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题 08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 分
1.(4 分)(2020·河南省高三二模)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量动摩擦因数,同时验证碰撞中的动量
守恒。竖直平面内的一斜面下端与水平面之间由光滑小圆弧相连,斜面与水平面材料相同。第一次,将
小滑块 A 从斜面顶端无初速度释放,测出斜面长度为 l,斜面顶端与水平地面的距离为 h,小滑块在水平
桌面上滑行的距离为 X1(甲图);第二次将左侧贴有双面胶的小滑块 B 放在圆弧轨道的最低点,再将小
滑块 A 从斜面顶端无初速度释放,A 与 B 碰撞后结合为一个整体,测出整体沿桌面滑动的距离 X2(图
乙)。已知滑块 A 和 B 的材料相同,测出滑块 A、B 的质量分别为 m1、m2,重力加速度为 g。
(1)通过第一次试验,可得动摩擦因数为 μ=___________;(用字母 l、h、x1 表示)
(2)通过这两次试验,只要验证_________,则验证了 A 和 B 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用字母 m1、m2、x1、
x2 表示)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对小滑块下滑到停止过程,据动能定理得
解得
(2)[2].对小滑块 A 滑到斜面最低点的速度为 v1,在水平桌面上时,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1g=m1a
解得
a=μg
2 2
1
h
l h x− + 1 1 1 2 2( )m x m m x= +
2 2
1 1 1 0l hm gh m g l mgxl
µ µ−− ⋅ − =
2 2
1
= h
l h x
µ
− +据速度位移关系公式得
设 A 与 B 碰撞后速度为 v2,同理得
根据 A、B 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得
m1v1=(m1+m2)v2
联立解得
2.(10 分)(2010·广东省高二期末)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 ,其中 V10 和 V20 分别是碰撞前
两物体的速度,v1 和 v2 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 e=1.非弹性碰撞的 e
A Am B Bm
A B Av Bv t
A Ax v t=
B Bv v t=
21
2h gt=
A A B Bm x m x=
50Hz(1)若获得纸带如图乙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已标在图上)。A 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应选__________
段来计算 A 和 B 碰后的共同速度,则应选__________段来计算 A 的碰前速度。(填“ ”或“ ”或
“ ”或“ ”)。
(2)已测得小车 A 的质量 m1=0.6kg,小车 B 的质量为 m2=0.4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系统总动量为
__________ ,碰后系统总动量为__________ ;(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3)实验结论:__________。
【答案】DE BC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碰撞前
后系统动量守恒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碰撞前小车 A 做匀速运动,所以应选 BC 段计算碰撞前的速度。
[2]碰撞后 AB 一起做匀速运动,所以应先 DE 段计算碰撞后的速度。
(2)[3]碰前小车 A 的速度
碰撞前系统的动量等于 A 的动量
[4]碰后小车 AB 的速度
碰撞后系统的动量
(3)[5]比较碰撞前后动量的数值,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碰撞前后系统动量守恒。
13.(6 分)(2019·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为测量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用如图
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AB BC
CD DE
kg m/s⋅ kg m/s⋅
2.07kg m/s⋅ 2.06kg m/s⋅
2
1
34.50 10 m/s 3.45m/s5 0.02 5
BCv T
−×= = =×
1 1 1 0.6 3.45kg m/s 2.07kg m/sp m v= = × ⋅ = ⋅
2
2
20.60 10 m/s 2.06m/s5 0.02 5
DEv T
−×= = =×
( ) ( )2 1 2 2 0.6 0.4 2.06kg m/s 2.06kg m/sp m m v= + = + × ⋅ = ⋅
µA.先测出滑块 A、B 的质量 M、m。查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g。
B.用细线将滑块 A、B 连接,使 A、B 间的弹簧压缩,滑块 B 紧靠在桌边。
C.剪断细线,测出滑块 B 做平抛运动落地时到中垂线的水平位移 s1 和滑块 A 沿桌面滑行的距离 s2.
(1)为验证动量守恒,写出还须测量的物理量及表示它的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3)接着,根据(2)中表达式及测量出的数据就能计算出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了。 的计算公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桌面到地面的高度 h
【解析】
【分析】
【详解】
(1)(2)[1][2]滑块 B 离开水平面后做平抛运动,则有
解得
滑块 A 离开弹簧后,在水平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静止,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
如果动量守恒,则有
µ
1 222
gms M gsh
µ=
2 2
1
2
24
m s
hs M
µ =
21
2h gt=
1 Bs v t=
B 1 2
gv s h
=
2
2 A
10 2Mgs Mvµ− = −
A 22v gsµ=
A B 0Mv mv− =即有
为验证动量守恒,应测出桌面距地面的高度 ;
(3)[3]若在已知动量守恒的前提下,由上式得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4.(6 分)(2020·江苏省高二开学考试)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a)
中,气垫导轨上有 A、B 两个滑块,滑块 A 右侧带有一弹簧片,左侧与打点计时器(图中未画出)的纸
带相连;滑块 B 左侧也带有一弹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光电计时器(未完全画出)可以记录遮光片
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实验测得滑块 A 质量 m1=0.310kg,滑块 B 的质量 m2=0.108kg,遮光片的宽度
d=1.00cm;打点计时器所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 f=50Hz。将光电门固定在滑块 B 的右侧,启动打点计时器,
给滑块 A 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与 B 相碰;碰后光电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 tB=3.500ms,碰撞前后打出
的纸带如图(b)所示。
(1)两滑块碰撞前 A 滑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两滑块碰撞后 B 滑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m/s;(结
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若实验允许的相对误差绝对值( ×100%)最大为 5%,试计算本实验相对误差绝
对值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答案】2.00 2.86 1.7
【解析】
【分析】
【详解】
2 12 2
gM gs ms h
µ =
h
2 2
1
2
24
m s
M s h
µ =
∆
碰撞前后总动量之差
碰前总动量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1)[1]碰撞前 A 滑块的速度大小为
[2]碰撞后 B 滑块的速度大小为
。
(2)[3]碰撞后 A 滑块的速度大小为
碰撞前 A 滑块的动量
m1v0=0.310×2.00 kg•m/s2=0.62 kg·m/s2
碰撞后 A 滑块的动量
m1v1=0.310×0.97 kg•m/s2=0.3007 kg·m/s2
碰撞后 B 滑块的动量
m2v2=0.108×2.86 kg•m/s2=0.30888 kg·m/s2
实验允许的相对误差绝对值:
×100%
15.(8 分)(2019·湖南省高二月考)某同学用如图 1 所示装置探究 A、B 两球在碰撞中动量是否
守恒.该同学利用平抛运动测量两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实验装置和具体做法如下,图中 PQ 是斜槽,QR
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 A 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 G 由静止开始滑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
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 10 次,得到 10 个落点痕迹.再把 B 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 A
球仍从位置 G 由静止开始滑下,和 B 球碰撞后,A、B 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
种操作 10 次,并画出实验中 A、B 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图中 O 点是水平槽末端 R 在记录纸上的垂
直投影点.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于 G、R、O 所在的竖直平面,米尺的零点与 O 点对齐.
1 1 0.02s50T f
= = =
1
0
4.00 m / s 2.00m / s0.02
xv T
= = =
2
2 3
1.00 10 m / s 2.86m / s3.500 10B
dv t
−
−
×= = ≈∆ ×
2
2
1
1.94 10 m / s 0.97m / s0.02
xv T
−×= = =
碰撞前后总动量之差
碰前总动量
( ) ( )1 0 1 1 2 2
1 0
0.62 0.3007 0.30888100% 100% 1.7%0.62= m v m v m v
m v
− + − +× = × ≈ 。(1)为了使两球碰撞为一维碰撞,所选两球的直径关系为:A 球的直径____B 球的直径(“大于”、“等
于”或“小于”);为减小实验误差,在两球碰撞后使 A 球不反弹,所选用的两小球质量关系应为 mA____mB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2)在以下选项中,哪些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答:____(填选项号).
A.水平槽上未放 B 球时,测量 A 球落点位置到 O 点的距离
B.A 球与 B 球碰撞后,测量 A 球与 B 球落点位置到 O 点的距离
C.A 球和 B 球在空间飞行的时间
D.测量 G 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
(3)已知 mA:mB=2:1,E、F、J 是实验中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请你根据该同学实验中所选小球和
实验的记录纸判断,A 球没有碰撞 B 球时的落点是____点(在 E、F、J 三个落点中选填),A 球与 B 球
碰撞后 A 球的落点是____点(在 E、F、J 三个落点中选填).
该同学通过实验数据说明在实验中 A、B 两球碰撞中动量守恒,
请你用图 2 中的字母写出该同学判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等于 大于 AB F E mAOF=mAOE+mBOJ
【解析】
试题分析:(1)为了实现对心碰撞,两球的直径需相同,为零使碰撞后 A 球不反弹,则 A 球的质量大
于 B 球的质量.(2)根据实验的原理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3)根据碰撞前后小球的速度大小确定落
点的位置.根据动量守恒列出表达式.
(1)为了使两球碰撞为一维碰撞,即实现对心碰撞,则 A 球的直径等于 B 球的直径.在小球碰撞过程中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定律,故有
在碰撞过程中动能守恒,故有
联立解得 ,要碰后入射小球的速度 ,即 ,故 .
(2)根据动量守恒有 ,因为 .因为时间相同,可以用水平
位移代替速度,所以需要测量水平槽上未放 B 球时,A 球落点位置到 O 点的距离,A 球与 B 球碰撞后,A
球与 B 球落点位置到 O 点的距离,AB 正确
(3)A 球与 B 球碰后,A 球的速度减小,可知 A 球没有碰撞 B 球时的落点是 F 点,A 球与 B 球碰撞后
A 球的落点是 E 点.用水平位移代替速度,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 .
16.(6 分)(2020·湖南省高三月考)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叫做阿特伍德机,是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
家阿特伍德(G·Atwood746-1807)创制的一和著名力学实验装置,用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某
同学对该装置加以改进后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如图乙所示。(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
度为 g)
(1)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如图丙所示,则 d=___________mm;然后将质量均为 m(A 的含
挡光片和挂钩、B 的含挂钩)的重物用绳连接后,跨放在定滑轮上,A 置于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测量
出挡光片中心到固定光电门中心的竖直距离 h。
(2)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该同学让 A 在桌面上处丁静止状态,将乃从静止位置竖直提升 s 后由自由下
落,光电门记录下挡光片挡光的时间为 Δt(B 未接触桌面),则验证绳绷紧过程中系统治绳方向动量守恒
定律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如果该同学忘记将 B 下方的 C 取下(C 的质量也为 m),光电门记录挡光
片挡光的时间为△t′。完成测量后,骑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符号
表示)
0 1 2A A Bm v m v m v= +
2 2 2
0 1 2
1 1 1
2 2 2A A Bm v m v m v= +
1 0
A B
A B
m mv vm m
−
+= 1 0v > 0A Bm m− > A Bm m>
0 1 2A A Bm v m v m v= + 31 2
0 1 2
xx xv v vt t t
, ,= = =
A A Bm OF m OE m OJ= +【答案】5.00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游标卡尺的精度为 ,主尺度数为 ,则读数
(2)[2]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
解得
则可知,作用前的动量
此后 AB 一起做匀速运动,运动速度
作用后的动量
故只要验证
(2)[3] 若没有摘去 C,则三个物体速度相同后做加速运动,则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
解得
则作用后的动量
22 dgs t
= ∆
2 22 2 3 3
d ghgs t
= − ∆ ′
0.05mm 5mm
5mm 0.05mm 0 5.00mm+ × =
21
2mgs mv=
2v gs=
2P mv m gs= =
' dv t
= ∆
2' 2 ' mdP mv t
= = ∆
22 dgs t
= ∆
22 ')1 13 ( ) 3 (2 2
dm th m m vg ∆ ′= ⋅ − ⋅
2
2
2' ( ) 3
dv ght
= −∆ ′
2
2
2' 3 ' 3 ( ) 3
dP mv m ght
= = −∆ ′故应验证的表达式为
2 22 2 3 3
d ghgs t
= − ∆ ′