体系一般原则的开创和 具体规则的研究,我们的法律制度会是什么样子,真是难以想象。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罗 马法 A. 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法学家 B. 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C. 形成欧美国家法律的具体规则 D. 其历史价值在于其自然法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一般原则的开创和具体规则的研究”可得出材料强调罗马法中的自然法对西方法 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故 D 项表述符合题意;根本动力这一表述有误,排除 A 项;B 项本身 正确,但并不符合材料中对“一般原则的开创和具体规则的研究”的表述,故排除 B 项;C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C 项错误。 10.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些超大企业在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信息网络的同时,还派出大 的量人员收集信息和推销产品,使生产与市场需求配合更密切。由此可以说明垄断组织 A. 推动了现代管理学的诞生 B.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 使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增强 D. 克服了自由放任政策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还派出大量人员收集信息和推销产品,使生产与市场需求配合更密切”可以看出 企业注重做好相关的计划,故 C 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现代管理学的诞生,A 项错误;B 项与 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自由放任政策的内容,排除 D 项。 11.1908 年,美国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评论说:“两党犹如两个瓶子。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 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 A. 失去民心,徒有其表 B.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 脱离国情,违背潮流 D. 分歧缩小,利益趋同 【答案】D 【解析】 “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说明美国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分歧 缩小,利益趋同,D 正确;目前美国两党仍然没有失去人心,A、B、C 错误。 12.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 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 年阿波罗登月。这反映了 A 苏联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 B. 美国科技全面落后于苏联 C. 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 D. 美苏争霸集中在科技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因美苏争霸,各自在航天领域展开竞争,故反映出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 治化,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是苏联威胁美国,排除 A 项;二者竞争,不能说明美国落后, 排除 B 项;科技领域只是一方面,排除 D 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英国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的关于建立惠及大众的免费医疗体 制的呼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于 1948 年通过了“全民健康服务法案”,该法案的基本原则是:为所需者提供免费医疗。只要是英国居民或是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士, 在生病后都会由政府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基础医疗和医院医疗两 级服务制,基础医疗是主体,负责居民非急诊类看病。为了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效运行, 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支分布于各个社区医疗机构的高素质医护队伍。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国 民医疗服务体系屡经修改,规定某些医疗项目实行收费服务,不过基本的医护费用仍然由国 家负担,这个原则并没有改变。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第 6 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九个妇幼保健院和 11 个专科防治所。当时,威胁着 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地方病。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 业的领导,1949 年 11 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 防疫工作。1951 年向苏联学习建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此后,覆盖人群与享受水平不 断扩大和提高。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 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 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1965 年毛泽东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 指示,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农村。 ——摘编自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 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1)特点:立法手段推动;覆盖面广(惠及大众);种类多: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不 断调整和完善。 影响: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 (2)多样性:专科防治;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 层次性:先推动城市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后进行农村医疔保障体系的探索成因:疆域 辽阔,地方病众多死亡率较高;建国前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落后或几乎没有;工业化中优先发 展重工业过程出现的城乡差别;政府的高度重视;人口基数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苏 联的借鉴。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并最终于 1948 年通过了‘全民健康服务法案’”得出立法手段推动;根据“只要是英国居民或是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在生病后都会由政府承担 高昂的医疗费用”得出覆盖面广(惠及大众);从材料信息可得出种类多;根据“英国慈善家 和社会改革家提出的关于建立惠及大众的免费医疗体制的呼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出政 府高度重视;结合材料信息可得出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 影响:根据材料可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等角度概 括; (2)多样性:根据“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防疫工作”得 出专科防治;根据“我国仅有九个妇幼保健院和 11 个专科防治所。当时,威胁着人民生命健 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地方病”得出妇幼保健;根据“统一负责全 国的卫生防疫工作”得出卫生防疫;根据“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 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得出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 的本土化创新 层次性:根据“1951 年向苏联学习建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此后,覆盖人群与享受水 平不断扩大和提高。”得出先推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根据“1965 年毛泽东作出把医 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农村。”得出后进行农村医疗 保障体系的探索。成因: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形势可从我国疆域辽阔,地方病众多死亡 率较高、建国前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落后或几乎没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过程出现的城 乡差别、对苏联的借鉴等方面进行概括。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人民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发明新的劳动工具,生产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 的各类物品,创造出一个“人化的自然”;人民在社会生产和交往中,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社会 关系和制度体系,构建起愈益完善和复杂的人类社会,推进社会形态和历史面貌的更新变革; 人民进行精神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投身社会革命,成为改 革创新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推动者。人民创造历史,并不否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 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的历史作用,必须和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统一起来理解把握。 杰出人物只有满足人民利益、顺应人民愿望、得到人民支持,才能成就丰功伟业、彪炳史册。 他们的历史贡献,归根到底要从人民创造历史的总动力中得到说明。 ——摘编自颜晓峰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要 求:观点明晰且正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此观点正确阐述: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 者,此观点正确,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如古代人民最早 培植了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绸文明和瓷器文明等。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 力量。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综上所述,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不论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还是社会变革,人民都是历史 的创造者。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创造历史,并不否认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个 人的历史作用,必须和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统一起来理解把握。”可得出材料强调人民对历 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可从这个方面进行论述。结合所学从人民对社会财富的创造、对 精神财富的创造、对推动社会变革所起到的作用的角度进行概括阐述。 15.材料 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 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春秋》决狱。所谓 《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 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如犯 罪者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就可以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原则不予追究。善恶的标准完 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法律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法律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儒 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 (2)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关注动机,主张原心定罪。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 掌握。“《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 会稳定,成为古代中国法系的特点;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判断力 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平 【解析】 【详解】(1)据材料“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据材料“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 转化,法网渐趋繁密。”可知,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据材料“……所谓《春秋》决 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 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 (2)特点: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 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礼法结合;德主 刑辅;强调纲常伦理;据材料“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可知,关注 动机,主张原心定罪;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 灵活性。”可知,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掌握。影响: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 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 如提倡父子相隐””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 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 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可知,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判断力 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平。 16.材料 从 1940 年 6 月 5 日开始,德国集中主要兵力对法国发动进攻,德军由北向南推 进,直逼巴黎。法国政府向美英求救,希望得到支援,而美英认为法国定将陷落,不可救药, 它们关心的是法国的殖民地和舰队的前途问题,所以,美国不肯承担军事义务,英国以保卫 英伦三岛为理由,没有同意法国的要求。6 月 10 日,意大利作为德国盟友参战,6 月 14 日, 德军攻陷巴黎,6 月 22 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军队全部解除武装,并把武器交 给德国;法国被肢解成两部分,占法国五分之三的北部工业区由德军直接占领,其余部分表 面上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这样,法国军队在不到 40 天时间内被德军彻底击溃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迅速败亡 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败亡的影响。 【答案】(1)原因:德国的突然袭击和正确的作战方针;德军力量强大;法国绥靖政策的推 行;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意大利的参战。(任意三点) (2)影响:使得法国沦落为德国的附庸;使得盟国的士气受挫,刺激了希特勒对外扩张的野 心;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 【解析】 【详解】(1)原因:从德国和法国两个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从 1940 年 6 月 5 日开始,德国 的集中主要兵力对法国发动进攻,德军由北向南推进,直逼巴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 的突然袭击和正确的作战方针,加之德军力量强大是法国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从法国角度 看,根据材料“法国政府向美英求救……美国不肯承担军事义务,英国以保卫英伦三岛为理 由,没有同意法国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绥靖政策的推行以及没有得到美国的 支持是法国败亡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6 月 10 日,意大利作为德国盟友参战”可知,意大 利的参战加速了法国败亡。 (2)影响:根据材料“法国被肢解成两部分,占法国五分之三的北部工业区由德军直接占领, 其余部分表面上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投降使得法国沦落为德国 的附庸,而且使得盟国的士气受挫,刺激了希特勒对外扩张的野心;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强 弱变化来看,法国的投降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 17.材料:屠呦呦,1930 年出生于浙江宁渡。20 世纪 60 年代,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 疗效减低,全球疟疾的发病率上升。1967 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并担任项 目组长。屠呦呦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最终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 年,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失败了 190 次之后,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 40 多年来,使超过 600 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5 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说:“青 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世卫组织全 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在评价屠呦呦的抗疟贡献时说:“青蒿素联合疗法对全球疟 疾防控做出卓越贡献,这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 至今这位年近 90 岁的老科学家,仍然将全部的精力花在青蒿素的科研上,努力把中国中医科 学院青高素研究中心打造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科研平台 ——摘编自徐婧《屠呦呦: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作为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屠呦呦的历史贡献。 【答案】(1)报效祖国的精神;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奋发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为医学 献身精神。 (2)带领团队提取出青蒿素,提高了疟疾防治的效率,推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弘扬了中国 传统医学的价值,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做出贡献。 【解析】 【详解】(1)根据“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并担任项目组长”、“使超过 600 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努力把中国中医科学院青高素研究中心打造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 科研平台”等内容可知更体现了屠呦呦报效祖国的精神、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奋发创新 和为医学献身的精神。 (2)根据“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 40 多年来,使超过 600 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青蒿素联合疗法对全球疟疾防控做出卓越贡献,这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等内容可知屠呦呦作出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提取出青蒿素、推动 世界医学发展,弘扬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价值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出了贡献。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